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自锁式非织造工业纺织品的薄膜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500501阅读:来源:国知局
二层占薄膜厚度的大致上90%。
[0031]在薄膜包括三个层的情况下,优选地每个外层占薄膜厚度的5%至20%并且内层占薄膜厚度的60%至90%;并且更优选地,每个外层占薄膜厚度的10%至15%并且内层占薄膜厚度的70%至80%。
[0032]优选地,薄膜、或多层薄膜的至少一层包括含有碳化二亚胺的水解稳定剂。
[0033]优选地,对于包括水解稳定剂的每一层,碳化二亚胺构成所述层的材料的0.5 %重量份(pbw)与5% pbw之间。还优选地,碳化二亚胺选自单体形式和聚合物形式;更优选地碳化二亚胺是聚合物。
[0034]优选地,薄膜在纵向方向和横向方向中的每个上以二至至少四的系数、更优选至少三的系数来拉伸。随后对所得薄膜进行退火、冷却并且形成卷以供以后使用。
[0035]任选地,至少一层还包括添加剂,如炭黑、二氧化钛和至少一种染料中的至少一种。
[0036]任选地,至少一层还包括防粘连剂。
[0037]可替代地,至少一层还包括辐射能吸收材料。
[0038]任选地,薄膜结构可包括增强装置,优选地包括被插入穿过在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交替的相邻孔的聚合物单丝。
[0039]任选地,对于双层薄膜结构,第一层的突起具有的轮廓高度大于第二层的突起的轮廓高度。
[0040]本发明还试图提供一种包括至少一层根据本发明的薄膜结构的工业纺织品。
[0041]优选地,工业纺织品还包括整体接缝区域。在工业纺织品包括相反的可接缝端部区域的情况下,优选地一对接缝元件被粘合至相应的相反可接缝端部区域。
[0042]本发明还试图提供一种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双层薄膜结构的工业纺织品。
[0043]优选地,本发明的工业纺织品是用于选自输送、过滤和分离的工艺;并且优选地,所述工艺包括造纸,并且工业纺织品选自成形织物、压榨毛毯、干燥器织物和透气式干燥器织物。
[0044]本发明还试图提供一种构造工业薄膜结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5](a)提供具有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薄膜;
[0046](b)选择性地向薄膜的选定部分施加压力,以形成由接触区域分隔的突起压花区域,从而在上表面中产生成形轮廓,每个突起压花区域包括具有相对侧壁的顶部构件,侧壁在第一侧向边缘和第二侧向边缘处连接至顶部构件;以及
[0047](C)选择性地从侧壁中的至少一个切下并且去除材料以限定各自具有由相对的抗压缩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支撑的本体的突起并且限定从上表面延伸至下表面的至少一个孔,其中顶部构件构成在孔上方延伸的共面锁扣装置,以使得当使第一层薄膜的上表面与第二层薄膜的上表面处于相连关系并且相应层中的每一层的突起在另一层的相邻突起之间对齐时,第一层的锁扣装置被接收并保持在第二层的孔内,并且第二层的锁扣装置被接收并保持在第一层的孔内。
[0048]本发明还试图提供一种构造非织造工业织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9](a)提供两层薄膜结构,每一层根据本发明来构造;
[0050](b)使第一层的选定突起压花区域与第二层的接触区域对齐,并且使第二层的选定突起压花区域与第一层的接触区域对齐;
[0051](c)向第一层和第二层中的至少一层施加压力以使第一层的突起的锁扣装置接合在第二层的孔内,并且使第二层的突起的锁扣装置接合在第一层的孔内,从而将第一层固定至第二层。
[0052]对于本发明的方法,用于薄膜或薄膜结构的优选材料将如以上关于本发明的薄膜结构所述。
[0053]如本文所述,本发明的薄膜结构包括两个薄膜层,每个薄膜层以压花工艺类似地成型以提供所选择的突起图案,每个突起与相邻突起由总体上平面的接触区域分隔,接触区域一起限定薄膜层的表面的轮廓。每个突起初始被提供为包括顶部表面的总体上截头圆锥形状,顶部表面可以是总体上平面的并且与薄膜层中的所有其它突起共面并且由突起的侧壁和端壁支撑。然后以开缝工艺切下至少一个并且优选地两个侧壁,所述工艺纵切穿过薄膜厚度进行以留下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所述端壁可被构造以便是抗压缩的。突起的顶表面的侧向边缘与两个端壁配合以限定从上表面到下表面延伸穿过薄膜的至少一个孔。
[0054]每个突起的顶部表面提供在孔或孔中的每个上方延伸的共面锁扣装置。当使第一层成型且纵切的薄膜的上表面与第二且类似地成型的薄膜层的上表面处于相连关系并且相应层中的每一层的突起在另一层的相邻突起之间对齐时,第一层的锁扣装置现在由第二层的孔接收并保持在其内,从而将两个薄膜层连结在一起。施加少量压力以便使第一层上的锁扣装置经过第二层的锁扣装置进行卡扣。由于薄膜的可变形性质,并且因为已在先前制备步骤中去除每个突起的侧壁中的至少一个,所以突起的顶表面可在压力下稍微弯曲,从而允许这些表面滑过彼此。当这些表面滑过彼此时,第一薄膜层上的每个突起的每个顶表面的侧向边缘的一部分变成部分地位于第二薄膜层上的对应相邻突起的孔中,从而保持突起处于互锁构型。每个薄膜层上的突起被定位成使得一层的突起的相邻顶表面之间的空间量略小于另一层的顶表面的宽度。一旦相应顶表面已经过彼此,它们然后就由于由孔向每个侧向边缘提供的开放空间而迅速返回至其先前构象。顶部表面被锁定在适当位置以使得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并且各自停留在位于每个突起之间的平面薄膜表面上。锁定(以及对应地,卡扣)的强度将根据多种因素变化,如在下文更详细地说明。取决于薄膜结构的最终用途应用,可例如通过一种或多种不同的粘合方法来增强两个薄膜层之间的连结,但是对于一些应用,这可能是或可能不是合乎需要的,因为这种粘合将最小化或消除任何层间移动;可在两个层之间的所有或仅一些连接点处进行粘合。
[0055]取决于最终用途要求,用于本发明的薄膜结构的组件中的成型且纵切薄膜层可由多种材料形成,诸如如上所述的热塑性材料、热固性材料或金属。薄膜本身可按如考虑现有制造设施和所意图的最终用途将实际的任何宽度来形成,但约0.1m至约1.0m的宽度对于在如将用于工业工艺中的过滤或输送的工业纺织品的组件中使用将是令人满意的。组件的开放性或渗透性可根据需要通过减小突起的总密度或突起相对于每个突起之间的接触区域的均匀高度来容易地调整。根据需要,薄膜表面可以是微成型的,以赋予表面粗糙度或纹理,或者它们可保持平滑。本发明的薄膜结构可按任何所需方式来组装,条件是单独层是相互相容的。例如,当用于长度远大于其宽度的工业纺织品时,取决于最终用途要求,单独成型且纵切的薄膜可在所意图的纵向方向或横向方向上取向。薄膜的一层可与以Manninen的WO 2011/069259中所描述的方式与其组装的第二薄膜层偏离,以使得一层部分地重叠与其所相邻的第二层。还有可能将接缝部件整合至组装的薄膜结构中,所述接缝部件与组件成整体并且由相同材料形成。替代通过化学或能量手段进行粘合,在组装之后薄膜层还可通过插入单丝状丝束来固定在一起,所述丝束通过突起的配对孔横穿连结的薄膜结构,也如 Manninen 的 WO 2011/069259 中所描述。
[0056]附图简述
[0057]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的成型且纵切的薄膜的透视图;
[0058]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的非织造工业纺织品的意图接缝区域的透视图;
[0059]图3是在折叠纺织品之后的图2的接缝区域的透视图;
[0060]图4是沿线4-4取得的图2的薄膜的截面侧视图;
[0061]图5是沿线5-5取得的图2的薄膜的纵向截面图;
[0062]图6是在折叠纺织品之后的图2的工业纺织品的侧视图;
[0063]图7是图2的薄膜的顶视图;
[0064]图8a是在如图3中所示折叠之后的图2的工业纺织品的顶视图;
[0065]图8b是图8a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0066]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的薄膜中的两个突起的侧视图,其示出开缝工艺;
[0067]图10是图9中所示的突起的第一透视图;
[0068]图11是图9中所示的突起的第二透视图;
[0069]图12是图9中所示的突起的顶视图;
[0070]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的两层薄膜的侧视图,其示出互锁工艺;
[0071]图14是图13中所示的两层薄膜的侧视图;
[0072]图15是图13中所示的两层薄膜的侧视图;
[0073]图16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案中的组装的双层薄膜的透视图;
[0074]图17是沿线17-17取得的图16的薄膜的截面侧视图;以及
[0075]图18是沿线18-18取得的图16的薄膜的截面侧视图。
[0076]附图详述
[0077]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并且在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的第二类似成型纵切的薄膜前体(如将在下文详细说明)组装之前的成型且纵切薄膜前体10的一部分的透视图。薄膜前体10包括可成形金属材料的总体上平面的热塑性薄膜备料或片材20,其已在热成形工艺中成型以赋予多个规则布置的突起100,平面区域105位于突起100之间。如上所述,薄膜前体10还可包括热固性塑料或可成形金属材料;在以下讨论中为简洁起见,术语“薄膜”和“片材”将被视为同义词,并且术语“薄膜”将被理解为意指可以卷或片材形式获得的塑料薄膜或可成形金属。在此实施方案中,突起100各自具有总体上截头圆锥形状,包括椭圆形底部和平面顶表面120,如在下文中更详细地讨论;并且被布置成列和行的规则阵列。侧壁112(参见图9)已在端壁130之间被开缝,以使得每个突起100包括允许流体流动穿过薄膜前体10的至少一个孔110。如以下进一步讨论,两个相容层的薄膜前体10可通过以下方式组合:使每一层的突起在另一层的突起之间对齐,以使得一层的平面顶表面120接触另一层的平面区域105。
[0078]图2是根据图1的实施方案的型式的成型且纵切薄膜前体10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其中薄膜已设置有接缝区域30。突起100a、100b是如图1中所构造,分别具有平面顶表面120a、120b和孔110a、110b。接缝区域30包括由接缝孔32分隔的多个接触区域。当薄膜前体10如箭头F所示沿接缝区域30的中心线折叠时,接触区域将形成接缝环31 (参见图3)。
[0079]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