高效运输制冷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887869阅读:来源:国知局
、S8、S9、S10、SlU S12、二极管 Dl、D2、D3、D4、D5、D6、D7、D8、电感L1、L2、L3和控制器,所述各开关元件具有反并联的寄生二极管和寄生电容,所述变压器T具有3个副边绕组,第一副边绕组为N3、N4,第二副边绕组为N5、N6,第三副边绕组为N7、N8 ;
[0029]原边绕组中间抽头上半部分绕组的异名端连接二极管Dl的阳极,原边绕组中间抽头下半部分绕组的同名端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原边绕组中间抽头上半部分绕组NI的同名端和原边绕组中间抽头下半部分绕组N2的异名端的连接点与输入电压Uin的正端相连接,输入电压Uin的负端连接二极管Dl、D2的阴极;
[0030]第一输出相的结构为:输入电压Uin的正端连接开关元件S1、S3的集电极,输入电压Uin的负端连接开关元件S2、S4的发射极;开关元件SI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3的阳极,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第一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上半部分绕组的同名端,第一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上半部分绕组N3的异名端与第一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下半部分绕组N4的同名端连接,且其连接点与电感LI的一端连接,第一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下半部分绕组的异名端与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开关元件S2的集电极;开关元件S3的发射极与开关元件S4的集电极相连接,且其连接点与电感LI的另一端以及负载相连接;
[0031]第二输出相的结构为:输入电压Uin的正端连接开关元件S5、S7的集电极,输入电压Uin的负端连接开关元件S6、S8的发射极;开关元件S5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5的阳极,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第二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上半部分绕组的同名端,第二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上半部分绕组N5的异名端与第二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下半部分绕组N6的同名端连接,且其连接点与电感L2的一端连接,第二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下半部分绕组的异名端与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开关兀件S6的集电极;开关兀件S7的发射极与开关元件S8的集电极相连接,且其连接点与电感L2的另一端以及负载相连接;
[0032]第三输出相的结构为:输入电压Uin的正端连接开关元件S9、Sll的集电极,输入电压Uin的负端连接开关元件S10、S12的发射极;开关元件S9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7的阳极,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第三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上半部分绕组的同名端,第三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上半部分绕组N7的异名端与第三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下半部分绕组NS的同名端连接,且其连接点与电感L3的一端连接,第三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下半部分绕组的异名端与二极管D8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8的阴极连接开关元件SlO的集电极;开关元件Sll的发射极与开关元件S12的集电极相连接,且其连接点与电感L3的另一端以及负载相连接;
[0033]以第一输出相为例:第一输出相的各开关元件SI?S4由控制器按照图3的脉冲时序图进行交替导通和关断;由电路结构和上述脉冲时序图可知,在S1、S2关断期间,原边绕组中的能量通过二极管D1、D2回馈到输入电源,且控制器控制S3或S4其中之一导通,通过电感L和开关元件S1、S2的寄生电容构成共振回路,在S1、S2的端电压为O时导通SI或者S2,实现零电压开通;在S3、S4关断期间,控制器控制SI或S2其中之一导通,通过电感L和开关元件S3、S4的寄生电容构成的共振回路,在S3、S4的端电压为O时导通S3或者S4,从而实现零电压开通。其他两个输出相的驱动脉冲按照对应关系分别超前或者滞后120°,控制方式与第一输出相类似,属于基本的移相控制方式,不再赘述。
[0034]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述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同等替换,而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高效运输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电机、干燥储液器和蒸发机,所述电机串联有开关电源、控制开关和驱动器,所述控制开关采用IGBT或MOSFET,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源包括三相变换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运输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变换器包括输入电压Uin、原边和副边都具有中间抽头的变压器T、开关元件S1、S2、S3、S4、S5、S6、S7、S8、S9、S10、Sll、S12、二极管 Dl、D2、D3、D4、D5、D6、D7、D8、电感 L1、L2、L3 和控制器,所述各开关元件具有反并联的寄生二极管和寄生电容,所述变压器T具有3个副边绕组,第一副边绕组为N3、N4,第二副边绕组为N5、N6,第三副边绕组为N7、N8 ; 原边绕组中间抽头上半部分绕组的异名端连接二极管Dl的阳极,原边绕组中间抽头下半部分绕组的同名端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原边绕组中间抽头上半部分绕组NI的同名端和原边绕组中间抽头下半部分绕组N2的异名端的连接点与输入电压Uin的正端相连接,输入电压Uin的负端连接二极管Dl、D2的阴极; 第一输出相的结构为:输入电压Uin的正端连接开关元件S1、S3的集电极,输入电压Uin的负端连接开关元件S2、S4的发射极;开关元件SI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3的阳极,二极管D3的阴极连接第一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上半部分绕组的同名端,第一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上半部分绕组N3的异名端与第一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下半部分绕组N4的同名端连接,且其连接点与电感LI的一端连接,第一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下半部分绕组的异名端与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开关元件S2的集电极;开关元件S3的发射极与开关元件S4的集电极相连接,且其连接点与电感LI的另一端以及负载相连接; 第二输出相的结构为:输入电压Uin的正端连接开关元件S5、S7的集电极,输入电压Uin的负端连接开关元件S6、S8的发射极;开关元件S5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5的阳极,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第二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上半部分绕组的同名端,第二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上半部分绕组N5的异名端与第二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下半部分绕组N6的同名端连接,且其连接点与电感L2的一端连接,第二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下半部分绕组的异名端与二极管D6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开关兀件S6的集电极;开关兀件S7的发射极与开关元件S8的集电极相连接,且其连接点与电感L2的另一端以及负载相连接; 第三输出相的结构为:输入电压Uin的正端连接开关元件S9、Sll的集电极,输入电压Uin的负端连接开关元件S10、S12的发射极;开关元件S9的发射极连接二极管D7的阳极,二极管D7的阴极连接第三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上半部分绕组的同名端,第三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上半部分绕组N7的异名端与第三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下半部分绕组NS的同名端连接,且其连接点与电感L3的一端连接,第三副边绕组中间抽头下半部分绕组的异名端与二极管D8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8的阴极连接开关元件SlO的集电极;开关元件Sll的发射极与开关元件S12的集电极相连接,且其连接点与电感L3的另一端以及负载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运输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控制器控制开关元件SI和开关元件S2交替导通、开关元件S3和开关元件S4交替导通、开关元件S5和开关元件S6交替导通、开关元件S7和开关元件S8交替导通、开关元件S9和开关元件SlO交替导通、开关元件Sll和开关元件S12交替导通,各输出相通过各自电感L1、L2、L3和各开关元件的寄生电容构成的共振回路,在各开关元件的端电压为O时导通各开关元件,从而实现零电压开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运输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二极管D1、D2、D3、D4、D5、D6、D7、D8为快恢复二极管或者肖特基二极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运输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器为直流变频驱动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运输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的机轴通过变速箱与驱动器上的转轴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运输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电机、干燥储液器和蒸发机,与电机串联的开关电源、控制开关和驱动器,开关电源包括具有中间抽头变压器的三相共振变换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中间抽头变压器的三相共振变换器的高效运输制冷机,其损耗低,功率密度高,可提高运输制冷机的工作寿命和可靠性。
【IPC分类】H02M7-48
【公开号】CN204597801
【申请号】CN201520007248
【发明人】滕凌翔, 李明月
【申请人】贵州永红航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1月7日
...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