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双光路摄像装置及车载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63420发布日期:2020-02-08 00:49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车内双光路摄像装置及车载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车内双光路摄像装置以及含有该摄像装置的车载机器人。



背景技术:

设置在乘用车中控台上的车载机器人作为智能设备可借助内置的各种装置实现多种功能,其内置的摄像装置主要用于行车记录和车内人员的监测,因此车载机器人需要同时在朝向前挡风玻璃和朝向车内人员的不同方向上进行监测。

由于车内环境复杂且对于中、后排人员存在遮挡,车载机器人主要针对前排人员展开监测。摄像装置主要针对驾驶位人员的醉酒、驾驶疲劳、开车查看手机等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状态和行为进行监测。而副驾驶位人员距离驾驶员最近,可直接干预驾驶行为,对其行为进行监测有助于交通事故责任的判定。以一组朝向不同的摄像头作为车载机器人的摄像装置无疑是最佳的方案,但这种方案的实施成本无疑会很高,不利于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同时实现行车记录和车内人员监测的车内双光路摄像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前述车内双光路摄像装置的车载机器人。

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内双光路摄像装置,包括感光底座和垂直设置于感光底座上的导光罩,导光罩可绕自身轴线旋转,其特殊之处在于,感光底座包括底板、垫圈、转盘轴承、感光元件和驱动电机。

转盘轴承包括转盘内圈和转盘外圈,垫圈连接于底板和转盘轴承之间,垫圈顶面与转盘内圈底面贴合,垫圈底面与底板贴合。感光元件和驱动电机均装于底板上,感光元件位于转盘内圈中心处,驱动电机位于转盘内圈的内侧边缘。

导光罩包括底部开口的罩体以及设于罩体内部的两根传导光纤,每一传导光纤由上至下包括水平上段、弧形的过渡中段和竖直下段,竖直下段的端部处于感光元件的感光范围内,罩体内部设有用于固定传导光纤的两个连接支架,罩体侧壁上在与水平上段端部对应的区域设有透光窗。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装有传动齿轮,罩体内壁上设有与传动齿轮啮合的齿轮圈。罩体的底部边缘设有与转盘外圈顶面贴合的法兰盘,罩体底部在法兰盘处与转盘外圈连接。

由上述方案可见,导光罩可相对感光底座旋转,其内部的两根传导光纤等效于两条互不干扰的光路,正对感光元件感光面的传导光纤底端能够精准还原透光窗外侧的影像并作用于感光面的不同区域。两根传导光纤分别用于行车记录和车内人员的监测,车内人员中主要需对驾驶位人员进行监测,因此优化好两根传导光纤的设置位置,使其中一根的水平上段正对驾驶位,另一根的水平上段正对前挡风玻璃即可确定两个常规的拍摄角度,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导光罩无需经常做转动调整。

进一步的方案是,两个透光窗的中心连线与罩体的轴线相交。

由上可见,符合上述布置形式的摄像装置的两个拍摄角度是相背的,因此导光罩仅需旋转180°即可达成环视效果,可充分利用双光路的优势。

进一步的方案是,连接支架包括连接板,且连接支架还包括内径相等的直套管和半套弯管,直套管套设于竖直下段上,连接板的第一端与直套管的外侧连接,连接板的第二端与罩体的内壁连接,半套弯管的下端与直套管连接的上端连接,半套弯管的内侧与过渡中段和水平上段贴合,半套弯管的截面呈半圆形。

由上可见,连接支架的结构较为简单,并可对传导光纤起到稳定的支撑和固定作用,也便于传导光纤的拆装。

进一步的方案是,驱动电机为步进电机。

由上可见,步进电机的步距角固定,可精确控制转动幅度,适合驱动转动精度要求较高的导光罩。

进一步的方案是,车内双光路摄像装置还包括设于感光元件上方的红外截止滤光片。

由上可见,感光元件通常都能够感应红外光,红外光会引起焦点偏移和偏色不良,影响成像质量,因此有必要通过特定的滤光片滤除。

为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载机器人,其特殊之处在于,该车载机器人包括前述车内双光路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内双光路摄像装置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车内双光路摄像装置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内双光路摄像装置包括感光底座1和垂直设置于感光底座1上的导光罩2,导光罩2可绕自身轴线旋转。

感光底座1包括底板11、垫圈12、转盘轴承13、感光元件14和驱动电机15,转盘轴承13包括转盘内圈131和转盘外圈132,垫圈12连接于底板11和转盘轴承13之间,垫圈12顶面与转盘内圈131底面贴合,垫圈12底面与底板11贴合。感光元件14和驱动电机15均装于底板11上,感光元件14位于转盘内圈131中心处,驱动电机15位于转盘内圈131的内侧边缘。

导光罩2包括底部开口的罩体21以及设于罩体21内部的两根传导光纤22,每一传导光纤22由上至下包括水平上段221、弧形的过渡中段222和竖直下段223,竖直下段223的端部处于感光元件14的感光范围内,罩体21内部设有用于固定传导光纤22的两个连接支架23,罩体21侧壁上在与水平上段221端部对应的区域设有透光窗24。驱动电机15的输出端装有传动齿轮151,罩体21内壁上设有与传动齿轮151啮合的齿轮圈25。罩体21的底部边缘设有与转盘外圈132顶面贴合的法兰盘26,罩体21底部在法兰盘26处与转盘外圈132连接。

导光罩2可相对感光底座1旋转,其内部的两根传导光纤22等效于两条互不干扰的光路,正对感光元件14感光面的传导光纤22底端能够精准还原透光窗24外侧的影像并作用于感光面的不同区域。

两根传导光纤分22别用于行车记录和车内人员的监测,车内人员中主要需对驾驶位人员进行监测,因此优化好两根传导光纤22的设置位置,使其中一根的水平上段221正对驾驶位,另一根的水平上段221正对前挡风玻璃即可确定两个常规的拍摄角度,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导光罩2无需经常做转动调整。实施例中采用栓接方式将转盘内圈131、垫圈12和底板11连为一体。

两个透光窗24的中心连线与罩体21的轴线相交,符合这种布置形式的摄像装置的两个拍摄角度是相背的,因此导光罩2仅需旋转180°即可达成环视效果,可充分利用双光路的优势。

连接支架23包括连接板231,且连接支架23还包括内径相等的直套管232和半套弯管233,直套管232套设于竖直下段223上,连接板231的第一端与直套管232的外侧连接,连接板231的第二端与罩体21的内壁连接,半套弯管233的下端与直套管232的上端连接,半套弯管233的内侧与过渡中段222和水平上段221贴合,半套弯管233的截面呈半圆形。

连接支架23的结构较为简单,并可对传导光纤22起到稳定的支撑和固定作用,也便于传导光纤22的拆装。

驱动电机15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步距角固定,可精确控制转动幅度,适合驱动转动精度要求较高的导光罩2。

车内双光路摄像装置还包括设于感光元件上方的红外截止滤光片16,感光元件14通常都能感应红外光,红外光会引起焦点偏移和偏色不良,影响成像质量,因此有必要通过特定的滤光片滤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