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与核多角体病毒协同增效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害虫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氟啶脲与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或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协同增效的方法。
二、技术背景作为一类生物杀虫剂,昆虫病毒因具有对靶标害虫致病性高、专化性强、能在害虫种群中自然传播并长期流行、不易产生抗药性等明显优于其它杀虫剂的特点,长期以来备受人们关注。然而单一的病毒杀虫剂往往存在杀虫速度慢、效果不稳定等缺点,束缚了在生产上的应用。昆虫病毒与适宜的低毒、低残留化学杀虫剂混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可显著降低化学杀虫剂和昆虫病毒的用量,降低成本,且提高杀虫速度和杀虫效果;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减轻化学杀虫剂对害虫的选择压,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然而在生产实践中,昆虫病毒与化学杀虫剂的混用大多只是随意地将病毒与速效的神经毒性杀虫剂混用,结果常常是害虫因神经中毒而很快死亡,昆虫病毒则因作用速度慢而并未发挥作用。在混用中,化学杀虫剂并没有真正作为一种增效剂提高或激活昆虫病毒的杀虫效果,而且甚至还抑制了昆虫病毒控害效果的发挥,降低了害虫生物防治的水平。要合理利用昆虫病毒和化学杀虫剂的联合作用来高效、安全地控制害虫,必须筛选出既能提高总体控害效果、又能发挥或提高病毒控制作用的药剂。
氟啶脲(chlorfluazuron,1-[3,5-二氯-4-(3-氯-5-三氟甲基-2-吡啶氧基)苯基]-3-(2,6-二氟苯甲酰基)脲)属于昆虫生长调节剂类仿生性农药,通过特异性抑制昆虫表皮的几丁质合成,使幼虫不能正常蜕皮发育而死亡。氟啶脲主要对食叶类的鳞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害虫有效,具有用药量较低和环境安全性高等特点,是无公害果蔬生产中控制虫害发生的重要推荐品种之一。作为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氟啶脲在亚致死剂量下可阻碍害虫的生长发育,有望与昆虫病毒协同控制害虫,提高病毒防治效果。
发明内容
1、发明目的提供一种理想的病毒增效方法,能安全有效地提高昆虫病毒控害效果,扩大病毒杀虫剂的应用前景。
2、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选用安全性高的昆虫生长调节剂氟啶脲与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nucleopolyhedrovirus(AcNPV)联合控制甜菜夜蛾,或用氟啶脲与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PV(SlNPV)联合控制斜纹夜蛾等害虫,获得了一种安全高效的病毒增效方法,它的应用不仅显著提高了病毒杀虫剂的控制效果,而且显著降低了病毒的应用成本,减少了施药次数。
本发明为一种病毒增效方法,其特征在于选用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氟啶脲与病毒协同作用,提高控害效果。
3、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产生以下有益效果(1)与单剂相比,明显增效,显著增加了病毒的控害效果,切实提高了害虫生物防治水平;(2)有效减少了病毒的用量,节约了药本;(3)替代了中高毒性农药与病毒协同作用,有效减少环境污染;(4)延缓害虫对氟啶脲的抗药性。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实施例是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生物测定,明确氟啶脲和病毒按一定比例复配后的增效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田间试验。
供试药剂氟啶脲原药为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生产,AcNPV和SlNPV分别在实验室饲养的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活体内繁殖。
供试昆虫室内生测所用试虫为室内人工饲养的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田间试验为甘蓝或芦笋上自然发生的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
测定方法室内生测利用SlNPV或AcNPV和氟啶脲复配,因NPVs为水悬浮液,而氟啶脲原药不溶于水,故复配前先将97%氟啶脲原粉配成5%乳油,然后用水稀释成一定浓度药液,再与病毒悬液混配。5%氟啶脲乳油配制用485ml丙酮溶解25.77g 97%氟啶脲原粉,再加入乳化剂TritonX-100 13.8ml,配制成500ml 5%氟啶脲乳油。
由于NPVs和氟啶脲计量单位不同,通常病毒浓度以每毫升多角体数量来表示,而氟啶脲则以mg/L来表示,如按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则复配剂配比的表示较为繁琐,并且无法计算共毒系数。因此,在进行药剂复配时,先将NPVs和氟啶脲两者的计量单位统一,均以mg/L来表示,分别将浓度为1×109PIB/ml的SlNPV悬浮液、1×108PIB/ml的AcNPV悬浮液和104mg/L的氟啶脲作为100%原药,病毒和氟啶脲按一定比例混配后再稀释。SlNPV和氟啶脲复配以及AcNPV和氟啶脲复配的各配比比例、稀释倍数、折算浓度以及实际含量分别列于表1和表2中。
表1 SlNPV和氟啶脲混用时各配比浓度
表2 AcNPV和氟啶脲混用时各配比浓度
采用饲料添毒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将人工饲料切成小块,放置于24孔板内,每孔一块,确保试虫在24h内吃完,加上20μl药液,接入斜纹夜蛾或甜菜夜蛾2龄幼虫,每孔1头,每浓度2板,计48头,同时设清水中加与高浓度药液等量的丙酮和TritonX-100作空白对照。待处理饲料吃完后立即加入新鲜人工饲料,每天调查幼虫死亡数,若清水对照死亡率大于10%,试验重做;若小于10%,用Abbott公式校正各处理死亡率,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和LC50。最后用孙云沛法计算共毒系数,共毒系数明显大于100为增效作用,80-100左右为相加作用,明显小于100为拮抗作用,选择最佳配比,公式如下实测毒性指数=标准杀虫剂的LC50/供试杀虫剂的LC50×100%理论毒性指数=A药的毒性指数×混剂中A的含量+B药的毒性指数×混剂中B的含量共毒系数=混剂的实测指数/混剂的理论毒性指数×100%田间药剂试验将氟啶脲分别与AcNPV或SlNPV配制成一定含量的复配剂。同时以各种单剂为对照药剂,以清水作为空白处理。采用喷雾法,在斜纹夜蛾或甜菜夜蛾低龄幼虫发生高峰期施药,按每亩50千克药液,均匀喷雾,每处理重复4个小区,每小区30m2。试验前调查各小区甜菜夜蛾或斜纹夜蛾基数,分别于药后1天、3天、5天、7天和9天调查各小区存活幼虫数,计算校正防效,并用dps软件统计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甜菜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分别于2002年8月25日在江苏南京甘蓝地以及2004年9月1日在江苏省如皋市芦笋地进行,其中2002年8月25日试验时,试验期间气温在25-34℃之间,且整个试验期间无雨。2004年9月1日试验时于施药后3天降小雨1次,整个试验期间气温在18-26℃之间。斜纹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分别于2002年8月25日在江苏南京甘蓝地(同前)以及2004年9月12日在安徽省和县郊区甘蓝地进行,2004年9月12日试验时于药后2天降小雨1次,整个试验期间气温在17-24℃之间。
实施效果实施例1氟啶脲和SlNPV混用室内生测表明(表3),氟啶脲和SlNPV混用,具有显著增效作用。配比A、B、C、D和E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37、162、182、124和157,均表现出增效作用。
表3 SlNPV与氟啶脲混用对斜纹夜蛾增效测定结果
注LC50为折算浓度,下同。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SlNPV与氟啶脲混用,对斜纹夜蛾表现出很好的控制作用。从2002年在南京甘蓝田上的田间试验可看出(表4),药后3天,亩用病毒单剂5×1010PIB和1011PIB对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3.7%和70.8%,而亩用SlNPV 5×1010PIB再加氟啶脲0.7克(a.i.,下同)和亩用SlNPV 1010PIB再加氟啶脲0.5克的防效分别为83.7%和78.9%,均显著高于病毒单剂亩用5×1010PIB的防效。药后7天,复配剂两个剂量的防效均在90%以上,均显著高于病毒单剂的防效(69.8%和74.5%),氟啶脲单剂亩用2.5g的防效为98.8%。2004年的田间试验结果亦表明(表5),SlNPV与氟啶脲复配对斜纹夜蛾的防效显著高于SlNPV单剂。
表4 SlNPV与氟啶脲混用对斜纹夜蛾的田间控制效果(南京2002)
注表中数据后相同小写字母表示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下同。
表5 SlNPV与氟啶脲混用对斜纹夜蛾的田间控制效果(和县2004)
实施例2氟啶脲和AcNPV混用对甜菜夜蛾的室内生测表明(表6),氟啶脲和AcNPV混用,也具有增效作用。配比A、B、C、D和E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27、155、153、109和130,均表现出增效作用。
表6 AcNPV与氟啶脲混用对甜菜夜蛾增效测定结果
由南京和如皋两地的田间试验结果可看出,AcNPV与氟啶脲复配,对甜菜夜蛾表现出很好的控制作用。2002年的田间试验表明(表7),药后3天,亩用病毒单剂4×109PIB对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为18%,而亩用AcNPV 109PIB加氟啶脲0.4克、AcNPV 2×109PIB加氟啶脲0.6克、AcNPV 4×109PIB加氟啶脲0.8克的防效分别为30.8%、49.5%和50.8%,均显著高于病毒单剂的防效。药后7天,复配剂两个高剂量的防效均在85%以上,仍显著高于病毒单剂的防效(81.2%),与氟啶脲单用3.75g的防效相当(92.2%)。2004年在如皋芦笋地的田间试验结果亦表明(表8),AcNPV与氟啶脲复配明显提高了AcNPV对甜菜夜蛾的防效。
表7 氟啶脲与AcNPV混用对甜菜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南京2002)
表8 氟啶脲与AcNPV混用对甜菜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如皋2004)
权利要求
1.一种昆虫病毒增效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氟啶脲与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或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协同作用,提高病毒控害效果。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和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的增效方法。针对单一天然昆虫病毒杀虫速度慢和毒力低等缺陷,用昆虫生长调节剂氟啶脲与昆虫病毒联合作用,可明显提高病毒对害虫的控制效果。同传统的以神经毒性化学农药来增加病毒控害效果相比,此技术利用仿生性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氟啶脲与病毒协同作用,不仅增效作用突出,而且安全性高,能够切实提高害虫生物防治水平。在生产上大量应用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将十分显著。
文档编号A01P23/00GK1887093SQ20061008523
公开日2007年1月3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8日
发明者郭慧芳, 王节萍, 钟万芳, 刘宝生, 方继朝 申请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