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01562阅读:654来源:国知局
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包括载具、支撑架、调整卡合件及锁定机构。载具包括框架、底板与固定件。底板的两侧分别固定有连接部。两固定件分别固定于框架的两侧,两连接部分别与两固定件枢接。调整卡合件安装至支撑架并枢接于固定件,底板相对固定件转动以使婴儿承载装置于睡箱模式及座椅模式之间相互转换。锁定机构邻近于调整卡合件。当婴儿承载装置由睡箱模式转换至座椅模式时,连接部驱使锁定机构由一锁止固定件的锁定位置移动至一释锁位置,使固定件可相对调整卡合件转动以改变载具相对支撑架的角度。藉由锁定机构,本婴儿承载装置的载具在睡箱模式相对固定于支撑架;在座椅模式下则可改变其相对支撑架的角度。
【专利说明】
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婴儿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婴儿承载装置早已广泛应用于有婴儿的家庭中,如今各种类型的婴儿承载装置的功能已经升级到可供婴儿睡觉、吃饭、玩耍游戏等。现有婴儿承载装置的载具(例如座椅、睡箱等)都是独立设计的;使用时,可选择性地在婴儿承载装置上装设座椅、睡箱等;不需使用时,先将安装在婴儿承载装置上的座椅、睡箱等先移离,再将婴儿承载装置收折,以方便收藏或携带。由于座椅、睡箱等均只具有单一的功能,使用时均需要携带,给搬运、存储造成极大不便。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婴儿承载装置,例如婴儿推车,具有可于不同模式如睡箱模式和座椅模式间相互转换的载具,从而使婴儿承载装置具有两种使用模式,而不需要配置单独的座椅、睡箱等。
[0004]然而,众所周知,婴儿较为好动,因此婴儿承载装置作为座椅使用时应当能够调节角度,从而保证婴儿具有舒适的乘坐体验;当婴儿需要入睡或在睡眠状态时,婴儿承载装置应当被锁定而不会摇动,从而保证婴儿的睡眠质量。
[000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于睡箱模式和座椅模式间相互转换,且在座椅模式下角度可调,在睡箱模式下被锁定的婴儿承载装置。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于睡箱模式和座椅模式间相互转换的婴儿承载装置,其载具在睡箱模式相对固定于支撑架,在座椅模式下则可改变其相对支撑架的角度。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包括载具、支撑架、调整卡合件及锁定机构;所述载具包括框架、底板与固定件,所述底板的两侧分别固定有连接部,两所述固定件分别固定于所述框架的两侧,两所述连接部分别与两所述固定件枢接,所述调整卡合件安装至所述支撑架并枢接于所述固定件;其中所述底板相对所述固定件转动以使所述婴儿承载装置于睡箱模式及座椅模式之间相互转换;所述锁定机构邻近于所述调整卡合件;当所述婴儿承载装置由所述睡箱模式转换至所述座椅模式时,所述连接部驱使所述锁定机构由一锁止所述固定件的锁定位置移动至一释锁位置,使所述固定件可相对所述调整卡合件转动以改变所述载具相对所述支撑架的角度。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中所述底板可以相对所述固定件枢转,使所述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具有睡箱模式及座椅模式这两种使用模式。并且,所述支撑架上安装有与所述固定件枢接的调整卡合件,而所述锁定机构邻近于所述调整卡合件并可移动至锁止所述固定件的锁定位置或释锁位置。当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处于睡箱模式时,所述锁定机构处于锁定位置,所述固定件被锁死而不能相对所述调整卡合件转动,即所述载具被锁定于所述支撑架上而无法进行角度调节,此时婴儿可以在所述载具内安稳睡眠。当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处于座椅模式时,所述连接部驱使所述锁定机构移动至释锁位置,所述固定件可以相对所述调整卡合件自由转动,即允许对所述载具的角度进行调节,从而使乘坐于所述载具内的婴儿更加舒适。
[0009]较佳地,所述锁定机构包括一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件的限位块,所述底板相对所述固定件转动时,所述连接部驱使所述限位块接触所述调整卡合件而处于锁定位置或脱离所述调整卡合件而处于释锁位置。
[0010]具体地,所述固定件设置有两端开口的容置滑槽,所述限位块滑动设置于所述容置滑槽内,所述连接部的顶端开设可供所述限位块滑入的凹槽,所述调整卡合件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块对应的抵顶部;当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处于所述睡箱模式时,所述凹槽与所述容置滑槽的开口错开,所述连接部抵顶所述限位块使所述限位块卡止于所述容置滑槽与所述抵顶部之间;当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处于所述座椅模式时,所述凹槽与所述容置滑槽的开口相对,所述限位块的一端滑入所述凹槽,所述限位块的另一端脱离所述抵顶部。
[0011]更具体地,所述容置滑槽与所述限位块之间设置有复位件,所述复位件提供使所述限位块滑入所述凹槽的弹力。
[0012]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开设有长形孔,所述长形孔沿所述限位块的滑动方向延伸,所述容置滑槽内设置有插入所述长形孔内的阻挡部,所述复位件的一端抵顶于所述阻挡部,所述复位件的另一端抵顶于所述长形孔靠近所述凹槽一端的内壁。
[0013]更具体地,所述调整卡合件包括凸台,所述凸台的侧壁凹陷形成可与所述容置滑槽连通的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的侧壁为所述抵顶部。
[0014]进一步地,所述凸台包括多个卡合部。
[0015]更具体地,所述连接部的顶端具有呈弧面状的抵顶面,所述凹槽的底面与所述抵顶面相连。
[0016]较佳地,所述婴儿承载装置还包括头靠板、背靠板及设置于所述背靠板的卡合组件,所述头靠板、背靠板、底板依次枢接,所述头靠板与所述框架枢接,所述头靠板、所述背靠板、所述底板、所述框架两两之间可相互枢转以使所述婴儿承载装置于所述睡箱模式及所述座椅模式间相互转换,当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处于所述睡箱模式时,所述底板、所述背靠板约呈一平面并与所述头靠板具有一夹角,当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处于所述座椅模式时,所述背靠板、所述头靠板约呈一平面并与所述底板具有一夹角,所述卡合组件可选择地卡合于所述底板或所述头靠板。
[0017]具体地,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处于所述睡箱模式时,所述卡合组件卡合于所述底板,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处于所述座椅模式时,所述卡合组件卡合于所述头靠板。
[0018]具体地,所述卡合组件包括一滑动连接于所述背靠板的卡合件,所述卡合件可选择地卡合于所述底板或所述头靠板。
[0019]更具体地,所述卡合件具有一脱离所述底板及所述头靠板的临界位置,当所述卡合件位于所述临界位置时,所述底板、所述背靠板、所述头靠板均呈释锁状态,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可于所述睡箱模式与所述座椅模式间相互转换。
[0020]进一步地,所述卡合件越过所述临界位置而卡合于所述底板、所述头靠板之一时,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处于所述睡箱模式或所述座椅模式。
[0021]更具体地,所述头靠板、所述底板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卡合孔、第二卡合孔,所述卡合件可选择地卡合于所述第一卡合孔或所述第二卡合孔。
[0022]更具体地,所述卡合组件还包括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背靠板的操作旋钮,所述操作旋钮用于驱动所述卡合件滑动。
[0023]进一步地,所述卡合件上开设有垂直于其滑动方向的长槽,一连接件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长槽内并固定于所述操作旋钮,所述操作旋钮转动而藉由所述连接件、所述长槽驱动所述卡合件滑动。
[0024]更进一步地,所述卡合件呈T形,所述卡合件的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板、所述头靠板可分离地卡合,所述卡合件的另一端上开设有所述长槽。
[0025]更详细地,所述背靠板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卡合件的开设有所述长槽的一端滑动地容置于所述限位槽。
[0026]更详细地,所述卡合件的开设有所述长槽的一端位于所述限位槽的中部时,所述卡合件处于脱离所述底板及所述头靠板的临界位置,所述底板、所述背靠板、所述头靠板均呈释锁状态,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可于所述睡箱模式与所述座椅模式间相互转换。
[0027]更详细地,所述卡合件的开设有所述长槽的一端越过所述限位槽的中部时,所述卡合件可滑动而卡合于所述底板、所述头靠板之一时,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处于所述睡箱模式或所述座椅模式。
[0028]更具体地,所述操作旋钮呈凸轮结构。
[0029]更具体地,所述卡合组件还包括一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背靠板及所述连接件。
[0030]进一步地,所述卡合件处于脱离所述底板及所述头靠板的临界位置时,所述弹性件处于最大拉伸长度,所述弹性件偏离其最大拉伸长度时,所述弹性件可驱动所述卡合件向上或向下滑动并使所述卡合件恒具有卡合于所述底板或所述头靠板的趋势。
[0031]更进一步地,处于最大拉伸长度的所述弹性件向其任一侧偏离一定位置时,所述弹性件可动作而驱动所述卡合件向上或向下滑动。
[0032]较佳地,所述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为婴儿推车。
【附图说明】
[0033]图1是本发明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处于睡箱模式时的立体图。
[0034]图2是本发明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处于座椅模式时的平面图。
[0035]图3是本发明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在座椅模式另一使用角度的平面图。
[0036]图4是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7]图5是图4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38]图6是图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9]图7是图6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40]图8是本发明中背靠板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41]图9是本发明中背靠板拆除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10是图4拆除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0043]图11是图10在调整过程中的状态示意图。
[0044]图12是图6拆除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0045]图13是本发明中婴儿承载装置于睡箱模式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46]图14是图13中隐藏一边固定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0047]图15是图14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48]图16是婴儿承载装置于睡箱模式时限位块处的局部剖视图。
[0049]图17是本发明中婴儿承载装置于座椅模式下隐藏一边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0050]图18是图17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51]图19是婴儿承载装置于座椅模式时限位块处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2]下面结合给出的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作出描述。
[0053]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包括载具
10、支撑架20、调整卡合件31及锁定机构,载具10连接于支撑架20上,支撑架20支撑载具10,载具10可以在图1中所示的睡箱模式及图2中所示的座椅模式间相互转换。并且,在睡箱模式下,锁定机构处于锁定位置,此时载具10被锁定机构锁定于支撑架20而不能移动或进行角度调节;在座椅模式下,锁定机构处于释锁位置,此时载具10可以相对支撑架20转动而处于不同的使用角度,例如载具10可以由图2的位置转动到图3的位置。
[0054]以下将先就载具10如何在两种模式间切换的具体结构及方式进行介绍,再叙述载具10如何在睡箱模式下锁定于支撑架20,而在座椅模式下可以相对支撑架20转动。
[0055]结合图4至图7所示,载具10包括框架11、固定件113及依次枢接的头靠板12、背靠板13、底板14,其中头靠板12、底板14还分别与框架11相枢接。头靠板12、背靠板13、底板14、框架11两两之间可相互枢转。当载具10处于如图4所示的睡箱模式时,背靠板
13、底板14大致呈水平设置,且背靠板13、底板14大致平行于框架11,头靠板12竖向的连接于背靠板13与框架11之间。当载具10处于如图6所示的座椅模式时,背靠板13、头靠板12大致呈一平面,且背靠板13、头靠板12朝框架11的方向靠拢,框架11枢转后贴近底板14的远离背靠板13的一端,背靠板13与底板14形成一接近于90°的夹角。
[0056]框架11包括前框体111及后框体112,前框体111及后框体112均大致呈U形结构并开口相对地固定连接在一起而形成封闭的环状,两固定件113分别固定于前框体111与后框体112的两个连接处,即框架11的两侧,并相互平行。底板14的位于婴儿承载装置左右方向上的两相对的侧边分别向上凸设有连接部142,两连接部142相互平行并分别对应枢接于两固定件113,底板14相对固定件113转动以使婴儿承载装置于睡箱模式及座椅模式之间相互转换。具体的,头靠板12、背靠板13、底板14、框架11两两之间可相互枢转,以使载具10于睡箱模式及座椅模式间相互转换。头靠板12的一端枢接于后框体112,头靠板12的另一端与背靠板13的一端相枢接,背靠板13的另一端与底板14的后端枢接。其中,背靠板13包括相配合连接的基板131及盖板132,在基板131与盖板132之间设置有卡合组件15 (见图9),卡合组件15可选择地卡合于底板14或头靠板12,具体地,在睡箱模式下,卡合组件15卡合于底板14,在座椅模式下,卡合组件15卡合于头靠板12。
[0057]参照图5、图7,头靠板12的邻近背靠板13的端部开设有第一卡合孔121,底板14的邻近背靠板13的端部开设有第二卡合孔141,卡合组件15可选择地卡合于第一卡合孔121或第二卡合孔141内。
[0058]再结合图8、图9所示,卡合组件15包括操作旋钮151、卡合件152、弹性件153及连接件154,操作旋钮151可转动地连接于基板131并露出于背靠板13的背面,卡合件152滑动连接于基板131并与操作旋钮151相连接,操作旋钮151用于驱动卡合件152滑动,从而使卡合件152可选择地卡合于底板14的第二卡合孔141或头靠板12的第一卡合孔121。弹性件153的一端固定于基板131,弹性件153的另一端藉由连接件154固定于操作旋钮151,弹性件153使卡合件152恒具有卡合于底板14或头靠板12的趋势。
[0059]其中,卡合件152具有一脱离底板14及头靠板12的临界位置,在该临界位置,底板14、背靠板13、头靠板12均呈释锁状态,底板14、背靠板13、头靠板12两两之间可相互枢转,使载具10于睡箱模式与座椅模式间相互转换;当卡合件152越过其临界位置时,其卡合于底板14、头靠板12之一,载具10锁定于睡箱模式或座椅模式。
[0060]下面继续参阅图9所示,基板131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滑动槽1311,滑动槽1311的一侧开设有与之连通的限位槽1312 ;卡合件152滑动地设于滑动槽1311内,限位槽1312用于对卡合件152进行限位。通过转动操作旋钮151使卡合件152滑动时,卡合件152的两端可分别伸出基板131而与底板14或头靠板12卡合。具体地,卡合件152的一端可伸出底板14的一端而可分离地卡合于第一卡合孔121,卡合件152的另一端可伸出底板14的另一端而可分离地卡合于第二卡合孔141。
[0061]本实施例中,操作旋钮151呈凸轮结构。卡合件152上开设有垂直于其滑动方向的长槽1524,连接件154可滑动地穿设于长槽1524内并固定于操作旋钮151的远离其转轴的一端,操作旋钮151转动而藉由连接件154、长槽1524驱动卡合件152滑动。弹性件153固定于连接件154与基板131之间,弹性件153的弹力使卡合件152恒具有卡合于底板14或头靠板12的趋势。
[0062]具体地,卡合件152呈T形结构,卡合件152的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两端分别形成第--^合端1521及第二卡合端1522,另一端形成一从动连接端1523,长槽1524开设于从动连接端1523。装设于基板131上后,卡合件152滑动地设于滑动槽1311内,第一卡合端1521与头靠板12相对应,第二卡合端1522与底板14相对应,从动连接端1523容置于限位槽1312内。弹性件153的一端固定于基板131上远离限位槽1312的一侧,弹性件153的另一端固定于连接件154,连接件154可沿长槽1524滑动。
[0063]结合图9-图11所示,当从背靠板13的背面转动操作旋钮151时,操作旋钮151旋转从而通过连接件154、长槽1524驱动卡合件152滑动,当从动连接端152位于限位槽1312的中部时,卡合件152处于脱离底板14、头靠板12的临界位置,连接件154滑动到长槽1524的最上端,使弹性件153处于最大拉伸长度,该位置亦为弹性件153的临界位置,此时,底板14、背靠板13、头靠板12均呈释锁状态,载具10可于睡箱模式与座椅模式间相互转换。当从动连接端152越过限位槽1312的中部时,弹性件153偏离其最大拉伸长度,即处于最大拉伸长度的弹性件153向其任一侧偏离一点点位置,从而使弹性件153处于可收缩状态,此时弹性件153收缩而驱动卡合件152向上或向下滑动,直至使第一卡合端1521卡合于第一卡合孔121或第二卡合端1522卡合于第二卡合孔141,且弹性件153的弹力可保持卡合件152恒具有卡合于底板14或头靠板12的趋势,载具10处于睡箱模式或座椅模式。在卡合件152从基板131的一端滑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连接件154沿长槽1524来回滑动。
[0064]再次参阅图1,框架11上还设置有把手17,把手17固定于前框体111及后框体112的连接处,把手17便于载具10的单独使用,且在载具10处于座椅模式时,可充当扶手(见图2)。
[0065]下面结合图10-图12所示,对本发明载具10的不同状态及调整过程进行描述。
[0066]如图10所示,当载具10处于睡箱模式时,底板14、背靠板13约呈一平面,卡合件152的第二卡合端1522伸出基板131并卡合于第二卡合孔141。此时,卡合件152的从动连接端1523位于限位槽1312的邻近底板14 一侧的最边缘处,连接件154位于长槽1524的最下端,弹性件153的弹力及长槽1524的限位作用,使卡合件152始终卡于第二卡合孔141 内。
[0067]调整状态时,手动转动操作旋钮151,操作旋钮151沿图10中所示箭头方向转动,使连接件154沿长槽1524滑动,从而通过连接件154、长槽1524驱动卡合件152沿图10中所示箭头方向滑动。
[0068]如图11所示,当操作旋钮151转过90°时,操作旋钮151的远离其转轴的一端大致位于限位槽1312的中部,连接件154滑动到长槽1524的最上端,此时弹性件153处于最大拉伸位置,该位置为弹性件153的一临界位置,且卡合件152的第二卡合端1522完全脱离底板14,头靠板12、背靠板13、底板14三者之间无相互锁定,三者呈可相互枢转的状态。然后施力推动底板14、背靠板13、头靠板12两两相互枢接,使头靠板12、背靠板13转动到大致位于一平面,背靠板13与底板14之间具有一接近90°的夹角,从而使载具10处于座椅模式。这时,弹性件153若越过上述临界位置,即弹性件153向头靠板12 —侧偏离其最大拉伸状态所处位置一点点后,即可使弹性件153处于可收缩状态,在弹性件153的复位力作用下,带动操作旋钮151沿图11中所示箭头方向继续转动,从而驱动卡合件152继续图11中所示箭头方向滑动并最终使第一卡合端1521卡入第一卡合孔121内。此过程中,连接件154滑动并回到长槽1524的最下端,从动连接端1523滑动到限位槽1312的邻近头靠板12 一侧的最边缘处。此状态下,由于弹性件153的弹力及长槽1524的限位作用,使卡合件152始终自动卡于第一卡合孔121内,如图12所示。
[0069]当需要将载具10从座椅模式调节到睡箱模式时,则按照上述反向操作,反向扭动操作旋钮151使其带动卡合件152脱离第一卡合孔121,此时卡合件152的状态如图11所示;然后施力推动底板14、背靠板13、头靠板12两两相互枢接,使背靠板13、底板14转动到大致位于一平面,头靠板12竖向连接于背靠板13与底板14之间;然后,使弹性件153向底板14 一侧偏离其最大拉伸状态所处位置一点点后,即可使弹性件153处于可收缩状态,此时弹性件153的复位力可驱动卡合件152滑动而再次卡入第二卡合孔141,回到图10所示状态。
[0070]以下将具体介绍载具10如何在睡箱模式下锁定于支撑架20,而在座椅模式下可以相对支撑架20转动。
[0071]回看图1,调整卡合件31与锁定机构的数量均为两个并分别位于婴儿承载装置的两侧。框架11两侧的两固定件113分别与两调整卡合件31枢接,具体地,固定件113的上端与框架11固定,固定件113的下端与连接部142枢接,固定件113与调整卡合件31的枢接位置位于固定件113的上端与下端之间。调整卡合件31可安装至支撑架20上。例如,可以先在支撑架20上设置供调整卡合件31安装定位的安装基部22,将调整卡合件31与载具10连接配合后再将载具10与调整卡合件31的整体可拆卸地安装固定到安装基部22上。安装后调整卡合件31与安装基部22固定,固定件113可相对调整卡合件31转动,使载具10的整体可以在支撑架20上转动以改变载具10相对所述支撑架20的角度。
[0072]结合图13至图15所示,锁定机构邻近于调整卡合件31。具体的,锁定机构位在固定件113及调整卡合件31之间。锁定机构包括一活动地设置于固定件113的限位块41,底板14相对固定件113转动时,连接部142驱使限位块41接触调整卡合件31而处于锁止固定件113的锁定位置或脱离调整卡合件31而处于释锁位置。具体的,固定件113的内侧设置有两端开口的容置滑槽1132,两固定件113上的两个容置滑槽1132呈相对设置,容置滑槽1132的位置位于固定件113与连接部142的枢接位置及固定件113与调整卡合件31的枢接位置之间,限位块41滑动地设置于容置滑槽1132内,限位块41的下端从容置滑槽1132下端的开口露出并被连接部142的顶端抵顶。具体的,连接部142的顶端具有与限位块41接触并呈弧面状的抵顶面1421,并且连接部142的顶端开设可供限位块41的下端滑入的凹槽1422,凹槽1422的底面与抵顶面1421相连,该凹槽1422的形状近似三角形因此只具有一个底面及一个侧面,当限位块41滑入凹槽1422后,限位块41的侧面与凹槽1422的侧面相抵触。
[0073]调整卡合件31包括向固定件113凸伸的一凸台311,凸台311的侧壁凹陷形成可与容置滑槽1132连通的定位凹槽3111,定位凹槽3111靠近婴儿承载装置前方的侧壁为抵顶部3112,限位块41的上端可从容置滑槽1132上端的开口露出并进入该定位凹槽3111内。
[0074]在图15与图16的基础上参照图1所示,当婴儿承载装置10在支撑架20上处于睡箱模式时,凹槽1422与容置滑槽1132下端的开口错开,连接部142顶端的抵顶面1421抵顶限位块41使限位块41的上端露出于定位凹槽3111内,且限位块41被卡止于容置滑槽1132的内壁与抵顶部3112之间,此时限位块41,即锁定机构处于锁止固定件113的锁定位置,由于限位块41的阻挡,固定件113无法相对调整卡合件31做顺时针转动也无法做逆时针转动,因此载具10被锁定于支撑架20上而无法进行角度调节,此时婴儿可以在载具10中安稳睡眠。
[0075]如图17至图19所示,在将载具10由睡箱模式调整至座椅模式的过程中,连接部142相对固定件113转动,设置于连接部142上的凹槽1422逐渐接近容置滑槽1132下端的开口。当载具10处于座椅模式时,凹槽1422与容置滑槽1132的开口相对,限位块41的下端滑入凹槽1422内使得限位块41的整体位置下移,此时限位块41的上端离开定位凹槽3111而进入到容置滑槽1132内并脱离了抵顶部3112而失去阻挡作用,限位块41即锁定机构处于释锁位置,固定件113可以相对调整卡合件31自由转动。在释锁状态下,载具10的角度可以进行调节,使载具10位于不同使用位置(参照图2与图3),从而使乘坐于载具10内的婴儿更加舒适。
[0076]在将载具10从座椅模式切换到睡箱模式的过程中,凹槽1422的底面与抵顶面1421的连接处向上顶推限位块41使限位块41的位置升高,当载具10重新回到睡箱模式时,限位块41的下端过渡到与抵顶面1421接触,而限位块41的上端重新进入到定位凹槽3111内的锁定位置而卡止于容置滑槽1132的内壁与抵顶部3112之间。
[0077]请参照图18,凸台311包括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卡合部3113,而本实施例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还包括与卡合部3113配合并设置于固定件113的卡合构件。卡合构件可选择地与不同的卡合部3113卡合固定,从而实现载具10在座椅模式下的角度调整及在不同角度下的定位。具体的,多个卡合部3113设置于凸台311的定位凹槽3111内并分布呈齿状。由于本发明的目的仅在于实现载具10在睡箱模式下的锁定并允许其在座椅模式下调整角度,而至于在座椅模式下如何实现角度的调整与定位的具体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并非是本发明所要保护的重点,且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施例公开的内容结合现有技术可以得到的,因此此处并不予详细介绍。
[0078]结合图16及图19,在容置滑槽1132与限位块41之间还设置有复位件42,复位件42提供使限位块41滑入凹槽1422的弹力。限位块41开设有长形孔411,长形孔411沿限位块41的滑动方向延伸,容置滑槽1132内设置有插入长形孔411内的阻挡部1133,复位件42的一端抵顶于阻挡部1133,复位件42的另一端抵顶于长形孔411靠近凹槽1422 —端的内壁。设置复位件42的好处是在连接部142转动至凹槽1422与容置滑槽1132的下端开口相对时,限位块41能够在复位件42弹力的作用下自动滑入到凹槽1422内,而无需手动将其推入,操作上更加方便。复位件42具体的可以是压缩弹簧。
[0079]本实施例中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具体的为婴儿推车。
[0080]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具有睡箱模式及座椅模式两种使用模式。其中,藉由锁定机构,婴儿承载装置的载具10在睡箱模式相对固定于支撑架20 ;在座椅模式下则可改变其相对支撑架20的角度。
[0081]具体的,利用连接部142上抵顶面1421对限位块41的抵顶,可以使限位块41进入定位凹槽3111内并起到阻挡作用,从而使固定件113无法相对调整卡合件31转动,藉此使睡箱模式下的载具10相对固定于支撑架20 ;而利用连接部142上开设的凹槽1422对限位块41下端的容纳,可以使限位块41退出定位凹槽3111并解除阻挡,从而使座椅模式下的载具10可以相对支撑架20自由转动。
[0082]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例而已,其作用是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并据以实施,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载具、支撑架、调整卡合件及锁定机构;所述载具包括框架、底板与固定件,所述底板的两侧分别固定有连接部,两所述固定件分别固定于所述框架的两侧,两所述连接部分别与两所述固定件枢接,所述调整卡合件安装至所述支撑架并枢接于所述固定件;其中所述底板相对所述固定件转动以使所述婴儿承载装置于睡箱模式及座椅模式之间相互转换;所述锁定机构邻近于所述调整卡合件;当所述婴儿承载装置由所述睡箱模式转换至所述座椅模式时,所述连接部驱使所述锁定机构由一锁止所述固定件的锁定位置移动至一释锁位置,使所述固定件可相对所述调整卡合件转动以改变所述载具相对所述支撑架的角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包括一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固定件的限位块,所述底板相对所述固定件转动时,所述连接部驱使所述限位块接触所述调整卡合件而处于锁定位置或脱离所述调整卡合件而处于释锁位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设置有两端开口的容置滑槽,所述限位块滑动设置于所述容置滑槽内,所述连接部的顶端开设可供所述限位块滑入的凹槽,所述调整卡合件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块对应的抵顶部; 当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处于所述睡箱模式时,所述凹槽与所述容置滑槽的开口错开,所述连接部抵顶所述限位块使所述限位块卡止于所述容置滑槽与所述抵顶部之间;当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处于所述座椅模式时,所述凹槽与所述容置滑槽的开口相对,所述限位块的一端滑入所述凹槽,所述限位块的另一端脱离所述抵顶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滑槽与所述限位块之间设置有复位件,所述复位件提供使所述限位块滑入所述凹槽的弹力。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开设有长形孔,所述长形孔沿所述限位块的滑动方向延伸,所述容置滑槽内设置有插入所述长形孔内的阻挡部,所述复位件的一端抵顶于所述阻挡部,所述复位件的另一端抵顶于所述长形孔靠近所述凹槽一端的内壁。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卡合件包括凸台,所述凸台的侧壁凹陷形成可与所述容置滑槽连通的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的侧壁为所述抵顶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包括多个卡合部。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顶端具有呈弧面状的抵顶面,所述凹槽的底面与所述抵顶面相连。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婴儿承载装置还包括头靠板、背靠板及设置于所述背靠板的卡合组件,所述头靠板、背靠板、底板依次枢接,所述头靠板与所述框架枢接,所述头靠板、所述背靠板、所述底板、所述框架两两之间可相互枢转以使所述婴儿承载装置于所述睡箱模式及所述座椅模式间相互转换,当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处于所述睡箱模式时,所述底板、所述背靠板约呈一平面并与所述头靠板具有一夹角,当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处于所述座椅模式时,所述背靠板、所述头靠板约呈一平面并与所述底板具有一夹角,所述卡合组件可选择地卡合于所述底板或所述头靠板。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处于所述睡箱模式时,所述卡合组件卡合于所述底板,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处于所述座椅模式时,所述卡合组件卡合于所述头靠板。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组件包括一滑动连接于所述背靠板的卡合件,所述卡合件可选择地卡合于所述底板或所述头靠板。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件具有一脱离所述底板及所述头靠板的临界位置,当所述卡合件位于所述临界位置时,所述底板、所述背靠板、所述头靠板均呈释锁状态,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可于所述睡箱模式与所述座椅模式间相互转换。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件越过所述临界位置而卡合于所述底板、所述头靠板之一时,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处于所述睡箱模式或所述座椅模式。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靠板、所述底板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卡合孔、第二卡合孔,所述卡合件可选择地卡合于所述第一卡合孔或所述第二卡合孔。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组件还包括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背靠板的操作旋钮,所述操作旋钮用于驱动所述卡合件滑动。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件上开设有垂直于其滑动方向的长槽,一连接件可滑动地穿设于所述长槽内并固定于所述操作旋钮,所述操作旋钮转动而藉由所述连接件、所述长槽驱动所述卡合件滑动。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件呈T形,所述卡合件的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板、所述头靠板可分离地卡合,所述卡合件的另一端上开设有所述长槽。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靠板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卡合件的开设有所述长槽的一端滑动地容置于所述限位槽。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件的开设有所述长槽的一端位于所述限位槽的中部时,所述卡合件处于脱离所述底板及所述头靠板的临界位置,所述底板、所述背靠板、所述头靠板均呈释锁状态,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可于所述睡箱模式与所述座椅模式间相互转换。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件的开设有所述长槽的一端越过所述限位槽的中部时,所述卡合件可滑动而卡合于所述底板、所述头靠板之一时,所述婴儿承载装置处于所述睡箱模式或所述座椅模式。21.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旋钮呈凸轮结构。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组件还包括一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背靠板及所述连接件。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件处于脱离所述底板及所述头靠板的临界位置时,所述弹性件处于最大拉伸长度,所述弹性件偏离其最大拉伸长度时,所述弹性件可驱动所述卡合件向上或向下滑动并使所述卡合件恒具有卡合于所述底板或所述头靠板的趋势。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处于最大拉伸长度的所述弹性件向其任一侧偏离一定位置时,所述弹性件可动作而驱动所述卡合件向上或向下滑动。25.如权利要求1至24任一项所述的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锁定机构的婴儿承载装置为婴儿推车。
【文档编号】B62B9/12GK105857381SQ201510031589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1月21日
【发明人】陈瑞斌
【申请人】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