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摸感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53342发布日期:2018-12-21 20:22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摸感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的触摸感应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要求其工作面须紧贴在特定平面上的触摸感应装置。



背景技术:

触摸感应装置具有很多不同的分类,而对应这些分类又分为很多不同的结构和样式。

名称为“一种带有触摸开关的镜子灯”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5208799934)公开了一种以触摸方式来控制镜子内部灯光的镜子灯,这种镜子灯就涉及到其中一种触摸感应装置。常规的该种触摸感应装置的结构包括有:外壳、电路板、线束和海绵。电路板上带有光源元件、触摸感应部、信号转换功能所需元件等。光源元件通常是作为按键的光源;触摸感应部是用于感应手指的动作;信号转换功能是用于将感应信号转换为触发信号并输出。

电路板上的光源元件和/或触摸感应部是要求紧贴玻璃的背面的,否则会影响灯光效果和使用性能。为解决这个问题,目前的该种触摸感应装置就是在电路板与外壳之间设置海绵,在将外壳胶黏到玻璃背面后,利用海绵自身的弹性将电路板压紧在玻璃背面。但是这样的结构会存在很大的问题:1)电路板是完全小于外壳的,电路板与海绵之间是通过粘胶粘在一起的,电路板存在很大的脱落风险;2)海绵容易老化从而失去弹性,使得电路板不再被压紧在玻璃背面上;3)海绵会覆盖住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影响电子元件的散热;4)海绵还会吸收潮气,让潮气不能快速散发。这些都会令到触摸感应装置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大概率地出现问题。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这类触摸感应装置的结构进行改进以提升使用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触摸感应装置,其结构相对简单,且稳定耐用。

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触摸感应装置,包括外壳、电路板和弹性件;电路板处在外壳所形成的腔体内,弹性件处在电路板与外壳之间,将电路板推向外壳的外部;特别地,电路板上还设成有至少2个限位凸出部,外壳上形成有至少2个限位槽;电路板的限位凸出部落入对应的限位槽中以防止电路板与外壳脱离;所述限位槽具备足够的长度和深度以允许电路板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实施偏转,且电路板被外力作用而偏转至正确的方向和足够角度时,电路板的所有限位凸出部都将从它们所对应的限位槽中脱离或几乎脱离。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原理如下:由于电路板的限位凸出部是落入到对应的限位槽中的,因此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电路板也不会完全与外壳脱离。这就不要求电路板与弹性件要连接在一起,为选用更可靠更耐用的诸如弹簧等的弹性件提供了条件。本装置在被安装前,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电路板上的用于紧贴目标平面的工作面是超出于外壳的安装基准面的,当外壳采用诸如胶黏的方式被固定到目标平面上后,电路板的工作面即被压而退入外壳内,并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紧贴目标平面,此时电路板相对外壳的位置是发生了变化,而本实用新型的限位槽的长度除了满足电路板与外壳的这种常规的相对位置变化外,还进一步满足“电路板可被转动至足够的角度而令其限位凸出部可从限位槽中脱离或几乎脱离”这条件,这就令“将外壳制成单件刚性体”以及“快速地将电路板与外壳装配在一起”得以实现。从生产装配本装置的流程顺序来说,工人先将弹性件装配在外壳或电路板上的预设位置,然后倾斜着电路板且克服弹性件的弹力而将电路板推入到外壳内,但该推入的过程要令各限位凸出部对准其对应的限位槽,由于限位槽有足够的长度和深度,倾斜着的电路板能被推入到外壳内,当撤销外力或者说不再令电路板倾斜着,那么此时电路板的限位凸出部都会对应落入到限位槽中,电路板即处在被卡在外壳内而不能脱离的状态,至此完成电路板、弹性件和外壳三者之间的装配。可见该装配过程中无需诸如螺丝等的紧固件,也无需涂抹胶水,操作过程非常简单,即使手工装配也非常快速。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结构可以确保本装置不容易出现电路板移位、不够紧贴目标平面、电路板散热不良等的问题。

所述弹性件可以设置在限位槽内。

作为改进,所述电路板上还可设有至少1个导向凸出部,所述外壳还可设有与所述导向凸出部相匹配的导向槽。通过导向凸出部与导向槽的配合,可以更好地限定电路板在外壳内的相对位置以及运动方向。在设有导向槽的情况下,弹性件也可以考虑设置在导向槽的一头。所述导向槽优选是横截面为半圆的槽;所述导向凸出部优选是电路板上的一个半圆形的突出。所述导向槽优选与外壳的安装基准面相通。

所述外壳上最好还形成有用于增加外壳与目标平面之间接触面积的拓宽部。此时若采用在外壳与目标平面之间涂胶粘贴的方法进行固定,则可令外壳与目标平面之间的连接更稳固。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在所述拓宽部上优选还形成有一与安装基准面成锐角的打胶面。则此时还可选择将胶打在打胶面和目标平面上以实现外壳与目标平面之间的良好固定。

电路板上会引出线束,常规的结构是线束焊接在电路板上。但由于电路板较小,线束的导线数量比较多且位置集中,因此导线之间的间距很窄,这就导致焊接难度较大且容易短路。一种较好的做法是:电路板与线束是通过端子座和端子头而进行连接导通的。另外,所述线束最好不与外壳相连,这样线束与外壳之间就没有了力的传递,从而电路板与外壳之间也不存在力的传递,这样可避免“固定得不是很好的外壳通过线束传递力而导致电路板的工作面对目标平面紧贴不良”这样的问题。其中一种解决方法是外壳还形成有1个足够大的出线位。

所述的电路板可以是单触摸感应通道的电路板,也可以是多触摸感应通道的电路板。单触摸感应通道是指该电路板只有1个触摸感应点。多触摸感应通道是指该电路板有1个以上触摸感应点。

本实用新型的触摸感应装置具有以下优点:电路板的工作面可稳定长久地紧贴目标平面;生产装配简单;易于安装且安装稳固。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图4是实施例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1的装配原理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1的安装使用原理图;

图9是实施例2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1-外壳;12-电路板;13-弹簧;14-目标平面;111-限位槽;112-导向槽;113-安装基准面;114-内孔;115-拓宽部;116-打胶面;117-出线位;121-工作面;122-限位凸出部;123-导向凸出部;124-端子座;

21-外壳;22-电路板;23-弹簧;211-限位槽;222-限位凸出部;214-凹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摸感应装置包括:外壳11、电路板12和弹簧13。

其中,如图3、图4、图6所示,外壳11的两个对向设置的壁体上各自形成有1条限位槽111和2条导向槽112,同一壁体上限位槽111是处在导向槽112之间的。本实施例的导向槽112的横截面为半圆,且与外壳11的安装基准面113相通。在每条导向槽112的靠近外壳11内底面的一头均形成有用于放置弹簧的内孔114,作为弹性件的弹簧13在每个内孔114里放入1根,因此本触摸感应装置合计设有4根弹簧13。

如图4、图5、图6所示,电路板12上布置有所需的电子元件(电子元件未具体画出),电路板12的朝向外壳11外部的面是其工作面121。本实施例的电路板12呈矩形,在矩形的电路板12的2条长边上,各边形成有1个限位凸出部122和2个导向凸出部123。2个限位凸出部122是落入到外壳11的对应的限位槽111中的,4个导向凸出部123是与4条导向槽112对应匹配的。

如图7所示,进行装配时,倾斜着电路板12而将电路板12推入到外壳11的腔体内,此处所述的倾斜是指电路板12的工作面121与安装基准面113之间非互相平行。由于限位槽111有足够的长度和深度,因此电路板12可以整体倾斜着落入到外壳11的腔体内,随后让电路板12的工作面121偏转至与安装基准面113平行的位置,则此时电路板12在弹簧13的作用下被推向外壳11的外部,却在限位槽111的阻挡下不能与外壳11脱离。如图8所示,当外壳11采用胶黏的方式被固定到目标平面14上后,电路板12的工作面121即被压而退入外壳11内,并在弹簧13的弹力作用下紧贴目标平面14。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摸感应装置的外壳11还形成有用于增加外壳11与目标平面14之间接触面积的拓宽部115。拓宽部115上还形成有一与安装基准面113成锐角的打胶面116。

本实施例的电路板12与线束是通过端子座和端子头而进行连接导通的。端子座124安装且导通于电路板12,端子头则与线束连接导通。

为避免线束与外壳11之间有力的传递,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外壳11还形成有1个足够大的出线位117。

实施例2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外壳21的限位槽211数量有4条,电路板22的限位凸出部222有4个,不额外设置导向槽。具体为:

外壳21的两个对向设置的壁体上各自形成有2条限位槽211。在各条限位槽211的靠近外壳21内底面的一头均形成有用于放置弹簧23的凹位214,合共形成有4个这样的凹位214,在每个凹位214里放入1根弹簧23。

电路板22呈矩形,在矩形的电路板22的2条长边上,各边形成有2个限位凸出部222,合共形成有4个限位凸出部222。

本实施例的触摸感应装置的限位槽211同时兼有导向槽的作用。

应当说明的是,限位槽的数量和位置、导向槽的数量和位置、限位凸出部的数量和位置以及导向凸出部的数量和位置并不仅限于以上实施例所列举的情形。

本说明书列举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思路下所做的等同技术变换,均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