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蓄电池放电器的散热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96213发布日期:2020-11-20 09:59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蓄电池放电器的散热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蓄电池放电器的散热机构。



背景技术:

蓄电池泛指所有在电量用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被再次充电、反复使用的化学能电池的总称,又称可充电电池,之所以可以充电是因为其化学作用在接上外部电源后其化学作用能反向进行,制成蓄电池的化学品有很多种,其设计上亦各有不同,因此,其电压、容量、外观大小、重量也各有不同,而蓄电池的放电器是专门用于蓄电池日常维护、容量检测以及检验直流电源带载,现有的蓄电池放电器在进行检测时,具有以下弊端:

1、现有的蓄电池放电器在对蓄电池进行检测时,放电器会因为电能产生较大的热能,而在放电器进行散热时普遍通过风机将内部的热空气吹出来进行散热,而风机无法有效的对放电器的内部进行散热。

2、现有的蓄电池放电器在对蓄电池进行检测时,会因为产生的热能传递至放电器的壳体上,导致放电器壳体产生高温,容易对人们的身体造成烫伤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蓄电池放电器的散热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蓄电池放电器的散热机构,包括:壳体、固定框架和电阻器,所述壳体的正面开设有通风口,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拉手,所述壳体的左侧底端贯穿设置有接线柱,所述壳体的顶端嵌入设置有显示屏,所述壳体的内部顶端固定安装有电路板,所述壳体的内部粘接有隔热层,所述隔热层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制冷管,所述壳体的内部中间设置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底端焊接有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上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活动连接有扇叶,所述接线柱的一端贯穿壳体连接有电阻器,所述电阻器的右端上方固定连接有电压采集器,所述电阻器的右端下方固定连接有电流采集器,所述电压采集器和电流采集器的右端固定连接有负载电阻。

优选的,所述电机设置有两组,且电机和扇叶均朝向壳体的内部顶端。

优选的,所述空腔的一面为弧形,且弧形面的顶端与通风口连接。

优选的,所述隔热层位于壳体的内部顶端和左右两侧。

优选的,所述制冷管的底端与支撑板连接,并在支撑板上开设有通孔。

优选的,所述通风口上设置有滤网。

优选的,所述显示屏通过电源线与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电阻器、电压采集器、电流采集器和负载电阻通过接线柱与蓄电池电性连接,所述制冷管和电机通过电源线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有空腔,并将空腔的一面设置成弧形,同时通过将电机平方,通过启动电机带动扇叶进行转动,通过扇叶旋转形成的风将壳体内部的热空气吹到空腔处,并通过空腔的弧形面将热空气吹到通风口处,对壳体的内部进行散热,使得壳体内的部件在运转时所产生的温度被吹出壳体外,同时通过平放的电机和弧形的空腔在对壳体进行散热时能够有效的对壳体的内部进行散热。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安装有隔热层和制冷管,通过启动制冷管开始工作,使得制冷管开始制造冷空气对壳体内部和壳体进行降温,同时通过隔热层将壳体内部的隔绝,防止温度传递至壳体,造成壳体产生高温,防止壳体将人们的身体烫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整体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空腔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框架正面剖面图。

在图1至图5中,部件名称或线条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壳体1、通风口101、拉手102、显示屏103、接线柱104、空腔105、隔热层106、制冷管107、电路板108、固定框架2、电机201、扇叶202、电阻器3、电压采集器301、电流采集器302、负载电阻3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5;本实用提出了一种用于蓄电池放电器的散热机构,包括:壳体1、固定框架2和电阻器3,壳体1的正面开设有通风口101,壳体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拉手102,壳体1的左侧底端贯穿设置有接线柱104,壳体1的顶端嵌入设置有显示屏103,壳体1的内部顶端固定安装有电路板108,壳体1的内部粘接有隔热层106,隔热层106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制冷管107,壳体1的内部中间设置有空腔105,空腔105的底端焊接有固定框架2,固定框架2上固定安装有电机201,电机201的输出端活动连接有扇叶202,接线柱104的一端贯穿壳体1连接有电阻器3,电阻器3的右端上方固定连接有电压采集器301,电阻器3的右端下方固定连接有电流采集器302,电压采集器301和电流采集器302的右端固定连接有负载电阻303。

进一步的,电机201设置有两组,且电机201和扇叶202均朝向壳体1的内部顶端,空腔105的一面为弧形,且弧形面的顶端与通风口101连接,通过启动电机201,使得电机201带动扇叶202进行转动,通过扇叶202的转动将壳体1内产生的高温吹到空腔105处,并通过弧形面将热空气流通到通风口101处排出,使得在壳体1的内部进行散热时,更加有效。

进一步的,隔热层106位于壳体1的内部顶端和左右两侧,通过隔热层106将壳体1内的高温进行阻隔,防止高温传递至壳体1上,造成壳体1的温度过高,将人们的手部烫伤。

进一步的,制冷管107的底端与支撑板连接,并在支撑板上开设有通孔,通过启动制冷管107,使得制冷管107制造的冷气通过支撑板上的通孔流通到壳体1的内部,并对壳体1和壳体1的内部进行降温,防止人们被壳体烫伤。

进一步的,通风口101上设置有滤网,通过滤网防止外界的垃圾通过通风口101进入到壳体1内,对壳体1内的部件造成损坏。

进一步的,显示屏103通过电源线与电路板108电性连接,电阻器3、电压采集器301、电流采集器302和负载电阻303通过接线柱104与蓄电池电性连接,制冷管107和电机201通过电源线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

工作原理:使用时,预先将接线柱104与蓄电池进行连接,并通过启动蓄电池使得蓄电池的电流流通到电阻器3、电压采集器301、电流采集器302和负载电阻303处进行检测,并通过显示屏103显示检测后的数据,通过显示屏103启动固定框架2上的电机201,使得电机201带动扇叶202进行转动,通过扇叶202的转动将壳体1内产生的高温吹到空腔105处,并通过弧形面将热空气流通到通风口101处排出,同时启动制冷管107开始制冷,并通过隔热层106对壳体1内的高温进行阻隔,同时通过制冷管107制作的冷空气对壳体1和壳体1的内部进行降温,防止人们的手部被烫伤。

本实用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