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利用废泡沫塑料在富营养化水域栽培水稻的基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利用废泡沫塑料漂浮在富营养化水域,在泡沫塑料栽培水稻,吸收富营养化水域养分生长的栽培基板。
背景技术:
已有在营养水域而栽培水稻的方法和所用的基板,是在水面的板开有切口,将稻秧插入切口,排列固定,稻秧的根系浸泡在营养水内吸收营养而生长。但是这种方法中,将一束束的稻秧插入切口非常费时费事,过紧容易损坏稻秧,过松不便稻秧的固定,而且不能直接用种子种植。这样大面积的栽培种植水稻,成本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解决泡沫塑料漂浮种植水稻的定位问题,提供一种便于泡沫塑料漂浮在营养水域分布定位种植水稻的栽培基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利用废泡沫塑料在富营养化水域栽培水稻的基板,是泡沫塑料板,并泡沫塑料板开有排列的孔。将带有排列孔的泡沫塑料上面覆盖一层泥土,稻秧或稻种分布在泥土,并将带有泥土及稻秧或稻种的孔泡沫塑料漂浮在富营养化水域。这样稻秧或种子就可以按照种植的间距分布在泡沫塑料上面的泥土中,而没必要将稻秧或种子插入孔中,只是利用稻秧根部的泥土与泡沫塑料上面的泥土结合而固定或将种子分布在泥土而生长在泥土中而固定。靠排列的孔和泥土吸附水分养分保持生长。生长过程水稻的根系自然伸向排列孔中并能继续延伸到泡沫下面的水中,将水稻牢牢地固定。为了更方便铺设泥土,并保证泡沫塑料边部的泥土不滑落到水中,泡沫塑料上面带有沟槽,而排列孔开在沟槽位置,沟槽覆盖着一层泥土。如泡沫塑料板边部带有一圈凸沿,在泡沫塑料板上面形成浅槽,也可以在泡沫塑料板上面开有排列的一条条长槽,还可以在泡沫塑料板上面开有一块块的凹槽。在大面积的富营养化水域漂浮泡沫塑料种植水稻,最好是漂浮在富营养化水域泡沫塑料之间用绳索连接,以保证漂浮的泡沫塑料及水稻泥土相对稳定。水稻的稻秧或种子可以先分布在泡沫塑料上面泥土后,再将整体漂浮在富营养化水域,也可以将上面带有泥土的泡沫塑料漂浮在富营养化水域后再分布稻苗或稻种。可以像在稻田抛秧栽培一样,将上面带有泥土的泡沫塑料漂浮在富营养化水域后稻秧分布在泥土的过程,是通过抛秧分布栽在泥土的。
本发明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优点如下有效的利用了废旧泡沫塑料和富营养化水域,通过养殖水稻还净化了被富营养化水域;种植在漂浮泡沫塑料的水稻不是直接插入的,而是按照间距要求分布在泥土层,种植过程更加方便;水稻在生长过程,根系自然会延伸到排列的小孔及孔下的,使水稻有效的固定在漂浮的泡沫塑料;由于不是主根处于排列的小孔,只是部分根须插入排列的小孔,所以收割水稻后拔出水稻根不会破坏排列的小孔,。
附图表示了本发明一种漂浮在富营养化水域的泡沫塑料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为主视图,图2为俯视图,图3为载有水稻的横向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的实例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例这种本发明的利用废泡沫塑料在富营养化水域栽培水稻的栽培基板,是利用废旧的泡沫塑料,在废旧泡沫塑料板开有排列的小孔,一般废旧包装泡沫塑料板都含有凹槽,也可以利用泡沫塑料板边部带有一圈加强筋肋作为凸沿形成凹槽。将带有排列孔的泡沫塑料上面覆盖一层泥土,并分布播种稻种,并将带有泥土及稻种的孔泡沫塑料漂浮在富营养化水域。漂浮在富营养化水域泡沫塑料之间用塑料绳连接。或者将上面带有泥土的泡沫塑料漂浮在富营养化水域连成片,漂浮在富营养化水域泡沫塑料之间用塑料绳连接;像在稻田抛秧栽培一样,将稻秧抛秧分布栽在成片的漂浮泥土上。这样种子或稻秧就可以按照种植的间距分布在泡沫塑料上面的泥土,利用稻秧根部的泥土与泡沫塑料上面的泥土结合而固定或使种子生长在泥土中而被固定。靠排列的孔吸附水分保持泥土湿润及水稻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水稻生长过程,根系会伸向排列小孔并能继续延伸到泡沫下面的水域,水稻越生长越牢固。水稻成熟后就可以收割了。收割水稻过程或收割水稻后,就可以方便的拔出水稻根,泡沫塑料可以再次利用。
权利要求1.一种利用废泡沫塑料在富营养化水域栽培水稻的栽培基板,有泡沫塑料板,其特征在于泡沫塑料板开有排列的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利用废泡沫塑料在富营养化水域栽培水稻的栽培基板,其特征在于泡沫塑料上面带有用于覆盖泥土的沟槽,而排列孔开在沟槽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利用废泡沫塑料在富营养化水域栽培水稻的栽培基板,其特征在于泡沫塑料之间用绳索连接。
专利摘要利用废泡沫塑料在富营养化水域栽培水稻的基板,是泡沫塑料板,并在泡沫塑料板开有排列的孔,最好泡沫塑料板上面开有沟槽,沟槽开有排列的孔,将带有排列孔的泡沫塑料上面覆盖一层泥土,稻秧或稻种分布在泥土,而没必要将稻秧或种子插入孔中,漂浮在富营养化水域。稻秧根部与泡沫塑料上面的泥土结合,并在生长过程水稻的根系自然伸向排列孔中并能继续延伸到泡沫下面的水中,将水稻牢牢地固定。
文档编号A01G16/00GK2817392SQ200520090
公开日2006年9月20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4日
发明者李兴强 申请人:李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