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继电器构成的开关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99927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多继电器构成的开关器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具体涉及一种多继电器构成的开关器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为了方便对电器的开闭控制,均仅使用一个继电器对一个电器进行开闭,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灯控继电器,灯控继电器的成本低,故经常容易损坏,导致灯无法正常使用,而且一般一个灯内有多路灯带,当一路灯带无法工作时,难以找出所述灯带对应的是哪一个灯控继电器损坏,给检修带来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继电器构成的开关器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知道是哪一个继电器损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多继电器构成的开关器件,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开关电路板,开关电路板的控制端用于连接至开关控制器,开关电路板的高压输入端用于连接至电源,开关电路板的高压输出端连接至负载正极,开关电路板的低压输入端用于连接至地,开关电路板的低压输出端连接至负载负极;开关电路板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以及可控单刀双掷开关,第一继电器以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端均连接形成开关电路板的控制端,可控单刀双掷开关的动端为开关电路板的高压输入端,可控单刀双掷开关第一不动端连接至第一继电器的输入端,可控单刀双掷开关第二不动端连接至第二继电器的输入端,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的输出端均连接形成开关电路板的高压输出端;外壳内还设置有检测电路板,检测电路板包括第一与门、第二与门、检测控制器、第一开关三极管、第二开关三极管、第一显示灯以及第二显示灯,第一与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至第一继电器的输入端,第一与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至第一继电器的输出端,第一与门的输出端连接至检测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检测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至第一开关三极管的基极,第一开关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一显示灯的阴极,第一显示灯的阳极电池正极,第一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与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至第二继电器的输入端,第二与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至第二继电器的输出端,第二与门的输出端连接至检测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检测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至第二开关三极管的基极,第二开关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二显示灯的阴极,第二显示灯的阳极电池正极,第二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可控单刀双掷开关的控制端与检测控制器相连。

优选的是,外壳包括壳本体以及盖体,壳本体与盖体通过螺钉连接,壳本体与盖体扣合后形成用于安装开关电路板以及检测电路板的安装腔,壳本体与盖体分离后能打开安装腔;在外壳上安装有高电压连接组件,高电压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固定连接柱、第二固定连接柱以及活动连接柱,在外壳上设置有位于外壳外的用于连接外界高电压源的第一固定连接柱,第一固定连接柱与活动连接柱电连接,第二固定连接柱设置于开关电路板上,第二固定连接柱与开关电路板的高压输入端电连接,在壳本体上开设有触发腔以及触发孔,触发腔通过触发孔与安装腔连通,活动连接柱穿梭于触发腔、触发孔以及安装腔内,触发孔内壁对活动连接柱进行导向,活动连接柱穿过有位于触发腔内的触发弹簧,触发弹簧一端与触发腔内壁固定,触发弹簧另一端与活动连接柱固定,活动连接柱位于触发腔内的端部转动连接有滚轮,与滚轮相切有触发头,触发头为圆锥体结构,触发头固定有与活动连接柱伸缩方向垂直的螺杆,螺杆与壳本体螺纹连接,螺杆穿过盖体且与盖体之间无连接,旋转螺杆能使触发头的大端与滚轮接触,亦能使触发头的小端与滚轮接触;当触发头的大端与滚轮接触时,活动连接柱与第二固定连接柱紧贴且电连接;当触发头的小端与滚轮接触时,活动连接柱与第二固定连接柱远离且活动连接柱缩入至壳本体内。

优选的是,在螺杆上设置有至少一组阻挡组件,壳本体上与螺杆螺纹连接的螺纹孔位于盖体与触发腔之间,壳本体靠近盖体的面内凹形成抵压孔,抵压孔的直径大于螺纹孔的直径,盖体上开设有与抵压孔对准的穿孔;每一阻挡组件均包括:阻挡块,阻挡块为向螺杆弯曲的圆弧形,阻挡块连接有向螺杆延伸的移动筒,移动筒滑动地设置于一导向杆上,导向杆远离阻挡块的端部固定在螺杆的旋转端上,螺杆顶面所在位置高于阻挡块顶面所在位置,移动筒固定有一抵压块,抵压块靠近螺杆的面为中间面且中间面与螺杆中心线平行且为,抵压块远离螺杆的面为接触面,抵压块为梯形,抵压块的大端靠近阻挡块,抵压块的小端位于抵压孔内,且抵压块大端的接触面到螺杆中心线的距离大于抵压孔的半径,抵压块小端的接触面到螺杆中心线的距离小于抵压孔的半径,导向杆穿过有一抵压弹簧,抵压弹簧的一端与螺杆固定,抵压弹簧的另一端与移动筒固定;当触发头的大端与滚轮接触时,阻挡块远离螺杆的面到穿孔中心线的垂直距离大于穿孔的半径;当触发头的小端与滚轮接触时,阻挡块远离螺杆的面到穿孔中心线的垂直距离小于穿孔的半径。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单刀双掷开关以及检测控制器,实现了在第一继电器或第二继电器损坏后,自动换上好的第二继电器或第一继电器,使得负载能够一直保持正常工作,给使用带来方便,不免给使用者带来极大的不便;

2)检测控制器的第三输入端连接至一自复位开关一端,自复位开关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相连,以实现更换后通知检测控制器已经将损坏的第一继电器或第二继电器更换;

3)通过设施第一与门以及第二与门,实现了对哪一个继电器损坏的检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知道是哪一个继电器损坏的问题,方便了更换损坏的第一继电器或第二继电器。

附图说明

图1为多继电器构成的开关器件的电路框图;

图2为多继电器构成的开关器件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盖体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多继电器构成的开关器件,包括:外壳1,外壳1内设置有开关电路板2,开关电路板2的控制端用于连接至开关控制器,开关电路板2的高压输入端用于连接至电源,开关电路板2的高压输出端连接至负载正极,开关电路板2的低压输入端用于连接至地,开关电路板2的低压输出端连接至负载负极;开关电路板2包括第一继电器、第二继电器以及可控单刀双掷开关,第一继电器以及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端均连接形成开关电路板2的控制端,可控单刀双掷开关的动端为开关电路板2的高压输入端,可控单刀双掷开关第一不动端连接至第一继电器的输入端,可控单刀双掷开关第二不动端连接至第二继电器的输入端,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的输出端均连接形成开关电路板2的高压输出端;外壳1内还设置有检测电路板3,检测电路板3包括第一与门、第二与门、检测控制器、第一开关三极管、第二开关三极管、第一显示灯以及第二显示灯,第一与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至第一继电器的输入端,第一与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至第一继电器的输出端,第一与门的输出端连接至检测控制器的第一输入端,检测控制器的第一输出端连接至第一开关三极管的基极,第一开关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一显示灯的阴极,第一显示灯的阳极电池正极,第一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与门的第一输入端连接至第二继电器的输入端,第二与门的第二输入端连接至第二继电器的输出端,第二与门的输出端连接至检测控制器的第二输入端,检测控制器的第二输出端连接至第二开关三极管的基极,第二开关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至第二显示灯的阴极,第二显示灯的阳极电池正极,第二开关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可控单刀双掷开关的控制端与检测控制器相连。

由于在更换时,需要将新第一继电器或第二继电器与高压电源连接,因此极易出现触电现象,为了避免发生触电现象: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外壳1包括壳本体11以及盖体12,壳本体11与盖体12通过螺钉连接,壳本体11与盖体12扣合后形成用于安装开关电路板2以及检测电路板3的安装腔13,壳本体11与盖体12分离后能打开安装腔13;在外壳1上安装有高电压连接组件4,高电压连接组件4包括第一固定连接柱41、第二固定连接柱42以及活动连接柱43,在外壳1上设置有位于外壳1外的用于连接外界高电压源的第一固定连接柱41,第一固定连接柱41与活动连接柱43电连接,第二固定连接柱42设置于开关电路板2上,第二固定连接柱42与开关电路板2的高压输入端电连接,在壳本体11上开设有触发腔14以及触发孔15,触发腔14通过触发孔15与安装腔13连通,活动连接柱43穿梭于触发腔14、触发孔15以及安装腔13内,触发孔15内壁对活动连接柱43进行导向,活动连接柱43穿过有位于触发腔14内的触发弹簧44,触发弹簧44一端与触发腔14内壁固定,触发弹簧44另一端与活动连接柱43固定,活动连接柱43位于触发腔14内的端部转动连接有滚轮45,与滚轮45相切有触发头47,触发头47为圆锥体结构,触发头47固定有与活动连接柱43伸缩方向垂直的螺杆46,螺杆46与壳本体11螺纹连接,螺杆46穿过盖体12且与盖体12之间无连接,旋转螺杆46能使触发头47的大端与滚轮45接触,亦能使触发头47的小端与滚轮45接触;当触发头47的大端与滚轮45接触时,活动连接柱43与第二固定连接柱42紧贴且电连接;当触发头47的小端与滚轮45接触时,活动连接柱43与第二固定连接柱42远离且活动连接柱43缩入至壳本体11内。当需要更换第一继电器或第二集继电器时,首先旋转螺杆46,使得触发头47的小端与滚轮45接触,以使活动连接柱43与第二固定连接柱42远离且活动连接柱43缩入至壳本体11内,避免发生触电;然后,打开盖体12,使得开关电路板2露出,安装新第一继电器或第二集继电器,在开关电路板2的板体上设置有供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连接的接线柱,以在触碰接线柱时不会发生触电现象;最后,盖上盖体12,旋转螺杆46,使得触发头47的大端与滚轮45接触,活动连接柱43与第二固定连接柱42紧贴且电连接,以便后续正常工作。滚轮45的设置,避免活动连接柱43与滚轮45相互抵压时而相互损坏,延长使用寿命。

为了避免因先打开盖体12连接第一继电器或第二继电器的误操作而导致发生触电: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螺杆46上设置有至少一组阻挡组件5,壳本体11上与螺杆46螺纹连接的螺纹孔位于盖体12与触发腔14之间,壳本体11靠近盖体12的面内凹形成抵压孔16,抵压孔16的直径大于螺纹孔的直径,盖体12上开设有与抵压孔16对准的穿孔;每一阻挡组件5均包括:阻挡块51,阻挡块51为向螺杆46弯曲的圆弧形,阻挡块51连接有向螺杆46延伸的移动筒52,移动筒52滑动地设置于一导向杆53上,导向杆53远离阻挡块51的端部固定在螺杆46的旋转端上,螺杆46顶面所在位置高于阻挡块51顶面所在位置,移动筒52固定有一抵压块54,抵压块54靠近螺杆46的面为中间面且中间面与螺杆46中心线平行且为,抵压块54远离螺杆46的面为接触面,抵压块54为梯形,抵压块54的大端靠近阻挡块51,抵压块54的小端位于抵压孔16内,且抵压块54大端的接触面到螺杆46中心线的距离大于抵压孔16的半径,抵压块54小端的接触面到螺杆46中心线的距离小于抵压孔16的半径,导向杆53穿过有一抵压弹簧55,抵压弹簧55的一端与螺杆46固定,抵压弹簧55的另一端与移动筒52固定;当触发头47的大端与滚轮45接触时,阻挡块51远离螺杆46的面到穿孔中心线的垂直距离大于穿孔的半径;当触发头47的小端与滚轮45接触时,阻挡块51远离螺杆46的面到穿孔中心线的垂直距离小于穿孔的半径。由于当触发头47的大端与滚轮45接触时阻挡块51远离螺杆46的面到穿孔中心线的垂直距离大于穿孔的半径,因此需要将盖体12与壳本体11分离,就必须旋转螺杆46,使得触发头47的小端与滚轮45接触,同时阻挡块51远离螺杆46的面到穿孔中心线的垂直距离小于穿孔的半径,这样,就能防止误操作,使得仅在开关电路板2的接线柱断电后才能够打开盖体12。且此连接方式,实现了一次性断电和盖体12的释放,方便了操作,使得操作更加简便。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