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加热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40922发布日期:2019-11-15 22:14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加热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工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节能加热件。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的生活繁忙,造成身心都累积了一定压力及疲劳,为了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御寒保暖也成了现有生活日常的一部分,目前,公知的系列个人御寒物品都是由纤维织物、棉、皮、毛等材料构成,穿戴在人的身体上,减少人体的体温扩散损失,达到保温御寒的目的,但是,这种保温御寒是被动防御性的,御寒性能低,当天气很冷时,不能防止穿戴物品内人体体温大量扩散损失,从而使人感到寒冷,尤其是人体组织未端血液循环状况差的部位如耳朵、肢体未端的手指、脚趾等更是容易发生寒冷或冻伤,随着社会的发展,御寒保暖的问题越发引人深思,不管在哪个领域,都要求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减少有害污染物排放及节约能源,现有的加热装置使用不便,且具备一定的危险性,无法普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加热件,具备传热迅速,结构紧凑,工作稳定的特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节能加热件,包括绝缘钢板和加热装置,所述绝缘钢板的一侧设置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与绝缘钢板相互贴合,所述加热装置由左侧板、右侧板、电热膜、银碳发热片、导热管、聚热板和陶瓷缓冲垫组成,所述左侧板的一侧设置有右侧板,左侧板的内侧面设置有卡扣,与之对应的,所述右侧板的内侧面开设有卡槽,左侧板与右侧板活动装配;

所述右侧板的一侧设置有电热膜,电热膜固定粘结在右侧板的内表面,电热膜的外表面连接有控制导线,与之对应的,右侧板的侧边开设有走线孔,所述控制导线的一端与电热膜电性连接,控制导线的另一端贯穿走线孔并延伸至加热装置的外侧,所述电热膜的侧面设置有多组形状一致的银碳发热片,银碳发热片在电热膜的一侧均匀排布,相邻的银碳发热片之间设置有导热管,所述导热管的两端均与银碳发热片固定连接,银碳发热片的一侧分别设置有聚热板和陶瓷缓冲垫,所述聚热板设置在银碳发热片和陶瓷缓冲垫之间,聚热板的两侧分别与银碳发热片、陶瓷缓冲垫无缝贴合,所述陶瓷缓冲垫的一侧与聚热板固定连接,陶瓷缓冲垫的另一侧与左侧板的内侧面固定粘结。

优选的,所述绝缘钢板对称设置在加热装置的两侧,绝缘钢板的内侧面分别与左侧板与右侧板固定贴合。

优选的,所述左侧板通过卡扣卡装在右侧板一侧的卡槽内,电热膜、银碳发热片、导热管、聚热板和陶瓷缓冲垫共同卡装在左侧板与右侧板之间的空腔中。

优选的,所述电热膜的一侧与右侧板的内表面固定贴合,电热膜的另一侧与银碳发热片接触连接。

优选的,所述银碳发热片在电热膜的一侧通过矩形阵列形式等距间隔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节能加热件,绝缘钢板结构强度高,耐磨损,耐使用,整体装置使用寿命更长,加热装置内部空间资源利用率高,结构紧凑,不易产生异动,且产生的热能聚集效果更佳,流失速率更慢,电热膜采用石墨烯材质,电热膜供热充分,传热迅速,电热转化率更高,供暖方式更为节能,且石墨烯材质绝缘阻燃,工作稳定,无需维护,防水性能优异,使用寿命更长,通电后,内部的碳原子产生剧烈的摩擦和撞击产生的热能以远红外辐射和对流的形式向外传递,达到取暖升温的目的,电热膜产生的热能直接与银碳发热片产生接触并聚集在银碳发热片的外表面,而银碳发热片导出热量并使之滞留在聚热板的板面上,以便加以利用,从而使得绝缘钢板充分加热,热效率更高,热量在传递过程中不易损失,热能利用率更高,且无排放、无污染产物,使用更为环保,运行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拆分效果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总装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正视图。

图中:1绝缘钢板、2加热装置、21左侧板、211卡扣、22右侧板、221卡槽、222走线孔、23电热膜、231控制导线、24银碳发热片、25导热管、26聚热板、27陶瓷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一种节能加热件,包括绝缘钢板1和加热装置2,绝缘钢板1的一侧设置有加热装置2,绝缘钢板1对称设置在加热装置2的两侧,绝缘钢板1的内侧面分别与加热装置2固定贴合,绝缘钢板1覆盖在加热装置2的外表面,并加强加热装置2的使用强度和耐磨损强度,绝缘钢板1结构强度高,耐磨损,耐使用,整体装置使用寿命更长,加热装置2与绝缘钢板1相互贴合,加热装置2由左侧板21、右侧板22、电热膜23、银碳发热片24、导热管25、聚热板26和陶瓷缓冲垫27组成,左侧板21的一侧设置有右侧板22,左侧板21的内侧面设置有卡扣211,与之对应的,右侧板22的内侧面开设有卡槽221,左侧板21与右侧板22活动装配,左侧板21通过卡扣211卡装在右侧板22一侧的卡槽221内,电热膜23、银碳发热片24、导热管25、聚热板26和陶瓷缓冲垫27共同卡装在左侧板21与右侧板22之间的空腔中,使得内部结构不会暴露在外,使用更为安全,加热装置2内部空间资源利用率高,结构紧凑,不易产生异动,且产生的热能聚集效果更佳,流失速率更慢。

右侧板22的一侧设置有电热膜23,电热膜23固定粘结在右侧板22的内表面,电热膜23的外表面连接有控制导线231,与之对应的,右侧板22的侧边开设有走线孔222,控制导线231的一端与电热膜23电性连接,控制导线231的另一端贯穿走线孔222并延伸至加热装置2的外侧,电热膜23的一侧与右侧板22的内表面固定贴合,电热膜23的另一侧与银碳发热片24接触连接,电热膜23产生的热能直接与银碳发热片24产生接触并聚集在银碳发热片24的外表面,而银碳发热片24导出热量并使之滞留在聚热板26的板面上,以便加以利用,电热膜23采用石墨烯材质,电热膜23供热充分,发热时产生8-14微米的红外线光波,传热迅速,电热转化率更高,供暖方式更为节能,且石墨烯材质绝缘阻燃,工作稳定,无需维护,防水性能优异,使用寿命更长,通电后,内部的碳原子产生剧烈的摩擦和撞击产生的热能以远红外辐射和对流的形式向外传递,达到取暖升温的目的,电热膜23的侧面设置有多组形状一致的银碳发热片24,银碳发热片24在电热膜23的一侧均匀排布,相邻的银碳发热片24之间设置有导热管25,导热管25的两端均与银碳发热片24固定连接,银碳发热片24在电热膜23的一侧通过矩形阵列形式等距间隔设置,银碳发热片24导出热量并加以利用,银碳发热片24的一侧分别设置有聚热板26和陶瓷缓冲垫27,聚热板26设置在银碳发热片24和陶瓷缓冲垫27之间,聚热板26的两侧分别与银碳发热片24、陶瓷缓冲垫27无缝贴合,陶瓷缓冲垫27的一侧与聚热板26固定连接,陶瓷缓冲垫27的另一侧与左侧板21的内侧面固定粘结,银碳发热片24受热时迅速升温,从而加倍散热面积,使得热量不易散失,针对热能的聚集效果更佳,聚热板26聚集热能并对绝缘钢板1充分加热,热效率更高,热量在传递过程中不易损失,热能利用率更高,且无排放、无污染产物,使用更为环保,运行成本更低。

综上所述:本节能加热件,绝缘钢板1结构强度高,耐磨损,耐使用,整体装置使用寿命更长,加热装置2内部空间资源利用率高,结构紧凑,不易产生异动,且产生的热能聚集效果更佳,流失速率更慢,电热膜23采用石墨烯材质,电热膜23供热充分,传热迅速,电热转化率更高,供暖方式更为节能,且石墨烯材质绝缘阻燃,工作稳定,无需维护,防水性能优异,使用寿命更长,通电后,内部的碳原子产生剧烈的摩擦和撞击产生的热能以远红外辐射和对流的形式向外传递,达到取暖升温的目的,电热膜23产生的热能直接与银碳发热片24产生接触并聚集在银碳发热片24的外表面,而银碳发热片24导出热量并使之滞留在聚热板26的板面上,以便加以利用,从而使得绝缘钢板1充分加热,热效率更高,热量在传递过程中不易损失,热能利用率更高,且无排放、无污染产物,使用更为环保,运行成本更低。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