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76706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电梯轿厢中,为了形成轿厢室,使用了壁板等轿厢面板。为了将 轿厢面板彼此结合在一起,以往,将面板的结合边缘部弯折制作出紧固 部,将该紧固部彼此用螺栓或夹子等紧固件紧固在一起,这种技术是一 般性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为了不使用紧固件地将壁 板彼此结合在一起,还提出了在面板结合部设置楔形形状,通过该楔效
应将壁板结合在一起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774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02149号公报
然而,在使用螺栓的情况下,结合作业要花费时间,无法从轿厢室 内进行作业,而且组装需要进行微调整,要做到这点非常困难。另外, 在使用夹子的情况下,虽然能够大幅度地縮短作业时间,但是,部件数 量多的问题仍没有解决。此外,关于利用楔效应的结构,在有与嵌入方 向相反方向的力作用的情况下,存在壁板容易脱落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简单结构无需特殊部件就能正 确且容易地进行组装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
鉴于该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其 用于将构成电梯轿厢的轿厢面板相互结合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 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包括
第1槽形弯折部,其沿着第轿厢面板的结合边缘部设置,并具有这样的槽形截面形状具有开口和宽度大于该开口的内部空间;以及
第2槽形弯折部,其沿着第2轿厢面板的结合边缘部设置,并具有 这样的本体部宽度大于所述第1轿厢面板的所述幵口的宽度、且小于 所述第1轿厢面板的所述内部空间的宽度,
所述第2槽形弯折部通过所述第1槽形弯折部的所述开口后被压入 到所述内部空间内,所述第1槽形弯折部与第2槽形弯折部彼此弹性地 结合并保持在一起。
提供一种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槽形弯 折部通过所述第1槽形弯折部的所述开口后压入到所述内部空间中,所 述第1槽形弯折部与第2槽形弯折部彼此弹性地结合并保持在一起。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利用简单结构无需特殊部件就能 正确且容易地进行组装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


图1是表示由利用本发明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结合而成的轿厢 面板构成的电梯轿厢的概要剖视图。(实施方式l)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的第1示例的概要剖
视图。(实施方式l)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的第2示例的概要剖 视图。(实施方式2)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的第3示例的概要剖 视图。(实施方式3)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的第4示例的概要剖 视图。(实施方式4)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的第5示例的概要剖 视图。(实施方式5)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的第6示例的概要剖 视图。(实施方式6)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的第5示例的概要剖视图。(实施方式7)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的第6示例的概要剖 视图。(实施方式8)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仅表示使用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组装起来的电 梯轿厢室1的轿厢面板部分的概要水平剖视图。图示的轿厢室1通过相
互结合的壁板2至7形成,该轿厢室1具有轿厢出入口 10,轿厢出入口 10由与壁板2结合的第1出入口面板8和与壁板7结合的第2出入口面 板9形成。
这些壁板2至7及出入口面板8和9能够通过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 面板结合结构相互结合从而组装在一起。此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 顶棚或底部面板也同样能够通过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相互 结合从而组装在一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壁板2至7、出入口面板 8和9、顶棚面板及底部面板全部都是相同的部件,在该说明书中,以下 都称作轿厢面板。这些轿厢面板由例如不锈钢或铝等适合用作面板的金 属板制作而成。
在图1中,轿厢面板2具有应该与相邻的轿厢面板3结合的第1 结合边缘部11;以及应该与相邻的轿厢面板即出入口面板8结合的第2 结合边缘部12,该第2结合边缘部12位于该第1结合边缘部11的相反 侧的侧缘,在第1结合边缘部11上设置有第1槽形弯折部13,在第2结 合边缘部12上设置有第2槽形弯折部14。同样,轿厢面板3至7上也设 置有第1和第2结合边缘部11和12、以及第1和第2槽形弯折部13和 14。
在轿厢面板2的第2槽形弯折部14上,结合有在形成出入口 10的 出入口面板8的唯一结合侧缘15 (相当于第1结合边缘部11)上所设置 的唯一弯折边缘部16 (相当于第1槽形弯折部13)。出入口面板8的另 一侧缘17上没有设置槽形弯折部,而是形成了出入口 10。此外,在轿厢面板7的第1槽形弯折部13上,结合有在出入口面板9的唯一结合侧缘
18 (相当于第2结合边缘部12)上所设置的唯一弯折边缘部19 (相当于 第2槽形弯折部14)。出入口面板9的另一侧缘20上没有设置槽形弯折 部,而是形成了出入口 10。
图2放大地示出了图1中的轿厢面板2的第1槽形弯折部13与轿厢 面板3的第2槽形弯折部14的结构以及两者结合的情况。g卩,轿厢面板 2上设置有连接部21,该连接部21从第1结合边缘部11沿着整个第1 结合边缘部11向轿厢1的外侧弯折并成直角地延伸。该连接部21的前 端就这样连续地延伸从而成为第1槽形弯折部13的第1侧壁22,第1侧 壁22的前端以与轿厢面板2的主体的相反方向平行的方式成直角地弯折 从而成为底壁23,底壁23的前端构成第2侧壁24,该第2侧壁24是朝 向轿厢1的内侧成大致直角地以与第1侧壁22对置的方式延伸的弯折部。 在图示的示例中,底壁23与第2侧壁24之间角度以成为比直角稍小的 角度的方式弯折。在第2侧壁24的前端,进一步具有导向部25,如下文 详述的那样,导向部25用于引导轿厢面板3的第2槽形弯折部。
这样,通过连接部21与该轿厢面板2连接的、整体上为-字形截面 的槽形部件即第1槽形弯折部13具有内部空间26,该内部空间26通过 第1侧壁22、第2侧壁24及底壁23沿着第1结合边缘部11形成,该内 部空间26带有开口 27,该开口 27形成在第1侧壁22与第2侧壁24之 间,且沿着第1结合边缘部11设置,并且与内部空间26连通。开口 27 的宽度A (在内部空间26的入口测量到的第1侧壁22与第2侧壁24之 间的距离)小于内部空间26的宽度B (在内部空间26底部即底壁23的 位置测量到的第1侧壁22与第2侧壁24之间的距离)。为了使宽度B大 于宽度A,在图示示例中,底壁23与第2侧壁24之间角度以成为比直 角稍小的角度(图5中的e)的方式弯折。这样,第1槽形弯折部13沿 着第1轿厢面板2的结合边缘部11设置,并具有这样的槽形截面形状 具有宽度为A的开口 27和宽度B大于该开口 27的内部空间26。
设置在轿厢面板3的第2结合边缘部12上的第2槽形弯折部14, 是与第i槽形弯折部13很近似的、整体上为-字形的槽形结构的部件,
7其包括从结合边缘部12朝向轿厢1外侧成直角地延伸的连接部28; 从这里就这样连续地延伸而成的第1侧壁29;从第1侧壁29的前端以
与轿厢面板3主体的方向平行的方式成直角地弯折的底壁30;以及第2 恻壁31,该第2侧壁31是从底壁30的前端向轿厢1的内侧成大致直角 地以与第1侧壁29对置的方式延伸的弯折部。在图示的示例中,底壁 30与第2侧壁31之间的角度以成为同第1槽形弯折部14的底壁23与 第2侧壁24之间的角度相同、比直角稍小的角度(图5中的e)的方式 弯折。
第2槽形弯折部14,也如图2所示与第1槽形弯折部13 —样具有 开口32和内部空间33。另外,由第1和第2侧壁及底壁构成的槽形本体 部的外侧的宽度C,虽然大于第1槽形弯折部13的开口 27的宽度,但 是小于内部空间26的宽度。在图示示例中,本体部的宽度C是槽形底部 的外侧宽度,与第1槽形弯折部13的内部空间26的宽度B相等。第1 槽形弯折部13的导向部25的前端的位置比第2侧壁24前端更靠槽形的
由于第1和第2槽形弯折部13和14采用上述的结构,所以,当将 第2槽形弯折部14的槽形本体部从图2的上方插入第1槽形弯折部13 的开口 27内时,第1槽形弯折部13的宽度为C的本体部与第2槽形弯 折部14的第1侧壁22及导向部25相抵触。当将第2槽形弯折部14沿 着第1侧壁22向下挤压压入时,在沿着导向部25的斜面滑动的同时, 克服底壁23及第2侧壁24的弹性,将第2侧壁24向外侧推压扩张,在 扩大开口 27的同时进入。当宽度为C的本体部部分越过开口 27最窄部 分即导向部25与第2侧壁24的连接部分时,侧壁24的弹性由于两个侧 壁24和31的倾斜,而以将第2槽形弯折部14拉入第1槽形弯折部13 内的方式进行作用。
最终,第2槽形弯折部14如图2所示,处于保持在第1槽形弯折部 13内的位置。在该位置,第1侧壁22和29、底壁23和30、第2侧壁 24和31分别处于以通过弹力而在彼此之间产生摩擦的方式相互接触的状 态,从而第1槽形弯折部13与第2槽形弯折部14彼此弹性地结合并保持在一起。这样,可以说第1槽形弯折部13起着保持第2槽形弯折部14 的夹子的作用。
如图1所示,构成轿厢1的轿厢面板2、 3、 5、 7 9的第1和第2 槽形弯折部13和14可以是彼此相同的形状和尺寸,结合块数和互换性 也没有限制。
根据这种结构的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由于分别连续 地作为一个部件一体设置在轿厢面板2及3上的第2槽形弯折部13和14 如夹子一样彼此弹性配合地保持在一起,所以,不需要螺栓、螺母等另 外的固定件,不需要固定件的安装紧固作业,可从轿厢室内进行结合作 业,另外,大幅度地减少了部件数量,而且由于不需要组装微调整,所 以,能够大幅度缩短轿厢室组装时间。
实施方式2
如先前与图1及图2相关联地说明过的那样,构成轿厢1的轿厢面 板2、 3、 5、 7 9的第1和第2槽形弯折部13和14具有彼此相同的形 状和尺寸,结合块数和互换性没有限制。但是,将例如用在图1左上角 部及右上角部等的轿厢面板4和6的第2槽形弯折部14如图3所示地进 行了变形。
在图3中,设置在轿厢面板3的第1结合边缘部11上的第1槽形弯 折部13与此前说明的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在设于相对轿厢面板3成直 角地配置的轿厢面板4的第2结合边缘部12上的第2槽形弯折部14中, 其与第2结合边缘部12连接的连接部34不从轿厢面板3的主体部分弯 折,而是就连续地直线延伸,其他具有相同的结构。
根据这样结构的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即使在构成轿 厢室1的角部的轿厢面板3与4之间以及5与6之间的结合的时候,也 能获得与先前关于图1及图2所说明过的结构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在图4中,示出了能够用于轿厢1的角部的结合结构的再一示例, 在该示例中,轿厢面板3的第1槽形弯折部13的连接部21从轿厢面板2 的主体部分直线延伸。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与图3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这样,如以上说明的图3及图4所示,可以说,为了将轿厢面板以
彼此成直角的方式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轿厢1的角部,第1和第2槽形弯 折部13和14中的任一方的第1侧壁22或29与连接部21或34连接, 所述连接部21或34从轿厢面板3或4的结合边缘部11或12相对于轿 厢面板3、 4连续且平行地呈直线状延伸。 实施方式4
在图5中,作为本发明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的变形例,示出 了在壁的平坦部和角部都能够使用相同的轿厢面板的示例。在该电梯轿 厢的面板结合结构中,示出了这样的结构使轿厢面板2的第1槽形弯 折部13的深度D (从轿厢1内观察,轿厢面板2的从内侧表面到底壁23 的内表面的距离)等于内部空间的宽度B (第1和第2侧壁22、 24之间 的底壁23的长度),使轿厢面板3的第2槽形弯折部14的高度H (从轿 厢面板3的内侧表面到底壁30的外侧表面的距离)和本体部的外侧宽度 C (第1和第2侧壁29、 31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等于轿厢面板3的第 1槽形弯折部13的深度D (A<B=C=D=H)。
在该示例中,由于本体部外侧宽度C与弯折部深度D等于内部空间 宽度B,所以,即使将第2槽形弯折部14在第1槽形弯折部13的内部 空间26内将方向改变90度,也能够进行配合。在该示例中,即使第2 槽形弯折部14的第1侧壁29与底壁30之间的弯折部分为直角,第2槽 形弯折部14在通过第1槽形弯折部13的宽度为A的开口 27之后,借助 于第2侧壁24的弹力,使得第2槽形弯折部的底壁30向内侧挠曲,从 而维持各接触部分之间的摩擦。
因此,根据该示例,能够将完全相同的轿厢面板应用于壁平坦部分 和角部,不需要准备多种轿厢面板来适当组合进行使用。此外,在该示 例中,也具有和与图1及图2相关联地说明的示例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5
在图6所示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中,第1和第2槽形弯折部 13和14的第1侧壁22和29,分别与从轿厢面板2和3的结合边缘部11和12成直角地延伸的连接部21和28具有角度地连接在一起,第1槽形 弯折部13的第1与第2侧壁22与24之间的开口 27在斜向上收纳第2 槽形弯折部14。其它的结构与图2和图3所示的结构相同。
根据该结构,除了此前说明的效果外,还能得到这样的效果无论 对于与轿厢面板2或3平行或垂直的哪个方向的力,由于有摩擦力,都 不易松脱。特别是,不管是在乘客倚靠在轿厢室1的轿厢面板2或3上 而对轿厢面板施加垂直的力的情况下,还是在对轿厢面板施加平行的力 的情况下,都不会引起轿厢面板之间的结合松脱,所以,提高了轿厢室1 的安全性。
实施方式6
在图7所示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中,第1和第2槽形弯折部 13和14的第1侧壁22和29,分别与从轿厢面板2和3的结合边缘部11 和12成直角地延伸的连接部21和28具有角度地连接在一起,第1槽形 弯折部13的第1与第2侧壁22与24之间的开口 27在斜向上收纳第2 槽形弯折部14。这一点在结构上与图6所示的结构相同。
但是,第1槽形弯折部13的第1与第2侧壁22与24之间的底壁 30宽度极窄,内部空间的宽度B为例如轿厢面板2的金属板材厚度的大 约3倍到4倍的大小。开口的宽度A为轿厢面板2的板材厚度的大约2 倍到3倍的大小。第2槽形弯折部14也一样,其具有宽度更小的底壁34, 内部空间的最大宽度B大约为例如轿厢面板2的板材厚度,开口的宽度 A也可以非常小或几乎为零。
这样,根据该示例,第2槽形弯折部14包括沿着结合边缘部延伸 的第1侧壁22;以及从该第1侧壁22折回、并与第1侧壁22重叠的第 2侧壁24。由于第1与第2侧壁重叠,所以,其间的内部空间的宽度及 开口的宽度非常小,这是肯定的。第1槽形弯折部13由于与该第2槽形 弯折部14的形状尺寸相符合,所以,开口宽度A及内部空间的宽度B 比图6所示的结构要小,以便能够弹性地收纳并保持第2槽形弯折部14。 通过这样的结构,除了与先前在图6的示例中说明的结构同样的效果外, 还可获得能够缩小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的进深方向尺寸的效果。
ii关于图8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与图7相比较,第1和第2
槽形弯折部13和14的第2侧壁35和36非常短,结构变得简单,提高 了可靠性。
在图9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的第1和第2槽形弯折部13和 14中,与连接部21、 28连接的第1侧壁37、 41、底壁38、 42及第2侧 壁39、 43都是弯曲成圆筒形的板部件,并且彼此平滑且连续地连接在一 起,第1和第2槽形弯折部13和14整体形成为一侧敞开而构成开口的 中空圆筒形(C字形截面)。第1和第2槽形弯折部13和14的内径、外 形及幵口尺寸形成为,使第2槽形弯折部14正合适地进入第1槽形弯折 部13的内侧,并在该位置被无游隙地保持。第2侧壁39的前端部向内 侧折回而构成止挡部40。
在这种结合结构的情况下,为了将第1槽形弯折部13与第2槽形弯 折部14结合起来,采用两种方法。根据第1种方法,将第2槽形弯折部 13的端部从第1槽形弯折部14的位于中心轴方向两端的圆形端部开口的 任一方滑动插入。当第1和第2槽形弯折部13和14的两端到达预定位 置时,将第2槽形弯折部14绕其轴在圆形的第1槽形弯折部13内转动, 从图9的假想线位置如实线所示那样使连接部21与28相互抵接。在该 位置,轿厢面板2与3处于相同平面,第2槽形弯折部14的第2侧壁43 的前端也与止挡部40抵接。
关于第2配合方法,将第1和第2槽形弯折部13和14的两端部对 齐,使第2槽形弯折部14的连接部28如图9假想线所示那样通到沿着 结合边缘部12延伸的开口27内。接着,将第2槽形弯折部14的第2侧 壁43的前端插入到沿着第1槽形弯折部13的结合边缘部11的切缝状的 开口 27,然后使第2槽形弯折部14的圆筒形外表面沿着第1槽形弯折部 13的圆筒形内表面转动。当连接部21与连接部28抵接、第2槽形弯折 部13的第2侧壁39的前端部与止挡部40抵接时,轿厢面板2与3位于 同一平面上。
根据该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轿厢面板能够通过沿着结合边缘 部的滑动移动或转动移动相互结合在一起。因此,与利用了弯折部的弹性不同,不需要克服弹力进行配合。另外还构成为,第1槽形弯折部13
的第1侧壁39的前端部向内侧折回而构成止挡部40,从而与第2槽形弯 折部14的第2侧壁43的前端部抵接。因此,具有这样的效果不仅对 于第2槽形弯折部13的旋转运动能够防止脱落,而且对于连接部的与轴 垂直方向的力所引起的平行运动也能够防止脱落。
权利要求
1. 一种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其用于将构成电梯轿厢的轿厢面板相互结合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包括第1槽形弯折部,其沿着第1轿厢面板的结合边缘部设置,并具有这样的槽形截面形状具有开口和宽度大于该开口的内部空间;以及第2槽形弯折部,其沿着第2轿厢面板的结合边缘部设置,并具有这样的本体部宽度大于所述第1轿厢面板的所述开口的宽度、且小于所述第1轿厢面板的所述内部空间的宽度,所述第2槽形弯折部通过所述第1槽形弯折部的所述开口后被压入到所述内部空间内,所述第1槽形弯折部与第2槽形弯折部彼此弹性地结合并保持在一起。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槽形弯折部具有开口及宽度大于该开口的内部空间,所述第1和第2槽形弯折部分别具有沿着所述结合边缘部延伸的第1侧壁、 与该第1侧壁连接的底壁、以及与该底壁连接的第2侧壁,所述内部空间通过所述第1侧壁、所述第2侧壁及所述底壁沿着所述结合边缘部形 成,所述开口由所述第1侧壁及所述第2侧壁沿着所述结合边缘部形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和第2槽形弯折部的所述第1侧壁是从所述轿厢面板的所述结合边缘部成直角地延伸出来的弯折部,所述底壁是从所述第1侧壁 成直角地延伸出来的弯折部,所述第2侧壁是从所述底壁成直角地以与 所述第1侧壁对置的方式延伸出来的弯折部。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槽形弯折部具有沿着所述结合边缘部延伸的第1侧壁、与该第1侧壁连接的底壁、以及与该底壁连接的第2侧壁,所述内部空 间通过所述第1侧壁、所述第2侧壁及所述底壁沿着所述结合边缘部形 成,所述开口由所述第1侧壁及所述第2侧壁沿着所述结合边缘部形成, 所述第2槽形弯折部具有沿着所述结合边缘部延伸的第1侧壁、以及从该第1侧壁折回并与所述第1侧壁重叠的第2侧壁。
5. 根据权利要求1 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槽形弯折部的所述第2侧壁具有将所述第2槽形弯折部引导到所述开口内的导向部。
6. 根据权利要求
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和第2槽形弯折部的所述第1侧壁与从所述轿厢面板的所 述结合边缘部相对于所述轿厢面板成直角地延伸的连接部相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1 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和第2槽形弯折部的任一方的所述第1侧壁与从所述轿厢面 板的所述结合边缘部相对于所述轿厢面板平行地延伸的连接部相连接。
8. 根据权利要求1 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和第2槽形弯折部的所述第1侧壁与从所述轿厢面板的所 述结合边缘部成直角地延伸的连接部具有角度地连接在一起。
9. 一种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其用于将构成电梯轿厢的轿厢面 板相互结合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包括第1槽形弯折部,其沿着第1轿厢面板的结合边缘部设置,并具有这样的C字形截面形状具有沿着所述结合边缘部较长的开口和宽度大 于该开口的圆筒形内部空间;第2槽形弯折部,其沿着第2轿厢面板的结合边缘部设置,并具有 这样的C字形截面形状..具有在所述第1轿厢面板的所述圆筒形内部空 间内相接触的圆筒形外表面;以及止挡部,其设置于所述第1槽形弯折部的前端部,并向所述内部空 间内凸出,当所述第2槽形弯折部插入在所述第1槽形弯折部的所述内 部空间内时,所述止挡部与所述第2槽形弯折部的前端部抵接,以防止 所述第2槽形折弯部更进一步的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轿厢的面板结合结构,其用于将电梯的轿厢面板相互结合在一起,在第1轿厢面板的结合边缘部,设置有具有宽度大于开口的内部空间的具有槽形截面形状的第1槽形弯折部,在第2轿厢面板的结合边缘部,设置有第2槽形弯折部,该第2槽形弯折部具有大于第1轿厢面板的开口宽度、且小于内部空间的宽度的本体部宽度。第2槽形弯折部通过第1槽形弯折部的开口后被压入到内部空间中,两个槽形弯折部彼此弹性地结合并保持在一起。第1槽形弯折部具有沿着结合边缘部的第1侧壁、底壁及第2侧壁,并且沿着内部空间与开口结合边缘部形成。第2槽形弯折部也可以与第1槽形弯折部是相似形,也可以具有通过折回而相互重叠的两个侧壁。
文档编号B66B11/02GK101484376SQ20068005529
公开日2009年7月15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11日
发明者南雅幸, 山田真明, 桥口直树, 泽木泰司, 真下尚久, 门井明宏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