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橡共混发泡渗水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20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塑橡共混发泡渗水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农林、环保绿化领域的节水灌溉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塑橡共混发泡渗水管。
背景技术
我国微灌技术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但一直发展很缓慢,农林灌溉只有流灌和喷灌,直到1974年引进了墨西哥微灌技术后才有所发展。渗灌也是微灌的一种,是目前节水、节能利用率最高的节水灌溉技术。由于国外产品价格昂贵,推广多年来,它并没有在我国得到很好应用。
我国是世界上十三个贫水国之一,中国水利部为解决北方地区的节水灌溉问题,投入巨资。据水利部不完全统计,截止2001年底全国已发展节水灌溉工程3亿亩,其中渗灌450万亩,借此推动了我国农业节水的进程。在示范过程中,发现渗水管渗水不均或被泥沙及植物根须堵塞严重,使用寿命短,生产工艺繁琐,加工费用高的缺点。经过几年来的生产实地利用,目前尚不能解决渗灌不发生堵塞,而使用寿命长且价廉的新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渗水管易堵塞、寿命短、费用高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塑橡共混发泡渗水管,该渗水管能有效防止堵塞,且节水降耗、寿命长而价廉。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塑橡共混发泡渗水管,为中空腔管,其管壁由表及里依次为①渗水面该渗水面表面布满肉眼看不见的仅能在10-20倍放大镜下方能明显清晰显示的无数微孔,这些微孔为形状不规则的渗水毛细孔;
②中空腔面该中空腔面为渗水管内表面,在该内表面布满肉眼看不见的仅能在10-20倍放大镜下方能明显清晰显示的无数微孔,这些微孔比渗水面的微孔要小,为形状不规则的渗水毛细孔。
所述的渗水管管壁为由里至外渗透,渗水面与中空腔面紧密结合。
由于在本实用新型塑橡共混发泡渗水管的管壁布满了人们肉眼看不见的无数不规则的渗水毛细孔,当管内水在很小的水压力下渗入并趋饱和后,与土壤的毛细管连体,由于虹吸作用,水便顺管壁四周所有方向渗出,湿润土壤,供植物根系吸收,从而达到灌溉目的。本实用新型渗水管渗水面与中空腔面结合紧密,互相渗透,能有效防止管内壁水垢、泥沙及植物根须引起的堵塞。塑橡共混加发泡,使橡胶加塑料的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自然分层,均匀发泡而橡塑紧密结合,不产生间隙,使渗水更加稳定均匀,使管材耐老化、抗冻性、抗腐蚀性、机械强度等性能指标明显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可在低压供水的情况下均匀地在渗水管管壁四周渗出,湿润土壤,供植物根系吸收,实现节水灌溉。
2、渗水管管壁不自然分层,不造成水垢,不易堵塞。
3、渗水管的理论寿命可高于6年,且价格低廉。


图1是本实用新型塑橡共混发泡渗水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图中,1.渗水面 2.中空腔面 3.渗水毛细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塑橡共混发泡渗水管的一个实施例,该渗水管为中空圆管,其管壁由表及里依次为图2所示的
1、渗水面1在该渗水面表面布满肉眼看不见的仅能在10-20倍放大镜下方能明显清晰显示的无数微孔,这些微孔为图3所示的形状不规则的渗水毛细孔3。
2、中空腔面2该中空腔面为渗水管内表面,在该内表面布满肉眼看不见的仅能在10-20倍放大镜下方能明显清晰显示的无数微孔,这些微孔比渗水面的微孔要小,为形状不规则的渗水毛细孔3。
本实用新型渗水管由塑橡共混发泡材料制成渗水面1及中空腔面2,其管壁壁厚由均匀发泡产生微孔。
本实用新型主要以地埋形式应用于日光温室、果园、草坪、绿化带及防沙、治沙工程等植物灌溉中。
权利要求1.一种塑橡共混发泡渗水管,为中空腔管,其特征在于其管壁由表及里依次为①渗水面该渗水面表面布满肉眼看不见的仅能在10-20倍放大镜下方能明显清晰显示的无数微孔,这些微孔为形状不规则的渗水毛细孔;②中空腔面该中空腔面为渗水管内表面,在该内表面布满肉眼看不见的仅能在10-20倍放大镜下方能明显清晰显示的无数微孔,这些微孔比渗水面的微孔要小,为形状不规则的渗水毛细孔。所述的渗水管管壁为由里至外渗透,渗水面与中空腔面紧密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橡共混发泡渗水管,其特征在于由塑橡共混发泡材料制成渗水面及中空腔面,所述的管壁壁厚由均匀发泡产生微孔。
专利摘要一种塑橡共混发泡渗水管,为中空腔管,其管壁由表及里依次为渗水面及中空腔面,在管壁四周布满了肉眼看不见仅能在10-20倍放大镜下才能明显清晰显示的无数微孔,该微孔为形状不规则的渗水毛细孔。本实用新型管壁由塑橡共混发泡材料制成,不自然分层,塑橡结合紧密,互相渗透,发泡产生微孔。可有效防止管内壁水垢、泥沙及植物根须引起的堵塞,且使用压力极低,节水节能降耗,寿命长而价廉。主要以地埋形式应用于日光温室、果园、草坪、绿化带及防沙、治沙工程等植物灌溉中。
文档编号A01G25/06GK2624612SQ03257250

公开日2004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16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16日
发明者孙振海 申请人:孙振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