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55765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箱,该机箱上设置有与本体一体化成型的接线端子,其能够简化接线端子的固定程序且解决接线端子安装受限的问题。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力电子设备如变频器、逆变器、UPS电源等一般都是通过接线端子与外接电源相连,而接线端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器件需通过一定的方式固定在电力电子设备上,如通过焊锡的方式焊接在电力电子设备的PCB板上,从而实现将接线端子固定在电力电子设备。然而,这种通过焊接在PCB板上以实现接线端子固定电力电子设备上的做法不仅工艺复杂,而且生产成本高。此外,存在因接线端子与电力电子设备尺寸不匹配,导致安装受限的问题。因此,目前急需一种能够简化接线端子的固定程序、且解决接线端子安装受限问题的机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接线端子的固定程序、且解决接线端子安装受限问题的机箱。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一种机箱,该机箱采用非导电材料制备而成,包括本体和一体化形成于所述本体上的接线端子,所述本体内形成有用于容置工作器件的第一空腔,所述接线端子用于连接所述工作器件,所述接线端子还用于连接外接电源和/或负载,从而通过所述接线端子实现所述工作器件与外接电源和/或负载的电连接。优选地,所述本体上形成临近所述第一空腔的支撑台,所述接线端子形成于所述支撑台上,所述工作器件通过导电元件连接所述接线端子并与外接电源和/或负载的导线相连,从而实现与外部电源和/或负载的电连接。优选地,所述接线端子上形成有若干相隔离的接线槽,所述导电元件和所述导线均固定在对应的接线槽中以实现电连接。优选地,所述接线槽中形成有接线螺孔,所述导电元件和所述导线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接线螺孔上。优选地,所述接线端子呈台阶形状,所述接线槽中与所述接线螺孔相对应的位置处还形成有固定螺孔,且所述接线螺孔位于所述固定螺孔上方,所述导电元件和所述导线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接线螺孔上,且所述导电元件通过螺钉进一步固定在所述固定螺孔上。优选地,所述接线槽中对应所述接线螺孔和固定螺孔的下方均形成有用于放置螺母的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的腔壁上形成有供所述螺母穿过的通孔,所述螺母通过所述通孔放置在所述第二空腔中,所述导电元件和所述导线通过螺钉锁紧螺母以进行固定。优选地,所述导电元件上设置有与所述接线螺孔和固定螺孔相对应的安装孔。优选地,所述导电元件为铜排或铝排。优选地,所述本体上设置有上盖,所述上盖匹配盖合所述本体,所述接线端子暴漏在所述上盖外侧。优选地,所述本体上设置有上盖,所述上盖匹配盖合所述本体和所述固定螺孔,所述接线螺孔暴漏在所述上盖外侧。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该机箱通过在本体上设置与本体上一体化成型的接线端子,以使工作器件通过接线端子与外接电源和/或负载进行电连接。如此,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实现省略了将接线端子固定在本体上的程序,简化了工艺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藉由接线端子与本体的一体化结构设计,避免了接线端子与本体不匹配的问题,从而解决了接线端子安装受限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较佳实施方式的机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去掉上盖后的机箱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去掉导电元件后的机箱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的导电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参照图1至图4所示,该机箱1采用非导电材料例如塑胶材料制备而成,其包括本体10和一体化形成于本体10上的接线端子11,本体10内形成有用于容置工作器件(图中未标注)的第一空腔101,接线端子11用于连接工作器件,接线端子11还用于连接外接电源和/或负载(图中未示出),从而通过接线端子11实现工作器件与外接电源和/或负载的电连接。为了保证机箱1的使用安全性,该机箱1采用非导电材料制备而成。由于接线端子11与本体10一体化成型,可以理解地,接线端子11也是有非导电材料制成,同时保证了接线端子11的使用安全性,使其符合电子器件的安全规定。其中,工作器件包括但不限定为功率器件、PCB板。负载包括但不限定为电机、电阻、扬声器等。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本体10上一体化形成接线端子11,并使工作器件通过接线端子11与外接电源和/或负载进行电连接。如此,一方面实现省略了将接线端子11固定在本体10上的程序,简化了工艺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藉由接线端子11与本体10的一体化结构设计,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计接线端子11的安装位置、形状或数量,避免了接线端子11与本体10不匹配的问题,从而解决了接线端子11安装受限的问题。优选地,本体10上形成临近第一空腔101的支撑台102,接线端子11形成于支撑台102上,工作器件通过导电元件20连接接线端子11并与所述导线相连,从而实现与外部电源和/或负载的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接线端子11形成于支撑台102上,支撑台102临近第一容腔101设置,以便于工作器件通过导电元件20与接线端子11进行固定连接。由于外接电源和/或负载通常是通过导线连接接线端子11的,故导电元件20连接接线端子11后并与外接电源和/或负载的导线相连以实现电连接。可以理解地,外接电源和/或负载并不限定为通过导线进行连接接线端子11,还可以通过铜排或铝排连接至接线端子11上,并与导电元件20实现电连接。优选地,接线端子11上形成有若干相隔离的接线槽111,导电元件20和导线均固定在对应的接线槽111中以实现电连接。藉由接线端子11上形成的若干相隔离的接线槽111,从而实现将各个接线槽111进行绝缘隔离,以便于不同导电元件20与对应的外接电源和/或负载导线在接线槽111中进行固定,并使不同的工作器件与对应的外接电源和/或负载的电连接,从而保证电性安全。优选地,接线槽111中形成有接线螺孔112,导电元件20和导线通过螺钉固定在接线螺孔112上以实现电连接。为了实现导电元件20与外接电源和/或负载的可靠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接线槽111中形成有固定导电元件20和外接电源和/或负载的接线螺孔112,以达到通过螺钉进行可靠固定的效果。优选地,接线端子11呈台阶形状,接线槽111中与接线螺孔112相对应的位置处还形成有固定螺孔113,且接线螺孔112位于固定螺孔113上方,导电元件20和导线通过螺钉固定在接线螺孔112上,且导电元件20通过螺钉进一步固定在固定螺孔113上。在本实施例中,接线端子11设置为台阶形状,接线螺孔112设置在该接线端子11的上层台阶上,固定螺孔113设置在与接线螺孔112对应的下层台阶上,以使接线槽111包括上下对应的接线螺孔112和固定螺孔113。藉由这种设置,一方面便于进行快速分辨,防止出现电连接错误;另一方面在导电元件20与外接电源和/或负载的导线进行电连接前,导电元件20通过螺钉在固定螺孔113中进行初步固定,以防止导电元件20出现晃动或移位,进一步保证了导电元件20与外接电源和/或负载的电连接的安全性能。优选地,接线槽111中对应接线螺孔112和固定螺孔113下方均形成有用于放置螺母的第二空腔114,第二空腔114的腔壁上形成有供螺母穿过的通孔115,螺母通过通孔115放置在第二空腔114中,导电元件20和导线通过螺钉锁紧螺母以进行固定。由于接线端子11一体成型于本体10上,为了实现导电元件20与外接电源和/或负载的导线安全可靠的连接,在接线螺孔112和固定螺孔113的下方均对应设置有第二容腔114,且在第二容腔114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115。使用时,先将螺母通过通孔115放置入第二容腔114中,将导电元件20通过螺钉锁紧螺母对应固定在固定螺孔113和接线螺孔112中,当连接外部电源和/或负载时,将接线螺孔112对应的螺钉稍微拧松,然后将外接电源和/或负载的导线与导电元件20一起通过螺钉进行锁紧,以实现机箱1与外接电源的电连接。优选地,导电元件20上设置有与接线螺孔112和固定螺孔113相对应的安装孔21。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导电元件20为铜排或铝排。通过铜排或铝排的安装孔21可以实现快速安装、固定,且能够提高电连接的可靠性、安全性。优选地,本体10上设置有上盖12,上盖12匹配盖合本体10,接线端子11暴漏在上盖12外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机箱1的本体10盖合有上盖12,且该上盖12匹配盖合本体10,并使接线端子11暴漏在上盖12外侧。藉由这种结构设计,一方面可以起到保护机箱1内的工作器件不受损坏,同时防止灰尘等杂质进入机箱1内部。另一方面,将接线端子11置于上盖12外侧,以便于该机箱1与外接电源进行电连接,提高了接线的便利性。优选地,本体10上设置有上盖12,上盖12匹配盖合本体10和固定螺孔113,接线螺孔112暴漏在上盖12外侧。在本实施例中,上盖12匹配盖合本体10和固定螺孔113,并使接线螺孔112暴漏在上盖12外侧。藉由这种结构设计,一方面便于该机箱1与外接电源导线和/或负载进行电连接,提高了接线的便利性,另一方面,通过将固定螺孔113盖合在上盖12内部,接线螺孔112暴漏在上盖12外侧,进一步减少误接线的几率,提高接线准确度。该机箱1通过在本体10上设置与本体1上一体化成型的接线端子11,以使工作器件通过接线端子11与外接电源和/或负载进行电连接。如此,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实现省略了将接线端子11固定在本体10上的程序,简化了工艺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藉由接线端子11与本体10的一体化结构设计,避免了接线端子11与本体10不匹配的问题,从而解决了接线端子11安装受限的问题。以上所述仅为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非对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施以各种等同的更改和改进,凡在权利要求范围内所做的等同变化或修饰,均应落入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