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移动终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00746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移动终端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移动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作为一种电子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和优势越来越明显。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人们对移动终端的功能需求越来越多,例如,在移动终端上设置指纹解锁单元,用于通过识别用户的指纹来解锁移动终端,使移动终端由待机状态转换为工作状态。

目前,在移动终端上设置指纹解锁单元时,指纹解锁单元通常设置在移动终端的背面,当用户需要使用移动终端时,通常需要拿起移动终端后,才能将手指覆盖在指纹解锁单元的指纹识别区,以实现对移动终端的解锁,造成移动终端的使用便利性较差;而将指纹解锁单元设置在移动终端的前面板上时,通常需要在移动终端的前面板上隔离一定区域来设置指纹解锁单元,例如在移动终端的前面板的尾部隔离横跨移动终端的宽度范围的区域,而隔离出来的区域则不能用于显示,造成移动终端的显示面积相对缩小,即移动终端的屏占比较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移动终端,用于改善移动终端的使用便利性的同时,提高移动终端的屏占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包括:

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与移动终端的尾部对应的边缘具有内凹的异形避让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对盒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靠近所述移动终端的前面板设置,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异形避让区对应的边缘具有内凹的第一避让槽;透明盖板,所述透明盖板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背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所述透明盖板上与所述第一避让槽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深度方向与所述透明盖板的厚度方向平行,所述容纳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避让槽;指纹解锁单元,所述指纹解锁单元设置在所述容纳槽的槽底上。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设置有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触显示结构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如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所述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的制造方法包括:

提供触控显示面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与移动终端的尾部对应的边缘具有内凹的异形避让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对盒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靠近所述移动终端的前面板设置,所述第二基板上具有与所述异形避让区对应的第一避让槽。

提供透明盖板,所述透明盖板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背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所述透明盖板上与所述第一避让槽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深度方向与所述透明盖板的厚度方向平行,所述容纳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避让槽。

将指纹解锁单元安装在所述容纳槽的槽底上。

将安装有所述指纹解锁单元的所述透明盖板与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组装在一起。

本发明提供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中,由于指纹解锁单元设置在透明盖板上的容纳槽内,而透明盖板位于第二基板背向第一基板的一侧,即透明盖板可以认为是移动终端的前面板,当用户使用移动终端时,只需将手指覆盖在透明盖板上与指纹解锁单元对应的区域,即可实现移动终端的解锁,实现移动终端的正面解锁,与现有技术中指纹解锁单元设置在移动终端的背面相比,无需将移动终端拿起后才能实现移动终端的解锁,从而改善了移动终端的使用便利性;同时,在本发明提供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中,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与移动终端的尾部对应的边缘具有内凹的异形避让区,用于避让指纹解锁单元,当将本发明提供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安装在移动终端时,无需额外在移动终端的前面板的尾部隔离横跨移动终端的宽度范围的区域来设置指纹解锁单元,且触控显示面板上异形避让区两侧的区域可以正常显示,因而提高了移动终端的屏占比。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A-A向视图;

图4为图1中触控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区放大图;

图6为图4中C区放大图;

图7为图4中D区放大图;

图8为图4中B区走线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工作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处于一种待机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E-E向视图;

图12为图10中F-F向视图;

图13为图10中G-G向视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一;

图15为图14中步骤S100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10-透明盖板, 11-容纳槽,

20-触控显示面板, 21-显示区,

22-异形避让区, 23-第一基板,

231-邦定区, 232-扫描线,

233-数据线, 234-触控线,

235-扫描连接线, 235a-第一扫描连接段,

235b-第二扫描连接段, 235c-第三扫描连接段,

236-数据连接线, 236a-第一数据连接段,

236b-第二数据连接段, 236c-第三数据连接段,

237-触控连接线, 237a-第一触控连接段,

237b-第二触控连接段, 237c-第三触控连接段,

24-第二基板, 25-柔性电路板,

26-上偏光片, 27-下偏光片,

30-光学胶, 40-指纹解锁单元,

41-解锁驱动芯片, 42-解锁电路板,

43-增强板, 50-背光模组,

51-背板, 52-胶框,

53-反射片, 54-导光板,

55-光学膜片, 56-发光体,

57-发光电路板, 60-涂胶,

70-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及其制造方法、移动终端,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包括:触控显示面板20,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与移动终端的尾部对应的边缘具有内凹的异形避让区22,触控显示面板20包括对盒的第一基板23和第二基板24,第二基板24靠近移动终端的前面板设置,第二基板24与异形避让区22对应的边缘具有内凹的第一避让槽;透明盖板10,透明盖板10位于第二基板24背向第一基板23的一侧,透明盖板10上与第一避让槽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容纳槽11,容纳槽11的深度方向与透明盖板10的厚度方向平行,容纳槽11的开口朝向第一避让槽;指纹解锁单元40,指纹解锁单元40设置在容纳槽11的槽底上。

值得指出的是,移动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等,上述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可以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将上述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应用于手机中为例进行说明。

举例来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应用于手机中,包括触控显示面板20、透明盖板10和指纹解锁单元40,其中,触控显示面板20可以为液晶触控显示面板20,触控显示面板20具有显示区21,显示区21与手机的尾部对应的边缘具有朝向显示区21内凹陷的缺口,该缺口为异形避让区22,即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呈异形,而非呈矩形,异形避让区22两侧仍然可以显示,可以认为触控显示面板20为异形触控显示面板20,触控显示面板20包括对盒的第一基板23和第二基板24,第一基板23可以为阵列基板,第二基板24可以为彩膜基板,第二基板24相对第一基板23靠近手机的前面板,第二基板24具有与异形避让区22对应的第一避让槽,第一避让槽贯穿第二基板24的厚度方向;透明盖板10位于第二基板24背向第一基板23的一侧,透明盖板10遮盖第二基板24背向第一基板23的表面,透明盖板10朝向第二基板24的表面涂覆有油墨,透明盖板10上与第一避让槽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容纳槽11,容纳槽11的深度方向与透明盖板10的厚度方向平行,且容纳槽11的开口朝向第一避让槽,指纹解锁单元40设置在容纳槽11的槽底上,指纹解锁单元40集成在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中。

当将上述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应用于手机中时,透明盖板10可以作为手机的前面板,指纹解锁单元40设置在透明盖板10的容纳槽11的槽底上,指纹解锁单元40集成在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呈异形,可以认为触控显示面板20为异形触控显示面板20,触控显示面板20中已具有指纹解锁单元40的设置位置,手机的前面板则无需额外预留指纹解锁单元40的设置位置。当用户需要解锁手机时,只需将手指覆盖在手机的前面板上与指纹解锁单元40对应的区域,即可实现手机的解锁,无需拿起手机后才能实现手机的解锁。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中,由于指纹解锁单元40设置在透明盖板10上的容纳槽11内,而透明盖板10位于第二基板24背向第一基板23的一侧,即透明盖板10可以认为是移动终端的前面板,当用户使用移动终端时,只需将手指覆盖在透明盖板10上与指纹解锁单元40对应的区域,即可实现移动终端的解锁,实现移动终端的正面解锁,与现有技术中指纹解锁单元40设置在移动终端的背面相比,无需将移动终端拿起后才能实现移动终端的解锁,从而改善了移动终端的使用便利性;同时,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与移动终端的尾部对应的边缘具有内凹的异形避让区22,用于避让指纹解锁单元40,当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安装在移动终端时,无需额外在移动终端的前面板的尾部隔离横跨移动终端的宽度范围的区域来设置指纹解锁单元40,且触控显示面板20上异形避让区22两侧的区域可以正常显示,因而提高了移动终端的屏占比。

请参阅图4至图7,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中,触控显示面板20对应于移动终端的头部的侧面与触控显示面板20对应于移动终端的两侧的侧面之间呈弧面过渡,触控显示面板20对应于移动终端的尾部的侧面与触控显示面板20对应于移动终端的两侧的侧面之间呈弧面过渡;显示区21对应于移动终端的头部的一侧与显示区21对应于移动终端的侧面的一侧之间呈弧线过渡,显示区21对应于移动终端的尾部的一侧与显示区21对应于移动终端的侧面的一侧之间呈弧线过渡。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应用于手机中,请继续参阅图4,设定图4的上侧与手机的头部对应,图4的下侧与手机的尾部对应,图4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手机的两侧对应,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显示结构中,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上侧面与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左侧面之间呈弧面过渡,具体可以为图6所示,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上侧面与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右侧面之间呈弧面过渡,具体可以采用类似于图6所示的结构,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下侧面与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右侧面之间呈弧面过渡,具体可以为图7所示,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下侧面与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左侧面之间呈弧面过渡,具体可以采用类似于图7所示的结构。也就是说,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显示结构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各转角处均采用弧面过渡。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显示结构中,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的上侧与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的左侧呈弧线过渡,即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的上侧与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的左侧的转角为圆角,具体可以为图6所示,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的上侧与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的右侧呈弧线过渡,即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的上侧与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的右侧的转角为圆角,具体可以采用类似于图6所示的结构,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的下侧与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的右侧呈弧线过渡,即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的下侧与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的右侧的转角为圆角,具体可以为图7所示,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的下侧与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的左侧呈弧线过渡,即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的下侧与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的左侧的转角为圆角,具体可以采用类似于图7所示的结构。也就是说,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的各转角处均采用弧线过渡。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中,触控显示面板20可以为液晶触控显示面板20,触控显示面板20包括对盒的第一基板23和第二基板24,第一基板23与第二基板24之间具有封框胶,第一基板23和第二基板24通过封框胶固定连接,封框胶环绕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封框胶的内侧面的各转角为圆角,封框胶的外侧面的各转角也为圆角。

触控显示面板20的转角处均采用弧面过渡、显示区21的转角处均采用弧线过渡,因而触控显示面板20可以与移动终端的外壳70相匹配,与现有技术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为矩形相比,可以进一步提高移动终端的屏占比。

另外,触控显示面板20的转角处均采用弧面过渡、显示区21的转角处均采用弧线过渡,因而触控显示面板20可以与移动终端的外壳70相匹配,设置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的移动终端可以为全面显示的移动终端。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基板23朝向第二基板24的表面对应于移动终端的尾部的边缘具有邦定区231,邦定区231与设置有触控显示芯片的柔性电路板25邦定,柔性电路板25设置触控显示芯片的部分弯折至第一基板23背向所述第二基板24的一侧,触控显示芯片采用覆晶薄膜(Chip On Flex/Film,COF)方式设置在柔性电路板25上。如此设计,与现有技术中将触控显示芯片直接设置在第一基板23上相比,可以减小第一基板23上非显示区21所覆盖的面积,便于移动终端的窄边框设计,进一步提高移动终端的屏占比。

请参阅图8,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基板23与显示区21对应的区域内具有多条扫描线232、多条数据线233和多条触控线234,其中,扫描线232垂直于第一避让槽的深度方向,数据线233和触控线234均平行于第一避让槽的深度方向,数据线233和触控线234同层设置;第一基板23具有位于显示区21和异形避让区22之间的异形边缘区,异形边缘区设置有扫描连接线235、数据连接线236和触控连接线237,其中,扫描连接线235的一端对应连接位于异形避让区22的一侧的扫描线232,扫描连接线235的另一端对应连接位于异形避让区22的另一侧的扫描线232;数据连接线236的一端对应连接伸向异形边缘区的数据线233,数据连接线236的另一端伸入邦定区231;触控连接线237的一端对应连接伸向所述异形边缘区的触控线234,触控连接线237的另一端伸入邦定区231。

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8,异形避让区22与显示区21之间具有异形边缘区,异形边缘区可以理解为与异形避让区22对应的封装区域,异形避让区22的存在,将显示区21与移动终端的尾部对应的部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位于异形避让区22的两侧,在异形边缘区内设置扫描连接线235,扫描连接线235的一端对应连接位于异形避让区22的一侧的扫描线232,扫描连接线235的另一端对应连接位于异形避让区22的另一侧的扫描线232,即异形避让区22两侧的扫描线232通过对应的扫描连接线235对应连接,因而位于异形避让区22两侧、且同行的扫描线232可以通过一个驱动单元驱动,而无需分别设置驱动单元,简化触控显示面板20的结构,同时,扫描连接线235位于异形边缘区内,扫描连接线235避开了异形避让区22,因而可以防止在对第二基板24进行切割以获得第一避让槽时对扫描连接线235造成不良影响。

异形边缘区还设置有数据连接线236和触控连接线237,伸向异形边缘区的数据线233通过数据连接线236与邦定区231连接,伸向异形边缘区的触控线234通过触控连接线237与邦定区231连接,数据连接线236和触控连接线237均避开了异形避让区22,因而可以防止在第二基板24进行切割以获得第一避让槽时对数据连接线236和触控连接线237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减少扫描连接线235占据异形边缘区的面积,请继续参阅图8,扫描连接线235包括位于异形边缘区对应于第一避让槽的一侧槽壁的区域的第一扫描连接段235a、位于异形边缘区对应于第一避让槽的另一侧槽壁的区域的第二扫描连接段235b、及位于异形边缘区对应于第一避让槽的槽底的区域的第三扫描连接段235c,其中,其中部分第一扫描连接段235a与扫描线232同层设置,其余部分第一扫描连接段235a与数据线233同层设置,其中部分第二扫描连接段235b与扫描线232同层设置,其余部分第二扫描连接段235b与数据线233同层设置,第三扫描连接段235c与数据线233同层设置。

同理,为了减少数据连接线236占据异形边缘区的面积,请继续参阅图8,数据连接线236包括位于异形边缘区对应于第一避让槽的槽底的区域的第一数据连接段236a、位于异形边缘区对应于第一避让槽的槽壁的区域的第二数据连接段236b、及伸入邦定区231的第三数据连接段236c,其中,第一数据连接段236a与扫描线232同层设置,其中部分第二数据连接段236b与扫描线232同层设置,其余部分第二数据连接段236b与数据线233同层设置,第三数据连接段236c与数据线233同层设置。

为了减少触控连接线237占据异形边缘区的面积,请继续参阅图8,触控连接线237包括位于异形边缘区对应于第一避让槽的槽底的区域的第一触控连接段237a、位于异形边缘区对应于第一避让槽的槽壁的区域的第二触控连接段237b、及伸入邦定区231的第三触控连接段237c,其中,第一触控连接段237a与扫描线232同层设置,其中部分第二触控连接段237b与扫描线232同层设置,其余部分第二触控连接段237b与数据线233同层设置,第三触控连接段237c与扫描线232同层设置。

为了防止扫描连接线235、数据连接线236和触控连接线237之间相互干扰,请继续参阅图8,异形边缘区包括设置扫描连接线235的扫描连接走线区、设置数据连接线236的数据连接走线区、及设置触控连接线237的触控连接走线区,扫描连接走线区靠近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的显示区21,数据连接走线区远离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的显示区21,触控连接走线区位于扫描连接走线区和数据连接走线区之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触控显示面板20还包括第一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和第二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第一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和第二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均位于第一基板23对应于移动终端的两侧的边缘,例如,第一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和第二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23对应于移动终端的两侧的封装区域内,第一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为位于异形避让区22两侧的扫描线232提供扫描驱动信号,第二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为其余扫描线232提供扫描驱动信号。扫描线232采用阵列基板行驱动技术(Gate Driver on Array,GOA)进行驱动,且位于异形避让区22两侧的扫描线232与其余扫描线232采用不同的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驱动,即显示区21中位于异形避让区22两侧的区域与其它区域的显示分开进行控制,因而可以实现触控显示面板20的分区显示,例如,请参阅图9,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应用于手机中时,手机工作时,显示区21全屏显示,请参阅图10,手机待机时,显示区21位于异形避让区22的两侧的部分可以进行显示,以显示时间、通话记录等,此时,显示区21不进行全屏显示,从而可以节省电能。

请继续参阅图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指纹解锁单元40可以包括解锁电路板42和位于解锁电路板42上的解锁驱动芯片41,解锁驱动芯片41设置在容纳槽11的槽底上,解锁驱动芯片41可以通过热固胶粘接在容纳槽11的槽底上,解锁电路板42背向解锁驱动芯片41的一侧设置有增强板43,解锁电路板42与增强板43可以通过黏结剂粘接在一起。

请继续参阅图3,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中,触控显示面板20还包括上偏光片26和下偏光片27,上偏光片26贴附于第二基板24背向第一基板23的表面上,上偏光片26与第一避让槽对应的区域设置有第二避让槽,上偏光片26与透明盖板10通过光学胶30(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固定连接;下偏光片27贴附于第一基板23背向第二基板24的表面上。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还包括背光模组50,背光模组50位于下偏光片27背向第一基板23的一侧,且背光模组50与下偏光片27通过胶带连接,背光模组50为侧入式背光模组50,侧入式背光模组50的发光组件中,发光体56位于侧入式背光模组50与移动终端的尾部对应的一侧,发光电路板57弯折至侧入式背光模组50的背面,发光驱动芯片通过COB(Chip On Board)封装技术封装在发光电路板57上。具体地,背光模组50包括背板51、胶框52、反射片53、导光板54、光学膜片55、发光组件,其中,胶框52安装在背板51内且与背板51内侧面贴合,反射片53、导光板54和光学膜片55依次层叠在背板51的内底面上,光学膜片55包括依次层叠的扩散片、下棱镜和上棱镜,扩散片位于导光板54和下棱镜之间,发光组件包括发光体56和发光电路板57,发光体56位于发光电路板57上,发光体56位于导光板与移动终端的底部对应的一侧,发光电路板57弯折至背光模组50的背面。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设置有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

所述移动终端与上述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详细描述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以及移动终端,以移动终端为手机、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应用于手机进行说明,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中,从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的厚度来说:透明盖板10的厚度可以为0.7mm,光学胶30的厚度可以为0.15mm,触控显示面板20的厚度可以为0.495mm(其中,上偏光片26的厚度可以为0.087mm,第二基板24的厚度可以为0.15mm,第一基板23的厚度可以为0.15mm,下偏光片27的厚度可以为0.108mm),背光模组50的厚度可以为0.637mm(其中,上棱镜和下棱镜的总厚度可以为0.082mm,扩散片的厚度可以为0.053mm,导光板54的厚度可以为0.32mm,反射片53的厚度可以为0.082mm,背板51的厚度可以为0.1mm),背光模组50与下偏光片27之间的胶带的厚度为0.05mm,背光模组50中的上棱镜与下偏光片27之间具有0.018mm的空隙,如此,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的厚度可以为2.05mm,其中,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的厚度可以具有±0.2mm的公差;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中,容纳槽11的槽底与第一基板23之间的厚度可以为1.087mm(其中,解锁驱动芯片41的厚度可以为0.25mm,解锁电路板42的厚度可以为0.15mm,增强板43的厚度可以为0.2mm,指纹驱动芯片与容纳槽11的槽底之间的距离为0.3mm,该厚度包括涂覆在容纳槽11的槽底上的油墨的厚度以及用于粘接指纹驱动芯片的热固胶的厚度,解锁电路板42与增强板43之间的黏结剂的厚度可以为0.05mm,增强板43与第一基板23之间具有0.137的间隙)。

从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的平面尺寸来说:触控显示面板20包括第一基板23和第二基板24,请参阅图4,第一基板23的长为139.68mm,第一基板23的宽为69.04mm,第二基板24的长为137.78mm,第二基板24的宽为69.04mm,第一基板23的上侧面与第二基板24的上侧面平齐,第一基板23相比第二基板24长出来的部分为邦定区231,邦定区231的宽度为1.9mm,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的长为136.08mm,显示区21的宽为68.04mm,异形避让区22位于图4中显示区21的下侧的中部,显示区21位于异形避让区22的左侧的区域的宽为24.948mm,显示区21位于异形避让区22的右侧的区域的宽为24.948mm,显示区21与异形避让区22对应的区域的长为12.096mm,在图4中左侧,封装区域的宽度为0.5mm,图4中右侧,封装区域的宽度为0.5mm,第一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位于图4中左侧或/和图4中右侧的封装区域内,第二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位于图4中左侧或/和图4中右侧的封装区域内,图4中上侧,封装区域的宽度为0.7mm,图4中下侧,封装区域的宽度为1mm;显示区21中,在图4中左右方向上,显示区21包括1080列像素,每个像素包括3个子像素,且图4中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两列像素之间的间距为21μm,在图4中上下方向上,显示区21包括2160行像素,且图4中上下方向上相邻的两行像素之间的间距为63μm,在图4中上下方向上,显示区21与异形避让区22对应的区域包括192行像素,显示区21与异形避让区22对于的区域包括192个扫描线232,在图4中上下方向,显示区21除与异形避让区22对应的区域以外的区域包括1968行像素,显示区21除与异形避让区22对应的区域以外的区域包括1968个扫描线232,该192个扫描线232通过第一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驱动,该1968个扫描线232通过第二阵列基板行驱动电路驱动,示区内像素密度(Pixels Per Inch,PPI)为403。

如图5所示,第二基板24上的第一避让槽的槽深为11.596mm,第一避让槽的槽宽为15.544mm,在图5中上下方向上,显示区21与第一避让槽的槽底之间的距离为1.5mm,在图5中左右方向上,显示区21与第一避让槽的槽壁之间的距离为1.3mm,即异形边缘区在图5中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为1.5mm,异形边缘区在图5中左右方向的宽度为1.3mm。

触控显示面板20的转角处均为圆角,如图6所示,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上部的两个转角处均为半径为2.5mm的圆角,如图7所示,图4中触控显示面板20的下部的两个转角处均为半径为3.5mm的圆角。

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的转角处均为圆角,如图6所示,图4中显示区21的上部的两个转角处均为3mm的圆角,显示区21与图4中上部的两个转角处对应的区域在图4中上下方向的长为3.024mm,如图7所示,图4中显示区21的下部的两个转角处均为半径为3mm的圆角。

将上述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应用于手机中时,如图11所示,图10中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的两侧均涂覆有涂胶60,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与触控显示面板20的右侧面之间的距离X1为0.5mm,触控显示面板20的右侧面与手机的外壳70之间的距离X2为0.5mm,手机的外壳70的厚度X3为1.6mm,涂胶60的厚度X4为0.2mm,涂胶60与外壳70之间的距离X5为0.3mm,透明盖板10与外壳70配合的宽度X6为0.8mm。相应地,图10中手机的左侧则也采用上述数据进行设计。

如图12所示,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与触控显示面板20的上侧面之间的距离X7为0.7mm,触控显示面板20的上侧面与手机的外壳70之间的距离X8为0.5mm,触控显示面板20的上侧面与背光模组50的胶框52的上侧面之间的距离X9为0.2mm,胶框52的上侧面与手机的外壳70之间的距离X10为0.3mm。

如图13所示,触控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21与触控显示面板20的下侧面之间的距离X11为2.6mm,触控显示面板20的下侧面与手机的外壳70之间的距离X12为1.2mm,触控显示面板20的下侧面与背光模组50的胶框52的下侧面之间的距离X13为0.4mm,胶框52的下侧面与手机的外壳70之间的距离X14为0.3mm。

请参阅图14,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所述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的制造方法包括:

步骤S100、提供触控显示面板,触控显示面板的显示区与移动终端的尾部对应的边缘具有内凹的异形避让区,触控显示面板包括对盒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第二基板靠近移动终端的前面板设置,第二基板上具有与异形避让区对应的第一避让槽。

步骤S200、提供透明盖板,透明盖板位于第二基板背向第一基板的一侧,透明盖板上与第一避让槽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容纳槽,容纳槽的深度方向与透明盖板的厚度方向平行,容纳槽的开口朝向第一避让槽。

步骤S300、将指纹解锁单元安装在容纳槽的槽底上。

步骤S400、将安装有指纹解锁单元的透明盖板与触控显示面板组装在一起。

所述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的制造方法与上述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5,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步骤S100、提供触控显示面板包括:

步骤S110、对母板进行切割得到初始面板,初始面板包括对盒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显示区对应于移动终端的头部的一侧与显示区对应于移动终端的侧面的一侧之间呈弧线过渡,显示区对应于移动终端的尾部的一侧与显示区对应于移动终端的侧面的一侧之间呈弧线过渡。

步骤S120、利用激光切割方式对初始面板进行切割,经切割后的初始面板对应于移动终端的头部的侧面与经切割后的初始面板对应于移动终端的两侧的侧面之间呈弧面过渡,经切割后的初始面板对应于移动终端的尾部的侧面与经切割后的初始面板对应于移动终端的两侧的侧面之间呈弧面过渡;其中,对初始面板对应于移动终端的两侧的侧面时,切割线落入初始面板的封框胶内,对初始面板对应于移动终端的头部和尾部的侧面进行切割时,切割线与封框胶的外边缘之间具有第一间距,第一间距大于或等于0.1mm。

步骤S130、利用激光切割方式对第二基板切割得到第一避让槽,其中,在对第二基板切割得到第一避让槽时,切割线与封框胶的外边缘之间具有第二间距,第二间距大于或等于0.1mm。

步骤S140、提供下偏光片、及具有与第一避让槽对应的第二避让槽的上偏光片,将下偏光片贴附于第一基板上,将上偏光片贴附于第二基板上。

步骤S150、将设置有触控显示芯片的柔性电路板与第一基板上的邦定区邦定,柔性电路板设置有触控显示芯片的部分弯折至第一基板背向第二基板的一侧。

请继续参阅图1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的制造方法还包括:步骤S400、将安装有指纹解锁单元的透明盖板与触控显示面板组装在一起之后,

步骤S500、将背光模组与触控显示面板组装在一起。

步骤S600、在移动终端触控显示结构与移动终端的两侧对应的侧面进行涂胶。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