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线缆分隔功能的控制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3730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具有线缆分隔功能的控制台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作台,尤其涉及一种结构尺寸可变换的工作台。



背景技术:

对于在航空航天、酒店卖场、小区物业等处,均需要可以显示监控画面、方便操作管理的工作台。

工作台于应用环境中,所需要的尺寸大小、所需的形状角度、所需配置规格、所需显示器数量等各不相同,很难有统一的规范性要求。且即使通过定制化高价购入了满足需求的工作台后,若办公场所变更或办公场所重新布局时,固定结构的工作台不能够随之改变升级,导致使用成本亦较高。

因此,需要一种结构尺寸可变换的工作台,以提高工作台的通用性同时降低升级改造成本,以节约费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尺寸可变换的工作台,以提高工作台的通用性同时降低升级改造成本,以节约费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线缆分隔功能的控制台,该具有线缆分隔功能的控制台包括工作台面和支撑所述工作台面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内具有容置空间,且所述支撑装置内固定设置有横向隔板,以将所述容置空间分隔为上侧的线缆容置腔和下侧的主机容置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线缆分隔功能的控制台,由于支撑装置内具有容置线缆和主机的容置空间,以使得该具有线缆分隔功能的控制台结构紧凑、外观整洁;横向设置于支撑装置内横向隔板,通过将容置空间分隔为上侧的线缆容置腔和下侧的主机容置腔,进一步规整布局、方便线缆和主机的组装连接和后续的检修维护。

较佳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若干个线性排列的支撑模块和连接相邻两所述支撑模块的连接模块,所述支撑模块和所述连接模块内分别设置有所述横向隔板;由于支撑装置由可拆装的支撑模块和连接模块拼接而成,因而客户根据使用场景,自行选择不同结构规格的连接模块,以搭建出所需的不同形状的工作台。

具体的,所述横向隔板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U型槽,所述U型槽竖向贯穿所述横向隔板且所述U型槽连通所述横向隔板左右两端侧;螺栓穿过对接的两所述U型槽,以将所述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模块和所述连接模块内的所述横向隔板连接;设置于横向隔板的左右两侧的设有U型槽,用于实现分别设置于支撑模块和连接模块内的多个横向隔板相拼接,以使得分别设置于支撑模块和连接模块内的多个横向隔板形成连续地、可以承载线缆的线缆通道。

具体的,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撑模块和所述连接模块的横向隔板于竖直方向上存在高度差,且所述高度差大于等于所述横向隔板的厚度;相对应的两所述横向隔板的至少一者伸出所述支撑模块或连接模块,以实现两所述横向隔板的固定连接。

较佳的,至少部分所述横向隔板上侧设置有用于分隔强弱线缆的强弱电分隔板,所述强弱电分隔板竖向设置并伸入所述线缆容置腔内;强弱电分隔板的设置,用于进一步规整线缆容置腔内的线材、实现强弱电分离,同时能够提高安全性。

较佳的,所述支撑装置内还设置有定位线槽,所述定位线槽竖向设置,以使伸出所述线缆容置腔的线缆沿所述定位线槽的方向排布连接所述主机和/或伸出所述支撑装置。

具体的,所述定位线槽沿所述支撑装置的内壁设置。

较佳的,所述支撑模块和所述连接模块相对接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实现两者固定连接的连接孔;可以通过螺栓方便地连接支撑模块和连接模块,以保证支撑装置的连接紧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线缆分隔功能的控制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有线缆分隔功能的控制台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支撑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部的放大图。

图6为连接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线缆分隔功能的控制台包括工作台面200和支撑工作台面200的支撑装置100,支撑装置100内具有容置空间,且支撑装置100内固定设置有横向隔板130,以将容置空间分隔为上侧的线缆容置腔100a和下侧的主机容置腔100b。结合图3-图7所示,更具体的:

如图1和图2所示,工作台面200上设置有显示器和鼠标键盘等。在不同于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于工作台面200处设置内话通讯装置、应急通讯装置、用于外接其他辅助设备的插线端口等,在此不加累述。

再请结合图2和图3所示,支撑装置100包括若干个线性排列的支撑模块 110和连接相邻两支撑模块110的连接模块120。其中,支撑模块110为直线型结构,而连接模块120为直线型结构或拐角结构。可以理解的,支撑模块110 的直线型结构是为保证支撑装置100的基本形状可以为最为简单的直线型,而连接支撑模块110的连接模块120可以提供多种不同结构以供用户选择。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模块110为矩形结构如图4所示,而连接模块120为三角形结构如图6所示。在不同于本实施例中,连接模块120可以为矩形结构以将支撑装置100拼装成直线型,连接模块120亦可以为三角形结构、梯形结构、或折线形结构以将支撑装置100拼装成目标形状的折线型。支撑模块110和连接模块120拼接而成的支撑装置100更有更加的适应性,客户根据使用场景,自行选择不同结构规格的连接模块120,以搭建出所需的不同形状的工作台。

进一步的,支撑模块110和连接模块120相对接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实现两者固定连接的连接孔(图中未示);可以通过螺栓方便地连接支撑模块110和连接模块120,以保证支撑装置100的连接紧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线缆分隔功能的控制台,其改进点主要在于:于支撑装置100内固定设置有横向隔板130,以将容置空间分隔为上侧的线缆容置腔 100a和下侧的主机容置腔100b。基于支撑装置100的拼装结构,设置于支撑装置100内固定设置有横向隔板130亦需要具有适应性的结构。具体为:如图4- 图7所示,支撑模块110和连接模块120内分别设置有横向隔板130,支撑模块 110和连接模块120拼装形成支撑装置100时,分别设置于支撑模块110和连接模块120内的若干个横向隔板130亦对应拼装连接,以形成连续地、可以承载线缆的线缆通道。

更具体的,结合图4和图5所示,支撑模块110内固定设置有横向隔板130,将支撑模块110内的容置空间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上侧的线缆容置腔100a和下侧的主机容置腔100b。其中,下侧的主机容置腔100b用于置放主机,上侧的线缆容置腔100a用于容置线缆,并方便线缆向下伸出连接主机、向上伸出连接显示器和鼠标、键盘等。

同样的,结合图6和图7所示,连接模块120内亦固定设置有横向隔板130,将连接模块120内的容置空间分隔为上下两部分:上侧的线缆容置腔100a和下侧的主机容置腔100b。其中,下侧的主机容置腔100b用于置放主机,上侧的线缆容置腔100a用于容置线缆,并方便线缆向下伸出连接主机、向上伸出连接显示器和鼠标、键盘等。

如图5和图7所示,横向隔板130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U型槽131,U 型槽121竖向贯穿横向隔板130,且U型的开口朝向横向隔板130外缘方向并分别连通横向隔板130的外缘侧,于横向隔板130的两侧外缘处形成一开口部。

可以理解的,设置于连接模块120内的横向隔板130和设置于支撑模块110 内的横向隔板130的至少其中一者向外伸出,且设置于连接模块120内的横向隔板130和设置于支撑模块110内的横向隔板130于竖直方向上有些微的高度差,该高度差以横向隔板130的厚度为宜,以便相对的两横向隔板130能够拼接在一起;螺栓竖向穿过对接的两U型槽131,以将分别设置于支撑模块110 和连接模块120内的两个横向隔板130连接形成线材通道。

较佳的,至少部分横向隔板130上侧设置有用于分隔强弱线缆的强弱电分隔板140,强弱电分隔板140竖向设置并伸入线缆容置腔100a内;强弱电分隔板140的设置,用于进一步规整线缆容置腔100a内的线材、实现强弱电分离,同时能够提高安全性。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仅设置于支撑模块110内的部分横向隔板130上侧设置有强弱电分隔板140,且强弱电分隔板140于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并未直至线缆容置腔100a的上壁,而是高度较矮、仅对横向隔板 130连接形成线材通道做功能性的分隔,便于作业人员分离和规整线材,从而在进一步方便规整线缆容置腔100a内的线材、实现强弱电分离地同时,作业人员能够方便地区分强弱电进而能够提高安全性。

较佳的,再请参阅图4所示,支撑装置100内还设置有定位线槽150,定位线槽150竖向设置,以使伸出线缆容置腔100a的线缆沿定位线槽150的方向排布连接主机和/或伸出支撑装置100。具体的,定位线槽150沿支撑装置100的内壁设置;线缆容置腔100a内的线材伸出线缆容置腔100a后,被定位线槽150 所限位,从而以一定的次序规整地于竖直方向内布线,以向下伸入主机容置腔 100b内连接主机或向上伸出线缆容置腔100a以连接显示器、鼠标电源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有线缆分隔功能的控制台,由于支撑装置100内具有容置线缆和主机的容置空间,以使得该具有线缆分隔功能的控制台结构紧凑、外观整洁;横向设置于支撑装置100内横向隔板130,通过将容置空间分隔为上侧的线缆容置腔100a和下侧的主机容置腔100b,进一步规整布局、方便线缆和主机的组装连接和后续的检修维护。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