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结构、无人飞行器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81667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散热结构、无人飞行器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散热结构、无人飞行器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无人飞行器可以来在空中飞行进行航拍、侦察等工作,因而其机身内会设置电池、电路板、电机等等。无人飞行器在工作时,其内的发热源会生成较多的热量,这些热量如果不及时进行散热,热量囤积过热时会对无人飞行器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长期过热会导致无人飞行器损坏或者使用寿命衰减等,对电路的工作造成影响,因而无人飞行器上通常需要设置用来散热的部分。另外,无人飞行器有时候动作幅度较大或较为突然,会有一定的振动,使得机身内的电路板件振动,导致电性不稳定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散热结构、无人飞行器散热系统,散热效果好,工作更稳定。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散热结构,包括:屏蔽散热片,弹性支撑片,电路板件;所述电路板件至少部分与所述屏蔽散热片贴合,且所述电路板件相对所述屏蔽散热片固定;所述屏蔽散热片的一端与固定部位相对固定,另一端通过所述弹性支撑片弹性可动地连接固定部位,以在振动时通过弹性支撑片进行缓冲。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屏蔽散热片的面向所述电路板件的表面对应电路板件的主热源部位处具有贴合凸起,所述贴合凸起与所述电路板件的主热源部位直接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屏蔽散热片的面向所述电路板件的表面的贴合凸起之外的其余区域与所述电路板件之间存有一定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电路板件位于所述屏蔽散热片和所述固定部位之间,且所述电路板件与所述固定部位之间存有一定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屏蔽散热片的背向所述电路板件的表面设有多条散热肋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屏蔽散热片通过具有屏蔽和散热性能的材质制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屏蔽散热片的制材为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弹性支撑片呈八字排布,且八字小口端连接所述屏蔽散热片的另一端,八字大口端连接所述固定部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每个所述弹性支撑片呈阶梯结构或弧状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弹性支撑片为金属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固定部位为无人飞行器机身内的电池仓外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无人飞行器散热系统,包括:

如前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结构,设于机身前部内;

前进风孔道,开设于机身前部的侧壁上,其孔道方向由前至后向内倾斜,以使进入的风流流经所述散热结构后作为热量风流朝向机身后部流动;

后进风孔道,相对于所述前进风孔道靠后地开设于机身的侧壁上,其孔道方向由前至后向内倾斜,以使进入的风流作为动力风流带动热量风流流动至机身后部;

出风孔,开设在机身后部上,以排出风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机身前部的左右两侧侧壁上均开设有所述前进风孔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前进风孔道包括第一孔道口和第一引导壁;所述第一孔道口开设在机身前部从前至后向外扩的倾斜面上;所述第一引导壁设置在所述第一孔道口的前侧边上且由前至后向内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机身的左右两侧侧壁的相对于所述前进风孔道靠后的位置上均开设有所述后进风孔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机身的每侧侧壁的相对于所述前进风孔道靠后的位置上均开设有多个所述后进风孔道,且后进风孔道之间上下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后进风孔道包括第二孔道口和第二引导壁;全部后进风孔道的第二引导壁为机身的弧形壁,由前至后向内倾斜延伸至第二孔道口的内侧,以将风流收集至第二孔道口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电路板件直接与屏蔽散热片贴合,将电路板件的热量直接传递给散热性能更好的屏蔽散热片,屏蔽散热片可以起到散热作用,吸收电路板件的热量后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同时屏蔽散热片还带有屏蔽作用,可以防止电路板件与其他通信部件产生信号干扰,避免通信信号传输错误或丢失等问题;屏蔽散热片通过弹性支撑片来连接到固定部位,在发生弹性支撑片高度方向上的振动时,弹性支撑片通过高度方向上的弹动来对屏蔽散热片和电路板件起到缓冲的作用,使得电路板件的工作性能更稳定;

在贴合凸起部位已能够将电路板件大部分热量吸收到整个屏蔽散热片的情况下,屏蔽散热片的其他区域与电路板件隔开,可以增大屏蔽散热片的散热面积,散热效率更高;

将电路板件置于中间而非将屏蔽散热片置于中间,可以使得屏蔽散热片的热量可散布空间更大,热量更易于散去;电路板件与固定部位之间同样隔开,一方面可以避免热量囤积在电路板件与固定部位之间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存在风流时,可以使得风流也能够进入到固定部位那边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屏蔽金属片和弹性支撑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无人飞行器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无人飞行器散热系统的A-A方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无人飞行器散热系统的X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1-屏蔽散热片,2-弹性支撑片,3-电路板件,4-固定部位,5-机身,6-前进风孔道,7-后进风孔道,8-出风孔,11-散热肋条,51-机身前部,52-机身后部,61-第一孔道口,62-第一引导壁,71-第二引导壁,72-第二孔道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参看图1和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结构包括:屏蔽散热片1,弹性支撑片2,电路板件3。散热结构优选可以适用在无人飞行器中,下面的实施例中以用在机身中为例,可以理解,散热结构并非限制于无人飞行器,也可以用于其他可移动的设备中。

电路板件3至少部分与屏蔽散热片1贴合,由于电路板件3上并非各区域均是发热区域,因而可以仅将电路板件3上面的一部分与屏蔽散热片1贴合,将其热量直接传递给屏蔽散热片1,当然,电路板件3也可以整个表面均与屏蔽散热片1贴合起来。优选的,电路板件3安装元器件的表面朝向屏蔽散热片1贴合,可将元器件产生的热量快速传递出去。电路板件3相对屏蔽散热片1固定,电路板件3可以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到屏蔽散热片1上。

屏蔽散热片1的一端与机身5内的固定部位4相对固定,例如可以通过锁紧件将该一端直接锁紧固定在固定部位4的一处位置,而另一端通过弹性支撑片2弹性可动地连接到机身5内的固定部位4的另一处位置,以在机身5振动时通过弹性支撑片2进行缓冲。换言之,屏蔽散热片1的一端被固定在机身5的固定部位4上,而另一端则可通过弹性支撑片2发生一定的弹动,那么在机身5振动时,屏蔽散热片1及固定其上的电路板件3可以在弹性支撑片2的弹动作用下得到缓冲。

电路板件3直接与屏蔽散热片1贴合,将电路板件3的热量直接传递给散热性能更好的屏蔽散热片1,屏蔽散热片1可以起到散热作用,吸收电路板件3的热量后进行散热,散热效果好;同时屏蔽散热片1还带有屏蔽作用,可以防止电路板件3与机身5内其他通信部件产生信号干扰,避免通信信号传输错误或丢失等问题;屏蔽散热片1通过弹性支撑片2来连接到机身5内的固定部位4,在机身5发生弹性支撑片2高度方向上的振动时,弹性支撑片2通过高度方向上的弹动来对屏蔽散热片1和电路板件3起到缓冲的作用,使得电路板件3的工作性能更稳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屏蔽散热片1的面向电路板件3的表面对应电路板件3的主热源部位处具有贴合凸起,贴合凸起与电路板件3的主热源部位直接贴合。一般来说,电路板件3并非各个区域均会发热,只要将主热源部位的热量传递出去,其他区域的工作通常不会受到影响,因而屏蔽散热片1只需要与电路板件3的主热源部位贴合即可将电路板件3的大部分热量吸收过来。

进一步的,屏蔽散热片1的面向电路板件3的表面的贴合凸起之外的其余区域与电路板件3之间存有一定间隙。在贴合凸起部位已能够将电路板件3大部分热量吸收到整个屏蔽散热片1的情况下,屏蔽散热片1的其他区域与电路板件3隔开,可以增大屏蔽散热片1的散热面积,散热效率更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屏蔽散热片1的面向电路板件3的表面朝向机身5内的固定部位4安装,电路板件3位于屏蔽散热片1和机身5内的固定部位4之间,且电路板件3与机身5内的固定部位4之间存有一定间隙。将电路板件3置于中间而非将屏蔽散热片1置于中间,可以使得屏蔽散热片1的热量可散布空间更大,热量更易于散去;电路板件3与机身5内的固定部位4之间同样隔开,一方面可以避免热量囤积在电路板件3与固定部位4之间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存在风流时,可以使得风流也能够进入到固定部位4那边去。

优选的,固定部位4为无人飞行器机身内的电池仓外壁,风流也能够进入到电池仓内,帮助电池仓进行散热。当然不限于此,固定部位4也可以是机身内其他固定的结构,或者也可以是其他设备、装置等中的结构。

在图1和图2中,屏蔽散热片1的一端与电路板件3的一端叠加在一起,同时通过螺接件连接到机身5内的固定部位4上,节省连接件以节省重量和成本,也可便于拆装维修,电路板件3的中间部位或者另一端部位可以与屏蔽散热片1之间再通过螺接件来连接固定起来。屏蔽散热片1的另一端与弹性支撑片2之间、及弹性支撑片2与机身5内的固定部位4之间均可通过螺接件连接。连接件或连接方式当然不限于螺接件,也可以是其他连接方式。

优选的,参看图2,屏蔽散热片1的背向电路板件3的表面设有多条散热肋条11,散热肋条11可以增大屏蔽散热片1的散热面积,可使热量更快地在背向电路板件3的表面散去。

屏蔽散热片1可以通过具有屏蔽和散热性能的材质制成。优选的,屏蔽散热片1的制材为铝,质量轻,屏蔽性能和散热性能均更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支撑片2呈八字排布,且八字小口端连接屏蔽散热片的另一端,八字大口端连接机身5内的固定部位。八字排布的弹性支撑片2稳定性更高,弹动的幅度也不会太大。八字小口端可以通过封闭结构连接起来,八字弹性支撑片与该封闭结构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从而连接更为稳定。当然,八字弹性支撑片也可以是两个分离的弹性支撑片排布成八字形结构,分别连接固定。

可选的,每个弹性支撑片2呈阶梯结构或弧状结构,具体不限,只要是能够将屏蔽散热片1支撑在固定部位4上且能够在高度方向上产生一定的弹动即可。可选的,弹性支撑片2为金属片,例如可以是通过与屏蔽散热片2相同的制材制成,同样可以起到屏蔽和散热的作用。

参看图3-5,在一个实施例中,无人飞行器散热系统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结构,及前进风孔道6,后进风孔道7和出风孔8。适用的无人飞行器可以是任意需要散热的无人飞行器,例如多旋翼或固定翼无人飞行器等,具体不限。优选的是固定翼航模,在飞行过程中不可悬停,从而可以保持进风孔道的持续自然进风,达到持续散热的效果。

散热结构设于机身前部51内。机身5分为机身前部51和机身后部52,可以理解,机身前部51是相对机身后部52更靠前的部分,当然,机身前部51和机身后部52两者并非必须对半分机身5,只要将机身5的靠前的部分划分为机身前部51、而靠后的部分划分为机身后部52即可,具体划分比例不限。

前进风孔道6开设于机身前部51的侧壁上,前进风孔道6的孔道方向由前至后向内倾斜,以使进入的风流流经散热结构后作为热量风流朝向机身后部52流动。也就是说,机身前部51的侧壁上具有前进风孔道6,在飞行过程中,飞行产生的逆向风流会进入到前进风孔道6内,由于前进风孔道6的孔道方向是由前至后向内倾斜的,因而进入的风流会向机身5内部的斜后方流动,散热结构位于前进风孔道1的风流风路中,进入的风流流经散热结构后会快速携带走屏蔽散热片1的热量,从而作为热量风流朝向机身后部52流动。

后进风孔道7相对于前进风孔道6靠后地开设于机身5的侧壁上,后进风孔道7的孔道方向由前至后向机身内侧倾斜,以使进入的风流作为动力风流带动热量风流流动至机身后部52。也就是说,后进风孔道7开设在机身5侧壁上的位置相对前进风孔道6来说更靠后一些,前进风孔道6和后进风孔道7之间可以间隔一定的距离,在飞行过程中,飞行产生的逆向风流同样会进入到后进风孔道7内,由于后进风孔道7的孔道方向是由前至后向机身内侧倾斜的,因而进入的风流会向机身5内部的斜后方流动,朝向机身5后部流动,前面的前进风孔道6的热量风流进入到机身后部52时风力会减小,而在后进风孔道7的风流推动下加大了风力。

出风孔8开设在机身后部52上,以排出风流。前进风孔道6和后进风孔道7中进入的风流最终从出风孔8出去。

将散热结构设置在机身前部51内,并在机身前部51的侧壁上开设前进风孔道6,可以利用无人飞行器飞行产生的自然风,往散热结构方向送入风流,帮助屏蔽散热片1散热并带走屏蔽散热片1的热量,散热效率更高;携带有热量的热量风流会顺势进入至机身后部52内,而在机身5侧壁的相对靠后的位置上开设后进风孔道7,同样可以利用无人飞行器飞行产生的自然风,往机身后部52送入风流,此时的风流不携带热量且动力较大,因而可以带动热量风流流动至机身后部52,加速风流的流通,使得风流从机身后部52的出风孔8出去,避免机身后部52囤积热量,散热更快速;由于利用了飞行过程的自然风实现散热,可以避免风扇等散热装置的使用,降低了相应的成本,减少了所需容置空间、重量等,而且可以实现整机式散热,降低局部热量囤积可能性,散热均匀且快速;另外由于风流在机身5内的流通,还可减少机身5的风阻,减小风行功耗。

在一个实施例中,机身前部52的左右两侧侧壁上均开设有前进风孔道6。固定部位4的左右两侧可以均固定有前述实施例中的散热结构,也可以仅一侧设置,而另一侧设置其他的结构或散热结构。两侧的前进风孔道6均可采集飞行过程的自然风,一方面保证机身5左右平衡,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散热更均匀快速。机身前部51的左右两侧侧壁上的前进风孔道6可以是对称的、或非对称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看图5,前进风孔道6优选包括第一孔道口61和第一引导壁62。第一孔道口61开设在机身前部51从前至后向外扩的倾斜面上,换言之,机身前部51从前至后逐渐变宽,侧壁从前至后呈逐渐向外倾斜的倾斜面,而第一孔道口61开设在倾斜面上,因而第一孔道口61的端面会与飞行方向存在一定的偏角,飞行逆向风流便会自然进入至第一孔道口61中。第一引导壁62设置在第一孔道口61的前侧边上,且由前至后向内倾斜延伸,第一孔道口61进入的风流顺着第一引导壁62的方向流动,向机身前部51内的斜后方流动,从而可尽可能多地收集飞行逆向风流,使风流准确流动至散热结构对应处。

在一个实施例中,机身5的左右两侧侧壁上均开设有后进风孔道7,后进风孔道7开设在机身5侧壁的相对于前进风孔道1靠后些的位置上,两侧的后进风孔道7均可采集飞行过程的自然风并将其引导至机身后部52,从而从两侧对热量风流造成冲击,同样可以保证机身5左右平衡,同时使得左右两侧均有动力风流对带动热量风流,使得机身后部52的散热更均匀,也从整体上加快风流速度,提供整体散热效率。

优选的,机身5的每侧侧壁的相对于前进风孔道6靠后的位置上均开设有多个后进风孔道7,且后进风孔道7之间上下排布。多个后进风孔道7可以增大进风量,而后进风孔道7设置为上下排布,则可以使得尽可能大量的风流在近处对热量风流进行带动,充分利用风流的动力,保证快速对流散热,提高散热效率。上下排布的后进风孔道7之间可以有些偏移。

在一个实施例中,继续参看图5,后进风孔道7优选包括第二孔道口72和第二引导壁71。全部后进风孔道7的第二引导壁71为机身5的弧形壁,由前至后向内倾斜延伸至第二孔道口72的内侧,以将风流收集至第二孔道口72处。换言之,后进风孔道7通过弧形壁的第二引导壁71先将逆向风流引流至第二孔道口72处,并引导风流朝机身5内斜后方流动,再由第二孔道口72通入至机身5内部,几个后进风孔道7的弧形壁之间可以是一体的,作为机身5侧壁的一部分,使得结构更为牢固。

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权利要求,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