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880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尤指一种能使树木稳固笔直成长及 不受风雨影响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在移植、种植树木时,都会为树木设置支撑架以防止其被大风雨吹倒或倾 斜成长,待其地基稳固后才将支撑架拆除。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为一种树木种植固 定架构,包含 一片体、 一滚轮、 一固定杆、 一弹片等相互连结为一固定架,俾藉 由滚轮顶持于树木,以保持树木之笔直成长。
专利文献l:中国台湾公告第513908号「树木种植固定架结构」、公告日2002 年12月11日。
上述专利文献1的方式虽然能有效辅助树木笔直成长茁壮,且中空的固定杆具 有储存水分的功效,但位于土面上且呈斜向支撑的态样过于突出而造成不雅观,因 此如何能克服此问题点即为本发明的主要目的。
再者,支撑架是插置在地表上,底部并未深入土内,所以支撑架本身并无稳固 的地基,因此遇大风雨时仍会有倾倒之虞。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一种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以有效辅助树木笔 直成长茁壮,且中空的固定杆具有储存水分的功效,并解决位于土面上且呈斜向支 撑的形态过于突出而造成不雅观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
为一种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其包括 一埋设于树木侧旁土面下并使顶端外 露于地表的竖杆(l); 一结合于竖杆(l)底端且埋设在土面下并作为稳固基础的基杆 (3);以及一结合在竖杆(1)顶端用以稳住树干(7)的固定件(4)。
根据上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该基杆(3)是由环架(32)与基架(31)组成,而 基架(31)并与竖杆(1)垂直结合。
根据上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该竖杆(1)的顶部能以固定件(4)结合第二竖
杆(r ),而前述第二竖杆(r )能与小树(7')系固。根据上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该竖杆(1)与基杆(3)是中空的管体。
根据上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该竖杆(1)的管壁具有多个透孔(12),该基杆 (3)的管壁也具有多个透孔(32)。
根据上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该竖杆(l)顶端开口内设置供水流入管内的网 杯(2),网杯的底部设有小孔。
根据上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该竖杆(1)上端的枢接端(13)能衔接连结套 (14),并藉由连结套(14)再衔接另一能供固定件(4)设置的中空第二竖杆(1')。
根据上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该固定件(4)是贯穿竖杆(1)及树干(7)的螺栓 (41)。
根据上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该螺栓(41)穿过树干(7)后与螺帽(42)螺合固定。
根据上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该固定件(4)是绕包于竖杆(r )与树干(7)间
的弹性网布(45),以及束紧在弹性网布(45)外围的束带(44)所组成。
根据上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该基杆(3)结合一与竖杆(1)平行且能钻入树
干(7)内的穿杆(33)。
根据上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该竖杆(1)顶端连接一导线(17),该导线(17)
的另端连接一设置在树干(7)顶端的避雷针(16)。 第二实施形态
为一种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其包括 一埋设于树木侧旁的土面下使顶端外 露于地表,且管壁具有多个透孔(12)的中空竖杆(1); 一设于中空竖杆(l)内且与竖 杆(1)内壁保持间距且底缘具有挡环(51)将竖杆(1)分隔为上、下二腔室的内管(5); 一结合在中空竖杆(1)顶端用以稳住树干(7)的固定件(4);以及藉由内管(5)由上而
下强力加压灌入后而在竖管(1)底部形成混泥土的基座(6)。
根据上述所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该中空竖杆(l)顶端开口内设置供水流入
管内的网杯(2),网杯的底部设有小孔。
根据上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该中空竖杆(1)的管壁具有多个透孔(12)。 第三实施形态
为一种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其包括 一埋设于树木侧旁的土面下使顶端外 露于地表,且管壁具有多个透孔(12)的中空竖杆(1); 一结合在中空竖杆(l)顶端用 以稳住树干(7)的固定件(4);以及结合在土面下之竖杆(l)底部周围的混泥土基座
(6)。
根据上述所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该中空竖杆(l)顶端开口内设置供水流入管内的网杯(2),网杯的底部设有小孔。
根据上所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该竖杆(1)顶部的枢接端(13)能螺接一连结 套(14),该连结套(14)衔接另一能供固定件(4)设置的第二竖杆(1')。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可获至下列功效
1. 竖杆(1)垂直埋设于土面下,仅上端微露于地表供固定件(4)稳住树干(7)基 部,因此较不容易造成不雅的外观;而网杯(2)取出后可将肥料装填于竖杆(1)内, 再藉由雨水通过网杯(2)使肥料经由竖杆透孔(12)渗入土壤中,以使树木快速往下扎 根,使根部茁壮,抓持力道增强。
2. 竖杆(1)底端结合基管(3)作为地基,或藉由土面下的混泥土基座(6)作为地 基,因此稳固性提高,更能有助于稳固树木。
3. 将竖杆(l)上端再增设第二竖杆(l')后,能供弹性网布(43)将树干与第二竖 杆(15)绕包,以利束带(44)束绑固定,能有助于幼树笔直成长,且弹性网布(43)具 有透气效果,不会影响幼树的发育。
4. 于种植成树时,可将穿杆(33)由下往上植入树干(7)中央,使支撑树木的力道 更增强,并能有效避免树木摇晃、倾斜,减少死亡率。
5. 竖杆(1)连接导线(17),该导线(17)再与设置在树干(7)上的避雷针(16)连接,
进而有效避免树木遭遇雷击死亡。


图l: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第一例的立体分解图2: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例的立体分解图3: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第三例的立体分解图4: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第四例的立体分解图5A:为图1的使用示意图5B:为图4的使用示意图6:为图1与避雷针结合的使用示意图7: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第五例的立体分解图8:为图7的使用示意图9:为图7的另种使用示意图10: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第六例的立体分解图11:为图IO的使用示意图12: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图13:为图12的使用示意图14: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图15:为图14的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依据图面所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如后-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第一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所示本发明第一实 施方式第二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第三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第四例的立体分解图。
由上述图1 3可知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包括其包括一埋设于树木侧旁土面 下并使顶端外露于地表的竖杆(l); 一结合于竖杆(l)底端且埋设在土面下并作为稳 固基础的基杆(3);以及一结合在竖杆(1)顶端用以稳住树干(7)的固定件(4),此可 参图5A所示,该固定件(4)是以螺栓(41)穿入树干(7)后而固定,或是穿过树干后再 与螺帽(42)螺合固定;藉此以防止树木被风吹雨袭后造成倾斜或倾倒。
上述中,该基杆(3)能如图3所示,是由环架(32)与基架(31)组成,而基架(31) 并与竖杆(l)垂直结合。
上述竖杆(l)的顶部能如图4所示,以固定件(4)结合第二竖杆(1'),而前述第 二竖杆(l')能与小树(7')系固;此可参图5B所示,该固定件(4)是以弹性网布(43) 捆绑竖杆(l')与小树(7')后,再以束带(44)捆绑在弹性网布(43)的外围而固稳固 结合。此实施方式较适合用于幼树的种植,且弹性网布具有透气效果,不影响发育。
如图6所示,为图1与避雷针结合的使用示意图;图中揭示竖杆(l)顶端连接一 导线(17),该导线(17)的另端连接一设置在树干(7)顶端的避雷针(16);进而有效避 免高地树木易遭雷击死亡的情形发生。
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第五例的立体分解图,图8所示为图7的使 用示意图,图9所示为图7的另种使用示意图。
上图揭示竖杆(1)与基杆(3)是中空的管体,而且竖杆(l)的管壁具有多个透孔 (12),该基杆(3)的管壁也具有多个透孔(32);再者,竖杆(l)顶端开口内设置供水 流入管内的网杯(2),网杯的底部设有小孔。据此,可将肥料装填于竖杆(l)内,再 藉由雨水通过网杯(2)使肥料稀释后经由竖杆透孔(12)渗入土壤中,以使树木吸收养 分而快速往下扎根,而使根部茁壮,抓持力道增强。上述中空竖杆(l)能如图8所示, 以固定件(4)之螺栓(41)穿入树干(7)后固定,或穿过树干后再与螺帽(42)螺合固定;
6据此以防止树木被风吹雨袭后造成倾斜或倾倒。
其次,上述竖杆(1)上端的枢接端(13)能衔接连结套(14),并藉由连结套(14)再 衔接另一能供固定件(4)设置的中空第二竖杆(1'),藉由第二竖杆(l')能如图9所 示,以弹性网布(43)捆绑竖杆(1')与小树(7')后,再以束带(44)捆绑在弹性网布 (43)的外围而固稳固结合。
上述基管(3)可为一字横管、十字管、Y字管或多叉形管,当基管(3)的管数愈多 时,被土让覆盖后所产生的重压效果就愈好。
如图IO所示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第六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1所示为图10的 使用示意图。
上述基管(3) —侧固设有一垂直且为白铁材质的穿杆(33),藉由穿杆(33)导入树 干(7)中央,能使支撑力道更强,适合用于成树的种植;又此种实施方式是先将穿杆 (33)导入树干(7)内,再一起埋入预先挖好的土坑里。再者,树干(7)顶端更进一步 设有一以导线(17)电性导接于竖管(1)的避雷针(16),至于避雷针(16)的固定、导线 (17)的固定能轻易的藉由螺丝来完成,故不于此详加赘述。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图13为图12的使用示意图。
由图中可知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包括 一种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其包括 一埋设于树木侧旁的土面下使顶端外露于地表,且管壁具有多个透孔(12)的中空竖 杆(1); 一设于竖杆(1)内且与竖杆(1)内壁保持间距且底缘具有挡环(51)将竖管(1) 分隔为上、下二腔室的内管(5); —结合在竖杆(1)顶端用以稳住树干(7)的固定件
(4);以及由内管(5)强力由上而下加压灌入后在竖杆(1)底下形成混泥土的基座(6)。 上述中,该中空竖杆(1)顶端开口内设置供水流入管内的网杯(2),网杯的底部 设有小孔。其次,该竖管(1)的顶部为枢接端(13),能螺接连结套(14),并藉由该连 结套(14)衔接另一能供固定件(4)设置的第二竖杆(r )。此外,该中空竖杆(l)的管 壁能具有多个透孔(12),以利竖杆(l)能装入肥料,且在雨水淋入后使肥料稀释并由 透孔(12)流入土壤内供树根吸入。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图15所示为图14的实施示意图。
图中揭示一种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其包括 一埋设于树木侧旁的土面下使 顶端外露于地表,且管壁具有多个透孔(12)的中空竖杆(1); 一结合在竖杆(l)顶端 用以稳住树干(7)的固定件(4);以及结合在土面下之竖杆(l)底部周围的混泥土基座(6)。
上述中空竖杆(1)顶端开口内能设置供水流入管内的网杯(2),网杯的底部设有 小孔;其次,该竖杆(1)的顶部为枢接端(13),能螺接一连结套(14),并藉由该连结 套(14)衔接另一能供固定件(4)设置的第二竖杆(1')。再者,所述固定件(4)是能贯 穿竖杆(l)、 (I')及树干(7)的螺栓(41),该螺栓的另端则配合螺帽(42)螺固定位。 另外,固定件(4)也能以绕包于第二竖管(1')与树干(7)间的弹性网布(45)、以及束 紧在弹性网布(45)外围的束带(44)所组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 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发明巳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 而一切不脱离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 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 一种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其特征包括一埋设于树木侧旁土面下并使顶端外露于地表的竖杆(1);一结合于竖杆(1)底端且埋设在土面下并作为稳固基础的基杆(3);以及一结合在竖杆(1)顶端用以稳住树干(7)的固定件(4)。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杆(3)是由环架 (32)与基架(31)组成,而基架(31)并与竖杆(1)垂直结合。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竖杆(l)的顶部能 结合第二竖杆(l'),该第二竖杆(l')能与小树(7')系固结合。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竖杆(1)与基杆(3) 是中空的管体,前述竖杆(1)的管壁具有多个透孔(12),基杆(3)的管壁也具有多个 透孔(32)。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竖杆(l)上端的枢接 端(13)能衔接连结套(14),并藉由连结套(14)再衔接另一能供固定件(4)设置的中空 第二竖杆(l')。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竖杆(l)顶端开口 内设置供水流入管内的网杯(2),网杯的底部设有小孔。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杆(3)结合一与 竖杆(1)平行且能钻入树干(7)内的穿杆(33)。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竖杆(l)顶端连接 一导线(17),该导线(17)的另端连接一设置在树干(7)顶端的避雷针(16)。
9. 一种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其特征包括一埋设于树木侧旁的土面下使顶端外露于地表,且管壁具有多个透孔(12)的中 空竖杆(l);一设于中空竖杆(1)内且与竖杆(1)内壁保持间距且底缘具有挡环(51)将竖杆(1) 分隔为上、下二腔室的内管(5);一结合在中空竖杆(1)顶端用以稳住树干(7)的固定件(4);以及通过内管(5)由上而下强力加压灌入后而在竖管(1)底部形成混泥土的基座(6)。
10. —种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其包括一埋设于树木侧旁的土面下使顶端外露于地表,且管壁具有多个透孔(12)的中 空竖杆(l);一结合在中空竖杆(1)顶端用以稳住树干(7)的固定件(4);以及 结合在土面下之竖杆(1)底部周围的混泥土基座(6)。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辅助树木造地基的装置,其包括一埋设于树木侧旁土面下并使顶端外露于地表的竖杆(1);一结合于竖杆(1)底端且埋设在土面下并作为稳固基础的基杆(3);以及一结合在竖杆(1)顶端用以稳住树干(7)的固定件(4);据此,能使其稳固扶植树木,避免在风雨中造成倾倒或折断。
文档编号A01G23/00GK101467510SQ20071030698
公开日2009年7月1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9日
发明者周升融, 周升辉 申请人:周升辉;周升融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