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盘及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27115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线圈盘及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圈盘及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位于底壳顶部的面板以及位于底壳内的线圈盘。其中,线圈盘包括线圈盘架、绕设在线圈盘架上的线圈以及安装在线圈盘架上的磁条。线圈通常包括:内环线圈绕组和位于内环线圈绕组外侧的外环线圈绕组,内环线圈绕组的绕线层数小于外环线圈绕组的绕线层数。电磁炉的工作原理为:利用高频的电流通过线圈,从而产生无数封闭的磁场力,磁力线切割面板上的锅具,在锅具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通过磁条对线圈进行导磁,使线圈通电产生的磁力线集中在线圈盘上方,从而提高对锅具的加热效率。

其中,磁条具体包括:第一主体部和至少一个第二主体部,第二主体部为由第一主体部的端部垂直向上延伸而形成。通过第二主体部对线圈侧部的磁力线进行引导。现有技术将磁条装配到线圈盘架上通常有两种装配方式:第一种是第二主体部的整个顶面暴露在线圈盘架的顶面,第二种是第二主体部的整个顶面包裹在线圈盘架内。

然而,若将第二主体部的整个顶面全部暴露在线圈盘架的顶面,会导致第二主体部的顶部容易受外物的碰撞而发生破损;若使第二主体部的整个顶面位于线圈盘架内,则会导致装配工人无法目测磁条是否已安装到位,导致装配不方便、装配不良率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圈盘和电磁炉,以减小磁条的第二主体部的顶部与外部碰撞受破损的机率,同时方便工人判断磁条是否安装到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圈盘,包括线圈盘架、绕设在所述线圈盘架上的线圈以及安装在所述线圈盘架上的磁条,所述线圈包括内环线圈绕组和位于所述内环线圈绕组外侧的外环线圈绕组,所述内环线圈绕组的绕线层数小于所述外环线圈绕组的绕线层数,所述磁条包括第一主体部和至少一个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为由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端部垂直向上延伸而形成,所述第二主体部的顶面具有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形成为台阶,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中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高于所述内环线圈绕组的最底层线圈绕线的下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盘,通过使第二主体部的顶面具有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形成为台阶,也就是说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处高度不同,从而在装配磁条时,可使所处位置较高的平面暴露在线圈盘架的顶面,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位于线圈盘架内,即,第二主体部的顶面只有一部分暴露在线圈盘架的顶面,另一部分位于线圈盘架内,从而减小了磁条的第二主体部的顶部与外部碰撞受破损的机率,而且方便工人判断磁条是否安装到位,同时,使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中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高于内环线圈绕组的最底层线圈绕线的下表面,从而避免较低的平面所处高度过低而导致内环线圈绕组产生的磁力线从该平面上方泄露出去的情况发生,从而在减小第二主体部顶面受外物碰撞发生破损的机率、方便工人判断磁条是否安装到位的同时,保证了第二主体部对线圈绕组的聚磁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中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高于所述内环线圈绕组的最底层线圈绕线的1/2高度处。

这样可进一步保证第二主体部对内环线圈绕组的聚磁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二平面位于所述第一平面的内侧,所述第二平面所处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平面所处的高度。

这样设置可进一步避免线圈绕组产生的磁力线向线圈盘外侧泄露的情况发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锅具的加热效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中的所处位置较高的平面的宽度为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中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的宽度的2倍以上。

通过将暴露在线圈盘架顶面的平面宽度设置为位于线圈盘架内的平面宽度的2倍以上,从而进一步保证了第二主体部顶部的暴露部分具有足够的强度。此外,以位于内侧的第二平面为其中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进行说明,将第二平面的宽度设置的较窄一些,这样即使内环线圈绕组的磁力线从第二平面上方泄露出去,此时磁力线也会被第二平面外侧宽度较大的第一平面挡住,从而被第一平面引导并指向锅具。

可选的,所述第二主体部为一个,所述第二主体部为由所述第一主体部的靠近所述线圈盘架外缘的一端垂直向上延伸而形成。

通过将磁条设置为L型,以对向下的磁力线和向线圈盘外侧泄露的磁力线进行引导,进一步提高了线圈外围区域的加热效率,提高了对锅具的加热效率。

可选的,所述第一主体部具有对应所述内环线圈绕组的第一阶梯段和对应所述外环线圈绕组的第二阶梯段,所述第一阶梯段所处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阶梯段所处的高度。

由于内环线圈绕组的绕线层数少于外环线圈绕组的绕线层数,为了保证内环线圈绕组的下表面与磁条之间的距离,以使磁条能够较好的对内环线圈绕组进行聚磁,通过将磁条设置为第一阶梯段和第二阶梯段,使对应内环线圈绕组的第一阶梯段的所处的高度高于对应外环线圈绕组的第二阶梯段所处的高度,从而保证了内环线圈绕组与磁条之间的距离,保证了磁条对内环线圈绕组的聚磁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阶梯段与所述第二阶梯段通过倾斜段过渡;

所述第一阶梯段和所述倾斜段的结合处、所述倾斜段和所述第二阶梯段的结合处均平滑过渡。

这样可以提高第一阶梯段和第二阶梯段之间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整个磁条的结构强度,同时比较节省磁条耗材。

可选的,所述内环线圈绕组的绕线层数为一层,所述外环线圈绕组的绕线层数为两层。

可选的,所述线圈盘架上具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顶部具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有定位凸台,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中所处位置较高的平面暴露在所述开口中,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中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抵接在所述定位凸台的底面上。

这样在装配时,可使所处位置较高的平面暴露在容纳腔顶部的开口中,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抵接在定位凸台的底面,从而在减小了磁条的第二主体部的顶部与外部碰撞受破损的机率、提高聚磁效果的同时,使磁条更易定位。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面板和如上所述的线圈盘,所述面板位于所述底壳的顶部,所述线圈盘位于所述底壳内。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炉,通过使第二主体部的顶面具有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形成为台阶,也就是说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所处高度不同,从而在装配磁条时,可使所处位置较高的平面暴露在线圈盘架的顶面,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位于线圈盘架内,即,第二主体部的顶面只有一部分暴露在线圈盘架的顶面,另一部分位于线圈盘架内,从而减小了磁条的第二主体部的顶部与外部碰撞受破损的机率,而且方便工人判断磁条是否安装到位,同时,使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中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高于内环线圈绕组的最底层线圈绕线的下表面,从而避免较低的平面所处高度过低而导致内环线圈绕组产生的磁力线从该平面上方泄露出去的情况发生,从而在减小第二主体部顶面受外物碰撞发生破损的机率、方便工人判断磁条是否安装到位的同时,保证了第二主体部对线圈绕组的聚磁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右半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盘中的磁条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图4对应的俯视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磁条;

11—第一主体部;

111—第一阶梯段;

112—第二阶梯段;

113—倾斜段;

12—第二主体部;

121—第一平面;

122—第二平面;

2—线圈盘架;

21—绕线隔板;

20—定位凸台;

22—容纳腔;

220—开口;

3—线圈;

31—内环线圈绕组;

32—外环线圈绕组;

a、b—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右半部分的结构放大图。图3为图1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线圈盘中的磁条的结构示意图一。图5为图4对应的俯视结构图。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线圈盘。

该线圈盘包括:线圈盘架2、绕设在线圈盘架2上的线圈3以及安装在线圈盘架2上的磁条1。具体实现时,可以在线圈盘架2上设置绕线隔板21,相邻的绕线隔板21之间形成绕线槽,漆包线沿着绕线槽绕设,从而在线圈盘架2上形成线圈3。其中,绕线槽可以是螺旋状绕线槽,也可以是环形绕线槽,当绕线槽是环形绕线槽时,可以在各绕线隔板21的对应位置设置跳线缺口,以使绕线能够顺畅地从跳线缺口进入至相邻的绕线槽内。

其中,线圈3包括:内环线圈绕组31和外环线圈绕组32,且内环线圈绕组31的绕线层数小于外环线圈绕组32的绕线层数,从而可避免线圈3中间区域加热过于集中的情况出现。参照图1或图2所示,示例性的,在本实施例中,内环线圈绕组31的绕线层数具体为一层,外环线圈绕组32的绕线层数具体为两层。

磁条1包括:第一主体部11和至少一个第二主体部12,第二主体部12为由第一主体部11的端部垂直向上延伸而形成。参照图1或图4所示,其中,第一主体部11具体指的是磁条1的横向设置的那部分,第二主体部12为磁条1的竖向设置的那部分。较为优选的,第一主体部11和第二主体部12的结合处平滑过渡。这样设置可减小第一主体部11和第二主体部12结合处的应力,避免应力过大而导致其结合处断裂的情况发生,进一步提高了磁条1的结构强度。

下面通过将该线圈盘应用在电磁炉上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电磁炉具体包括:底壳、面板和线圈盘,面板位于底壳的顶部,面板可以是玻璃面板,也可以是陶瓷面板,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线圈盘位于底壳内。电磁炉的加热原理为:利用高频的电流通过线圈3,从而产生无数封闭的磁场力,磁力线切割面板上的锅具,在锅具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具进行加热。为了使线圈3通电产生的磁力线集中在线圈盘上方,即,指向面板上的锅具,通常在线圈盘架2上安装磁条1,通过位于线圈3下方的磁条1进行导磁,将磁力线导向线圈盘上方,从而防止磁力线泄露,提高对锅具的加热效率。

为了减小垂直向上延伸的第二主体部12的顶部在装配时受外物碰撞而发生破损的机率,同时方便工人观察磁条安装是否到位,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主体部12的顶面具有第一平面121和第二平面122,且第一平面121和第二平面122形成为台阶,也就是说,第一平面121和第二平面122所处的高度不同。同时,使第一平面121和第二平面122中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高于内环线圈绕组31的最底层线圈绕线的下表面。

这样在装配磁条1时,可使所处位置较高的平面暴露在线圈盘架2的顶面,使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位于线圈盘架2内,也就是说,第二主体部12的顶面只有一部分暴露在线圈盘架2的顶面,另一部分位于线圈盘架2内,与现有技术将第二主体部12的整个顶面暴露在线圈盘架2的顶面相比,明显减小了磁条1的第二主体部12的顶部与外部碰撞受破损的机率,而且方便工人判断磁条1是否安装到位。由于第一平面121和第二平面122中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高于内环线圈绕组31的最底层线圈绕线的下表面,从而避免较低的平面所处的高度过低而导致内环线圈绕组31产生的磁力线从该平面上方泄露出去的情况发生,保证了对线圈绕组的聚磁效果。

比如,在具体实现时,可将第一平面121和第二平面122中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抵接在线圈盘架2内,以实现对磁条1的较好定位。具体地,可以在线圈盘架2上开设可容纳第二主体部12的容纳腔,该容纳腔的顶部具有开口,开口处设有定位凸台20,将磁条1安装好之后,第二主体部12的顶面的所处位置较高的平面暴露在开口中,第二主体部12的顶面的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抵接在定位凸台20的底面,从而在减小第二主体部12的顶部与外部碰撞受破损的机率的同时,使得磁条1更易定位。当然,也可以在容纳腔内设置其他定位件,通过定位件对第二平面122进行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线圈盘不仅可以应用在电磁炉上,也可以应用在其他利用电磁加热的电器上,比如电饭煲、压力锅等。

本实施例的线圈盘,通过使第二主体部12的顶面具有第一平面121和第二平面122,第一平面121和第二平面122形成为台阶,也就是说第一平面121和第二平面122所处高度不同,从而在装配磁条1时,可使所处位置较高的平面暴露在线圈盘架2的顶面,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位于线圈盘架2内,即,第二主体部12的顶面只有一部分暴露在线圈盘架2的顶面,另一部分位于线圈盘架2内,从而减小了磁条1的第二主体部12的顶部与外部碰撞受破损的机率,而且方便工人判断磁条1是否安装到位,同时,使第一平面121和第二平面122中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高于内环线圈绕组31的最底层线圈绕线的下表面,从而避免较低的平面所处高度过低而导致内环线圈绕组31产生的磁力线从该平面上方泄露出去的情况发生,从而在减小第二主体部12顶面受外物碰撞发生破损的机率、方便工人判断磁条1是否安装到位的同时,保证了第二主体部12对线圈绕组的聚磁效果。

具体地,可将第一平面121和第二平面122中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高于内环线圈绕组31的最底层线圈绕线的1/2高度处。可以理解为,第一平面121和第二平面122中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高于最底层线圈绕线的横向中轴线,这样可进一步保证第二主体部12对内环线圈绕组31的聚磁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平面121所处的高度高于第二平面122所处的高度,第二平面122位于第一平面121的内侧。也就是说,上述的所处高度较高的平面为第一平面121,所处高度较低的平面为第二平面122。第二平面122高于内环线圈绕组31的最底层线圈绕线的下表面。此处的内侧指的是第二平面122比第一平面121更靠近线圈,这样设置可进一步避免线圈绕组产生的磁力线向线圈盘外侧泄露的情况发生,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锅具的加热效率。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第二平面122所处的高度高于第一平面121所处的高度,在装配时,第二平面122暴露在线圈盘架2的顶面,第一平面121位于线圈盘架2内,即,第二主体部12的顶面只有其中一部分暴露在线圈盘架2的顶面,这样同样可减小磁条1的第二主体部12的顶部与外部碰撞受破损的机率,且方便工人判断磁条1是否安装到位,而且可保证第二主体部12对线圈绕线的聚磁效果。

具体地,可使第一平面121和第二平面122中的所处位置较高的平面的宽度a为第一平面121和第二平面122中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的宽度b的2倍以上。由于暴露在线圈盘架2顶面的平面宽度a为位于线圈盘架2内的平面宽度b的2倍以上,使得暴露部分的宽度较大,从而在使所处位置较低的平面在装配时有足够的宽度用来定位的同时,大大保证了第二主体部12顶部的暴露部分具有足够的强度,而且保证了聚磁效果。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平面121的宽度a为第二平面122的宽度b的2倍以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主体部12为1个,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磁条1具体为L型磁条。第二主体部12具体由第一主体部11的靠近线圈盘架2外缘的一端垂直向上延伸而形成。也就是说,在装配好之后,第二主体部12位于线圈3的外侧,通过第二主体部12对向线圈盘外侧泄露的磁力线进行引导,进一步提高了线圈3外围区域的加热效率,继而提高了对锅具的加热效率。参照图1所示,第一主体部11的内端靠近线圈盘架2的中心,第一主体部11的外端位于线圈盘架2的外边沿,第二主体部12垂直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1的外端,且位于线圈3的外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二主体部12也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二主体部12分别垂直设置在第一主体部11的两端,也就是说,使磁条1形成为U型磁条,U型磁条对向下的磁力线和向线圈盘两侧泄露的磁力线同时进行引导,进一步提高了该磁条1所对应的线圈3的外围区域和内围区域的加热效率。

或者,可以将线圈盘中的磁条1一部分设置为L型磁条,一部分设置为U型磁条,使L型磁条对应内环线圈绕组31和外环线圈绕组32,使U型磁条对应外环线圈绕组32,示例性的,L型磁条和U型磁条以线圈盘架的中心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在线圈盘架2的底部,L型磁条和U型磁条间隔设置。通过L型磁条同时对内环线圈绕组31和外环线圈绕组32的磁力线进行引导,通过U型磁条对外环线圈绕组32的磁力线进行引导,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锅具的加热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由于内环线圈绕组31的绕线层数与外环线圈绕组32的绕线层数少,为了保证内环线圈绕组31与磁条1之间的距离,以确保第一主体部11对内环线圈绕组31的聚磁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或图4所示,磁条1具有对应内环线圈绕组31的第一阶梯段111和对应外环线圈绕组32的第二阶梯段11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阶梯段111位于内环线圈绕组31下方,第二阶梯段112位于外环线圈绕组32下方。其中,第一阶梯段111所处的高度高于第二阶梯段112所处的高度,从而确保了第一主体部11对内环线圈绕组31的聚磁效果。

同时,第一阶梯段111与第二阶梯段112之间通过倾斜段113过渡。也就是说,第一阶梯段111和第二阶梯段112的结合处为斜面,这样在保证磁条1对内环线圈绕组31聚磁效果的同时,保证了第一阶梯段111和第二阶梯段112结合处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了整个磁条1的结构强度,为磁条1能够较好地导磁提供了保障。而且本实施例这样设置比将第一阶梯段111和第二阶梯段112的结合处设置为竖直面的情况更加节省磁条耗材。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阶梯段111、第二阶梯段112和倾斜段113一体成型。

较为优选的,第一阶梯段111和倾斜段113的结合处、倾斜段113和第二阶梯段112的结合处均平滑过渡,这样可减小倾斜段113与第一阶梯段111和第二阶梯段112结合处的应力,进一步提高了磁条1的整体结构强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该电磁炉包括:底壳、面板和线圈盘。其中,面板位于底壳的顶部,线圈盘位于底壳和面板围成的空腔内。

本实施例中的线圈盘与实施例一中的线圈盘的结构相同,并能达到相同或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