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件安装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2450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部件安装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对载带进行间距进给从而供给部件的带馈送器的部件安装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制造在基板上装配有部件的安装基板的部件安装系统,作为这种部件安装系统中的部件供给装置,多使用对载带进行间距进给从而将部件供给至规定的位置的带馈送器。在这种带馈送器中,在当前进行间距进给的载带(称作先行带)接近部件用尽时,在该先行带的末端部通过搭接带连接有后续的载带(称作后续带)的前端部而进行载带的(即部件的)补充(例如,日本特开2014-89999号公报)。

另外,作为这种带馈送器的方式之一,已知当将载带插入带入口时,自动地导入并载入载带的自动载入型的带馈送器(例如,日本特开2015-115412号公报)。在该自动载入型的带馈送器中,在先行带接近部件用尽时,只要将后续带插入带入口,则与之前的带的末端部连续地将后续带自动地导入带馈送器内,因此也能够作为所谓的无搭接馈送器而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部件安装系统具备对载带进行间距进给从而供给部件的带馈送器,其中,所述部件安装系统具备:存储部,其存储与所述带馈送器相关的信息以及与由所述带馈送器进行间距进给的所述载带相关的信息;检测部,其检测由所述带馈送器进行间距进给的所述载带接近部件用尽的状态;判断部,其在通过所述检测部检测到由所述带馈送器进行间距进给的所述载带接近部件用尽的状态的情况下,根据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与所述带馈送器相关的信息以及与所述载带相关的信息,来判断是否应当对由所述带馈送器进行间距进给的所述载带的末端部实施规定的处理;以及通知部,其在所述判断部判断为应当对所述载带的所述末端部实施所述规定的处理的情况下,向作业者通知所述规定的处理的内容。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载带的末端处理方面减轻作业者的作业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的侧视图。

图2a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所具备的带馈送器间距进给的载带与卷盘一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2b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所具备的带馈送器间距进给的载带与卷盘一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3a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所具备的带馈送器间距进给的载带与卷盘一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3b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所具备的带馈送器间距进给的载带与卷盘一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4a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所具备的带馈送器间距进给的载带与卷盘一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4b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所具备的带馈送器间距进给的载带与卷盘一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5a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所具备的带馈送器间距进给的载带与卷盘一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5b是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所具备的带馈送器间距进给的载带与卷盘一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所具备的手动载入馈送器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所具备的自动载入馈送器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所具备的存储部中存储的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9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将由手动载入馈送器间距进给的先行带切断的作业的步骤说明图。

图9b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将由手动载入馈送器间距进给的先行带切断的作业的步骤说明图。

图10a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将后续带与由手动载入馈送器间距进给的先行带连接的作业的步骤说明图。

图10b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将后续带与由手动载入馈送器间距进给的先行带连接的作业的步骤说明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部件安装装置所执行的与载带的补充相关的通知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之前,对以往的问题点进行简单说明。

在日本特开2014-89999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15-115412号公报所记载的带馈送器中,在先行带接近部件用尽而补充后续带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有时需要对先行带实施规定的末端处理。在此,末端处理是指用于使后续带的补充顺畅地进行的处理,具体而言是指先行带的切断作业和固定解除作业。另外,切断作业是指,在先行带的末端部的形状并非与先行带的延伸方向正交的直线形状(称作正交形状)的情况下,在先行带的适当的部位切断以使该部分成为正交形状的作业。另外,固定解除作业是指,在先行带的末端部通过粘合带等而固定于卷盘的轴部的情况下,解除该固定而使先行带的末端部与卷盘的轴部分离的作业。

然而,如上述那样,在进行后续带的补充时,有时作业者自身难以判断应当对先行带实施何种末端处理,存在作业者的作业负担可能会过大的问题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载带的末端处理方面能够减轻作业者的作业负担的部件安装系统。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部件安装装置1示出向基板2安装部件3的部件安装系统的一方式,在基台11上具备传送带12以及部件移载机构13。在基台11连结有安装于台车14的馈送器基座15,在馈送器基座15安装有带馈送器16。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自作业者op观察到的左右方向(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自作业者op观察到的前后方向(图1的纸面的左右方向)设为y轴方向。另外,将上下方向(图1的纸面的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

在图1中,传送带12作为基板搬运部而发挥功能,沿x轴方向搬运基板2并将其定位于作业位置。部件移载机构13包括移载头13a和头移动机构13b。移载头13具备向下方延伸的多个吸附嘴13n。馈送器基座15通过台车14而在地面f上移动,与基台11的后方(自作业者op观察到的近前侧)的端部连结。在馈送器基座15沿x轴方向排列安装有多个带馈送器16,作业者op通过将台车14与基台11连结,从而能够将多个带馈送器16一并装配于基台11。

带馈送器16对将多个部件3排成一列而收纳的载带17进行间距进给,从而将部件3间歇地供给至位于前方(自作业者op观察到的进深侧)的端部的部件供给口16k。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载带17具有基带21、以及在基带21的上表面粘贴的透明的盖带22。在基带21上沿基带21的长度方向呈一列且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凹状的部件收纳部23。

在图2b中,在各部件收纳部23中收纳有部件3。各部件收纳部23被盖带22覆盖,由此防止部件3从部件收纳部23脱落。在基带21的与部件收纳部23的列平行的位置,呈一列且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进给孔24。卷绕有载带17的卷盘18(图2a以及图2b)保持于台车14(图1),载带17从卷盘18抽出并装填于带馈送器16。

如图3a、图3b、图4a、图4b、图5a以及图5b所示,载带17的末端部(卷绕于卷盘18的一侧的端部)17e的形状、相对于卷盘18的固定状况根据载带17的种类等而各自不同。例如,末端部17e的形状除形成为与载带17的延伸方向正交的直线形状(称作正交形状)的情况以外(图3a以及图3b),有时形成为相对于载带17的延伸方向倾斜地延伸的直线形状(称作倾斜形状)的情况(图4a以及图4b)。

载带17的末端部17e除通过粘合带nt等粘贴于卷盘18的轴部18j的外周面(图3a以及图3b)、或者通过插入在卷盘18的轴部18j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开口地设置的狭缝部18s等(图5a以及图5b)而固定于卷盘18的情况以外,有时形成为未固定于卷盘18的非固定的状态(图4a以及图4b)。

在本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1中使用的带馈送器16中,有图6所示的手动载入型的带馈送器16(以下,设为手动载入馈送器16a)、以及图7所示的自动载入型的带馈送器16(以下,设为自动载入馈送器16b)。任一类型的带馈送器16均具有装卸自如地安装于馈送器基座15的主体部31,在主体部31的内部具备带通路32、带进给链轮33、以及控制单元34。带进给链轮33由控制单元34控制其旋转动作。

作业者op在将载带17设置于手动载入馈送器16a时,将载带17的前端部从在主体部31的后端设置的带入口31g插入,然后通过手动作业将载带17送入带通路32内。而且,将从主体部31的中间部的上部向上方突出的载带17配置于部件进给链轮33的上方,然后使载带17的前端部的进给孔24与部件进给链轮33的外周齿卡合。

作业者op在将从主体部31的中间部的上部突出的载带17配置于部件进给链轮33的上方时,将盖带22的前端部从基带21剥离,然后将该剥离出的盖带22的前端部架设于在主体部31的中间部的上部设置的盖带卷绕部35(图6)。由此,载带17的载入完成。

在载带17的载入完成后,当控制单元34使带进给链轮33间距旋转时,载带17在带通路32内间距进给,使设置于载带17的部件收纳部23间歇地位于部件供给口16k。另外,盖带卷绕部35与该载带17的间距进给同步地卷绕盖带22,盖带22在部件供给口16k的附近从基带21被剥离。因此,在部件供给口16k处部件收纳部23处于向上方开放的状态,在部件供给口16k处吸附嘴13n能够拾取部件3。

自动载入馈送器16b除部件进给链轮33以外还具备载入用链轮36和中间链轮37。载入用链轮36和中间链轮37与部件进给链轮33同样地由控制单元34控制其旋转动作。

当作业者op将载带17的前端部插入在主体部31的后端设置的带入口31g时,载入用链轮36被控制单元34控制而旋转,使外周齿与载带17的前端部的进给孔24卡合从而使载带17向前方行进。由此,当载带17的前端部到达中间链轮37时,被控制单元34控制的中间链轮37和带进给链轮33分别旋转,中间链轮37和带进给链轮33分别使外周齿与载带17的进给孔24卡合。由此,载带17的载入完成。

在图7中,在中间链轮37与部件进给链轮33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剥离构件38。剥离构件38使刀尖朝向沿着载带17的上游侧(斜后下方)。剥离构件38的刀尖位于从中间链轮37向部件进给链轮33输送的载带17的基带21与盖带22之间。因此,在载带17从中间链轮37向部件进给链轮33输送的期间,盖带22从基带21被剥离。由此,部件收纳部23在到达部件供给口16k的时刻未被盖带22覆盖,在部件供给口16k处吸附嘴13n能够拾取部件3。

在图6以及图7中,手动载入馈送器16a和自动载入馈送器16b各自的控制单元34具备作为剩余数量检测器的剩余数量计数器34a。剩余数量计数器34a根据在载入载带17的时刻读取的部件数量的数据、载入后的间距进给次数,来检测载带17所收纳的部件3的部件剩余数量。

在图7所示的自动载入馈送器16b中,在当前进行间距进给的载带17(称作先行带17a)的末端部17e尚未到达带入口31g的状态下补充后续的载带17(称作后续带17b)时,作业者op将后续带17b的前端部插入在主体部31的后端部、且带入口31g的上方设置的带补充口31h。这样一来,后续带17b等待先行带17a的末端部17e从带入口31g被导入主体部31内,然后从带补充口31h被导入并载入主体部31内。需要说明的是,在自动载入馈送器16b的主体部31设置有带插入检查器40(图7),该带插入检查器40在带补充口31h插入有载带17的情况下检查该情况。

在图1中,传送带12、部件移载机构13以及各带馈送器16的各动作由部件安装装置1所具备的控制装置50控制。在控制装置50连接有触摸面板51,作业者op能够通过触摸面板51向控制装置50进行所需的输入。另外,控制装置50通过触摸面板51向作业者op发出各种指示、通知。需要说明的是,对作业者op的指示也可以通过带馈送器16中配备的通知部(未图示)来进行。

在图1所示的部件安装装置1中,头移动机构13b被控制装置50控制而使移载头13a在带馈送器16与基板2之间往复。在该往复移动中,移载头13a通过吸附嘴13n吸附并拾取由带馈送器16供给的部件3,并向基板2移载而制造安装基板。

在图1中,部件安装装置1的控制装置50具备存储部50a、检测部50b、判断部50c以及通知控制部50d。存储部50a存储与带馈送器16相关的信息、与由带馈送器16间距进给的载带17相关的信息。

图8是示出存储部50a所存储的信息的一例的图。在图8中,关于安装于部件安装装置1的a、b、c、d这四种载带17,存储有载入类型是何种类型(是手动载入馈送器16a还是自动载入馈送器16b)、载带17的末端部17e呈何种形状(是正交形状还是倾斜形状)以及卷盘18是何种固定状态(末端部17e相对于卷盘18的轴部18j固定还是非固定)的各信息。存储部50a所存储的各信息是预先从触摸面板51等输入部输入并设定的信息,各信息在设定后也能够进行修正。另外,在图8中,对于各载带17设定项目,但也可以存储关于各部件3的各信息,还可以以按照部件3的供给源公司、部件3的种类整理后的形式存储各信息。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储部50a所存储的带馈送器16的信息包括带馈送器16是否为将插入于带入口31g的载带17自动地载入的类型的信息,存储部50a所存储的载带17的信息包括载带17的末端部17e的形状、或者载带17的末端部17e是否固定于供该载带17卷绕的卷盘18的信息。

在图1中,各带馈送器16的剩余数量计数器34a检测到的载带17的部件3的剩余数量被发送至部件安装装置1的控制装置50。控制装置50的检测部50b将从各带馈送器16的剩余数量计数器34a发送来的部件3的剩余数量与预先确定的规定的剩余数量(称作基准剩余数量)进行比较,根据检查到部件3的剩余数量减少至该基准剩余数量的状态,从而检测载带17接近部件用尽的状态。

在像这样检测到接近部件用尽的载带17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通过触摸面板51向作业者op发出警告,对于对该载带17进行间距进给的带馈送器16需要进行部件3的补充(即后续带17b的补充)。具体而言,确定接近部件用尽的带馈送器16,并在触摸面板51上显示对于该带馈送器16需要进行载带17的补充的显示。

控制装置50的判断部50c在通过检测部50b针对多个带馈送器16中的任一方检测到载带17接近部件用尽的状态的情况下,根据存储于存储部50a的与带馈送器16相关的信息以及与载带17相关的信息,来判断是否应当对该接近部件用尽的载带17的末端部17e实施规定的处理(末端处理)。

在此“末端处理”是指用于使载带17的补充顺畅地进行的处理,并且是当前进行间距进给的先行带17a的切断作业和固定解除作业。切断作业是指,在先行带17a的末端部17e的形状并非正交形状的情况下,将先行带17a的适当的部位(具体而言,比位于载带17所收纳的部件3的列的后端的后端部件靠后方的部位)通过剪子sz等切断以使该部分成为正交形状的作业(图9a至图9b)。另外,固定解除作业是指,在先行带17a的末端部通过粘合带nt等而固定于卷盘18的轴部18j的情况下,解除该固定而使载带17的末端部17e与卷盘18的轴部18j分离的作业(图3b至图3a,或者图5b→图5a)。

在图8的例子中,“a”的带馈送器16是手动载入馈送器16a,在补充后续带17b时需要将先行带17a的末端部17e的附近切断,因此无论末端部17e的形状以及相对于卷盘18的固定状态如何,必然需要进行末端处理。因此,判断部50c对于“a”的带馈送器16判断为应当实施末端处理(参照图8的表中的“末端处理通知”一栏)。

“b”的带馈送器16是自动载入馈送器16b,载带17的末端部17e呈正交形状,但固定于卷盘18,因此需要进行使末端部17e与卷盘18分离的作业。因此,判断部50c对于“b”的带馈送器16判断为应当实施末端处理(参照图8的表中的“末端处理通知”一栏)。

“c”的带馈送器16是自动载入馈送器16b,载带17的末端部17e需要呈正交形状,但在此呈倾斜形状,因此需要切断为正交形状。因此,判断部50c对于“c”的带馈送器16判断为应当实施末端处理。“d”的带馈送器16是自动载入馈送器16b,载带17的末端部17e呈正交形状,且未固定于卷盘18,因此作业者op无需对先行带17a实施操作。由此,判断部50c对于“d”的载带17判断为无需实施末端处理(参照图8的表中的“末端处理通知”一栏)。

控制装置50的通知控制部50d在判断部50c判断为应当对载带17的末端部17e实施末端处理的情况下,通过在触摸面板51上显示末端处理的内容,从而向作业者op通知应当对载带17的末端部17e实施的末端处理的内容。

接下来,使用图11的流程图对部件安装装置1的控制装置50所执行的与载带17的补充相关的通知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控制装置50在检测部50b中根据从各带馈送器16的剩余数量计数器34a发送来的载带17的部件剩余数量,对于各带馈送器16进行载带17接近部件用尽的状态的检测(步骤st1)。

控制装置50在步骤st1中对于多个带馈送器16中的任一方检测到载带17接近部件用尽的状态的情况下,根据存储于存储部50a的信息的内容,按照上述的要领,对于该带馈送器16的载带17判断是否应当实施末端处理(步骤st2)。而且,在判断为对于接近部件用尽的载带17应当实施末端处理的情况下,通过触摸面板51,向作业者op通知作业者op应当进行的末端处理的内容(步骤st3)。

这样,控制装置50的通知控制部50d与触摸面板51作为通知部而发挥功能,该通知部在判断部50c判断为应当对载带17的末端部17e实施规定的处理(末端处理)的情况下,向作业者op通知应当对载带17的末端部17e实施的末端处理的内容。

在步骤st3中收到通知的作业者op进行该通知的内容的末端处理。具体而言,在通过触摸面板51收到应当切断先行带17a的指示的通知的情况下,作业者op将先行带17a的适当的部位(如上述那样,比位于载带17所收纳的部件3的列的后端的后端部件靠后方的部位)通过剪子sz等切断以使该部分成为正交形状(图9a至图9b)。另外,在通过触摸面板51收到应当使先行带17a的末端部17e与卷盘18分离的指示的情况下,作业者op进行使先行带17a的末端部17e与卷盘18的轴部18j分离的作业(图3b至图3a,或者图5b至图5a)。而且,作业者op在完成上述的末端处理作业后,通过触摸面板51进行规定的末端处理完成操作。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进行该末端处理完成操作之前,停止先行带17a的间距进给。通过停止载带17的间距进给,作业者op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末端处理。

控制装置50在检查到作业者op通过触摸面板51进行了末端处理完成操作后(步骤st4),判断在步骤st1中判断为接近部件用尽的带馈送器16是否为自动载入馈送器16b(步骤st5)。而且,在判断为接近部件用尽的带馈送器16不是自动载入馈送器16b(是手动载入馈送器16a)的情况下,将应当连接后续带17b的指示显示于触摸面板51(步骤st6)。

在触摸面板51上显示应当连接后续带17b的指示后,作业者op按照所显示的指示,进行将后续带17b与先行带17a连接的作业。在连接后续带17b的作业中,作业者op首先使后续带17b的前端部与切断为正交形状的先行带17a的末端部17e对接。然后,在以跨越先行带17a和后续带17b的方式粘贴搭接带spt后(图10a),将搭接带spt的一对端部tb分别向下方弯折(图10b中示出的箭头r),将上述部分粘贴于先行带17a以及后续带17b的背面(图10b)。

在通过上述步骤将后续带17b与先行带17a连接后,作业者op通过触摸面板51进行规定的连接完成操作。控制装置50在检查到作业者op通过触摸面板51进行了连接完成操作后(步骤st7),结束一系列的处理并返回步骤st1。

另一方面,控制装置50在步骤st5中判断为成为对象的带馈送器16是自动载入馈送器16b的情况下,进行在成为对象的带馈送器16(自动载入馈送器16b)的带补充口31h是否插入有后续带17b的判断(步骤st8)。在带补充口31h是否插入有后续带17b能够通过上述的带插入检查器40来检查。

在此,在带补充口31h插入有后续带17b的情况是指,在先行带17a成为接近部件用尽的状态之前,作业者op主动地将后续带17b插入带补充口31h的情况。控制装置50在步骤st8中判断为在成为接近部件用尽的状态的带馈送器16的带补充口31h已经插入有后续带17b的情况下,结束一系列的处理并返回步骤st1。

控制装置50在步骤st8中判断为在带补充口31h未插入有后续带17b的情况下,将应当向带补充口31h插入后续带17b的指示显示于触摸面板51(步骤st9)。在触摸面板51上显示了应当插入后续带17b的指示后,作业者op与新载入载带17时同样地将后续带17b的前端部插入带馈送器16的带入口31g(图7)。然后,控制装置50在通过带插入检查器40检查到由作业者op进行的后续带17b的插入作业已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t10),结束一系列的处理,并返回步骤st1。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1具备对载带17进行间距进给从而供给部件3的带馈送器16。而且,部件安装装置1具备存储部50a、检测部50b、判断部50c、以及通知部。存储部50a存储与带馈送器16相关的信息、以及与由带馈送器16间距进给的载带17相关的信息。检测部50b检测由带馈送器16进行间距进给的载带17接近部件用尽的状态。判断部50c在通过检测部50b检测到由馈送器16进行间距进给的载带17接近部件用尽的状态的情况下,根据存储于存储部50a的与带馈送器16相关的信息以及与载带17相关的信息,来判断是否应当对由带馈送器16进行间距进给的载带17的末端部实施规定的处理。通知部在判断部50c判断为应当对载带17的末端部17e实施规定的处理的情况下,向作业者op通知规定的处理的内容。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1中,预先存储与带馈送器16相关的信息以及与由带馈送器16进行间距进给的载带17相关的信息,在检测到由带馈送器16进行间距进给的载带17接近部件用尽的状态的情况下,根据所存储的与带馈送器16相关的信息以及与载带17相关的信息,来判断是否应当对由带馈送器16进行间距进给的载带17的末端部17e实施规定的处理(末端处理)。而且,在判断为应当对载带17的末端部17e实施末端处理的情况下,向作业者op通知应当对载带17的末端部17e实施的末端处理的内容。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1,在由带馈送器16进行间距进给的载带17接近部件用尽的情况、且需要对该载带17的末端部17e实施末端处理的情况下,通知该末端处理的内容。因此,在进行后续带17b的补充时,无需作业者op自身判断应当对先行带17a实施何种末端处理,在载带17的末端处理方面能够大幅减轻作业者op的作业负担。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控制装置50的检测部50b检查到载带17的部件3的剩余数量减少至规定的剩余数量的状态,从而检测载带17(先行带17a)接近部件用尽的状态,但也可以代替这种结构,通过由在上述规定的位置设置的部件检查器等检查到位于载带17所收纳的部件3的列的后端的后端部件通过了带馈送器16的规定的位置的状态,或者通过检查到根据部件剩余数量等计算出的载带17的剩余的长度低于规定的长度的状态,从而检测载带17接近部件用尽的状态。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存储部50a、检测部50b、判断部50c以及通知控制部50d等功能部配备于部件安装装置1的控制装置50的结构,但在存在有与部件安装装置1相连的主机等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该主机配备有上述功能部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在该情况下,不仅是部件安装装置1,还包括主机在内相当于本发明的部件安装系统。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业者op通过触摸面板51进行规定的末端处理完成操作,但也可以代替由触摸面板51进行的输入,而通过带馈送器16所配备的输入部(未图示)来进行。或者,在作业者op携带读取卷盘18的信息的终端等情况下,可以通过该终端输入末端处理完成操作,也可以将通过终端重新读取卷盘18的信息的操作视为末端处理完成操作。

本发明提供在载带的末端处理方面能够减轻作业者的作业负担的部件安装系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