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89264发布日期:2021-11-06 04:25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散热模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模块,尤指一种可避免气流受阻并可增加散热面积得以有效提升散热效率的散热模块。


背景技术:

2.许多电子装置(如电脑)日益增进且效能提高,使电子装置内的电子元件会产生很高的热量,必需要通过散热器进行散热以降低温度,才能保持工作效率及减少电子元件损坏机会。而现有一般散热器分为有铝挤型散热鳍片或扣接堆迭式散热鳍片构成,但这些所述散热器的每一散热鳍片彼此之间隔距离和高度是固定一致,使得通过每一散热鳍片的上方和下方及间距的气流会被限制是一样且通过的气流流长也会相同,所以当现有该散热器贴触在一发热源(如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晶片)以导出热能,并借由其上散热鳍片将热能向外散出时,使吹拂于散热鳍片的上、下方气流流量被限制是一样,进而带走热能相对也有限以致于容易造成积热的问题。
3.而随着电子元件的瓦数及效能提高,使得必须通过增加现有散热器的散热鳍片的数量与增高散热鳍片来增加散热面积,但在电子装置的有限空间内仅可放置的散热器是在相同面积下,若需要获得较多的散热面积,则必须增加散热鳍片的数量,例如10公分
×
10公分的面积里虽增加了很多散热鳍片,可是鳍片数量越多则相邻的散热鳍片之间的间距(气流通道)则会越夹窄(即两相邻的散热鳍片之间的间距会缩小),如此会使流过散热鳍片的气流受到的阻力(流场阻抗)较大,且进入散热鳍片间距内的风量也因此大大减少,以致散热效率不佳。若是将散热鳍片增高拉长的话,则因每一散热鳍片的厚度很薄容易造成变形或碰损,若将每一散热鳍片的厚度增厚时,则又会使散热鳍片数量减少,进而导致散热面积减少的问题。
4.所以如何在有限空间内的散热器在相同面积的下,要怎么利用散热器上方空间来增加散热面积呢,令业者便想到将两个独立的散热器以双层相互直接堆迭或搭接设置的方式进行组合来得到更多的散热面积,但却延伸出另一问题,就是因一散热器是直接抵压在另一散热器设置散热鳍片的部位,且迭设于上方散热器具有相当的重量,以致于往往令设置在下方散热器的散热鳍片无法承受迭设在上方的散热器的重量压置进而产生变形(或损坏),以导致散热效率不佳,因此所述散热鳍片结构强度问题仍然未被解决,且也是业者仍需努力克服的问题的一。
5.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的发明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可达到增加散热面积和可避免气流受阻以有效提升散热效率的散热模块。
7.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8.一基座;
9.至少二热管,设有一吸热端与一从该吸热端向外延伸的散热端,该吸热端设于该基座上,该至少二热管的该散热端位于该基座上方且呈高、低交错设置;及
10.复数散热单元,结合于该至少二热管的该散热端,且该复数散热单元彼此间隔设置。
11.所述的散热模块,其中:该基座具有一顶侧与一底侧,该基座的该底侧具有复数凹槽,该复数凹槽能够容设并结合该至少二热管的该吸热端,且令该至少二热管的该吸热端与该基座的该底面平齐。
12.所述的散热模块,其中:该至少二热管的该吸热端的一上侧接触贴设该基座的该底侧,该至少二热管的其中至少一该吸热端的一下侧与一发热元件相贴设。
13.所述的散热模块,其中:每一该散热单元具有复数散热鳍片,两两散热鳍片之间界定一气流通道,该至少二热管的散热端上的该复数散热鳍片的气流通道相同或不相同。
14.所述的散热模块,其中:该基座为一均温板、一热板、一导热块或一散热器。
15.所述的散热模块,其中:该至少一热管的散热端上的该复数散热鳍片的气流通道的宽度大于、等于或小于另一该热管的散热端上的该复数散热鳍片的气流通道的宽度。
16.所述的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一风扇,该风扇选择设置在该基座的一侧边或该复数散热鳍片的一侧边或置中,用以导引一气流流向该复数散热鳍片进行热交换。
17.所述的散热模块,其中:该至少二热管的该散热端位于该基座上方且呈前、后交错设置。
18.一种散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19.一基座,具有一顶面及一底面,该顶面设置有复数基座鳍片;
20.至少一热管,设有一吸热端与一从该吸热端向外延伸的散热端,该吸热端设于该基座上,该基座与位于上方的该散热端呈高、低设置;及
21.至少一散热单元,结合于该散热端上,且该散热单元与该复数基座鳍片具有一间距。
22.所述的散热模块,其中:该散热单元包含复数散热鳍片及一二相流散热结构,该复数散热鳍片的一侧与该二相流散热结构的一上侧相贴设,该热管的该散热端与该二相流散热结构的一下侧相接触或与该二相流散热结构具有的一腔室直接连通相接。
23.所述的散热模块,其中:该二相流散热结构为一均温板或一热板。
24.因此,通过分层及或交错之间隔配置设计来调整高、低或前、后的复数散热鳍片或复数散热鳍片与复数基座鳍片的设置位置,除达到增加散热面积又可避免气流受阻,进以有效提升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27.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与风扇的实施态样示意图。
28.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风扇排出的气流流向较高层、较低层复数散热鳍片的气流流
量不相同的实施态样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的另一实施示意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替代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散热模块1;基座11;顶侧111;底侧112;凹槽113;基座鳍片115;间距116;热管12;吸热端121;散热端122;散热单元14;散热鳍片141;二相流散热结构143;气流通道15;风扇2;发热元件3。
具体实施方式
32.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
3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参阅图1、图2,该散热模块1包括一基座11、至少二热管12及复数散热单元14,该基座11可选择为一均温板、一热板、一导热块或一散热器,在本实施例的基座11选择为金属材质(如铜材质、铝材质、钛材质、不锈钢或合金材质)所构成的导热块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该基座11具有一顶侧111、一底侧112与复数凹槽113,该复数凹槽113系凹设形成在该基座11的底侧112上,该复数凹槽113用以供容设该复数热管12的一吸热端121且相结合,每一热管12设有前述吸热端121与一从该吸热端121向外延伸的散热端122,该吸热端121设于该基座11的底侧112,且与该基座11的底侧112相平齐,并每一凹槽113的形状与每一热管12的形状相配合设置。在一可行实施例,可省略没有设置所述凹槽113,该复数热管12的吸热端121直接结合该基座11内,或是该复数热管12的吸热端121选择设置贴设在该基座11的顶侧111或底侧112上相接触。
34.在另外一实施例,该基座11可具有一供汽液相变化的腔室(如均温板或热板;图中未示),该复数热管12的吸热端121与该腔室内相接设可呈连通或不相连通。
35.该至少二热管12的散热端122位于该基座11的顶侧111上方且呈高、低交错设置,在本实施例表示该复数热管12设置在该基座11的相对侧,但并不局限于此,于具体实时在不同应用中,所述热管12的数量可为二只热管12以上设置在该基座11的同侧(如图3a、图4)或不同侧上,且多只热管12的散热端122在该基座11的顶侧111上方以多层方式呈高、低及/或前、后交错隔开设置。并所述复数热管12的吸热端121的一上侧则接触贴设在该基座11的底侧112,该复数热管12中的二热管1吸热端121的一下侧直接与一发热元件3(如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或单晶片或其他电子元件)相贴设接触,所述复数热管12的散热端122位在该基座11上方形成如同高、低分层隔开设置。如下为了方便叙述下文将所述复数热管12中位于上方二热管12的散热端122简称为上层(较高层)二散热端122,其位于下方的另二热管12的散热端122简称为下层(较低层)二散热端122。
36.该复数散热单元14结合于该复数热管12的散热端122(如上层二散热端122和下层二散热端122),且该复数散热单元114彼此系间隔设置,并每一散热单元14包含复数散热鳍片141,两两散热鳍片14之间界定一气流通道15,该气流通道15系被用以导引一外在气流进入带走更多散热单元14上的热量以进行热交换。该下层复数散热单元14分别与上层散热单元14和基座11之间相隔开一间距116,该间距116被用以供外部气流(如自然对流或强制对流)通过所述的这些散热单元的复数散热鳍片141,以避免气流受阻增加热交换效率。
37.所述各散热单元14的该复数散热鳍片141的气流通道15相同或不相同。
38.在本实施例所述上层散热端122其上的散热单元14的气流通道15系选择与下层二散热端122其上的散热单元14的气流通道15不相同,也即上层散热单元14的复数散热鳍片141的气流通道15的宽度系大于下层散热单元14的复数散热鳍片141的气流通道15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在下层比较热的区域散热鳍片较多,令下层散热鳍片141彼此间的气流通道15较窄,而上层散热鳍片141彼此间的气流通道15则较宽可让气流快速通过且增加气流进入的流量,借由这样设计使得可改变通过的气流的流场可增进或引导气流可更为顺畅向散热单元进行热交换。另外,不管是增加散热鳍141片间的气流通道15的宽度提升气流进入的流量,又或者是减少散热鳍片141间的气流通道的宽度换取更多的散热鳍片141的设置数量进而增加散热面积,都可有利于有效提升热交换效率,又本实用新型的上、下层散热单元14可同时提供多种的设计组合,故本案相较于现有散热器无论是鳍片间的通道或鳍片数量都为固定无法更改,所以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上提供了更弹性的鳍片配置选择。
39.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此散热模块1应用空间上方来增加散热面积的设计,利用该复数散热单元14于基座11上采分层间隔高度(即高低差)变化来获得更多放置散热鳍片141的数量来增加散热面积,以及借由高低设计的复数散热单元14相错开(如前、后错开或左、右错开)来避免气流受阻,以有效增加通过该散热鳍片141的流量及达到提升散热模块1整体散热效能。且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模块1可应用在一电子装置(如电脑、通讯装置或伺服器;图中未示)内,以在有限空间下对电子装置内的发热元件3达到较佳的散热功效。
40.在其他一些实施例,所述上层(较高层)散热单元14的复数散热鳍片14的气流通道15的宽度系小于或等于下层(较低层)散热单元14的复数散热鳍片14的气流通道15的宽度。在又一些实施例,所述复数散热单元14(如上层散热单元14及/或下层散热单元14)是在该热管12的散热端12(如上层散热端122及/或下层散热端122)整段上可选择设置在该散热端的前段、中段和后段其中任一段或任二段来分段排列设置。在另外一些实施例,该复数散热单元14(如上层散热单元14及/或下层散热单元14)的底侧贴设在一均温板(或热板)上侧,且该热管12的散热端12(如上层散热端122及/或下层散热端122)与均温板(或热板)下侧相接。
41.在另外一替代实施例,参阅图3a、图3b,该散热模块1更包含至少一风扇2(如轴流风扇或离心风扇),该风扇2选择设置在该基座11的一侧边或该复数散热鳍片141的一侧边或置中,用以导引气流流向该复数散热鳍片141进行热交换,来达到强制散热,在此替代实施的风扇2设置在该基座11的一侧边,该风扇2的一出风口系朝相对上、下层(较高、低层)复数散热鳍片141的气流通道15方向排出气流,且流过所述上层(较高层)复数散热鳍片141的气流流阻(流场阻抗)系多于下层(较低层)复数散热鳍片141的气流流阻(流场阻抗)。但不局限于此,在又一替代实施例,也可改设计流过所述上层复数散热鳍片141的气流流阻(或散热面积)少于下层复数散热鳍片141的气流流阻(或散热面积)。
42.在其他一替代实施例,参阅图5,该基座11更包含复数基座鳍片115,该复数基座鳍片115系一体设置在该基座11的顶侧111上以构成散热器,在此替代实施所述热管12与散热单元14选择为单热管12与单散热单元14说明,该基座11与其上复数基座鳍片115跟位于上方热管12的散热端122与其上散热单元14呈高、低间隔设置,且该散热单元14和该复数基座鳍片115之间相隔开另一间距116。并该散热单元14更包含一二相流散热结构143(如均温板或一热板),所述复数散热鳍片141的一侧与二相流散热结构143的一上侧相贴设,该热管12
的散热端122与该二相流散热结构143的一下侧相接触,或是与该二相流散热结构143的腔室直接连通相接,所以通过该散热单元14和复数基座鳍片115分层间隔的概念来调整较高层、较低层的散热面积及气流流阻,借以有效达到增加散热面积和可避免气流受阻,借以有效提升散热效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