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69273发布日期:2019-03-22 19:28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折叠式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折叠式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柔性显示屏具有可弯折的性能,这使得移动终端(例如智能手机)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的切换成为可能。在展开状态时移动终端的柔性显示屏所在的一侧和背向柔性显示屏的一侧长度相等,然而在折叠状态时原本长度相等的两侧产生了长度差,因此折叠式移动终端需要适应不同状态时两侧的长度差异变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使折叠式移动终端适应于不同状态下相对两个侧面的尺寸变化。

一种折叠式移动终端,包括:

壳体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二壳体上开设有第二滑槽;

折叠机构,包括盖板和折叠组件,所述折叠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一滑杆、第一蜗杆、蜗轮、第二蜗杆、第二滑杆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滑杆的一端及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滑杆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滑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蜗杆,所述第一蜗杆与所述盖板转动连接,所述蜗轮分别与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啮合,所述第二蜗杆与所述盖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杆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滑槽内,且所述第二滑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蜗杆,所述第二滑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且所述第二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及

柔性显示屏,盖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当所述折叠式移动终端合拢时,所述柔性显示屏隐藏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在所述折叠式移动终端合拢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壳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滑杆带动所述第一蜗杆转动,且所述第一弹性件推动所述第一滑杆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以带动所述盖板向远离所述柔性显示屏的可弯折区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蜗杆能够带动所述蜗轮转动,所述蜗轮能够带动所述第二蜗杆转动,所述第二蜗杆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滑杆带动所述第二壳体翻转,所述第二弹性件推动所述第二滑杆在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所述盖板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形成用于收容所述可弯折区的收容空间;在所述折叠式移动终端展开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壳体能够通过所述折叠机构带动所述第二壳体翻转,且所述盖板能够向靠近所述可弯折区的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第一顶板、第二顶板、第三弹性件和第四弹性件,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顶板与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三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一顶板和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四弹性件分别与所述第二顶板和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在所述折叠式移动终端展开和合拢的过程中,所述第三弹性件能够使得所述第一顶板抵接于所述可弯折区,所述第四弹性件能够使得所述第二顶板抵接于所述可弯折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折叠式移动终端展开时,所述第一顶板的朝向所述可弯折区的一侧与所述第二顶板的朝向所述可弯折区的一侧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具有两个自由端;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一顶板中的一个设有转轴,另一个设有轴孔,所述转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轴孔内以使所述第一顶板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连接;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转轴上,且所述扭簧的一个自由端连接所述第一顶板,所述扭簧的另一个自由端连接所述第一壳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弹性件为弹簧或弹性柱,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顶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包括底壁及由所述底壁的两个相背设置的边缘延伸而出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底壁围设成凹槽;当所述折叠式移动终端展开时,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顶板抵接,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二顶板抵接;当所述折叠式移动终端合拢时,所述第一顶板的末端容纳于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侧壁抵接,所述第二顶板的末端容纳于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侧壁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上开设有第一沉槽,所述第二壳体上开设有第二沉槽,所述盖板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沉槽和所述第二沉槽内;当所述折叠式移动终端展开时,所述底壁容纳于所述第一沉槽与所述第二沉槽内,所述底壁被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遮挡而隐藏于所述壳体组件内;当所述折叠式移动终端合拢时,所述第一侧壁的一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沉槽内,所述第二侧壁一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二沉槽内,所述第一侧壁的另一部分、所述第二侧壁的另一部分及所述底壁外露于所述壳体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左端面、第一右端面,所述第一沉槽贯穿所述第一右端面;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左端面、第二右端面,所述第二沉槽贯穿所述第二左端面;当所述折叠式移动终端展开时,所述第一右端面与所述第二左端面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杆包括一体成型的滑动部、连接部和转动部,所述滑动部、所述转动部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两端,所述转动部与所述第一蜗杆连接,所述滑动部与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滑动部、所述连接部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一壳体设有凸台,所述滑动部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时,所述凸台能够与所述滑动部抵接以限制所述滑动部的滑动范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挡板,所述挡板盖设于所述第一滑槽上且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组件包括第一轴套、第五弹性件、卡顿件和挡止件,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卡顿件分别套设于所述第一蜗杆,所述第一轴套分别与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一滑杆滑动连接,所述挡止件与所述盖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挡止件和所述第一轴套连接;所述卡顿件上沿所述第一蜗杆的周向设有多个第一卡槽,所述第一轴套上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能够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第一滑杆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轴套带动所述第一蜗杆转动,且当所述第一蜗杆转动时,所述第一轴套能够沿所述第一蜗杆的轴向滑动伸缩,所述第一凸起能够从一个所述第一卡槽进入另一个所述第一卡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组件包括第二轴套和第六弹性件,所述卡顿件还套设于所述第二蜗杆,所述第二轴套套设于所述第二蜗杆,且所述第二轴套分别与所述第二蜗杆和所述第二滑杆滑动连接,所述第六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挡止件和所述第二轴套连接;所述卡顿件上沿所述第二蜗杆的周向设有多个第二卡槽,所述第二轴套上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能够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二滑杆能够通过所述第二轴套带动所述第二蜗杆转动,且当所述第二蜗杆转动时,所述第二轴套能够沿所述第二蜗杆的轴向滑动伸缩,所述第二凸起能够从一个所述第二卡槽进入另一个所述第二卡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套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第一端;所述挡止件上开设有定位槽,所述第五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五弹性件的另一端容纳于所述定位槽内并与所述挡止件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叠组件的数量为两组,其中一组所述折叠组件连接于所述盖板的一端,另一组所述折叠组件连接于所述盖板的另一端。

上述折叠式移动终端在合拢的过程中,折叠组件能够带动盖板移动,盖板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能够形成用于收容柔性显示屏的可弯折区的收容空间,折叠式移动终端的背向柔性显示屏的一侧的长度能够伸长。在折叠式移动终端在展开过程中,折叠式移动终端的背向柔性显示屏的一侧的长度能够缩短。上述结构能适应不同状态时柔性显示屏所在的一侧和背向柔性显示屏的一侧的尺寸变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折叠式移动终端处于合拢状态的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折叠式移动终端处于合拢状态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折叠式移动终端处于展开状态的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4为图3所示折叠式移动终端处于展开状态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5为图3所示折叠式移动终端的爆炸图;

图6为图5所示折叠式移动终端的壳体组件的局部视图;

图7为图6所示折叠式移动终端的壳体组件安装有折叠机构的局部视图;

图8为图1所示折叠式移动终端的主视图;

图9为图8所示折叠式移动终端沿A-A处的剖视图;

图10为图9所示折叠式移动终端B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图3所示折叠式移动终端的主视图;

图12为图11所示折叠式移动终端沿C-C处的剖视图;

图13为图3所示折叠式移动终端的折叠机构处于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14为图13所示折叠机构处于合拢状态的立体图;

图15为图13所示折叠机构的折叠组件的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16为图15所示折叠机构的折叠组件的一个视角的爆炸图;

图17为图15所示折叠机构的折叠组件的另一个视角的立体图;

图18为图17所示折叠机构的折叠组件的另一个视角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作为在此使用的“终端设备”指包括但不限于经由以下任意一种或者数种连接方式连接的能够接收和/或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

(1)经由有线线路连接方式,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s,PSTN)、数字用户线路(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

(2)经由无线接口方式,如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

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终端设备可以被称为“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电子装置:

(1)卫星电话或蜂窝电话;

(2)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PCS)终端;

(3)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配备有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

(4)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

(5)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等。

参考图1和图2,在一实施例中,折叠式移动终端10为可折叠的智能手机。同时参考图3和图4,折叠式移动终端10包括壳体组件20、折叠机构30和柔性显示屏40。同时参考图5和图6,壳体组件20包括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第一壳体210上开设有第一滑槽211,第二壳体220上开设有第二滑槽221。折叠机构30包括盖板310和折叠组件320,同时参考图7,折叠组件320包括第一弹性件321、第一滑杆322、第一蜗杆323、蜗轮324、第二蜗杆325、第二滑杆326和第二弹性件327,第一弹性件321分别与第一滑杆322的一端及第一壳体210连接,第一滑杆322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滑槽211内,第一滑杆32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蜗杆323,第一蜗杆323与盖板310转动连接,蜗轮324分别与第一蜗杆323和第二蜗杆325啮合,第二蜗杆325与盖板310转动连接,第二滑杆326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二滑槽221内,且第二滑杆326的一端连接第二蜗杆325,第二滑杆326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弹性件327,且第二弹性件327与第二壳体220连接。柔性显示屏40(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电激光显示)盖设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且当折叠式移动终端10合拢时,柔性显示屏40隐藏于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之间。柔性显示屏40具有可弯折的特性,其可用于显示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壳体组件20能够为柔性显示屏40提供支撑,并能够对柔性显示屏40予以保护。在一实施例中,当折叠式移动终端10展开时,柔性显示屏40的可显示区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可显示区呈矩形状或圆角矩形状,展开状态下的折叠式移动终端10能够获得大屏显示的效果。在一实施例中,柔性显示屏40的盖设于折叠机构30上的部分被设置为可弯折区410,可弯折区410在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展开和合拢过程中能够弯折变形。可以理解的是,可弯折区410对应折叠机构30设置,当折叠机构30位置变化时,可弯折区410的位置也相应发生改变。

参考图8、图9和图10,在折叠式移动终端10合拢的过程中,第一壳体210能够通过第一滑杆322带动第一蜗杆323转动,且第一弹性件321推动第一滑杆322在第一滑槽211内滑动以带动盖板310向远离柔性显示屏40的可弯折区410的方向移动,第一蜗杆323能够带动蜗轮324转动,蜗轮324能够带动第二蜗杆325转动,第二蜗杆325能够通过第二滑杆326带动第二壳体220翻转,第二弹性件327推动第二滑杆326在第二滑槽221内滑动。柔性显示屏40的盖设于第一壳体210上的部分被第一壳体210带动,柔性显示屏40的盖设于第二壳体220上的部分被第二壳体220带动,柔性显示屏40的可弯折区410在折叠式移动终端10合拢的过程中产生弯折,盖板310与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形成用于收容可弯折区410的收容空间。参考图11和图12,在折叠式移动终端10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壳体210能够通过折叠机构30带动第二壳体220翻转,且盖板310能够向靠近可弯折区410的方向移动。具体地,可令折叠式移动终端10合拢的过程中第一蜗杆323的转动为正向,则在折叠式移动终端10展开的过程中,第一壳体210能够通过第一滑杆322带动第一蜗杆323反向转动,且第一弹性件321拉动第一滑杆322在第一滑槽211内滑动以带动盖板310向靠近柔性显示屏40的可弯折区410的方向移动,第一蜗杆323能够带动蜗轮324转动,蜗轮324能够带动第二蜗杆325转动,第二蜗杆325能够通过第二滑杆326带动第二壳体220翻转,第二弹性件327拉动第二滑杆326在第二滑槽221内滑动。柔性显示屏40的盖设于第一壳体210上的部分被第一壳体210带动,柔性显示屏40的盖设于第二壳体220上的部分被第二壳体220带动,柔性显示屏40的可弯折区410在折叠式移动终端10展开的过程中被逐渐展平。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式移动终端10可以为平板等。

上述折叠式移动终端10在合拢的过程中,折叠组件320能够带动盖板310移动,盖板310与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能够形成用于收容柔性显示屏40的可弯折区410的收容空间,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背向柔性显示屏40的一侧的长度能够伸长。在折叠式移动终端10在展开过程中,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背向柔性显示屏40的一侧的长度能够缩短。上述结构能适应不同状态时柔性显示屏40所在的一侧和背向柔性显示屏40的一侧的尺寸变化,从而有利于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顺利展开和合拢。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21为弹簧或弹性柱,弹性柱可以为硅胶材质制成柱状结构,也可以为橡胶材质制成的柱状结构,还可以为其他弹性材质制成的柱状结构。当折叠式移动终端10展开时,第一弹性件321处于压缩状态。在折叠式移动终端10合拢的过程中,第一弹性件321的弹性势能被释放,以推动第一滑杆322在第一滑槽211内移动,进而通过第一滑杆322推动盖板310向远离柔性显示屏40的可弯折区410的方向移动。在折叠式移动终端10合拢的过程中,第一弹性件321再次被压缩。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327为弹簧或弹性柱,第二弹性件327的结构可以和第一弹性件321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滑杆322的结构可以和第二滑杆326的结构相同,第一滑杆322、第二滑杆326轴对称地设置于蜗轮324的两侧;第一蜗杆323的结构可以和第二蜗杆325的结构相同,第一蜗杆323、第二蜗杆325轴对称地设置于蜗轮324的两侧。上述结构能够使得折叠式移动终端10在展开和合拢的过程中,蜗轮324两侧的力关于蜗轮324呈轴对称分布,有利于实现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平稳展开和合拢。

参考图7,壳体组件20包括第一顶板213、第二顶板223、第三弹性件215和第四弹性件225,第一顶板213与第一壳体210转动连接,第二顶板223与第二壳体220转动连接,第三弹性件215分别与第一顶板213和第一壳体210连接,第四弹性件225分别与第二顶板223和第二壳体220连接。在折叠式移动终端10展开和合拢的过程中,第三弹性件215能够使得第一顶板213抵接于可弯折区410,第四弹性件225能够使得第二顶板223抵接于可弯折区410。进一步,第一顶板213大致呈矩形薄板状,第二顶板223大致呈矩形薄板状,当折叠式移动终端10展开时,第一顶板213的朝向可弯折区410的一侧与第二顶板223的朝向可弯折区410的一侧平齐。上述设置,利用第一顶板213和第二顶板223对可弯折区410的支撑作用,可弯折区410在展开后能够保持平整,以防止可弯折区410产生凹凸不平的区域。

在图7所示实施例中,第三弹性件215为扭簧,扭簧具有两个自由端。第一壳体210和第一顶板213中的一个设有转轴,另一个设有轴孔,转轴可转动地设于轴孔内以使第一顶板213与第一壳体210转动连接。扭簧套设于转轴上,扭簧的一个自由端连接第一顶板213且相对第一顶板213的位置固定不变,扭簧的另一个自由端连接第一壳体210且相对第一壳体210的位置固定不变。当折叠式移动终端10展开时,扭簧对第一顶板213产生预紧力,以使第一顶板213抵接并支撑可弯折区410。在折叠式移动终端10合拢和展开的过程中,扭簧能够使得第一顶板213与可弯折区410保持接触,以有效地支撑可弯折区410。可以理解的是,第四弹性件225的结构、作用原理可以和第三弹性件215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三弹性件215可以为弹簧或弹性柱,第三弹性件215的一端连接第一壳体210,第三弹性件215的另一端连接第一顶板213的背向可弯折区410的一侧。当折叠式移动终端10展开时,弹簧或弹性柱处于压缩状态,能够对第一顶板213产生预紧力,以使第一顶板213抵接并支撑可弯折区410。在折叠式移动终端10合拢和展开的过程中,弹簧或弹性柱能够使得第一顶板213与可弯折区410保持接触,以有效地支撑可弯折区410。可以理解的是,第四弹性件225也可以为弹簧或弹性柱,其结构、作用原理和第三弹性件215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图13和图14,在一实施例中,盖板310包括底壁311及由底壁311的两个相背设置的边缘延伸而出的第一侧壁313、第二侧壁315,第一侧壁313、第二侧壁315与底壁311围设成凹槽317,参考图12,当折叠式移动终端10展开时,第一顶板213的背向可弯折区410的一侧与第一侧壁313抵接,第二顶板223的背向可弯折区410的一侧与第二侧壁315抵接。上述结构可以利用第一侧壁313对第一顶板213予以支撑,并利用第二侧壁315对第二顶板223予以支撑,有利于第一顶板213和第二顶板223的可靠定位。当折叠式移动终端10合拢时,参考图10,第一顶板213的末端容纳于凹槽317内且与第一侧壁313抵接,第二顶板223的末端容纳于凹槽317内且与第二侧壁315抵接,第一顶板213、第一侧壁313、底壁311、第二侧壁315和第二顶板223限定收容空间的范围。上述设置可以利用第一侧壁313对第一顶板213予以限位,并利用第二侧壁315对第二顶板223予以限位,因而可以限制第一顶板213、第二顶板223的转动范围,以防止第一顶板213、第二顶板223在转动过程中与折叠式移动终端10内部的其他元器件产生干涉。

参考图12,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0上开设有第一沉槽217,第二壳体220上开设有第二沉槽227,盖板310可滑动地设于第一沉槽217和第二沉槽227内。当折叠式移动终端10展开时,底壁311容纳于第一沉槽217与第二沉槽227内,且底壁311被第一壳体210和第二壳体220遮挡而隐藏于壳体组件20内。参考图10,当折叠式移动终端10合拢时,第一侧壁313的一部分容纳于第一沉槽217内,第二侧壁315一部分容纳于第二沉槽227内,第一侧壁313的另一部分、第二侧壁315的另一部分及底壁311外露于壳体组件20。上述结构,盖板310能够在第一滑槽211和第二滑槽221内滑动,有利于盖板310在壳体组件20上的移动和限位。进一步,参考图9和图10,第一壳体210可以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左端面218、第一右端面219,第一沉槽217贯穿第一右端面219。第二壳体220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二左端面228、第二右端面229,第二沉槽227贯穿第二左端面228。参考图12,当折叠式移动终端10展开时,第一右端面219与第二左端面228抵接。上述结构,使得折叠式移动终端10在展开和合拢时能够具有较好的外观。

参考图15和图16,第一滑杆322可以包括一体成型的滑动部3221、连接部3223和转动部3225,滑动部3221、转动部3225分别连接于连接部3223的两端,同时参考图7,转动部3225与第一蜗杆323连接,滑动部3221与第一弹性件321连接,滑动部3221、连接部3223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滑槽211内。同时参考图6,第一壳体210设有凸台212,凸台212凸设于第一滑槽211内,滑动部3221在第一滑槽211内滑动时,凸台212能够与滑动部3221抵接以限制滑动部3221的滑动范围。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滑杆326的结构可以和第一滑杆322的结构相同,第二滑槽221内也可以设置凸台212作用相同的结构,以限制第二滑杆326的移动范围,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参考图5和图6,壳体组件20可以包括挡板214,挡板214盖设于第一滑槽211上且与第一壳体210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有多种,例如挡板214可以采用螺纹结构与第一壳体210可拆卸连接,挡板214也可以采用弹扣扣合的方式与第一壳体210可拆卸连接。挡板214盖设于第一滑槽211后,能够对第一滑杆322和第一弹性件321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第一滑杆322、第一弹性件321在折叠式移动终端10的展开和合拢过程中从第一滑槽211内脱出。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滑槽221上也可以盖设挡板214,以对第二滑杆326和第二弹性件327进行限位,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图14、图15和图16,在一实施例中,折叠组件320包括第一轴套3281、第五弹性件3283、卡顿件3285和挡止件3287,第一轴套3281和卡顿件3285分别套设于第一蜗杆323,第一轴套3281分别与第一蜗杆323和第一滑杆322滑动连接,挡止件3287与盖板310固定连接,第五弹性件3283的两端分别与挡止件3287和第一轴套3281连接。卡顿件3285上沿第一蜗杆323的周向设有多个第一卡槽3286,第一轴套3281上设有第一凸起3282,第一凸起3282能够卡设于第一卡槽3286内。第一滑杆322能够通过第一轴套3281带动第一蜗杆323转动,且当第一蜗杆323转动时,第一轴套3281能够沿第一蜗杆323的轴向滑动伸缩,第一凸起3282能够从一个第一卡槽3286进入另一个第一卡槽3286。第一卡槽3286和第一凸起3282的配合,能够实现第一壳体210在特定角度的停顿,例如,采用上述结构可以实现柔性显示屏40在0度、90度、135度、180等多个位置的停顿,且当第一卡槽3286的分布更为密集时,还能实现更多特定角度的停顿。第一卡槽3286和第一凸起3282的配合还能够给予用户手感上的反馈。例如,当第一凸起3282从一个第一卡槽3286进入另一个第一卡槽3286时,会产生明显的顿挫感,从而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参考图17和图18,折叠组件320可以包括第二轴套3291和第六弹性件3293,卡顿件3285还套设于第二蜗杆325,第二轴套3291套设于第二蜗杆325,且第二轴套3291分别与第二蜗杆325和第二滑杆326滑动连接,第六弹性件3293的两端分别与挡止件3287和第二轴套3291连接。卡顿件3285上沿第二蜗杆325的周向设有多个第二卡槽3295,第二轴套3291上设有第二凸起3292,第二凸起3292能够卡设于第二卡槽3295内。第二滑杆326能够通过第二轴套3291带动第二蜗杆325转动,且当第二蜗杆325转动时,第二轴套3291能够沿第二蜗杆325的轴向滑动伸缩,第二凸起3292能够从一个第二卡槽3295进入另一个第二卡槽3295。第二卡槽3295和第二凸起3292的设置,同样有利于实现多个特定位置的停顿,且能够给予用户手感上的反馈,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轴套3281和第二轴套3291的结构可以相同,且第一凸起3282可以和第二凸起3292的结构相同,第一卡槽3286可以和第二卡槽3295的结构相同,上述设置有利于在蜗轮324的两侧对称的作用力,以使折叠式移动终端10能够平稳地展开和合拢。

参考图16,第一轴套3281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3284和第二端3289,第一凸起3282位于第一端3284,挡止件3287上开设有定位槽3288,第五弹性件3283的一端抵接于第二端3289,第五弹性件3283的另一端容纳于定位槽3288内并与挡止件3287抵接。上述设置,有利于第一轴套3281、第一蜗杆323和挡止件3287的组装和拆卸。可以理解的是,挡止件3287的对应于第六弹性件3293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与定位槽3288相同的结构,以利于第二轴套3291、第二蜗杆325和挡止件3287的组装和拆卸,此处不再赘述。在一实施例中,折叠组件320的数量为两组,其中一组折叠组件320连接于盖板310的一端,另一组折叠组件320连接于盖板310的另一端。上述结构能够实现折叠式移动终端10平稳的展开和合拢。可以理解的是,折叠组件320的数量也可以为第三组以上,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