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分离式电源外壳结构和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68549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可分离式电源外壳结构和电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电源的外壳结构。



背景技术:

电源装置可以独立使用,通过对应的接口或者端子给电子产品充电,也可以安装于一些产品如电瓶车中,作为电源使用,故市面上有很多电源装置,在生产时,需要分别进行设计开模,成本高。故,需要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新的电源外壳结构和电源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分离式电源外壳结构,可选择性的将电源端子从电源组件上拆卸下来,将电源放在电瓶车等电子产品内部使用,或者将电源端子安装电源组件上,从而可将电源独立使用,组装后的电源结构稳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分离式电源外壳结构,包括电源壳体、第一电源端子壳和第二电源端子壳,所述电源壳体用于安装电源组件且至少一端形成有一缺口,所述可分离式电源外壳结构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缺口的侧壁上且呈倾斜状的第一卡合轨道、从所述缺口的侧壁或底壁向上延伸而成且呈纵向的第二卡合轨道,所述第二卡合轨道位于所述第一卡合轨道外侧,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合轨道滑动卡合的第一卡合件,且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通过所述第一卡合件和第一卡合轨道从上而下倾斜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电源壳体上并遮盖所述缺口的上半部分,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壳设有与所述第二卡合轨道滑动卡合的第二卡合件,且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壳通过所述第二卡合件与所述第二卡合轨道从上而下竖直滑动安装于所述电源壳体上并遮盖所述缺口的下半部分,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和第二电源端子壳相配合以遮盖所述缺口并用于安装电源端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分离式电源外壳结构包括安装电源组件的电源壳体,以及安装电源端子的第一电源端子壳和第二电源端子壳,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壳通过所述第二卡合件与所述第二卡合轨道从上而下竖直滑动安装于所述电源壳体上并遮盖所述缺口的下半部分后,第一电源端子壳从上而下倾斜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电源壳体上,使得组装后形成可独立使用的电源,且组装后的电源结构稳固。若电源放在电瓶车等电子产品内部使用,只需将第一电源端子壳和第二电源端子壳从电源壳体上拆卸下来即可,操作方便。

较佳地,所述电源外壳的两相对端分别形成一所述缺口,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和第二电源端子壳有两组并分别与两所述缺口对应连接。

较佳地,所述第一卡合轨道为具有一纵向凹槽的轨道,所述纵向凹槽沿所述缺口的侧壁倾斜设置,所述第一卡合件为与所述第一卡合轨道的纵向凹槽卡合并可沿所述纵向凹槽滑动的纵向卡合块。

较佳地,所述第二卡合轨道为具有一纵向凹槽的轨道,所述纵向凹槽相对于所述缺口的侧壁或底壁竖直设置,所述第二卡合件为与所述第二卡合轨道的纵向凹槽卡合并可沿所述纵向凹槽滑动的纵向卡合块。

具体地,所述第二卡合件的截面呈倒梯形。

较佳地,所述缺口的侧壁从里向外呈阶梯状的设于所述电源壳体的端部,且所述缺口与所述电源壳体之间的连接面呈倾斜状。

较佳地,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和/或第二电源端子壳外表面设置有指槽。便于操作人员操作。

较佳地,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和/或第二电源端子壳内设置有加强筋。加强了第一电源端子壳和/或第二电源端子壳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源装置,包括电源组件、电源端子和电源外壳,所述电源外壳如上述可分离式电源外壳结构所示,所述电源组件安装于所述电源外壳的电源壳体中,所述电源端子安装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和第二电源端子壳组成的容纳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电源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源装置100,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电源组件10、电源端子20和电源外壳30,所述电源外壳30包括电源壳体33、第一电源端子壳31和第二电源端子壳32,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壳32从上而下竖直滑动安装并卡合于所述电源壳体33端部的下半部分,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31从上而下倾斜滑动地安装并卡合于所述电源壳体33端部的上半部分。所述电源组件10安装于所述电源外壳30的电源壳体33中,所述电源端子20安装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31和第二电源端子壳32组成的容纳空间。所述电源外壳30为可分离式电源外壳。

参考图1和图2,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31和第二电源端子壳32外表面分别设置有指槽311和指槽312,以便于操作人员安装或者拆卸第一电源端子壳31和第二电源端子壳32。

参考图2和图4,所述电源壳体33用于安装电源组件10且至少一端形成有一缺口331,所述电源外壳30结构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缺口331的侧壁上且呈倾斜状的第一卡合轨道21、从所述缺口331的侧壁或底壁向上延伸而成且呈纵向的第二卡合轨道22,所述第二卡合轨道22位于所述第一卡合轨道21外侧,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31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卡合轨道21滑动卡合的第一卡合件41,且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31通过所述第一卡合件41和第一卡合轨道21从上而下倾斜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电源壳体33上并遮盖所述缺口331的上半部分,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壳32设有与所述第二卡合轨道22滑动卡合的第二卡合件42,且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壳32通过所述第二卡合件42与所述第二卡合轨道22从上而下竖直滑动安装于所述电源壳体33上并遮盖所述缺口331的下半部分,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31和第二电源端子壳32相配合以遮盖所述缺口331并用于安装电源端子20。安装时,先将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壳32通过所述第二卡合件42与所述第二卡合轨道22从上而下竖直滑动安装于所述电源壳体33上并遮盖所述缺口331的下半部分后,再将第一电源端子壳31从上而下倾斜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电源壳体33上,使得组装后形成可独立使用的电源,且组装后的电源结构稳固。其中,每一缺口331对应的第一卡合轨道21和第一卡合件42分为两组且分别设于所述电源壳体33的两侧,每一缺口331对应的第二卡合轨道22和第二卡合件42分为两组且分别设于所述电源壳体33的两侧。

其中,缺口331有两个且分别形成于所述电源外壳30的两相对端,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31和第二电源端子壳32有两组并分别与两所述缺口331对应连接。

参考图4,所述第一卡合轨道21为具有一纵向凹槽的轨道,所述纵向凹槽沿所述缺口331的侧壁51倾斜设置,参考图3和图5,所述第一卡合件41为与所述第一卡合轨道21的纵向凹槽卡合并可沿所述纵向凹槽滑动的纵向卡合块。

参考图4,所述第二卡合轨道22为具有一纵向凹槽的轨道,所述纵向凹槽相对于所述缺口331的侧壁或底壁竖直设置,参考图6所述第二卡合件42为与所述第二卡合轨道22的纵向凹槽卡合并可沿所述纵向凹槽滑动的纵向卡合块。其中,所述第二卡合件42的截面呈倒梯形。当然,所述第二卡合件42的截面还可以呈倒“T”型等外大内小的结构,便于卡合。

参考图4,所述缺口331的侧壁51从里向外呈阶梯状的设于所述电源壳体33的端部,且所述缺口331与所述电源壳体33之间的连接面52呈倾斜状。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31和第二电源端子壳32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缺口的侧壁和连接面对应的连接结构以使得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31和第二电源端子壳32分别与所述电源壳体33之间的连接区平滑。

其中,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31和第二电源端子壳32上分别设有位置相对的至少一个锯齿形连接壁36。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31上的锯齿形连接壁36和第二电源端子壳32上的锯齿形连接壁36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以形成夹持电源线的通道。

图7和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31a和第二电源端子壳32a内设置有加强筋35,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壳31a和第二电源端子壳32a外表面未设置指槽。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