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111876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其包括:盒,具有收容部;加热单元,其具备中空部和加热线圈,所述中空部被插入热套夹头,所述加热线圈内置于所述收容部并加热所述插入到中空部的热套夹头而使其热膨胀;及冷却单元,具备封闭环状的散热空间及流体供应部,所述散热空间形成于所述中空部的内周面,所述流体供应部向所述散热空间供应冷却流体。
【专利说明】热套夹头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加热热套夹头的装置(APPARATUS FOR HEATING SHRINKINGCHUCK)。

【背景技术】
[0002]热套夹头可具备安装部,切削工具被插入而固定到该安装部。该安装部通常形成对应切削工具的外径尺寸的内径,通过另外的加热装置等而热膨胀后,可与切削工具咬合。
[0003]而且,加热热套夹头的加热装置可具备形成中空部的加热线圈。该中空部被插入热套夹头的安装部,加热线圈通过诱导加热方式加热所述插入中空部的安装部而使其热膨胀。
[0004]根据这种结构,热量可从加热的热套夹头重新传达到加热线圈或加热装置的主体侦牝据此,加热装置可积累一定的热量。这种加热装置的过热现象,可根据内置于加热装置的过热感应传感器所感应。具体来说,过热感应传感器在产生过热现象时,为了保护加热装置而隔绝电源部,据此,加热装置在一定时间内处于不能运转的状态,使用者无法持续进行热套作业。
实用新型内容
[0005](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套夹头加热装置,该装置在加热热套夹头时,能够迅速排出加热线圈中产生的热,从而实现持续的热套作业。
[000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套夹头加热装置,该装置能够降低向加热线圈提供电源的电源供应部的温度,从而实现持续的热套作业。
[0008](解决问题的手段)
[0009]涉及为达成所述技术问题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包括:盒,具有收容部;加热单元,其具备中空部和加热线圈,所述中空部被插入热套夹头,所述加热线圈内置于所述收容部并加热所述插入到中空部的热套夹头而使其热膨胀;及冷却单元,具备封闭环状的散热空间及流体供应部,所述散热空间形成于所述中空部的内周面,所述流体供应部向所述散热空间供应冷却流体。
[0010]而且,还可包括交流电源供应部,其向所述加热线圈供应具有50Hz至2MHz的频率的交流电流。
[0011]而且,还包括:主体,固定所述热套夹头;及引导部件,所述盒固定到该引导部件且可滑动,使所述盒被引导向所述主体。
[0012]而且,所述冷却单元,还包括:中空部件,与所述中空部的内周面隔离地设置,与所述中空部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所述散热空间。
[0013]而且,所述冷却流体包括压缩空气,所述流体供应部包括:空气泵,供应所述压缩空气;及供应管,使所述空气泵和所述散热空间相互连接。
[0014]而且,所述冷却单元所述冷却单元,包括:流入孔,贯通形成于所述中空部件,从而与所述散热空间的一侧连通,与所述供应管连接;及排出口,形成于所述散热空间的另一侦牝使通过所述流入孔流入所述散热空间内的所述压缩空气向外部排出。
[0015]而且,所述流入孔,以所述中空部件的中心轴为基准,沿着螺旋方向形成。
[0016]而且,具备多个所述流入孔,所述冷却单元,还包括:基底,与所述中空部件密贴;及空气槽,形成于从所述基底密贴所述中空部件的一面,与所述多个流入孔连通,与所述供应管连接。
[0017]而且,所述冷却单元所述冷却单元,包括辅助流入孔,贯通形成于所述盒,从而与所述收容部连通,与所述供应管连接;及辅助排出口,贯通形成于所述盒,使通过所述辅助流入孔流入所述收容部内的所述压缩空气向外部排出。
[0018]而且,所述冷却流体包括冷却液;所述流体供应部包括供应所述冷却液的冷却液泵;所述冷却单元,还包括:循环通道,设置在所述散热空间,与所述冷却液泵连接。
[0019]而且,所述循环通道,包括:流入管,沿着所述中空部的中心轴方向以螺旋形缠绕,接收从所述冷却液泵供应的所述冷却液;及流出管,通过所述流入管接收所述冷却液,与所述流入管轮流并列布置。
[0020]而且,所述冷却单元,还包括:隔热材料,布置在所述流入管和所述流出管之间。
[0021]而且,所述隔热材料,包括--第I隔热部,布置在所述中空部的内周面与所述流出管的之间;第2隔热部,从所述第I隔热部延长形成,布置在所述流出管与相邻的所述流入管之间;及第3隔热部,从所述第2隔热部延长形成,以所述流入管为基准而布置在所述中空部的内周面的相反面。
[0022]而且,所述盒及所述中空部件,由非导体的材料形成。
[0023]而且,还包括:线圈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收容部,感应所述加热线圈的温度;及控制部,基于从所述线圈温度传感器接收的温度信息,若所述加热线圈的温度高于设定的温度,控制所述交流电源供应部而隔绝所述交流电流的供应。
[0024]而且,还包括:主体,具备外部外壳;回路基板,包括频率变换部和基板部,所述频率变换部从常用电源接收电流而变换所述电流的频率并提供到所述交流电源供应部,所述基板部内置于所述外部外壳并装配了所述频率变换部;基板温度传感器,感应所述回路基板的温度;及控制部,基于从所述基板温度传感器接收的温度信息,若所述回路基板的温度高于设定的温度,控制所述交流电源供应部而隔绝所述交流电流的供应。
[0025]而且,还包括:水分消除部,消除外部空气的水分,把已消除水分的外部空气供应到所述外部外壳内。
[0026](发明的效果)
[0027]根据具有所述结构的关于本实用新型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可利用冷却流体迅速排出加热热套夹头时加热线圈中产生的热。据此,除了能够防止过热导致的加热单元或盒等受损的现象,还能防止过热导致的加热线圈运转不能的现象,从而实现持续的热套作业。
[0028]同时,能够降低向加热线圈供应电源的交流电源供应部及频率变换部等电源供应部的温度,从而实现长时间的热套作业。
[0029]并且,根据涉及本实用新型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盒及中空部件由非导体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够隔绝热套作业时从加热的热套夹头向加热线圈传达的热。据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加热单元的过热及损伤。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立体图。
[0031]图2是为了说明图1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运转的图。
[0032]图3是图1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截面图。
[0033]图4是图1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中空部件135的截面图及平面图。
[0034]图5是图1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基底143的截面图及平面图。
[0035]图6是图1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运转图。
[0036]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截面图。
[0037]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截面图。
[0038]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 ’的截面图。
[0039]符号说明
[0040]100:热套夹头加热装置
[0041]110:盒
[0042]120:加热单元
[0043]130:冷却单元
[0044]160:主体
[0045]170:引导部件
[0046]180:回路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47]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本说明书中,对不同实施例的相同?类似的组件也赋予相同?类似的参照编号,对其的说明用第一次的说明代替。同时,本实施例中称为’热套夹头’的组件是统称通过热套作业固定切削工具的固定器或心轴等的用语。
[0048]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立体图,图2是为了说明图1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运转的图。
[0049]参照图1,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包括:盒110、加热单元120、冷却单元130、主体160、引导部件170、回路基板180及水分消除部195。
[0050]盒110可形成为圆筒形。盒110可包括支架111,该支架111可固定到后述的引导部件170。
[0051]加热单元120是加热热套夹头C而使其热膨胀的组件。加热单元120可包括中空部 121。
[0052]冷却单元130是冷却加热单元120的组件。冷却单元130可包括流体供应部131,向加热单元120供应冷却流体。
[0053]主体160是安装并固定热套夹头C的组件。主体160的内部可内置交流电源供应部161,向加热单元120供应交流电流。同时,主体160可包括:外部外壳162、动作设定部165、外气吸入口 163及热气排出口 164。外部外壳162上可安装热套夹头C。动作设定部165设置于外部外壳162的整个面,从而作业者能够设定热套作业的进行时间或关-闭等。外气吸入口 163形成于外部外壳162的一面,能够吸入外部空气,热气排出口 164形成于外部外壳162的另一面,能够排出外部外壳162内部的热气。并且,为了冷却外部外壳162的内部组件,主体160还可具备鳍(fin)状的散热板和冷却盘,所述散热板密贴设置在后述的回路基板180,所述冷却盘使散热板的热向外部排出。
[0054]引导部件170是引导盒110的组件。引导部件170上可固定可滑动的支架111,据此,加热单元120的中空部121可向热套夹头C移动,该热套夹头安装并固定在主体160。
[0055]回路基板180是用于控制电源的供应及运转的组件。参照本附图和图2,回路基板180可包括:频率变换部181、基板部182、基板温度传感器183及控制部185。频率变换部181是变换电流的频率并提供到交流电源供应部161的组件。为此,频率变换部181可由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 IGBT)等组件。IGBT通过转换动作等而变换由常用电源供应的电流的频率。基板部182是装配频率变换部181的组件。基板部182内置于外部外壳162。基板温度传感器183感应频率变换部181或基板部182的温度。控制部185基于动作设定部165的输入或从基板温度传感器183接收的温度信息而控制加热单元120的运转。
[0056]水分消除部195消除外部空气的水分,把消除水分的外部空气供应到外部外壳162内。水分消除部195可使用过滤器方式、根据压力减少的凝固点方式(例如,zandar?产品)等常用的除湿装置。水分消除部195选择性地连接到空气压缩机等流体供应部131,向外部外壳162内供应干燥的压缩空气。
[0057]以下,参照图1及图2,说明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运转方式。
[0058]作业者通过动作设定部165打开(ON)加热单元120时,频率变换部181变换常用电源的电流频率并提供到交流电源供应部161。这种过程中,由IGBT等组件的频率变换部181呈现转换损失、正常损失、接通及关闭损失等发热特性,这种发热根据基板温度传感器183感应。之后,控制部185基于基板温度传感器183的温度信息,当回路基板180的温度大于设定的温度时,为保护设备而控制交流电源供应部161,隔绝交流电流的供应。据此,作业者无法持续执行热套作业。
[0059]为了防止这种回路基板180及交流电源供应部161的发热导致的设备宕机现象,水分消除部195可向外部外壳162内供应空气。水分消除部195具有提供干燥空气的结构,因此能够防止湿气导致的回路基板180等的故障。而且,回路基板180还可具备前述的散热板,据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排出热。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通过基板温度传感器183防止由过热导致的设备的热化破损等的同时,还能通过水分消除部195及流体供应部131的组件而迅速冷却回路基板180等,因此能够实现持续的热套作业。
[0060]以下,参照图3说明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具体结构。
[0061]图3是图1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截面图。
[0062]参照本附图,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可包括:盒110、加热单元120、冷却单元130及线圈温度传感器190。
[0063]盒110可包括外壳112、线圈限位器113、制动环114及收容部115。
[0064]外壳112可包括中央槽112a。外壳112与线圈限位器113 —同向上下侧相对地布置,据此,能够限定收容部115。制动环114可插入固定到中央槽112a。收容部115可具有圆筒形的形态。
[0065]加热单元120可具备中空部121、加热线圈123及线轴125。中空部121是插入热套夹头C的空间。加热线圈123可沿着中空部121的中心轴X而以螺旋形态缠绕。线轴125是缠绕加热线圈123的部件,其中央区域可形成所述中空部121。线轴125可包括贯通孔126。贯通孔126沿着线轴125的厚度方向贯通形成,使内置于收容部115的加热线圈123与散热空间139疏通。
[0066]冷却单元130可包括:中空部件135、散热空间139、排出口 141、基底143、O形密封圈145及流体供应部131。
[0067]中空部件135可包括:中央部件136、法兰137、流入孔138。中央部件136大致具有圆筒形的形态。中央部件136与线轴125的内周面122隔离设置,在与线轴125之间形成散热空间139。法兰137从中央部件136延长形成,与线圈限位器113密贴。流入孔138贯通形成于法兰137而与散热空间139连通。
[0068]散热空间139是冷却流体循环的空间。散热空间139可形成于中央部件136与线轴125的内周面122之间。散热空间139大致具有圆筒形的形态。
[0069]排出口 141是排出冷却流体的空间。排出口 141可形成于中央部件136的上端与中空部121的内周面122之间。
[0070]基底143可与法兰137密贴。基底143与中央部件136密贴的面可具备空气槽144。空气槽144可与流入孔138连通。
[0071]O形密封圈145是防止冷却流体的泄漏的组件。O形密封圈145可分别设置在线圈限位器113与法兰137之间、法兰137与基底143之间及中央部件136与基底143之间。
[0072]流体供应部131可包括空气泵132及供应管133。本实施例中冷却流体可以是压缩空气,空气泵132供应压缩空气。供应管133与空气泵(132,参照图1)及空气槽144分别连接,可向散热空间139供应压缩空气。
[0073]线圈温度传感器190是感应加热线圈123的温度的组件。线圈温度传感器190可设置在收容部。
[0074]以下,参照图4具体说明上述中空部件135。
[0075]图4是图1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中空部件135的截面图及平面图。
[0076]参照本附图,中空部件135可包括中央部件136及法兰137,法兰上137可形成多个流入孔138。而且,流入孔138以中央部件136的中心轴X为基准,沿着螺旋方向S而形成。这种螺旋方向S与中心轴X形成的角度α可以是30°至60°。
[0077]根据这种结构,通过流入孔138流入到散热空间139的一侧的压缩空气可沿着与中心轴X倾斜的方向进行。因此,压缩空气沿着中央部件136的圆周方向而以涡流形态循环,通过形成于散热空间139的另一侧的排出口 141向外部排出,据此,散热空间139可被整体均匀地冷却。
[0078]图5是图1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基底143的截面图及平面图。
[0079]参照本附图,基底143可具备整体上具有圆形形状的空气槽144。空气槽144可与上述供应管133连接。空气槽144可形成于基底143与法兰137密贴的一面,具体来说,可形成于对应上述多个流入孔138的位置。据此,通过供应管133向空气槽144提供的压缩空气可被均匀地供应到多个流入孔138。
[0080]以下,参照图6说明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运转方式。
[0081]图6是图1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运转图。
[0082]参照本图[及图1],使用者在主体160上安装并固定热套夹头C之后,使盒110沿着引导部件170下降,从而使热套夹头C的安装部插入中空部121。
[0083]之后,通过动作设定部165的输入而打开(ON)设备时,通过前述的频率变换部181的转换动作而变换频率的电流被供应到交流电源供应部161。据此,交流电源供应部161能够向加热线圈123供应具有50Hz至2MHz的频率的交流电流。具体来说,交流电源供应部161可供应7kHz至400kHz的高频电流。向加热线圈123供应高频电流,中空部121可形成高频形态的磁场。而且,因插入到中空部121的热套夹头C由金属导体形成,高频形态的磁场可在热套夹头C的表面诱导涡电流等,据此,热套夹头C因滞后损失及涡电流损失等而产生热。据此,热套夹头C的安装部可热膨胀,这时把切削工具T插入到安装部并重新冷却热套夹头C,从而完成热套作业。
[0084]这种高频诱导加热方式因效率高,能够瞬时加热热套夹头C而使其热膨胀,据此,能够实现秒单位的作业处理。同时,因被加热体即热套夹头C本身直接加热的方式,相比利用电阻线圈直接加热的方式,加热线圈123本身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少。但是,反复进行热套作业时,因诱导到热套夹头C的热重新传达并积累到盒110或加热线圈123等。这时,线圈温度传感器190感应到加热线圈123的温度并把该温度信息发送到控制部185。控制部185基于这种温度信息,当加热线圈123的温度大于设定的温度时,隔绝交流电流的供应,由此保护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
[0085]根据本实施例,外壳112、线圈限位器113、中空部件135及基底143等组成盒110及冷却单元130的组件可使用非导体材料。而且,非导体的材料可以是强化塑料等热导率低于一般金属的材料。根据这种结构,热套作业时,能够隔绝从加热的热套夹头C向加热线圈123传达的大部分热,由此防止加热单元120的过热及损伤。
[0086]同时,根据本实施例,能够通过冷却单元130的组件降低加热线圈123等的温度。具体来说,使用者驱动空气泵132后,能够通过供应管133供应压缩空气到空气槽144。流入到空气槽144的压缩空气如图4相关的前述,重新通过流入孔138并以涡流的形态,在散热空间139内循环。这时,从加热线圈123产生的热通过线轴125传达到散热空间139,或通过线轴125的贯通孔126直接排向散热空间139。通过流入孔138流入散热空间139的压缩空气与该热一同循环,通过形成于中央部件136与内周面122之间的排出口 141而向外部排出,据此,从加热线圈123产生的热也同压缩空气排向排出口 141。根据这种结构,有效隔绝并排出从高温的热套夹头C向加热线圈123侧传达的热,从而实现持续的热套作业。
[0087]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截面图。
[0088]参照本附图,冷却单元130还可包括:辅助流入孔138a及辅助排出口 141a。
[0089]辅助流入孔138a贯通法兰137及线圈限位器113,使空气槽144与收容部115相互连通。而且,辅助流入孔138a与上述流入孔138相同,以中央部件136的中心轴X为基准,沿着螺旋方向S形成,这种螺旋方向S可与中心轴X形成30°至60°的角度。辅助排出口 141a贯通外壳112,使收容部115与外部连通。
[0090]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辅助流入孔138a流入收容部115的一侧的压缩空气沿着加热线圈123的圆周方向,以涡流的形态循环,并直接吸收加热线圈123的热并通过辅助排出口141a排出。并且,压缩空气通过流入孔138而一同冷却散热空间139,更能提高对加热线圈123的冷却效率。
[0091]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截面图。
[0092]参照本附图,冷却单元130还可包括辅助供应管133a。辅助供应管133a通过辅助流入孔138’与收容部115直接连通,辅助流入孔138’贯通形成于外壳112。根据这种结构,不仅能够增大供应到收容部115的压缩空气的流入量,还能根据所需调整向供应管133及辅助供应管133a供应的压缩空气的供应量。
[0093]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 ’的截面图。
[0094]参照本附图,冷却单元130可包括:流体供应部131’、循环通道149,及隔热材料155。
[0095]流体供应部131可包括:冷却液泵132’、供应管133及排出管147。本实施例中的冷却流体可以是冷却水或冷却油等冷却液。冷却液泵(132’,参照图1)可供应冷却液。供应管133向循环通道149供应冷却液,排出管147从循环通道149排出高温的冷却液。
[0096]循环通道149可设置在散热空间139。循环通道149可包括流入管151及流出管153。流入管151接收由冷却液泵132’供应的冷却液,沿着中空部121的中心轴X方向,以螺旋形缠绕。流出管153接收通过流入管151供应的高温冷却液,与流入管151轮流并列布置。
[0097]隔热材料155可布置在流入管151与流出管153之间。隔热材料155可包括:第I隔热部156、第2隔热部157及第3隔热部158。第I隔热部156可布置在中空部121的内周面122与流出管153之间。第2隔热部157从第I隔热部156延长形成,布置在流出管153与相邻的流入管151之间。第3隔热部158从第2隔热部157延长形成,以流入管151为基准,布置在中空部121的内周面122的相反面。根据这种结构,隔热材料155整体上具有皱纹管的形态。
[0098]以下,说明热套夹头加热装置100的运转方式。
[0099]使用者启动冷却液泵132’,通过供应管133供应冷却液到流入管151。之后,冷却液沿着流入管151而在中空部121的内周面122循环并移动到附图上的上侧。这时,因第3隔热部158布置在流入管151与中央部件136之间,除了流入管151内的冷却液与热套夹头C热隔绝以外,与线轴125的内周面122密贴而吸收加热线圈123的热。
[0100]吸收热的高温冷却液到达附图上的最上端后,冷却液可沿着流出管153向附图上的下侧循环。这种情况下,因流出管153与中空部121的内周面122之间布置第I隔热部156,能够最小化从流出管153内的高温冷却液向加热线圈123传达的热量。
[0101]同时,因相邻的流出管153与流入管151之间布置第2隔热部157,可最小化流入管151与流出管153之间的热交换,更能提高对加热线圈123的冷却效率。
[0102]所述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并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例的结构及运转方式。所述实施例可构成为,可选择性地组合各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而能够实现多种变形。具体来说,前述实施例中只说明了利用高频诱导加热方式的加热线圈,但所述的加热线圈也可由电阻线圈构成,能够直接加热热套夹头。
【权利要求】
1.一种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具有收容部; 加热单元,其具备中空部和加热线圈,所述中空部中插入热套夹头,所述加热线圈内置于所述收容部并加热所述插入到中空部的热套夹头而使其热膨胀;及 冷却单元,其具备封闭环状的散热空间、及流体供应部,所述散热空间形成于所述中空部的内周面,所述流体供应部向所述散热空间供应冷却流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交流电源供应部,其向所述加热线圈供应具有50Hz至2MHz的频率的交流电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主体,固定所述热套夹头;及 引导部件,所述盒固定到该引导部件且可滑动,使所述盒被引导向所述主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单元,还包括: 中空部件,与所述中空部的内周面隔离地设置,与所述中空部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所述散热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流体包括压缩空气; 所述流体供应部,包括: 空气泵,供应所述压缩空气 '及 供应管,使所述空气泵和所述散热空间相互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单元,包括: 流入孔,贯通形成于所述中空部件,从而与所述散热空间的一侧连通,与所述供应管连接;及 排出口,形成于所述散热空间的另一侧,使通过所述流入孔流入所述散热空间内的所述压缩空气向外部排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入孔, 以所述中空部件的中心轴为基准,沿着螺旋方向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所述流入孔, 所述冷却单元,还包括: 基底,与所述中空部件密贴 '及 空气槽,形成于从所述基底密贴所述中空部件的一面,与所述多个流入孔连通,与所述供应管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单元,包括: 辅助流入孔,贯通形成于所述盒,从而与所述收容部连通,与所述供应管连接 '及 辅助排出口,贯通形成于所述盒,使通过所述辅助流入孔流入所述收容部内的所述压缩空气向外部排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流体包括冷却液; 所述流体供应部包括供应所述冷却液的冷却液泵; 所述冷却单元,还包括: 循环通道,设置在所述散热空间,与所述冷却液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通道,包括: 流入管,沿着所述中空部的中心轴方向以螺旋形缠绕,接收从所述冷却液泵供应的所述冷却液;及 流出管,通过所述流入管接收所述冷却液,与所述流入管轮流并列布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单元,还包括: 隔热材料,布置在所述流入管和所述流出管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材料,包括: 第1隔热部,布置在所述中空部的内周面与所述流出管的之间; 第2隔热部,从所述第1隔热部延长形成,布置在所述流出管与相邻的所述流入管之间;及 第3隔热部,从所述第2隔热部延长形成,以所述流入管为基准而布置在所述中空部的内周面的相反面。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盒及所述中空部件,由非导体的材料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线圈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收容部,感应所述加热线圈的温度;及 控制部,基于从所述线圈温度传感器接收的温度信息,若所述加热线圈的温度高于设定的温度,控制所述交流电源供应部而隔绝所述交流电流的供应。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主体,具备外部外壳; 回路基板,包括频率变换部和基板部,所述频率变换部从常用电源接收电流而变换所述电流的频率并提供到所述交流电源供应部,所述基板部内置于所述外部外壳并装配了所述频率变换部; 基板温度传感器,感应所述回路基板的温度;及 控制部,基于从所述基板温度传感器接收的温度信息,若所述回路基板的温度高于设定的温度,控制所述交流电源供应部而隔绝所述交流电流的供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套夹头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水分消除部,消除外部空气的水分,把已消除水分的外部空气供应到所述外部外壳内。
【文档编号】H05B6/42GK204135708SQ201420443907
【公开日】2015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6日
【发明者】朴广俉, 赵炳勳, 姜吉洙, 崔在成 申请人:株式会社多仁精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