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沙蚕的室内人工集约化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沙蚕的养殖方法,尤其涉及室内人工集约化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沙蚕(Perineries aibuhitensis Grube)属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是我国近岸滩涂的优势多毛类,也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质多毛类动物。其中,双齿围沙蚕、多齿围沙蚕出口离岸价格达到18美金/公斤。而辽宁地区的沙蚕由于其个体大、含水量少、颜色绿等特点,在沙蚕出口中具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捕,沙蚕自然资源趋于枯竭,开展沙蚕的人工养殖可为我国多毛类沙蚕资源的补充、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有效途径,从而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目前,我国沙蚕养殖方式主要包括利用河口、虾池、滩涂开展增养殖或与滩涂贝类混养。如周一兵等介绍了在海水虾池中进行沙蚕养殖(水产科,2007.3)。介绍了在开放式滩涂中与菲律宾蛤仔混合养殖。这种养殖方式具有以下不足(1)目前沙蚕增养殖主要方式仍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但由于河口和滩涂属于开放式自然环境,沙蚕生长受自然气候和环境限制。
(2)沙蚕的幼苗来自于自然繁殖,对海洋环境依赖大,沙蚕幼体的实际存活率较低。
(3)沙蚕的敌害生物众多,自然环境中无法对敌害生物进行有效防治。特别是敌害生物对沙蚕幼体的存活率危害巨大。
(4)虾池和滩涂增养殖的沙蚕单位面积的沙蚕产量低,受气候影响巨大。同时,目前没有进行关于沙蚕人工室内集约化养殖的报道。
另外国外文献多集中于实验条件下多毛类培养技术方面的研究,如实验室多毛类培养的基质选择(Josephson和Flessa,1972)和适宜饲料的筛选(Muller,1962;Goerke,1971);近年来,则多见于有关多毛类繁殖生物学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如生活史、配子发生、繁殖期生殖细胞的生化组成(Porched等,1974;Pellerin-Massicotte等,1994;Hoeger等,1997)、水温、光照与内分泌系统对多毛类沙蚕同步性成熟及其生殖周期影响(Golding,David W等,1984,1991;Olive等,1997)等方面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人工控制的养殖环境,在室内实现沙蚕的高密度集约化人工养殖的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该发明所述的沙蚕的室内人工集约化养殖方法,包括建立室内养殖池→投苗→人工饲育→采捕的基本步骤,其中①室内养殖池长6~8米,宽2~4米,高0.5~1.0米;池内自下而上依次为底质层、海水层,底质层厚度20~50cm,海水层厚度30~50cm;按质量百分比,底质由40~70%的砂和30~60%的粉沙组成,其中,砂的粒径范围为0.063~2mm,粉沙的粒径范围为0.004~0.063mm;底质层材料在铺设入选定的室内养殖池之前,最好经过消毒处理,消毒的方法是用5~10ppm浓度二氧化氯海水溶液浸泡24小时,然后用海水清洗干净。
本发明所述的沙蚕的室内人工集约化养殖方法的主要特征之②是人工饲育采用微充气法配合投味人工饲料的方法,每日更换海水2次,每次注水时按照养殖沙蚕体重的5~10%投味人工饲料;按照质量百分比,人工饲料配方为鱼粉 18%豆饼 17%花生饼15%菜籽饼9%玉米粉16%海藻粉20%骨粉 3%赖氨酸1%多种维生素1%实际操作中,上述人工饲料需要用市售粘合剂手工法配成片装颗粒饲料,常用的粘合剂为海藻酸钠,其添加量为饲料质量的1~5%。人工饲料投喂方法为每次换水后重注水时,边加水边进行投喂。投喂量为沙蚕体重的5~10%。通常换水投味饲料前需要预先随即选择一些沙蚕进行体重测定,再根据投苗量对养殖池内沙蚕体重进行预估,并根据该预估的量决定饲料的投味量。
上文中所述的室内养殖池的实施方式之一是采用室内的水泥池作为养殖池。
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在养殖过程中加入病害防治的步骤,包括病害的预防与治理①病害预防人工饲料配制过程中,按10~20毫克/千克饲料的比例加入抗生素,连续投味5~7天;其中所述的抗生素优选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的抗生素;②病害治理当细菌性疾病大范围发生时,用浓度为5~8ppm的青霉素溶液全池泼洒5~7天,并将底质用浓度为10~20ppm的漂白液进行消毒,24小时后,用新鲜沙滤海水全面淘洗干净。
对本发明所述的沙蚕的室内人工集约化养殖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应当包括如下步骤①建室内养殖池,养殖池长6~8米,宽2~4米,高0.5~1.0米;池内自下而上依次为底质层、海水层,底质层厚度20~50cm,海水层厚度30~50cm;②底质层的选择、消毒以粒径范围0.063~2mm的砂和粒径范围0.004~0.063mm的粉沙按照质量百分比40~70%∶30~60%组成底质;底质用5~10ppm的二氧化氯海水溶液浸泡24小时后用海水清洗干净并铺设入养殖池;③投放沙蚕苗种,规格为5~10刚节/个,密度为2000~10000尾/M2;④微充气法进行饲育,养殖池每日换水2次;⑤人工配合饲料饲育,每次换水后重新注水时按沙蚕体重5~10%投味饲料;按照质量百分比,人工饲料由鱼粉18%,豆饼17%,花生饼15%,菜籽饼9%,玉米粉16%,海藻粉20%,骨粉3%,赖氨酸1%,多种维生素1%组成;⑥饲育过程中的病害预防人工饲料配制过程中,按10~20毫克/千克饲料的比例加入抗生素,连续投味5~7天;⑦饲育过程中的病害治理当细菌性疾病大范围发生时,用浓度为5~8ppm的青霉素溶液全池泼洒5~7天,并将底质用浓度为10~20ppm的漂白液进行消毒,24小时后,用新鲜沙滤海水全面淘洗干净。
本发明所述的沙蚕的集约化人工养殖方法适用于双齿围沙蚕、多齿围沙蚕、独齿围沙蚕和扁齿围沙蚕等多种沙蚕的人工养殖。
与现有的沙蚕养殖方式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1)实现了一种沙蚕全人工养殖,根据一种沙蚕生活特点进行底质搭配,使沙蚕适合室内养殖环境。使沙蚕养殖不受气候环境限制,养殖生产可以全年进行。
(2)根据一种沙蚕营养需求,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通过人工制造适合沙蚕生长的饲料组分进行合理搭配,促进人工养殖沙蚕的快速生长。
(3)沙蚕养殖成活率高,达到70~90%,可以全年进行养殖,生长速率快。
经检测,本发明实施例所养殖沙蚕的一年的养殖成活率达70~90%,成品沙蚕体重为5~10g。养殖产量为的幼虫年平均增重2-3g。并可以全年为出口提供活沙蚕。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a.建内养殖池,规格为长6~8米,宽2~4米,高1.0米,池底底质层厚度20~50cm,海水层高30~50cm;b.底质用细砂和粉沙均为市售建筑用沙,经孔径0.2~1mm的筛网筛滤得到。采用砂与沙按1∶1的比例进行搭配。其中粗砂(粒径2~0.5mm)15%;中砂(粒径0.5~0.25mm)25%;细砂(粒径0.25~0.063mm)10%,粗粉沙(粒径0.063~0.016mm)35%;细粉沙(粒径0.016~0.004mm)15%。底质厚度为10~30cm。底质用5-10ppm的二氧化氯溶液浸泡24小时消毒,消毒后24小时底质经过海水清洗干净。
c.投放人工培育的沙蚕苗种,规格为0.2~1g/个,投苗密度为2000~10000尾/M2;d.微充气法进行饲育。微充气采用罗茨鼓风机,功率为2000瓦;e.投喂手工制人工饲料,日投喂2次,每次按池内沙蚕体重的5~10%进行投喂,按照质量百分比,该人工饲料由鱼粉20%,蚕蛹粉10%,骨粉3%,豆粉18%,花生饼17%,海藻粉15%,玉米粉15%,赖氨酸1%,多种维生素1%组成;f.在人工饲料中添加头孢霉素进行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添加剂量为10~20毫克/千克饲料,连续投喂5~7天。
经检测,养殖的沙蚕成活率达70~90%,成品沙蚕体重为5~10g。养殖产量为的幼虫年平均增重2~3g。
实施例2其它同实施例1,如果沙蚕养殖过程中细菌性疾病大范围发生,病害治理的处理方法为青霉素(5~8ppm)全池泼洒5~7天,并将底质用浓度为10~20ppm的漂白液进行消毒。24小时后,用新鲜沙滤海水全面淘洗干净。
权利要求
1.一种沙蚕的室内人工集约化养殖方法,包括建立室内养殖池→投苗→人工饲育→采捕的基本步骤,其特征在于①室内养殖池长6~8米,宽2~4米,高0.5~1.0米;池内自下而上依次为底质层、海水层,底质层厚度20~50cm,海水层厚度30~50cm;按质量百分比,底质由40~70%的砂和30~60%的粉沙组成,其中,砂的粒径范围为0.063~2mm,粉沙的粒径范围为0.004~0.063mm;②人工饲育采用微充气法配合投味人工饲料的方法,每日更换海水2次,每次注水时按照养殖沙蚕体重的5~10%投味人工饲料;按照质量百分比,人工饲料配方为鱼粉 18%豆饼 17%花生饼15%菜籽饼9%玉米粉16%海藻粉20%骨粉 3%赖氨酸1%多种维生素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沙蚕的室内人工集约化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室内养殖池为水泥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沙蚕的室内人工集约化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质层材料在铺设入选定的室内养殖池之前,需要经过消毒处理,消毒的方法是用5~10ppm浓度二氧化氯海水溶液浸泡24小时,然后用海水清洗干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沙蚕的室内人工集约化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工饲育还包括病害防治的步骤①病害预防人工饲料配制过程中,按10~20毫克/千克饲料的比例加入抗生素,连续投味5~7天;②病害治理当细菌性疾病大范围发生时,用浓度为5~8ppm的青霉素溶液全池泼洒5~7天,并将底质用浓度为10~20ppm的漂白液进行消毒,24小时后,用新鲜沙滤海水全面淘洗干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沙蚕的室内人工集约化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生素为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沙蚕的室内人工集约化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①建室内养殖池,养殖池长6~8米,宽2~4米,高0.5~1.0米;池内自下而上依次为底质层、海水层,底质层厚度20~50cm,海水层厚度30~50cm;②底质层的选择、消毒以粒径范围0.063~2mm的砂和粒径范围0.004~0.063mm的粉沙按照质量百分比40~70%∶30~60%组成底质;底质用5~10ppm的二氧化氯海水溶液浸泡24小时后用海水清洗干净并铺设入养殖池;③投放沙蚕苗种,规格为5~10刚节/个,密度为2000~10000尾/M2;④微充气法进行饲育,养殖池每日换水2次;⑤人工配合饲料饲育,每次换水后重新注水时按沙蚕体重5~10%投味饲料;按照质量百分比,人工饲料由鱼粉18%,豆饼17%,花生饼15%,菜籽饼9%,玉米粉16%,海藻粉20%,骨粉3%,赖氨酸1%,多种维生素1%组成;⑥饲育过程中的病害预防人工饲料配制过程中,按10~20毫克/千克饲料的比例加入抗生素,连续投味5~7天;⑦饲育过程中的病害治理当细菌性疾病大范围发生时,用浓度为5~8ppm的青霉素溶液全池泼洒5~7天,并将底质用浓度为10~20ppm的漂白液进行消毒,24小时后,用新鲜沙滤海水全面淘洗干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沙蚕的室内人工集约化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中所述的沙蚕包括双齿围沙蚕、多齿围沙蚕、独齿围沙蚕和扁齿围沙蚕。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全人工控制的养殖环境,在室内实现沙蚕的高密度集约化人工养殖的方法。该方法根据一种沙蚕生活特点进行养殖池建立、底质搭配、及人工饲料饲育,使沙蚕适合室内养殖环境并不受气候环境限制,养殖生产可以全年进行。与现有的沙蚕养殖方式相比,本方法保证沙蚕苗种的高成活率及高生长速率;采用此方法进行沙蚕养殖,成活率达70~90%,成品沙蚕体重为5~10g。养殖产量为的幼虫年平均增重2~3g。并可以全年为出口提供活沙蚕。
文档编号A23K1/18GK101053315SQ20071001148
公开日2007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8日
发明者周一兵, 杨大佐, 管兆成, 叶安发, 刘海映 申请人:大连水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