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a发送分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62018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Cdma发送分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例如W-CDMA(Wideband-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的CDMA发送分集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主流是为在接收侧的移动站实现时间差分集而在基站实施发送分集。更具体地讲是在例如W-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如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标准的“3GPPTS25.211V3.5.0(2000-12)”所示那样在从基站至移动站的下行链路实施发送分集(transmit diversity)。
再详细一些,基站具有2系统的发送部,对各发送部4比特的发送数据{b0,b1,b2,b3}被分支输入。一方的发送部将上述4比特的发送数据编码后以规定的扩展码扩展调制,执行QPSK(Quadrature PhaseShift Keying),由此作成CDMA信号。同样,他方的发送部将上述4比特的发送数据编码后以与上述相同的扩展码扩展调制,执行QPSK,由此作成CDMA信号。
再详细一些,一方的发送部将上述发送数据{b0,b1,b2,b3}依据规定的转换表转换成发送码{c0,c1,c2,c3},他方的发送部将上述发送数据{b0,b1,b2,b3}依据上述转换表转换成发送码{-c2,c3,c0,-c1}。此场合下,由于作为正交调制方式采用了QPSK,因此发送数据与发送码存在{bn=cn}的关系。因而发送码{c0,c1,c2,c3}成为{b0,b1,b2,b3},发送码{-c2,c3,c0,-c1}成为{-b2,b3,b0,-b1}。
一方的发送部响应规定的第1符号定时t1,将发送码{b0,b1,b2,b3}中最初的2个码{b0,b1}作为IQ数据扩展调制。其结果,包含码{b0,b1}的CDMA信号被作成。并且,他方的发送部响应上述第1符号定时t1,将发送码{-b2,b3,b0,-b1}中最初的2个码{-b2,b3}作为IQ数据扩展调制。即最初采用与上述码{b0,b1}不同的码{b2,b3}。其结果,包含码{-b2,b3}的CDMA信号被作成。
另外,一方的发送部响应经过第1符号定时t1的规定时间后的第2符号定时t2,将发送码{b0,b1,b2,b3}中剩余的2个码{b2,b3}作为IQ数据扩展调制。并且,他方的发送部响应上述第2符号定时t2,将发送码{-b2,b3,b0,-b1}中剩余的2个码{b0,-b1}作为IQ数据扩展调制。由此,包含相互不同码的2个CDMA信号被作成。
这样,基站2次实施包含相互不同码的2个CDMA信号的发送。由此,在接收侧的移动站按各符号定时接收2个CDMA信号的合成信号。在1符号定时接收的合成信号包含所有的原发送数据{b0,b1,b2,b3},移动站在不同的定时将其2次接收。所以,在移动站可实现时间差分集。
然而,依据上述3GPP标准的发送分集是以作为正交调制方式采用QPSK为前提的。即现有的发送分集装置在1系统的发送部中同时发送2比特的数据。但是,为提高频率的利用效率,希望有多值调制的发送分集。
作为多值正交调制方式,例如可以考虑16QAM(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ion)。16QAM由于是将4比特的数据用同一频率的载波发送的正交调制方式,所以可同时发送QPSK的加倍数据。但是,当采用16QAM的场合,即使实施依据现有3GPP标准的发送分集,在移动站接收的合成信号噪音容限也变为比较小的值。噪音容限是相当于相邻相位点间距离一半的值,值越小误码率越差。所以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在现有3GPP标准中谋求改善误码率有限度,从而不能谋求通信质量的提高。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谋求改善误码率的CDMA发送分集装置。
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是一种CDMA发送分集装置,其将被多个分支的发送数据分别转换成发送码,在将分别包含该各发送码一部分的多个CDMA信号发送后发送分别包含上述各发送码的上述一部分以外的多个CDMA信号,其中按上述多个CDMA信号的合成信号相位点分布基本均等的原则将上述各个发送数据分别转换成发送码。
依据此构成,因为合成信号相位点分布基本均等,所以相比依据3GPP标准编码的场合可以使噪音容限变大。从而,可以谋求改善误码率,提高通信质量。


图1是表示采用本发明CDMA发送分集装置的W-CDMA移动通信系统全体构成的概念图。
图2是表示发送分集装置构成的功能框图。
图3是表示扩展调制部构成的框图。
图4是表示正交调制部构成的框图。
图5是表示现有3GPP标准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6是表示现有3GPP标准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7是表示现有3GPP标准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8是表示现有3GPP标准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9是表示现有3GPP标准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10是表示现有3GPP标准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11是表示现有3GPP标准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12是表示现有3GPP标准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13是表示现有3GPP标准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14是表示现有3GPP标准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15是表示现有3GPP标准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27是表示依据现有3GPP标准编码时相位点分布的附图。
图28是表示依据实施方式1编码时相位点分布的附图。
图29是表示依据现有3GPP标准编码时的相位点与依据实施方式1编码时的相位点的对应关系附图。
图30是用于说明依据现有3GPP标准编码时噪音容限的附图。
图31是用于说明依据实施方式1编码时噪音容限的附图。
图32是表示现有3GPP标准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33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转换表及相位点的附图。
图34是表示依据现有3GPP标准编码时相位点分布的附图。
图35是表示依据实施方式2编码时相位点分布的附图。
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采用本发明CDMA发送分集装置的W-CDMA移动通信系统全体构成的概念图。该W-CDMA移动通信系统具备移动站1及基站系统2,在移动站1之间及移动站1与其它通信装置(服务器等)之间使用W-CDMA对语音、文字、静止图像及活动图像进行通信。该场合,基站系统2作为中继系统发挥功能。
更具体些,移动站1由便携电话机及具有无线/有线通信功能的便携型计算机构成。移动站1解调从基站系统发送来的CDMA信号,复原语音、文字、静止图像及活动图像并提供给用户。并且,移动站1本身作成包含语音、文字、静止图像及活动图像的CDMA信号并将该CDMA信号发送给基站系统2。
基站系统2包括与其它通信网连接的线路控制装置3;连接于线路控制装置3的基站控制装置4;连接于基站控制装置4的基站5。基站5具有固有的通信区域6,与其覆盖的通信区域6内的移动站1进行无线通信。该场合,基站5具有收发CDMA信号的功能。基站控制装置4控制多个基站5。例如,基站控制装置4随着移动站1的移动将该移动站1的通信线路切换到其它的基站5。线路控制装置3执行路由控制等。
基站5与移动站1之间是无线线路,而且移动站1是移动的,因此到达移动站1的CDMA信号相比有线通信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所以,移动站1有时不能从接收到的CDMA信号良好地复原语音等。于是,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基站5为在移动站1使语音等良好地复原而实施发送分集。
再详述些,基站5配有发送分集装置7。发送分集装置7具有2系统的发送部(未图示)。发送数据被分支输入到2个发送部。各个发送部分别对发送数据实施规定编码,进行扩展调制及正交调制并作成CDMA信号。因此,移动站1接收将从2个发送部发送的2个CDMA信号合成了的信号。
另一方面,各发送部按在移动站1以不同的定时接收包含相同内容的合成信号的原则分别作成CDMA信号。即基站5进行时间差分集。因此,移动站1因为可以不同的定时接收相同内容的合成信号,所以可以或作为接收信号只采用任意一方的合成信号,或合并定时合成两方的合成信号。因而移动站1可良好地复原语音等。
而且,发送分集装置7与依据现有3GPP标准编码的场合不同,按在移动站1接收的合成信号相位点分布基本均等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合成信号的相位具有实分量(I分量)及虚分量(Q分量),在IQ平面上分布。发送分集装置7按可获得合成信号的全相位点在IQ平面上基本均等分布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若相位点分布基本均等则相比依据现有3GPP标准编码的场合,可使噪音容限变大。从而,可防止误码率恶化。由此可谋求提高通信质量。
图2是表示发送分集装置7构成的功能框图。发送分集装置7包括2个发送部10、20。发送数据分支成2个,分别提供给各发送部10、20。各发送部10、20分别具有编码部11、21;扩展调制部12、22;正交调制部13、23;发送天线14、2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扩展调制部12、22,正交调制部13、23及发送天线14、24作为权利要求中以第1符号定时发送CDMA信号的单元以及以第2符号定时发送CDMA信号的单元发挥功能。
编码部11、21通过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来作成发送码。更具体讲,编码部11、21分别保存有转换表11a、21a,依据该转换表11a、21a执行编码。各发送码分别提供给扩展调制部12、22。扩展调制部12、22具有相同的扩展码,并使用上述扩展码扩展调制上述各发送码。其结果,扩展调制信号被作成。
各扩展调制信号分别提供给正交调制部13、23。正交调制部13、23分别对各扩展调制信号实施16QAM。其结果,2各CDMA信号被作成。各CDMA信号分别作为无线信号被从发送天线14、24发送。
这样,该发送分集装置7作为正交调制方式采用了16QAM。16QAM众所周知是同时发送4比特数据的多值调制方式。另一方面,该发送分集装置7如上所述执行发送分集,在不同的2个定时发送CDMA信号。从而,可以不同的2个定时发送合计8比特的发送数据。由此,在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基站5中,8比特的发送数据{b0,b1,b2,b3,b4,b5,b6,b7}被提供给各发送部10、20。
图3是表示扩展调制部12、22构成的框图。扩展调制部12、22以发送码的I数据及Q数据为输入,以扩展调制信号为输出。更具体地讲,扩展调制部12、22配有2个乘法部30a、30b。上述I数据及Q数据分别被提供给各乘法部30a、30b。而且,对各乘法部30a、30b提供共通的信道标识码CCH。各乘法部30a、30b分别将I数据及Q数据与信道标识码CCH相乘。各乘法结果提供给复数乘法部31。而且,对复数乘法部31提供基站标识码CSCR。复数乘法部31分别个别相乘上述各乘法结果与基站标识码CSCR并将各乘法结果作为第1扩展调制信号的I分量及Q分量输出。
图4是表示正交调制部13、23构成的框图。正交调制部13、23以扩展调制信号的I分量及Q分量为输入,以CDMA信号为输出。若更详细些,正交调制部13、23具有2个乘法部40a、40b。对各乘法部40a、40b分别提供上述扩展调制信号的I分量及Q分量。而且,正交调制部13、23配有载波发生部41。载波发生部41将规定频率的载波信号提供给一方的乘法部40a,同时将通过90度移相部42使上述载波信号相位90度移相了的载波信号提供给他方的乘法部40b。各乘法部40a、40b分别将扩展调制信号的I分量及Q分量与上述载波及被90度移相了的载波相乘。各乘法结果在加法部43被相加。加法结果作为CDMA信号通过BPF(Band Pass Filter)44被输出到发送天线14。
图5~图15是表示依据现有3GPP标准编码时的转换表及相位点一例的附图,图16~图26是表示依据本实施方式1编码时的转换表及相位点一例的附图。以下参照该图5至图26,说明编码部11、21中的编码处理。
编码部11将发送数据{b0,b1,b2,b3,b4,b5,b6,b7}中前半部分4比特{b0,b1,b2,b3}转换成2比特的第1发送码{c10,c11},将后半部分4比特{b4,b5,b6,b7}转换成2比特的第2发送码{c12,c13}。编码部11分别响应第1符号定时t1及第2符号定时t2将该第1发送码{c10,c11}及第2发送码{c12,c13}作为IQ数据提供给扩展调制部12。
另外,第2符号定时t2是从第1符号定时t1经过规定时间后的定时。并且,第1发送码的“第1”是响应第1符号定时t1的意思,第2发送码的“第2”是响应第2符号定时t2的意思。
而且,编码部21将发送数据{b0,b1,b2,b3,b4,b5,b6,b7}中前半部分4比特{b0,b1,b2,b3}转换成2比特的第1发送码{c20,c21},同时将后半部分4比特{b4,b5,b6,b7}转换成2比特的第2发送码{c22,c23}。编码部21分别响应第1符号定时t1及第2符号定时t2将该第1发送码{c20,c21}及第2发送码{c22,c23}作为IQ数据提供给扩展调制部22。
这样,编码部11、21响应第1符号定时t1分别将第1发送码{c10,c11}、{c20,c21}作为IQ数据提供给扩展调制部12、22。所以,从发送部10、20响应第1符号定时t1被发送的各CDMA信号分别包含第1发送码{c10,c11}、{c20,c21}作为IQ数据。因此,该2个CDMA信号的合成信号相位点T1(I、Q)成为{c10+c20、c11+c21}。
而且,响应第2符号定时t2从发送部10、20被发送的各CDMA信号分别包含第2发送码{c12,c13}、{c22,c23}作为IQ数据。因此,该2个CDMA信号的合成信号相位点T2(I、Q)成为{c12+c22、c13+c23}。
该发送分集装置7按上述相位点T1(I、Q)及T2(I、Q)(以下总称时称为相位点T(I、Q))的分布对8比特发送数据{b0,b1,b2,b3,b4,b5,b6,b7}的全模式基本均等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
具体讲,编码部11、21按在依据现有3GPP标准编码场合下对成为最外围相位点的比特模式发送数据进行了编码时的相位点T(I、Q)与在依据现有3GPP标准编码场合下对成为比最外围一步内侧的相位点的比特模式发送数据进行了编码时的相位点T(I、Q)同值的原则对发送数据编码。
换句话说就是,编码部11、21按当将规定为在3GPP标准下其相位点分布在最外围上的点的模式的发送数据转换成发送码的场合,其相位点分布在比上述最外围一步内侧的点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
更详细些,该实施方式1涉及的发送数据{b0,b1,b2,b3,b4,b5,b6,b7}的各比特可取{+1、-1}之一。另一方面,发送码{c10,c11,c12,c13}及{c20,c21,c22,c23}的各比特由于是表现后段中16QAM的振幅及相位,因此可取{+1、+1/3、-1/3、-1}的4值中之一的值。
在此构成中,当依据现有3GPP标准对上述发送数据编码后,发送码{c10,c11,c12,c13}、{c20,c21,c22,c23}的各比特成为图5至图15所示的模式。从而,相位点T(I、Q)成为{-3、-2、-1、0、+1、+2、+3}之一的值。该相位点T(I、Q)以图27所示的模式分布。具体些,相位点T(I、Q)在IQ平面上以(0、0)为中心分布成正方形状。更具体些,相位点T(I、Q)位于(0、0)及以该(0、0)为中心同心形成的3个正方形框上。
在该依据现有3GPP标准编码后的相位点分布中,各相位点T(I、Q)相对不均等分布。具体些,位于最外围框角上的相位点m1、m7、m43、m49用1/256形式分布(即全部256发送数据的模式中的1模式分布于1个相位点),位于该4角相邻的最外围框上的相位点m2、m6、m8、m14、m36、m42、m44、m48用2/256形式分布(即全部256个发送数据的模式中的2模式分布于1个相位点,以下类同)。而且,相位点m3、m5、m15、m21、m29、m35、m45、m47用3/256形式分布,相位点m4、m9、m13、m22、m28、m37、m41、m46用4/256形式分布。进一步,相位点m10、m12、m16、m20、m30、m34、m38、m40用6/256形式分布,相位点m11、m23、m27、m39用8/256形式分布。再进一步,相位点m17、m19、m31、m33用9/256形式分布,相位点m18、m24、m26、m32用12/256形式分布,相位点m25用16/256形式分布。这样,各相位点相对不均等分布。
对此,本实施方式1涉及的编码部11、21按相位点T(I、Q)相对均等分布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更详细些,编码部11、21按发送码{c10,c11,c12,c13}及{c20,c21,c22,c23}的各比特成为图16至图26所示那样的模式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
这样一来,相位点T1(I、Q)及T2(I、Q)的各IQ数据成为{-2、-1、0、+1、+2}之一的值,相位点T(I、Q)如图28所示基本均等分布。更详细些,编码部11、21如图29所示按在对现有3GPP标准中规定为其相位点分布于M的发送数据进行编码时分布于相位点N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
更具体些,编码部11、21按在对现有3GPP标准中规定为其相位点T(I、Q)分布于(-3、+3)、(-2、+3)、(-3、+2)的模式的发送数据进行编码的场合分布于(-2、+2)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
进一步,编码部11、21按在对现有3GPP标准中规定为其相位点T(I、Q)分布于(-3、-2)、(-3、-3)、(-2、-3)的模式的发送数据进行编码的场合分布于(-2、-2)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再进一步,编码部11、21按在对现有3GPP标准中规定为其相位点T(I、Q)分布于(+3、-2)、(+2、-3)、(+3、-3)的模式的发送数据进行编码的场合分布于(+2、-2)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
而且,编码部11、21按在对现有3GPP标准中规定为其相位点T(I、Q)分布于(-1、+3)、(0、+3)、(+1、+3)的模式的发送数据进行编码的场合分别分布于(-1、+2)、(0、+2)、(+1、+2)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进一步,编码部11、21按在对现有3GPP标准中规定为其相位点T(I、Q)分布于(-3、+1)、(-3、0)、(-3、-1)的模式的发送数据进行编码的场合分别分布于(-2、+1)、(-2、0)、(-2、-1)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
再有,编码部11、21按在对现有3GPP标准中规定为其相位点T(I、Q)分布于(+3、+1)、(+3、0)、(+3、-1)的模式的发送数据进行编码的场合分别分布于(+2、+1)、(+2、0)、(+2、-1)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进一步,编码部11、21按在对现有3GPP标准中规定为其相位点T(I、Q)分布于(-1、-3)、(0、-3)、(+1、-3)的模式的发送数据进行编码的场合分别分布于(-1、-2)、(0、-2)、(+1、-2)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剩余的相位点T(I、Q)定为无变化。
如这样进行编码,则相位点n1、n2、n4、n5、n6、n7、n9、n10、n16、n17、n19、n20、n21、n22、n24、n25用9/256形式分布,相位点n3、n8、n11、n12、n14、n15、n18、n23用12/256形式分布,相位点n13用16/256形式分布。因此,相比依据现有3GPP标准编码的场合可以使相位点T(I、Q)均等分布。
图30是用于说明依据现有3GPP标准编码场合噪音容限的附图,图31是用于说明依据本实施方式1编码场合噪音容限的附图。噪音容限是相当于相邻相位点间距离1/2的值,该值越大误码率越低。依据现有3GPP标准编码场合的噪音容限如图30所示例如为0.125。另一方面,依据本实施方式1编码场合的噪音容限如图31所示例如为0.250。即依据本实施方式1编码场合的噪音容限成为依据现有3GPP标准编码场合噪音容限的2倍。
如以上基于本实施方式1,因为按相位点分布基本均等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所以相比依据现有3GPP标准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的场合,可以使噪音容限增大。因此,可以改善误码率,谋求提高通信质量。
实施方式2图32是表示现有3GPP标准中转换表及相位点T(I、Q)的附图,图3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涉及的转换表及相位点T(I、Q)的附图。以下,根据需要参照图1及图2。
上述实施方式1是取了作为正交调制方式采用16QAM的场合为例。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2取了作为正交调制方式采用QPSK的场合为例。
本实施方式2涉及的发送部10、20被提供4比特的发送数据{b0,b1,b2,b3}。编码部11、21分别将此发送数据转换成发送码。此种场合下,编码部11、21按在接收侧移动站1接收的合成信号相位点T(I、Q)基本均等分布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
更具体些,编码部11将发送数据{b0,b1,b2,b3}转换成发送码{c10,c11,c12,c13}。编码部11将此发送码中2比特的第1发送码{c10,c11}作为IQ数据响应第1符号定时t1提供给扩展调制部12。而且,编码部11将上述发送码中与上述第1发送码不同的第2发送码{c12,c13}作为IQ数据响应第2符号定时t2提供给扩展调制部12。
编码部21将发送数据{b0,b1,b2,b3}转换成发送码{c20,c21,c22,c23}。编码部21将此发送码中2比特的第1发送码{c20,c21}作为IQ数据响应第1符号定时t1提供给扩展调制部22。而且,编码部21将上述发送码中与上述第1发送码不同的第2发送码{c22,c23}作为IQ数据响应第2符号定时t2提供给扩展调制部22。
基于以上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响应第1符号定时t1被发送的2个CDMA信号的合成信号相位点T1(I、Q)成为{c10+c20、c11+c21}。而且,响应第2符号定时t2被发送的2个CDMA信号的合成信号相位点T2(I、Q)成为{c12+c22、c13+c23}。
本实施方式2涉及的编码部11、21如上所述,按相位点T(I、Q)可取值对4比特发送数据的全模式基本均等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具体些,编码部11、21按对在依据现有3GPP标准编码场合中作为应分布于(0、0)而被规定的模式的发送数据进行了编码时,其相位点T(I、Q)分布于在依据现有3GPP标准编码场合中相位及振幅最大点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转换。
更详细些,本实施方式2涉及的发送数据{b0,b1,b2,b3}的各比特可取{+1、-1}之一。而且,关于发送码{c10,c11,c12,c13}、第2发送码{c20,c21,c22,c23}的各比特也与发送数据同样可取{+1、-1}之一。
此构成中,在依据现有3GPP标准对上述发送数据进行了编码的场合下,发送码{c10,c11,c12,c13}、{c20,c21,c22,c23}的各比特成为图32所示的模式。其结果,相位点T(I、Q)成为图32所示的模式。如在IQ平面上表示此相位点T(I、Q)则成为图34所示。具体些,相位点T(I、Q)沿IQ轴呈3×3格子状分布。
在依据该现有3GPP标准编码的场合相位点分布中,各相位点T(I、Q)相对不均等分布。具体些,相位点j1、j3、j7、j9以2/16形式分布,相位点j2、j4、j6、j8以4/16形式分布,相位点j5以8/16形式分布。
对此,本实施方式2涉及的编码部11、21按相位点T(I、Q)相对均等分布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更详细些,编码部11、21按分别成为如图33所示模式的原则将发送数据转换成发送码。这样一来,相位点T(I、Q)如图35所示基本均等分布。
更详细些,编码部11、21按对在现有3GPP标准中规定为其相位点分布于(0、0)的发送数据进行编码的场合,其相位点T(I、Q)分布于具有最大振幅及相位的点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
更具体些,在现有3GPP标准中规定了为对8模式的发送数据进行了编码时其相位点分布于(0、0)。因此,编码部11、21按将其中各2模式分到4个具有最大振幅及相位的点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即编码部11、21按分成各2模式的4组相位点分别分布于(-2、+2)、(+2、+2)、(-2、-2)、(+2、-2)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
通过这样编码,相位点分布于除(0、0)的8个点k1~k8。此时,各相位点k1~k8都以4/16形式分布。因此,相比依据现有3GPP标准编码可使相位点T(I、Q)均等分布。
如以上所述依据本实施方式2,因为相位点T(I、Q)分布于除(0、0)的8个点k1~k8,所以耐0附近的非线形变形,可期待改善误码率。而且,因为耐0附近的非线形变形,所以作为用于放大CDMA信号的放大器可以使用比较廉价的放大器。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取了只将应分布于IQ平面上(0、0)的相位点移动到最大相位及最大振幅的点的场合为例。但是,也可以按对在现有3GPP标准中作为应分布于IQ平面上最大相位及最大振幅的点以外的点而被规定的模式的发送数据进行编码时,分布于上述最大相位及最大振幅点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依据此构成,IQ平面上最大相位及最大振幅的相位点以8/16形式分布。即可均等相位分布。此构成由于相位点不分布于(0、0),所以也耐0附近的非线形变形。
其它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说明如上,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取了具有2系统发送部的基站为例。但本发明也可很容易地用于具有3系统以上发送部的基站。这种场合下,也可以按在移动站1接收的合成信号相位点分布基本均等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取16QAM及QPSK作为了正交调制方式的例子。但作为正交调制方式也可以采用64QAM及256QAM等。
权利要求
1.一种CDMA发送分集装置,其将分支成多个的发送数据分别转换成发送码,在发送分别包含该各发送码一部分的多个CDMA信号后,发送分别包含上述各发送码上述一部分以外的多个CDMA信号,其中按上述多个CDMA信号的合成信号相位点分布基本均等的原则,将上述各个发送数据分别转换成发送码。
2.一种CDMA发送分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将分支成多个的发送数据分别作为输入,将各个发送数据分别转换成发送码的编码单元;对由该编码单元作成的各发送码中第1码分别进行扩展调制及正交调制作成多个CDMA信号,并以第1符号定时发送该多个CDMA信号的单元;对由上述编码单元作成的各发送码中与上述第1码不同的第2码分别进行扩展调制及正交调制作成多个CDMA信号,并以与上述第1符号定时不同的第2符号定时发送该多个CDMA信号的单元,上述编码单元按上述多个CDMA信号的合成信号相位点基本均等的原则将上述各个发送数据分别转换成发送码。
3.权利要求2记载的CDMA发送分集装置,其中正交调制是16QAM、64QAM或256QAM。
4.权利要求3记载的CDMA发送分集装置,其中编码单元按将在3GPP标准中规定为其相位点分布于最外围上的点的模式的发送数据转换成发送码场合下的相位点与将在3GPP标准中规定为其相位点分布于比上述最外围一步内侧的模式的发送数据转换成发送码场合下的相位点成为同值的原则,将上述各个发送数据转换成上述发送码。
5.权利要求4记载的CDMA发送分集装置,其中编码单元至少具有转换表,其表示发送数据的模式与发送码的模式之间对应关系,包含将在3GPP标准中规定为其相位点分布于最外围上的点的模式的发送数据转换成发送码场合下的相位点与将在3GPP标准中规定为其相位点分布于比上述最外围一步内侧的模式的发送数据转换成发送码场合下的相位点成为同值的对应关系,依据该转换表将各个发送数据转换成上述发送码。
6.权利要求2记载的CDMA发送分集装置,其中正交调制是QPSK。
7.权利要求6记载的CDMA发送分集装置,其中编码单元按对在3GPP标准中作为其相位点应分布于IQ平面的(0、0)而被规定的模式的发送数据进行编码时,其相位点分布于上述IQ平面上最大相位及最大振幅的点的原则,将上述各个发送数据转换成上述发送码。
全文摘要
基站包含发送分集装置。发送分集装置具有2系统的发送部。各发送部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生成发送码。各发送部对被生成的各发送码中第1码进行扩展调制和16QAM作成2个CDMA信号,并发送该2个CDMA信号。之后,各发送部对各发送码中第2码进行扩展调制和16QAM作成2个CDMA信号,并发送该2个CDMA信号。由此,实现了时间差分集。各发送部按2个CDMA信号的合成信号相位点分布基本均等的原则,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由此,可增大噪音容限,改善误码率。
文档编号H04B1/707GK1446413SQ01813898
公开日2003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01年6月4日 优先权日2001年6月4日
发明者高野道明, 阿部实, 铃木邦之, 滕原信绪, 山口顺靖, 山崎卓也, 段动松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