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u盘保护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09323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u盘保护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U盘,特别涉及到一种组合式的U盘保护体。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存储设备被广泛运用于家庭和办公等诸多领域,它给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便捷性,便于存储,U盘就是其中的一种。U盘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存储方便,携带方便,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U盘在带给人们的便捷性的同时,由于其体积小,容易造成丢失,特别是当人们使用多个U盘交换信息时,很容易混淆多个U盘之间的差别,使用时也不易识别;当人们使用完多个U盘之后,也是随意把多个U盘集中放置在一起,多个U盘相互叠加错乱放置,至使多个U盘容易碰撞,导致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多个U盘随意放置,容易丢失和损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通过内壳体的设置,使得U盘本体的安装安全,通过上下壳部的多重连接,使得U盘壳体的整体连接牢固,通过上壳体左右槽条与连接块的设置,便于多个U盘组合的U盘保护体。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组合式的U盘保护体,包括U盘壳体、U盘接口和U盘本体,所述U盘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上壳体的前端连接U盘接口,所述U盘本体设置在U盘壳体内,所述U盘壳体还包括内壳体,所述内壳体的前侧面设有两个长形凸块,所述两个长形凸块固定插入U盘接口内,所述内壳体的上部套接上壳体,其下部套接下壳体,所述上壳体设有上壳体容纳腔,所述上壳体容纳腔设有六个固定部,所述六个固定部上均设有凸柱,所述六个固定部包括设在上壳体容纳腔前侧面的左端和右端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设在上壳体容纳腔左侧面和右侧面的第三固定部和第四固定部,设在上壳体容纳腔后侧面的左端和右端的第五固定部和第六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三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第四固定部,第三固定部和第五固定部,第四固定部和第六固定部之间分别设有内凹条,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三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第四固定部之间设有的内凹条为第一内凹条和第二内凹条,所述第三固定部和第五固定部,第四固定部和第六固定部之间设有的内凹条为第三内凹条和第四内凹条,所述上壳体的前侧面还设有接口插部,所述接口插部上设有两块插块,所述两块插块固定连接U盘接口,所述上壳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槽条,所述下壳体左右两侧槽条内可分别插入连接块;
[0005]所述下壳体上设有与上壳体容纳腔相对应设置的下壳体容纳腔,所述下壳体容纳腔设有与上壳体容纳腔的六个固定部相对应位置的六个连接部,所述六个连接部上均设有凹口,所述六个连接部包括设在下壳体容纳腔前侧面左端和右端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设在下壳体容纳腔左侧面和右侧面的第三连接和第四连接部,设在下壳体容纳腔后侧面左端和右端的第五连接和第六连接部,其六个连接部上设有凹口插入到上壳体容纳腔的六个固定部设有凸柱内,所述第一连接和第三连接部,第二连接和第四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五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之间均设有与上壳体容纳腔设有的内凹条相配接的凸条,所述第一连接和第三连接部之间设有的凸条为第一凸条,第二连接和第四连接部之间设有的凸条为第二凸条,所述第三连接部和第五连接部之间设有的凸条为第三凸条,第四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之间设有的凸条为第四凸条,所述第一凸条和第二凸条与第一内凹条和第二内凹条配接,所述第三凸条和第四凸条与第三内凹条和第四内凹条配接,所述下壳体的前侧面设有托部;
[0006]所述U盘本体插入在下壳体和上壳体的容纳腔内固定,所述U盘本体的前端设有接头,所述U盘本体前端的接头固定在下壳体的托部上。
[0007]通过下列附属方案来实现。
[0008]优选的,所述U盘接口上设有两个与上壳体的接口插部的两块插块相对应位置的两个固定口,所述上壳体的接口插部的两块插块插入到U盘插头的两个固定口内,形成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内壳体固定在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前部,所述内壳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有插槽,所述上壳体容纳腔的前部和下壳体容纳腔的前部均设有与内壳体上表面和下表面相对应位置的上壳体插条和下壳体插条,所述上壳体插条插入内壳体上表面的插槽内形成固定连接,所述下壳体插条插入到内壳体下表面的插口形成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还设有透明插袋。
[0011]优选的,所述第五固定部和第六固定部之间设有挂部,其为第一挂部,所述第五连接部和第六连接部之间设有与第一挂部相配接的挂部,其为第二挂部,所述第一挂部和第二挂部呈相对位置设置。
[0012]优选的,所述托部的前侧面设有卡紧条。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通过内壳体的设置,使得U盘本体的安装安全;通过上壳体和下壳部的多重连接,使得U盘壳体的整体连接牢固;通过上壳体的插块的设置,便于与接口的固定口连接,便于固定U盘接口 ;通过下壳体的托部的设置,便于固定U盘本体,使其不易移动;通过挂部的设置,可用于悬挂,存放方便;通过上壳体左右两侧的槽条与连接块的设置,使得多个U盘便于组合,使用方便,收纳方便。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组合式的U盘保护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组合式的U盘保护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上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壳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个装有U盘保护体的U盘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上壳体1,上壳体容纳腔11,接口插部12,插块121,固定部13,第一固定部131,第二固定部132,第三固定部133,第四固定部134,第五固定部135,第六固定部136,凸柱14,内凹条15,第一内凹条151,第二内凹条152,第三内凹条153,第四内凹条154,第五内凹条155,第六内凹条156,透明插袋16,第一挂部17,上壳体插条18,槽条19,下壳体2,下壳体容纳腔20,连接部21,第一连接部211,第二连接部212,第三连接部213,第四连接部214,第五连接部215,第六连接部216,凹口 217,凸条22,第一凸条221,第二凸条222,第三凸条223,第四凸条224,托部23,卡紧条231,下壳体插条24,第二挂部25,内壳体3,长形凸块31,内壳体上表面插槽32,U盘接口 4,固定口 41,U盘本体5,接头51,连接块6,U盘壳体 100,U 盘 101。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1]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组合式的U盘保护体,包括U盘壳体100和U盘本体5,所述U盘壳体100包括上壳体I和下壳体2,所述上壳体I和上壳体2的前侧面固定U盘接口 4,所述U盘壳体100内部装有U盘本体5,其中,这里所指的U盘本体,是U盘线路板上装有模块并且配有接口的U盘本体,所述U盘壳体100还包括内壳体3,连接块6,所述内壳体3的前侧面设有两块长形凸块31,所述两块长形凸块31内固定插入U盘接口 4,这样设置,便于U盘接口与内壳体的固定。所述内壳体3的上部套接上壳体1,内壳体3的下部套接下壳体2,这样设置,便于U盘本体插入在内壳体内,通过上下壳体固定保护在内壳体的上面和下面,便于结合内壳体进一步有效保护U盘本体。所述上壳体I内部设有上壳体容纳腔11,所述上壳体容纳腔11设有六个固定部13,所述六个固定部13上均设有凸柱14,这样设置,便于与下壳体的凹口形成配接,由此形成完整的U盘壳体。所述六个固定部13包括设在上壳体容纳腔11前侧面的第一固定部131和第二固定部132,设在上壳体容纳腔11左侧面和右侧面的第三固定部133和第四固定部134,设在上壳体容纳腔11后侧面的左端和右端的第五固定部135和第六固定部136,所述第一固定部131和第三固定部133,第二固定部132和第四固定部134,第三固定部133和第五固定部135,第四固定部134和第六固定部136之间分别设有内凹条15,这样设置,便于与下壳体容纳腔的凸条形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131和第三固定部133之间设有的内凹条为第一内凹条221,第二固定部132和第四固定部134之间设有的内凹条为第二内凹条222,所述第三固定部133和第五固定部135之间设有的内凹条为第三内凹条223,第四固定部134和第六固定部136之间设有的内凹条为第四内凹条224,所述上壳体I的前侧面还设有接口插部12,所述接口插部12上设有两块插块121 ;所述U盘接口 4上设有两个固定口 41,所述上壳体I的两个插块121分别插入到U盘接口 4的两个固定口 41内,形成固定连接,这样设置,便于固定U盘接口。
[0022]所述上壳体I的左右两侧设有槽条19 ;所述左右两侧槽条19内分别插入连接块6,其中连接块可分别在同一 U盘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两个不同的U盘,这样设置,便于连接组合,不易丢失。
[0023]所述下壳体2设有下壳体容纳腔20,所述下壳体容纳腔20设有与上壳体容纳腔11的六个固定部13相对应位置的六个连接部21,所述六个连接部21上均设有与上壳体容纳腔的固定部设有的凸柱相配接的凹口 214,这样设置,是为了固定连接上壳体和下壳体,使其连接牢固。所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