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与吊具接合的顶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65615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与吊具接合的顶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货箱等运货器具的移动。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 用于移动所述运货器具的装置,特别是涉及为便于移动运货器具而接 合并操纵该运货器具的装置和方法。虽然本发明的应用不局限于任何 特定类型的运货器具,但是由于货箱代表运货器具的最一般形式,所 以说明本发明对于货箱的适用性是较为方便的。
背景技术
为了增大通过例如港口的货运流量,已经开发了各种系统,从而 可以同时由提升系统接合例如货箱等多个运货器具。理论上,这些系 统使货运流量增大至两倍。然而,货运流量的这些理论上的增大依赖 于货箱具有相同的尺寸、形状和位置,事实上,经常发生这样的变化,当发生变化时,会破坏和降低此理论效率。由于在接合货箱的过程中 增加的复杂性,所以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种的变化都可以减缓货运流 量,由于不利地形而搬运速率较慢,或者甚至由于例如重量和/或高度 的相当大的差异而放弃双重接合。因此得出结论,由于装载条件以及 货箱本身的非均匀性,所以很少符合已经开发的多货箱升降装置的期望。 发明内容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更有效地适应装载条件的变化,从而可 以更加普遍地适用于不同情况。因此,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提升架,其用于在展开位置 与一对吊具接合并且在收縮位置与单个吊具接合,所述提升架包括第一顶架和第二顶架,每个顶架与提升装置接合;固定到所述第一顶架上的刚性的第一固定框架以及固定到所述第二顶架上的刚性的第
二固定框架;多个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每个固定框架上,从而位 于所述顶架之间,其中,每个组件包括上部水平构件;第一外侧倾 斜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第一端;第二外侧倾斜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 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第 二端;第一内侧倾斜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框架上, 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中点处,从而在所述提升架 的第一位置中与所述第一外侧倾斜构件平行;以及第二内侧倾斜构 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中点处,从而在所述提升架的第一位置中与所述第 二外侧倾斜构件平行,于是所述第一内侧倾斜构件和所述第一外侧倾 斜构件与所述第一固定框架限定第一平行四边形,所述第二内侧倾斜 构件和所述第二外侧倾斜构件与所述第二固定框架限定第二平行四 边形。在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提升架,其用于在展开位置与一 对吊具接合并且在收縮位置与单个吊具接合,所述提升架包括第一 顶架和第二顶架,每个顶架与提升装置接合;固定到所述第一顶架上 的刚性的第一固定框架以及固定到所述第二顶架上的刚性的第二固 定框架;多个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每个固定框架上,从而位于所 述顶架之间,其中,所述组件包括分别安装在所述固定框架上并且 通过顶端连接件连接的第一倾斜构件和第二倾斜构件。在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提升架,其用于在展开位置与一 对吊具接合并且在收縮位置与单个吊具接合,所述提升架包括第一 顶架和第二顶架,每个顶架与提升装置接合;固定到所述第一顶架上 的刚性的第一固定框架以及固定到所述第二顶架上的刚性的第二固 定框架;多个可套在一起的从动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每个固定框 架上,从而位于所述顶架之间,其中,所述可套在一起的从动组件使 所述顶架进行选择性的相对运动,并且收縮以套在一起布置,从而通 过所述固定框架的交错而允许所述顶架相互接触。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清楚,所述提升装置包括该领域中 的公知变型,包括吊具或诸如转接架等中间装置。本发明能够适应以相对方式操纵顶架的多种组件。本发明还实 现减小提升架所需空间的收縮位置,从而导致重量更轻,制造成本更 低。于是,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提升架可以以6米的弯曲展开宽度 操作,但是能够收縮至1米的宽度。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组件可以受多个一体安装的致动器 偏压。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致动器可以是电动的、液压驱动的 或气动的致动器。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至少一对正交致动器实现相对 纵向运动,所述致动器沿着基本上与所述顶架的纵轴线垂直的方向安 装。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致动器之一的致动可以使所述顶架在 所述顶架限定的平面内相对于彼此旋转。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从动组件可以包括分别安装在所述 固定框架上并且通过顶端连接件连接的第一倾斜构件和第二倾斜构 件,所述正交致动器安装为从所述第一固定框架到所述第二倾斜构 件。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组件可以类似朝向上方的A型框架。作为 选择,所述构件可以位于与所述顶架限定的平面平行的平面内,只要 这种布置满足能够套在一起的本质要求即可。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顶端连接件可以包括中间部分,所 述中间部分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倾斜构件并且可枢转地连接至 所述第二倾斜构件,纵向致动器安装在所述中间部分与所述第一倾斜构件的端部之间,从而在启动所述纵向致动器时,从所述第一倾斜构 件的所述端部到与所述中间部分连接的枢轴连接部的距离用作操纵 臂,以实现所述顶架的纵向相对运动。这样,不是致动器直接支承在 所述顶架上以实现纵向运动,而是可以沿该方向移动所述顶架,而所 述组件确保进行纯粹的纵向运动,而不包括横向分量。在更优选的实施例中,每个可套在一起的组件可以包括上部 水平构件;第一外侧倾斜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框架 上,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第一端;第二外侧倾斜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 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第二端;第一内侧倾斜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 所述第一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中点 处,从而在所述提升架的第一位置中与所述第一外侧倾斜构件平行; 以及第二内侧倾斜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并 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中点处,从而在所述提升架的 第一位置中与所述第二外侧倾斜构件平行,于是所述第一内侧倾斜构 件和所述第一外侧倾斜构件与所述第一固定框架限定第一平行四边 形,所述第二内侧倾斜构件和所述第二外侧倾斜构件与所述第二固定框架限定第二平行四边形。所述平行四边形提供在保持各构件的平行 关系的同时进行枢转的优点。此外,通过增加优选的锁定部件,所述 平行四边形方位尤其具有刚性,从而提高提升架的强度。


图1A是用于限定提升架的方位的坐标轴的等轴测示意图;图1B至图1G是对于两个顶架来说可能的相对自由度的示意图;图2是供本发明使用的转接架和吊具的等轴测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提升架的等轴测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的提升架的等轴测图;图5是跟随顶架的横向平移的图4所示提升架的等轴测图;图6是处于完全收縮位置的图4所示提升架的等轴测图;图7是图4所示提升架的平面图;图8是跟随顶架的纵向平移的图4所示提升架的等轴测图; 图9是跟随顶架绕纵轴相对旋转的图4所示提升架的侧视图; 图10是跟随顶架的相对提升的图4所示提升架的侧视图;图IIA至II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降低两个不同尺寸的 货箱的过程;以及图12A至12C和图13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降低不同尺 寸的货箱的另一可选过程。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发明,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可能的布 置方式。本发明也可以有其它的布置方式,因此,不应认为附图的特 殊性代替了前面对本发明的描述的一般性。在说明本发明的适用性的过程中,识别本发明的装置必须适应的 位置变化是重要的。为此目的,图1A示出坐标轴系,该坐标轴系限定X、 Y和Z轴以及定义为Mx、 My和Mz的绕每个轴的旋转。这些标记 中的每一种限定上述装置为了能够适用于多种情况而可能优选适应的 自由度。两个货箱5a、 5b的示意图示出这两个货箱排列为彼此平行, 其纵轴与Y轴平行。因此,这些货箱彼此处于沿X轴的空间关系中, 其中Z轴指向下方。通过限定两个货箱的相对位置,并将这些相对位 置与每个自由度等同起来,可以比较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以便确定 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可以适应哪些相对位置。图1B示出使货箱沿着X轴相对于彼此运动的相对位置变化。为 清楚起见,这将被定义为"分开"。图1C示出货箱沿着纵向路径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示出与Y轴 平行的相对运动。这将被定义为"偏移"。图1D示出与Z轴平行的相对位置变化,该位置变化等同于货箱 之间的高度差。图1E示出绕X轴的相对旋转,其等同于一个货箱的一端相对于 另一个货箱升高,这将被定义为"调整"。图1F示出一个货箱相对于另一个货箱绕Y轴的翻滚。 图1G示出货箱绕Z轴的相对旋转,这将被定义为"歪斜"。 这些自由度基于货箱的相对运动。作为单个单元动作的这些货箱 也具有六个自由度,其中既包括平动自由度也包括转动自由度。通常 通过起重机适应这些自由度,因此这些自由度不会受到顶架本身的控 制。因此,对本发明各种实施例的评价局限于这些基于相对运动的自 由度。图2示出中间框架40,根据本发明的任何顶架都可以安装到该中 间框架上。具体来说,中间框架40包括转接架45和吊具50,该吊具 适于通过扭锁接合装置55接合货箱。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提升架60。提升架60包括两 个顶架65A、 65B,这两个顶架可以接合中间框架40。顶架65A、 65B 通过位于顶架的相对端的组件85A、 85B连接。正是这些组件85A、 85B 便于顶架65A、 65B的相对运动。提升架60与起重机或吊运器连接, 起重机或吊运车通过滑轮70A、 70B、 70C和70D利用连接这些部分的 缆索控制提升架60的运动。此外,提升架60可以包括缆索筐80。参考组件85A和85B,所述框架外观相似,包括一体地固定到 各构件顶架65A和65B上的构件90、 91。倾斜构件95、 100连接在 这些固定构件90、 91上,并且与固定构件90、 91枢转连接,还彼此 枢转连接,以形成竖直延伸的A-架。枢转接头105、 IIO与倾斜构件 95、 IOO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顶架65A上,倾斜构件95通过万 向接头105连接到固定构件90上,万向接头105允许在至少两个垂 直的方向上旋转。相反地,第二顶架65B具有至少两个倾斜构件100A 和IOOB,这两个倾斜构件都通过枢接头110连接到固定构件91上, 枢接头IIO允许如在图1A中讨论的围绕Y轴的转动,但不允许向其 它方向的转动。连接倾斜构件IOOA、 IOOB和95的顶端连接件115也涉及万向 接头。通过万向接头105,允许倾斜构件95向任何方向转动,从而 允许包括其它元件的第一顶架65A相对于第二顶架65B向几个方向 移动。组件85A、 85B还包括致动器125、 126,这些致动器具有支承 在第一固定构件90上的第一反作用点和支撑在第二倾斜构件IOOA、 100B上的第二反作用点。致动器向上倾斜,但与第一倾斜构件95形 成大致平角。在同时启动时,致动器125、 126将使第二框架65B平 行于X轴移动,并从而影响框架65A、 65B沿X轴的平动。但是, 如果启动一个致动器126,而第二致动器125保持在固定的长度,则 顶架65A、 65B趋向于如图1G所示的歪斜转动,即围绕Z轴的相对 转动Mz。因此,选择性地启动致动器125、 126实现了顶架65A、 65B的 两个自由度或两个相对运动。
顶端连接件115还包括子组件,其中,倾斜构件95包括具有自 由端的延伸部分135。此外,允许有限转动的枢转部分HO连接在一 端,另一个致动器130支承在倾斜构件95的枢转部分40和自由端 135之间。致动器基本平行于Y轴,枢转部分140与顶端连接件115 连接。在启动致动器130时,与顶端连接件115连接的枢转部分保持 不动,使得自由端135相对于顶端连接件运动,在倾斜构件95采用 万向连接的情况下,使得顶架65A、 65B产生与图1C中的偏移对应 的平行于Y轴的相对运动。因此,在顶端连接件115中包括该致动 器130产生了另外的相对运动自由度。图4示出了提升架150的第二方面。与图3中所示的前一方面 类似,提升架150包括两个顶架65A、 65B,它们可连接到转接架45 上。另外,顶架65A、 65B通过两个组件155A、 155B连接,这些组 件155A、 155B正是该实施例与图3所示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该方面的意图是产生具有形成平行四边形的构件框架结构的组 件155A、 155B,并从而显著增加刚度和强度。同样,组件155A、 155B结构相似。以第一组件155A为例,构件框架结构包括上部水 平构件175,上部水平构件175通过两个平行的倾斜构件165和170 与第一顶架65A连接,倾斜构件165和170都与固定框架160A枢转 连接,并与上部水平构件175枢转连接。第二顶架65B包括一对倾 斜构件180和185,倾斜构件180和185也与上部水平构件175和固 定框架160B枢转连接。因此,由第一倾斜构件165和170、固定框 架160A和上部水平构件175的一部分形成第一平行四边形。由一对 倾斜构件180和185、固定框架160B和上部水平构件175的其余部 分形成第二平行四边形。该方面的另一个变化是布置有致动器190A、 190B。在该方面中, 致动器布置为平行于上部水平构件175并位于上部水平构件175的下 方,对外侧倾斜构件165和185起反作用。对于具有类似致动器的类 似组件155A、 155B,通过同时启动致动器190A、 190B实现了图1B中所示的分开模式。图5示出了致动器190A、 190B同时反作用的结果。在该方位
中,相对运动200将顶架65A、 65B相互拉近,直到固定框架160A、 160B相邻为止。图6示出了致动器190A、 190B进一步縮回的结果, 并展示了图3和4所示的实施例固有的本发明的"可套性"。在完全 收縮位置,随着组件155A、 155B在其内部折叠成更紧凑的布置,固 定框架160A、 160B交错起来。其结果是,顶架65A、 65B接近或者 实际接触(如附图标记205所示)以连接单个转接架45,使得提升 架150适合用于连接单个货箱。图7示出了根据图4处于完全伸展布置的提升架150的平面图。 该平面图更清楚地示出了布置在第二组件155B上的第三致动器210, 其与Y轴成一定角度。该致动器安装在外围构件185B和内侧倾斜构 件170B之间,内侧倾斜构件170B安装在第二组件155B的第一顶架 65A上。如图7所示,启动该倾斜致动器210导致顶架65A、 65B产 生与图1C的运动所示的偏移相对应的平行于Y轴的相对运动。图9为第一组件155A的侧视图,示出了形成平行四边形的构件 框架结构。具体地,平行四边形216与第二顶架65B相关,包括倾 斜构件180、 185和水平构件160B以及上部水平构件175的一部分。 第一平行四边形217与第一顶架65A相关,包括水平构件160A、上 部水平构件175的其余部分、以及倾斜构件165和170。但是,倾斜 构件165的一个特征是其与致动器220相连,致动器220与倾斜构件 165平行。此外,倾斜构件165与位于第二平行四边形216上的对应 倾斜构件185的区别在于,其可根据平行的致动器220的伸出或縮回 而改变长度(如附图标记225所示)。为实现围绕Y轴的相对转动 235,致动器220伸出以使倾斜构件165的长度变长(如附图标记225 所示)。这导致在第一平行四边形217的顶点处转动,使平行四边形 形状变形以形成四边形。因此,构件160A围绕顶点230转动,从而 不再平行于上部水平构件175 (其中上部水平构件175的位置和长度 保持不变),并且第一顶架65A根据第一平行四边形(现在是四边 形)217形状的扭曲而转动。因此,实现了如图1F的运动所示的围 绕Y轴的相对转动。应该注意,在降低顶架65A以使被连接的货箱 接触倾斜表面的情况下,当停止致动器220时,框架通过在货箱降低
到与地面接触时所施加的作用力进行自我调整。图IO示出了本发明的自我调整的另一个实例。当施加向上的载荷240时,例如在与顶架65B接合的货箱在与其它顶架65A接合之 前接触地面的情况下,框架将调整形状,使上部水平构件175保持水 平,允许第二顶架65B的相对向上移动。该相对移动240还可通过 吊动器实现,其中,利用缆索相对于第一顶架65A提起第二顶架65B。图IIA、 IIB和IIC示出了图IO所示的运动的具体应用。图11 示出了第一和第二顶架65A、 65B,顶架65B与第一顶架65A处于相 同的高度,顶架65A与货箱245A接触,货箱245A小于与第二顶架 65B接合的货箱245B。在该实例中,希望将两个货箱245A和245B 都放在平坦表面246上。在与地面接触时,由于组件自我调整其形状 以适应货箱245A和245B之间的高度差,所以第二货箱245B使第二 顶架65B的平行四边形变形。其效果是改变顶架65A、 65B的相对高 度,以及货箱245A的底部和地面246之间的间隙251,直到两个货 箱都如图IIC所示与地面接触为止。图12A、 12B、 12C和13中示出了一个可选实例。图11A至11C 中所示的实例不要求货箱245A和245B紧靠。而图12A至12C所示 的实例要求货箱紧靠在一起。因此,如图12A所示,货箱保持处于 完全分开的状态(如附图标记260所示),并且随后下降到地面,如 图12B所示。因为第二货箱245B更大,所以它将首先接触地面。在 允许致动器220自由运动的同时,进一步縮回水平致动器190,将拉 动第一货箱245A以使其紧靠第二货箱245B,此时第二货箱245B在 地面上静止不动。然后,第一货箱245A下降到地面,调整组件直到 达到希望的位置,如图13所示。本发明该方面的自我调整特征还能实现如图1E所示的运动。通 过将货箱5A、 5B降低到具有不同坡度的表面上,具有与图10所示 的高度调整相同的效果。因此,在不需要复杂的控制系统来操纵货箱 的情况下,组件就能够自我调整以自动实现希望的布置。自我调整的益处的另一个实例是施加风载或者货箱偏心载荷。 货箱具有相当大的表面积,导致相当大的力作用在顶架上,在货箱偏
移或者装填得不好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偏心载荷。现有技术的系统通 过围绕顶架转动/摆动来适应不平衡的载荷,并从而适应货箱的不良 布置。但是,本发明的顶架不受组件的刚性结构限制,可以移动。由 于上部水平构件175保持在水平位置,所以货箱保持与地面垂直,直 到另外的力使装置自我调整到新的需要方位为止。
权利要求
1.一种提升架,其用于在展开位置与一对吊具接合并且在收缩位置与单个吊具接合,所述提升架包括第一顶架和第二顶架,每个顶架与提升装置接合;固定到所述第一顶架上的刚性的第一固定框架以及固定到所述第二顶架上的刚性的第二固定框架;多个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每个固定框架上,从而位于所述顶架之间,其中,每个组件包括上部水平构件;第一外侧倾斜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第一端;第二外侧倾斜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第二端;第一内侧倾斜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中点处,从而在所述提升架的第一位置中与所述第一外侧倾斜构件平行;以及第二内侧倾斜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中点处,从而在所述提升架的第一位置中与所述第二外侧倾斜构件平行,于是所述第一内侧倾斜构件和所述第一外侧倾斜构件与所述第一固定框架限定第一平行四边形,所述第二内侧倾斜构件和所述第二外侧倾斜构件与所述第二固定框架限定第二平行四边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组件由多个一体安装的致动器驱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升架,其中,至少一对正交致动器沿着基本上与所述顶架的纵轴线垂直的方 向安装,从而使得在同时启动所述正交致动器时,所述正交致动器使 所述顶架沿着所述垂直方向相对移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升架,其中,通过以不同方式启动所述正交致动器,使所述顶架在所述顶架 限定的平面内相对于彼此旋转。
5. 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架,还包括 至少一个纵向致动器,其安装在所述顶架限定的平面内,从而施加纵向的力分量,所述组件布置成这样在启动所述纵向致动器时,允许所述顶架在所述纵向内相对运动。
6. 根据权利要求l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组件中至少一个组件布置为邻近所述顶架的端部。
7. 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正交致动器布置为与所述上部水平构件平行,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外侧倾斜构件的中点与所述第二外侧倾斜构件之 间。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第二外侧倾斜构件包括平行的成对构件。
9. 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纵向致动器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外侧倾斜构件与所述第一内侧倾斜构件之间,从而至少施加纵向的力分量。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与所述第一外部倾斜构件平行地安装变形致动器,可以通过所述变形致动器施加的力使所述构件伸展。
11.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提升架,其中,所述变形致动器布置成这样在启动时,使所述第一平行四边 形的形状变形成为没有平行边的四边形,从而使所述第一顶架围绕所 述纵轴线旋转。
12. 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在停止所述变形致动器时,所述组件可以根据施加的外力而自我调整。
13. —种提升架,其用于在展开位置与一对吊具接合并且在收 縮位置与单个吊具接合,所述提升架包括第一顶架和第二顶架,每个顶架与提升装置接合; 固定到所述第一顶架上的刚性的第一固定框架和固定到所述第二顶架上的刚性的第二固定框架;多个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每个固定框架上,从而位于所述顶架之间,其中,所述组件包括分别安装在所述固定框架上并且通过顶 端连接件连接的第一倾斜构件和第二倾斜构件。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组件由多个一体安装的致动器驱动。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提升架,其中,至少一对正交致动器沿着基本上与所述顶架的纵轴线垂直的方 向安装,从而使得在同时启动所述正交致动器时,所述正交致动器使 所述顶架沿着所述垂直方向相对移动,所述正交致动器安装为从所述 第一固定框架到所述第二倾斜构件。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提升架,其中,通过以不同方式启动所述正交致动器,使所述顶架在所述顶架 限定的平面内相对于彼此旋转。
17. 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架,还包括 至少一个纵向致动器,其安装在所述顶架限定的平面内,从而施加纵向的力分量,所述组件布置成这样在启动所述纵向致动器时, 允许所述顶架在所述纵向内相对运动。
18. 根据权利要求13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架,其中,所述组件中至少一个组件布置为邻近所述顶架的端部。
19. 根据权利要求13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顶端连接件包括中间部分,所述中间部分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倾斜构件并且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二倾斜构件,所述纵向 致动器安装在所述中间部分与所述第一倾斜构件的端部之间,从而在 启动所述纵向致动器时,从所述第一倾斜构件的所述端部到与所述中 间部分连接的枢轴连接部的距离用作操纵臂,以实现所述顶架的纵向 相对运动。
20. 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第二倾斜构件包括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的一对倾斜构件,使所述固定框架交错包括使所述第一倾斜构件移动到所述 第二倾斜构件之间的空隙中。
21. —种提升架,其用于在展开位置与一对吊具接合并且在收 縮位置与单个吊具接合,所述提升架包括第一顶架和第二顶架,每个顶架与提升装置接合; 固定到所述第一顶架上的刚性的第一固定框架以及固定到所述 第二顶架上的刚性的第二固定框架;多个可套在一起的从动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每个固定框架 上,从而位于所述顶架之间,其中,所述可套在一起的从动组件使所述顶架进行选择性的相 对运动,并且收縮以套在一起,从而通过所述固定框架的交错而允许 所述顶架相互接触。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组件由多个一体安装的致动器驱动。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至少一对正交致动器沿着基本上与所述顶架的纵轴线垂直的方向安装,从而使得在同时启动所述正交致动器时,所述正交致动器使 所述顶架沿着所述垂直方向相对移动。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通过以不同方式启动所述正交致动器,使所述顶架在所述顶架限定的平面内相对于彼此旋转。
25. 根据权利要求22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架,还包括 至少一个纵向致动器,其安装在所述顶架限定的平面内,从而施加纵向的力分量,所述组件布置成这样在启动所述纵向致动器时, 允许所述顶架在所述纵向内相对运动。
26. 根据权利要求2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可套在一起的从动组件中至少一个组件布置为邻近所述顶架的端部。
27. 根据权利要求2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可套在一起的从动组件包括分别安装在所述固定框架上并且通过顶端连接件连接的第一倾斜构件和第二倾斜构件,所述正交致 动器安装为从所述第一固定框架到所述第二倾斜构件。
28.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顶端连接件包括中间部分,所述中间部分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一倾斜构件并且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第二倾斜构件,所述纵向 致动器安装在所述中间部分与所述第一倾斜构件的端部之间,从而在 启动所述纵向致动器时,从所述第一倾斜构件的所述端部到与所述中 间部分连接的枢轴连接部的距离用作操纵臂,以实现所述顶架的纵向 相对运动。
29. 根据权利要求27或28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第二倾斜构件包括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的一对倾斜构件,使所述固定框架交错包括使所述第一倾斜构件移动到所述 第二倾斜构件之间的空隙中。
30. 根据权利要求2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每个可套在一起的从动组件包括上部水平构件;第一外侧倾斜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框架 上,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第一端;第二外侧倾斜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 上,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第二端;第一内侧倾斜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框架 上,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中点处,从而在所述提升架的第一位置中与所述第一外侧倾斜构件平行;以及 第二内侧倾斜构件,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届定框架 上,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中点处,从而在 所述提升架的第一位置中与所述第二外侧倾斜构件平行,于是 所述第一内侧倾斜构件和所述第一外侧倾斜构件与所述第一固 定框架限定第一平行四边形,所述第二内侧倾斜构件和所述第 二外侧倾斜构件与所述第二固定框架限定第二平行四边形。
31.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提升架,其中,所述纵向致动器布置为与所述上部水平构件平行,并且可枢转 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外侧倾斜构件的中点与所述第二外侧倾斜构件之 间。
32. 根据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第二内侧倾斜构件和所述第二外侧倾斜构件包括平行的成对构件。
33. 根据权利要求30至32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纵向致动器枢转安装在所述第二外侧倾斜构件与所述第一内侧倾斜构件之间,从而至少施加纵向的力分量。
34. 根据权利要求21至33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与所述第一外部倾斜构件平行地安装变形致动器,可以通过所述变形致动器施加的力使所述构件伸展。
35. 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所述变形致动器布置成这样在启动时,使所述第一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变形成为没有平行边的四边形,从而使所述第一顶架围绕所 述纵轴线旋转。
36. 根据权利要求21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提升架,其中, 在所述变形致动器停止时,所述组件可以根据施加的外力而自调节。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提升架(150),其用于在展开位置与一对吊具接合并且在收缩位置与单个吊具接合,所述提升架包括第一顶架和第二顶架(65A,65B),每个顶架与提升装置接合;固定到所述第一顶架上的刚性的第一固定框架(160A)以及固定到所述第二顶架上的刚性的第二固定框架(160B);多个组件(155A,155B),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每个固定框架上,从而位于所述顶架之间,其中,每个组件包括上部水平构件(175);第一外侧倾斜构件(165),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第一端;第二外侧倾斜构件(185),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第二端;第一内侧倾斜构件(170A),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中点处,从而在所述提升架的第一位置中与所述第一外侧倾斜构件平行;以及第二内侧倾斜构件(180),其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框架上,并且可枢转地安装在所述上部水平构件的中点处,从而在所述提升架的第一位置中与所述第二外侧倾斜构件平行,于是所述第一内侧倾斜构件和所述第一外侧倾斜构件与所述第一固定框架限定第一平行四边形(217),所述第二内侧倾斜构件和所述第二外侧倾斜构件与所述第二固定框架限定第二平行四边形(216)。
文档编号B66C1/66GK101111447SQ200680003871
公开日2008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2日
发明者汤金倍, 童站敏, 罗伯特·阿瑟·米尔斯, 黄义华 申请人:新众机械工程私人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