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箱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21377发布日期:2020-10-02 08:57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箱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热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箱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等能源的匮乏,越来越多的新能源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并得以使用。例如新能源电池、风能、太阳能。而在利用风能及太阳能的过程中需要各式各样电子电力器件,而逆变器就是其中的一种。

光伏逆变器是将光伏太阳能板产生的可变直流电压转换为市电频率交流电的逆变器。为完成上述功能,需要误差放大器、调节器、振荡器、低压保护回路及短路保护回路等器件。

在逆变器工作过程中,上述提到的各种器件,尤其是严重发热器件,散发的热量会提高逆变器机箱内的仓温,从而影响各个器件的工作效率,继而会影响整个逆变器的工作。因此,为了保证逆变器的正常工作,需要对逆变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热管理,使其处于正常的温度状态,继而保证逆变器的正常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箱散热结构,旨在解决现有的逆变器在工作过程中工作器件发热导致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机箱散热结构,包括:

机箱;

第一功率器件,所述第一功率器件设置在所述机箱内;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设置在所述机箱内且沿所述机箱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第一功率器件的一侧,所述散热器具有风道,所述风道由所述机箱延伸至所述机箱外,以使所述第一功率器件散发的热量能够沿所述风道传递到所述机箱外。

更进一步地,所述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二功率器件,第二功率器件与所述第一功率器件相对设置且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第一功率器件与所述第二功率器件之间,所述第二功率器件散发的热量能够沿所述风道传递到所述机箱外。

更进一步地,所述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散热器的一侧。

更进一步地,所述机箱散热结构包括第一发热元件,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与所述第一功率器件在所述机箱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一扰流风机,所述第一发热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扰流风机与所述散热器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及控制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机箱内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及所述第一扰流风机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扰流风机。

更进一步地,所述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二发热元件,在所述机箱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发热元件与所述第一发热元件间隔设置,在所述机箱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发热元件及所述第二发热元件位于所述散热器的两侧。

更进一步地,所述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二扰流风机,所述第二发热元件位于所述第二扰流风机与所述散热器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及控制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机箱内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扰流风机及所述第二扰流风机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扰流风机且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扰流风机。

更进一步地,所述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线路板,在所述机箱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线路板位于所述第一扰流风机与所述第二扰流风机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机箱散热结构,散热器设置在机箱内,能够有效地与周围的器件进行换热,从而大大提高了散热面积及散热效率,散热器位于第一功率器件的一侧且位于机箱内,不但能够有效地降低第一功率器件处的温度,保证第一功率器件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降低机箱内的温度,从而保证机箱内各元器件的工作效率。当该机箱为逆变器(包括光伏逆变器)机箱时,能够保证逆变器的工作效率,提高逆变器稳定运行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箱散热结构的正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机箱散热结构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箱;2、第一功率器件;3、散热器;4、第二功率器件;5、风机;6、第一发热元件;7、第一扰流风机;8、第二发热元件;9、第二扰流风机;10、线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机箱散热结构,散热器3设置在机箱1内,能够有效地与周围的器件进行换热,从而大大提高了散热面积及散热效率,散热器3位于第一功率器件2的一侧,不但能够有效地降低机箱1内的温度,同时能够有效地降低第一功率器件2处的温度,从而保证第一功率器件2的工作效率。当该机箱1为逆变器(包括光伏逆变器)机箱时,能够保证逆变器的工作效率。

实施例一

如图1及图2所示,以逆变器为例,图中箭头的方向为空气的流动方向。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机箱散热结构,包括机箱1、第一功率器件2及散热器3,第一功率器件2及散热器3均设置在机箱1内,散热器3沿机箱1的高度方向延伸,散热器3位于第一功率器件2的一侧,散热器3具有风道(图中未示出),风道由机箱1内延伸至机箱1外,以使第一功率器件2散发的热量能够沿风道传递到机箱1外。该机箱散热结构,将散热器3设置在机箱1内,大大提高了散热器3的散热面积及散热效率,将第一功率器件2设置在散热器3的一侧且位于机箱1内,不但能够有效地降低第一功率器件2处的温度,保证第一功率器件2的工作效率,同时能够有效地降低机箱1内的温度,从而保证机箱1内各元器件的工作效率。当该机箱1为逆变器(包括光伏逆变器)机箱1时,能够保证逆变器的工作效率,提高逆变器稳定运行的可靠性。

值得一提的是,散热器3的风道需要与机箱1壁密封良好,以保证逆变器的防护等级。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机箱1内的第二功率器件4,第一功率器件2与第二功率器件4相对设置且散热器3位于第一功率器件2与第二功率器件4之间,与第一功率器件2类似,第二功率器件4散发的热量能够沿风道传递至机箱1外,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机箱1内的温度,尤其是能够有效地降低第二功率器件4处的温度。

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功率器件2及第二功率器件4均位于机箱1内且相对设置,第一功率器件2与第二功率器件4分别设置在散热器3的两侧,实现了散热器3的两面散热,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散热器3的散热面积及散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功率器件2与第二功率器件4在机箱1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功率器件2与第二功率器件4也可以在机箱1的高度方向上等高设置。

实施例三

在如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风机5,风机5设置在散热器3的一侧,具体而言,风机5设置在散热器5的下方,也就是说,风机5也位于第一功率器件2与第二功率器件4之间,风机5能够促进机箱1内的空气流动,从而提高了散热器3与外界空气的热交换速率,有利于散热效率的提高。

实施例四

如图1及图2所示,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机箱1内的第一发热元件6,第一发热元件6与第一功率器件2在机箱1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具体地,第一发热元件6设置在第一功率器件2的一侧或一端,第一发热元件6在机箱1侧壁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散热器3在机箱1侧壁所在平面的投影内,这样,第一发热元件6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也能够通过散热器3与外界空气发生热交换,从而提高散热器3的散热效率。

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功率器件2及第二功率器件4沿机箱1的深度(也即是图2所示机箱1的宽度)方向设置在散热器3的两侧,第一发热元件6沿机箱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机箱1的另一侧。

在其他图未示的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功率器件2及第二功率器件4沿机箱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散热器3的两侧,第一发热元件6沿机箱1的宽度方向设置在散热器3的一侧。第一功率器件2到第二功率器件4的排布方向与散热器3到第一发热元件6的排布方向不同,从而使得第一功率器件2、第二功率器件4及第一发热元件6沿散热器3的外周的不同方向布置,从而提高散热器3的散热面积及散热效率。

实施例五

如图1及图2所示,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机箱1内的第一扰流风机7,在机箱1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发热元件6位于第一扰流风机7与散热器3之间,第一扰流风机7用于向第一发热元件6吹风,提高第一发热元件6附近的空气流动。第一扰流风机7用于将第一发热元件6产生的热空气吹至散热器3处,并通过风道实现热交换,降低第一发热元件6的温度,以保证第一发热元件6的工作效率。第一扰流风机7能够将发热严重器件周围的热空气吹至散热器3,并通过散热器3将热量散发到机箱1外部,从而达到降低机箱1内部仓温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发热元件6为发热严重器件。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及控制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机箱1内并用于检测机箱1的温度,温度传感器及第一扰流风机7均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扰流风机7。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机箱1内的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控制器用于打开第一扰流风机7,从而增加机箱1内的空气循环,提高散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当机箱1内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控制器关闭第一扰流风机7。这样,第一扰流风机7能够在机箱1温度过高时加快机箱1内的空气流动,提高散热效率,有效降低机箱内的温度,实现对机箱的智能温控。

实施例七

在如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机箱1内的第二发热元件8,在机箱1的高度方向上,第二发热元件8与第一发热元件6间隔设置,在机箱1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发热元件6与第二发热元件8位于散热器3的两侧,从而在机箱1的高度方向上及机箱1的长度方向上实现间隔布置,从而增大了散热器3实现散热的面积,继而提高了机箱1内各器件与散热器3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发热元件8为发热严重器件。

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发热元件6位于第二发热元件8的下方。在其他图未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发热元件6也可以位于第二发热元件8的上方,第一发热元件6与第二发热元件8也可以在机箱1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散热器3的同一侧。

当第一发热元件6沿机箱1的宽度方向设置在散热器3的一侧时,第二发热元件8沿机箱1的宽度方向设置在散热器3的另一侧。

实施例八

在如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机箱1内的第二扰流风机9,在机箱1的长度方向上,第二发热元件8位于第二扰流风机9与散热器3之间,第二扰流风机9用于向第二发热元件8吹风,提高第二发热元件8附近的空气流动。第二扰流风机9用于将第二发热元件8产生的热空气吹至散热器3处,并通过风道与机箱1外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第二发热元件8的温度,以保证第二发热元件8的工作效率。

如图1所示,第一扰流风机7、散热器3及第二扰流风机9的协同作用,促进了严重发热器件周围的热空气流动,提高了传热效率。

实施例九

与第二扰流风机9类似,本实施例的控制器还与第二扰流风机9连接,以在机箱1内的温度超过预设温度时,控制器打开第二扰流风机9,从而增加机箱1内的空气循环,提高散热效率。可以理解的是,当机箱1内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控制器关闭第二扰流风机9。这样,第一扰流风机7及第二扰流风机9能够在机箱1温度过高时加快机箱1内的空气流动,提高散热效率,有效降低机箱1内的温度,实现对机箱1的智能温控。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同时控制第一扰流风机7及第二扰流风机9。

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控制器也可以分别控制第一扰流风机7及第二扰流风机9。此时,温度传感器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当温度传感器为两个时,两个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第一发热元件6及第二发热元件8处的温度。

在如图2所示,第一扰流风机7及第二扰流风机9沿机箱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在机箱1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从而能够使得机箱1内的空气都能够在第一扰流风机7及第二扰流风机9的作用下流向散热器3,促进机箱1内的空气流动。

实施例十

在如图1及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机箱散热结构还包括线路板10,在机箱1的长度方向上,线路板10位于第一扰流风机7与第二扰流风机9之间。这样,第一扰流风机7与第二扰流风机9也能够在促进第一发热元件6及第二发热元件8处的空气循环外,还能够对线路板10处的空气循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实施例中的线路板10为一般发热器件,其工作时的发热量小于第一发热元件及第二发热元件工作时的发热量。

如图1所示,线路板10在机箱1侧壁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散热器3在机箱1侧壁所在平面的投影内。这样,线路板1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能够在机箱1内热空气的流动作用下通过散热器3与外界空气发生热交换,从而提高散热器3的散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发热元件6及第二发热元件8均设置在线路板10上。

本实用新型的机箱散热结构,在机箱1内设置散热器3,在散热器3的两侧布置第一功率器件2及第二功率器件4,从而实现了散热器3的两面散热,从而能够大大提高散热器3的散热面积及散热效率。在机箱1的高度方向上,第一发热元件6与第二发热元件8间隔设置,在机箱1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发热元件6与第二发热元件8间隔设置,从而实现了机箱1内线路板的分层设置,同时也增加了散热器3的散热面积及散热效率。另外,在机箱1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发热元件6位于散热器3与第一扰流风机7之间,第二发热元件8位于散热器3与第二扰流风机9之间,第一扰流风机7及第二扰流风机9能够将第一发热元件6及第二发热元件8产生的热量吹至散热器3处,通过散热器3实现与外界空气的热交换,从而达到降低机箱1内温度的目的,以确保机箱1内各个器件的正常工作效率,进而确保逆变器的工作效率,提高逆变器稳定运行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