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手机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0757阅读:27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手机支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手机支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手机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娱乐和新体验,由于智能手机方便、应用广泛、多功能,使其成为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重要助手,但是智能手机的机身不具有支撑结构,通常需要手拿持来进行使用,但很多场合双手被占用使用不便,随之手机支架应运而生。

现有技术:一种电动调整的车载手机支架,专利公告号:CN203623547 U,2014年6月4号授权,采用以下方案:一种电动调整的车载手机支架,其包括可固定手机于支架上的手机固定部、支撑所述手机固定部的伸缩调整部以及将所述车载手机支架固定在车内的支架固定部,手机固定部通过伸缩调整部与所述支架固定部连接,手机固定部的左右两侧设有可根据手机大小进行调整的夹具,手机固定部设有可调整所述夹具间距的电动调整机构,伸缩调整部包括可伸缩设计的支臂,车载手机支架设有可用于手机充电的充电机构;但该手机支架是固定支撑的,而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手机支架不会跟随人的移动而转换方位,这样导致人们移动时需要连手机支架一起移动,而如果频繁的移动时,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手机支架不会跟随人们的移动而自动调整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手机支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手机支架,包括手机固定部、支撑杆和支架底座,支撑杆上端与手机固定部连接,支撑杆下端与支架底座固定连接;支架底座中安装有电源模块;该手机支架还包括人体红外感应模块、人脸识别模块、驱动模块及控制模块,人体红外感应模块与人脸识别模块都设置在所述手机固定部的正面上端,驱动模块设置于手机固定部与支撑杆的连接处,控制模块安装在支撑杆内部;人脸识别模块连接人体红外感应模块,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人脸识别模块连接,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驱动模块连接,控制模块与电源模块连接。

上述的一种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手机支架,所述的支撑杆采用碳纤维高分子材料,可伸缩,可弯曲。

上述的一种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手机支架,所述的人脸识别模块为微型摄像头。

上述的一种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手机支架,所属的电源模块为锂离子电池。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人脸识别模块的功能运用到手机支架上,手机支架会跟随人脸的移动而自动调整方位,使其功能更好的服务于人们。

附图说明

下面通过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具体描述本发明,本发明的优点和实现方式将会更加明显,其中附图所示内容仅用于对本发明的解释说明,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意义上的限制。

图1是本发明一种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手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手机支架的结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手机固定部;2、支撑杆;3、支架底座;4、电源模块、5、人体红外感应模块;6、人脸识别模块;7、驱动模块;8、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手机支架,包括手机固定部1、支撑杆2和支架底座3,支撑杆2采用碳纤维高分子材料,可伸缩,可弯曲,支撑杆2上端与手机固定部1连接,支撑杆2下端与支架底座3固定连接;支架底座3中安装有电源模块4,电源模块4为锂离子电池电源。

该手机支架还包括人体红外感应模块5、人脸识别模块6、驱动模块7及控制模块8,人体红外感应模块5与人脸识别模块6都设置于手机固定部1的上端,驱动模块7设置于手机固定部1与支撑杆2的连接处,控制模块8安装于支撑杆2内部;人脸识别模块6连接人体红外感应模块5,控制模块8的输入端与所述人脸识别模块6连接,控制模块8的输出端与驱动模块7连接;控制模块8与电源模块4连接。

进一步地,人体红外感应模块5用于感应预设范围内是否有人体出现,并将感应到的数据结果转换为电信号发送至控制模块8,人体红外感应模块5具有启动功能,开启功能判断感应范围内是否有人,若感应到有人,则启动人脸识别模块6,对人体面部进行识别。

进一步地,人脸识别模块6的输入端连接人体红外感应模块5的输出端,人脸识别模块6对预设范围内的人体面部进行图像采集,将采集到的数据经过处理得到结果信号发送至控制模块8,人脸识别模块6为微型摄像头。

进一步地,驱动模块7接收控制模块8发出的控制信号,将控制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控制两个步进电机转动,并由齿轮、丝杠传动,从而对手机支架的高度角和方位角进行调节,实现对人脸的追踪。

进一步地,控制模块8用于处理数据并发送控制指令,输入端与人脸识别模块6连接,输出端与驱动模块7连接;控制模块8与电源模块4连接。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