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吡蚜酮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699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含吡蚜酮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含吡蚜酮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吡蚜酮(/^we/roz/"e),别名吡嗪酮,化学名4,5-二氢-6-甲基-4-(3-吡啶亚甲基氨基)-1,2,4-3(2H)-酮,分子式C10H"N5O,属于新型的吡啶杂环类杀虫剂。这种新型杀虫剂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符合当今农药发展方向。并且,该杀虫剂作用方式独特,没有击倒活性,不会对昆虫产生直接毒性,昆虫一旦接触到该药剂,就立即停止取食。即使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己产生抗性,吡岈酮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特别是蚜虫、白粉虱、黑尾叶蝉仍有独特的防治效果,可用于多种抗性品系害虫的防治。因其具有的高选择性、对哺乳动物的低毒性和对鸟类、鱼类、非靶标节肢动物的安全性,在综合防治中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吡蚜酮在市场上价格昂贵。混灭威(英文通用名Broot),化学式C10H13NO2,化学名N-甲基氨基甲酸混二甲苯酯(7wixec^nw/y/;^e/^/wer/y/ca^am加e),工业品为淡黄色至红棕色油状液体,密度约为1.0885,微臭,当温度低于10'C时,有结晶析出,不溶于水,微溶于汽油、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酮、苯和甲苯等有机溶剂。遇碱易分解。一般加工配制为乳油、速溶乳粉或粉剂。为中等毒杀虫剂。药效不受温度的影响,在低温下仍有很好的防效,适用于水稻。也可用于防治棉叶蝉、棉造桥虫、棉蚜、大豆食心虫、茶长白蚧若虫等。有强烈的触杀作用,击倒速度快,但残效期短,只有23天。仲丁威(英文通用名BPMC),别名巴沙,扑杀威,化学式d2HuN02化学名甲基氨基甲酸邻仲丁基苯酯。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甲醇、苯等有机溶剂。在碱性和强酸介质中不稳定,在弱酸性介质中稳定,受热易分解。是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属低毒杀虫剂。主要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阻断正常神经传导,引起整个生理生化过程的失调,使害虫中毒死亡。对飞虱、叶螨类有特效,杀虫迅速、但残效期短,只能3维持4-5天。总之,该物质具有强烈的触杀作用,选择性强,残留低,速效性好、但持效期短。氰戊菊酯(fenva/erate),化学式C25H22CIN03,另U名来福灵(Si/m/'-a/p/a)、速灭杀丁、中西杀灭菊酯,化学名称(S)-a-氰基-3-苯氧基苄基(S)-2-(4-氯苯基)-3-甲基丁酸酉旨[(S)-a-cyano-3-phenoxybenzyl(S)-2画(4-chlorophenyl)-3-methylbutyrate]。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适用于棉花、果树、蔬菜和其它作物的害虫防治。防治对象为鞘翅目、双翅目、单翅目、半翅目、鳞翅目和直翅目害虫,如玉米螟、蚜虫、油菜花露尾甲、甘蓝夜蛾、菜粉'蝶、苹果蠹蛾、苹蚜、棉蚜、桃小食心虫等。氰戊菊酯属中等毒性杀虫剂,原药大鼠急性经口LD50为451mg/kg,大鼠急性经皮LD50>5000mg/kg,大鼠急性吸入LC50〉101mg/m3,,对兔皮肤有轻度刺激,对眼睛有中度刺激。没有致突变、致畸和致癌作用。对鱼和水生动物毒性很大,对鸟类毒性不大,对蜜蜂安全。氰戊菊酯杀虫谱广,对天敌无选择性,以触杀和胃毒作用为主,无内吸和熏蒸作用。但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氰戊菊酯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并且使用多年,很多害虫已对其产生抗性,从而导致防效下降。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含吡蚜酮的增效杀虫组合物。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杀虫组合物的应用。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含吡蚜酮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包括以下两种活性成分a)第一活性成分为吡蚜酮;b)第二活性成分为混灭威、仲丁威或氰戊菊酯;其中,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质量比是0.5-40:2-50。优选质量比是0.5-30:1-40。最优选质量比为1-20:1-20。上述杀虫组合物中,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二者在组合物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90%。优选质量百分含量为2-60%。本发明含吡蚜酮的增效杀虫组合物所述的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可以和己知的农药助剂和赋形剂等制成农药上允许的任一种剂型。如乳油、水乳剂或可湿性粉剂等。施用时,可采用叶面喷施等农药常规施用方法所述助剂具体可以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钙、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稀嵌4段化合物(如农乳1601#)、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70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等,赋形剂可采用环己酮、二甲苯、溶剂油、水、防冻剂(如丙二醇)、去离子水等试剂。助剂、赋形剂可以单用或混合并用,还可加入农药制剂上允许的其它辅料。本发明组合物的耙标作物可以为广泛的农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黄瓜、菜豆、蚕豆等蔬菜作物,桃、梨、苹果等果树作物,兰花、菊花等花卉作物。对于半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优良,特别是对水稻稻飞虱和蚜虫有显著防效。特别是仲丁威和吡蚜酮的复配组合物不仅防治半翅目害虫效果显著,而且残留低、毒性低。上述含吡蚜酮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可应用于制备防治半翅目害虫的杀虫剂,特别是用于制备防治水稻稻飞虱和蚜虫的杀虫剂。如无特别说明,本发明所述的"%"均为质量百分比。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组分配比合理,对于半翅目害虫防治效果好,对于抗性水稻稻飞虱和蚜虫具有特别显著的防治作用。并且用药成本低廉、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速效性好,持效性长。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阐述。试验采用稻飞虱、黄瓜蚜虫为测试对象,以吡蚜酮和混灭威、吡蚜酮和仲丁威,吡蚜酮和氰戊菊酯迸行复配的增效研究。稻飞虱毒力测定(褐飞虱A//7apan/afa/ugens):试剂吡蚜酮原药(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生产)、混灭威原药(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氰戊菊酯原药(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使用时将原药配制成如表1和表4所需的复配浓度。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7-2006》。试虫为采自田间的稻飞虱(褐飞虱)蛹,温室内用水稻苗饲养三代,挑选生长均匀一至四的龄若虫,接入置放水稻嫩苗(用棉花球保湿处理)的直径12厘米的培养皿,每皿接已麻醉若虫30头,每处理接5个皿,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次喷一个皿,每皿喷药液3毫升。一般每个处理设置6个浓度梯度。待虫子苏醒后,将处理过的培养皿放入25'C,12H/I2H光照培养箱内培养,48小时检查死虫数,计算死亡率。空白对照喷等量清水。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sq、LC卯、b值及其95%置信限,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试虫的活性。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下列公式计算AT1=(S/M)x刚式中AT为混剂实测毒力指数;S为标准杀虫剂的LCM),单位为毫克每升(mg/l);M为混剂的LCso,单位为毫克每升(mg/I);TTI=TIAxPA+TIBxPB式中TTI为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IA为A药剂毒力指数;PA为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TIB为B药剂毒力指数;PB为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CTO(ATl/TTI)x100—式中CTC为共毒系数;ATI为混剂实测毒力指数;TTI为混剂理论毒力指数。复配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5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效果相加作用。黄瓜蚜虫毒力测定(棉蚜AphisgossypiiGloyer):试剂吡蚜酮原药(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生产)、仲丁威(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氰戊菊酯(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使用时将原药配制成如表2和表3所需的复配浓度。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7—2006》。试虫为采自田间的黄瓜蚜虫成虫,室内饲养一周后,挑选生长均匀一致的雌成虫,接入置放黄瓜叶的直径12厘米的培养皿。每皿放入30头蚜虫。每处理5个皿。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次喷一个培养皿,每皿喷药液3毫升。喷完后凉干黄瓜叶后放入20'C,12H/12H光照培养箱内培养,48小时检查死虫数,计算死亡率。空白对照喷等量清水。一般每个处理设置6个浓度梯度。统计方法同上。稻飞虱、黄瓜蚜虫的测定结果分别见表1、表2、表3和表4。<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column></row><table><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表2吡蚜酮和仲丁威的不同配比组合物对黄瓜蚜虫的毒力测定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表3吡蚜酮和氰戊菊酯的不同配比组合物对黄瓜蚜虫的毒力测定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表4吡蚜酮和氰戊菊酯的不同配比组合物对水稻稻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从表中看出,吡蚜酮分别与混灭威、仲丁威和氰戊菊酯复配,对黄瓜蚜虫和稻飞虱共毒系数均可达到120以上,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田间防效试验l:共设6组50.5%吡蚜酮混灭威EC(按照实施例1方法制备得到)、35%吡蚜酮混灭威EW(按照实施例2方法制备得到)、55%吡蚜酮混灭威WP(按照实施例3方法制备得到)、25X吡蚜酮WP、50X混灭威EC,清水对照。重复三次,共18个小区。于水稻一代褐飞虱低龄若虫期施药,将药液均匀喷布。药前调查基数,药后1天、3天、7天分别调查每小区残留虫量,计算校正防效。同时,观察有无药害产生,试验结果见表5。表5吡蚜酮与混灭威复配防治水稻褐飞虱的田间实验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由表5可知,药后一天,50.5%吡蚜酮,混灭威EC、35%吡蚜酮.氰戊菊酯EW、55%吡蚜酮氰戊菊酯WP防效均在卯%以上,显著高于25%吡蚜酮WP,与20%氰戊菊酯EC相当;药后3天,三个混合配制的制剂防效稳定在90%以上,而混灭威单剂防效明显下降,吡蚜酮单剂防效略有提高;药后7天,50.5%吡蚜酮*混灭威Ec在卯.5%,35%吡顿酮*氰戊菊酯EW、55%吡蚜酮*氰戊菊酯WP防效均在90%以上,与25%吡蚜酮WP单剂防效相当,均显著高于混灭威单剂防效,说明吡蚜酮与混灭威按复配不仅具有较好的速效性,而且持效期延长,弥补了吡蚜酮和混灭威单剂的不足,而且两者混配降低了成本,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试验期间未见药害和不良影响产生。,田间防效试验2:.共设6组50.5%吡蚜酮仲丁威EC(按照实施例6方法制备得到)、35%吡蚜酮'仲丁威EW(按照实施例7方法制备得到)、55X吡蚜酮'仲丁威WP(按照实施例8方法制备得到)、25X吡蚜酮WP、50X仲丁威EC,清水对照。重复三次,共18个小区,将药液均匀喷布。药前调査基数,药后1天、3天、7天分别调査每小区残留虫量,计算校正防效。同时,观察有无药害产生,试验结果见表6。表6吡蚜酮与仲丁威复配防治黄瓜蚜虫的田间实验结果处理(亩用商品量)g/mu药前基数(头/株)药后l天药后3天药后7天平均防效(%)平均防效(%)平均防效(%)实施例6501251.096.495.991.5实施例7301325.097.197.893.7实施例851512.091.298.696.825X吡釾酮WP16845.077.585.588.050X仲丁威EC100725.097.065.853.9清水对照1208.0一——由表6可知,药后一天,50.5%吡蚜酮'仲丁威EC、35%吡蚜酮'氰戊菊酯EW、55%吡蚜酮氰戊菊酯WP防效均在90%以上,显著高于25%吡蚜酮WP,与20%氰戊菊酯EC相当;药后3天,三个混合配制的制剂防效稳定在卯%以上,而仲丁威单剂防效明显下降,吡蚜酮单剂防效略有提高;药后7天,50.5%吡蚜酮*仲丁威EC在91.5%,35%吡顿酮*氰戊菊酯EW、55%吡蚜酮'氰戊菊酯WP防效均在90%以上,均显著高于仲丁威单剂和25%吡蚜酮WP单剂防效,说明吡蚜酮与仲丁威按复配不仅具有较好的速效性,而且持效期延长,弥补了吡蚜酮和仲丁威单剂的不足,9而且两者混配降低了成本,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试验期间未见药害和不良影响产生。田间防效试验3:共设6组31%吡蚜酮'氰戊菊酯EC(按照实施例11方法制备得到)、20%吡蚜酮"氰戊菊酯EW(按照实施例12方法制备得到)、40.5%吡蚜酮.氰戊菊酯EW(按照实施例13方法制备得到)、25X吡蚜酮WP、20X氰戊菊酯EC,清水对照。重复三次,共18个小区。于水稻一代褐飞虱低龄若虫期施药,将药液均匀喷布。药前调查基数,药后1天、3天、7天分别调査每小区残留虫量,计算校正防效。同时,观察有无药害产生,试验结果见表7。表7吡蚜酮与氰戊菊酯复配防治水稻褐飞虱的田间实验结果处理药前基数药后l天药后3天药后7天(亩用商品量)(头淋)平均防平均防平均防g/mu效(%)效(%)效(%)实施例ll301006.096.592.3卯.8实施例12201256.092.595.895.0实施例1351006.081.592.596.525%吡蚜酮WP161215.080.087.590.520%氰戊菊酯EC1001164.095.6卯.265.5清水对照1280.0一一_田间防效试验4:共设6组31%吡蚜酮'氰戊菊酯EC(按照实施例11方法制备得到)、20%吡蚜酮氰戊菊酯EW(按照实施例12方法制备得到)、40.5%吡蚜酮氰戊菊酯EW(按照实施例13方法制备得到)、25。/6吡蚜酮WP、20M氰戊菊酯EC,清水对照。重复三次,共18个小区,将药液均匀喷布。药前调査基数,药后1天、3天、7天分别调查每小区残留虫量,计算校正防效。同时,观察有无药害产生,试验结果见表8。10表8吡蚜酮与氰戊菊酯复配防治黄瓜蚜虫的田间实验结果<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注-表中药前基数及残留虫量均为三次重复的平均值。由表7和表8可知,吡蚜酮和氰戊菊酯的复配组合物对防治水稻稻飞虱和黄瓜断虫的速效性和持效期均显著吡蚜酮和氰戊菊酯单剂防效,弥补了吡蚜酮和氰戊菊酯单剂的不足,而且两者混配降低了成本,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试验期间未见药害和不良影响产生。本发明采用下列实施例进行说明,但不限制本发明。实施例1:50.5%乳油(EC)吡蚜酮0.5%混灭威50%农乳1601#5%二甲苯补足至100%在混合釜中先加入二甲苯,农乳1601#(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共聚物),之后加入吡蚜酮和混灭威充分混合后配成乳油,临用时兑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的药液。实施例2:35%水乳剂(EW)吡蚜酮5%混灭威30%D4252%农乳1601#4%丙二醇4%蒸馏水补足至100%使用高切力混合釜,依次加入蒸馏水、丙二醇、D425、农乳1601#,有效成份吡蚜酮和混灭威,剪切混合至检测合格成水乳剂,临用时兑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的药液。实施例3:55X可湿性粉剂(WP)吡蚜酮40%混灭威15%白炭黑5%木质素磺酸盐5%扩散剂NNO'3%十二烷基硫酸钠1%凹凸棒土补足至100%混灭威先用白炭黑吸附,吡蚜酮与其他组分经气流粉碎机粉碎,二级混合后即配成可湿性粉剂。临用时兑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的药液。实施例4:1%乳油(EC)吡蚜酮0.5%混灭威0.5%农乳1601#5%二甲苯补足至100%在混合釜中先加入二甲苯,农乳1601#(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共聚物),之后加入吡蚜酮和混灭威充分混合后配成乳油,临用时兑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的药液。实施例5:25%水乳剂(EW)吡蹄酮15%混灭威10%D4252%农乳1601#4%丙二醇4%蒸馏水补足至100%使用高切力混合釜,依次加入蒸馏水、丙二醇、D425、农乳1601#,有效成份吡蚜酮和混灭威,剪切混合至检测合格成水乳剂,临用时兑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的药液。实施例6:50.5%乳油(EC)吡蚜酮0.5%仲丁威50%农乳1601#5%二甲苯补足至100%在混合釜中先加入二甲苯,农乳1601#(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共聚物),之后加入吡蚜酮和仲丁威充分混合后配成乳油,临用时兑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的药液。实施例7:35%水乳剂(EW)-吡顿酮5%仲丁威30%D4252%农乳1601*4%丙二醇4%蒸馏水补足至100%使用高切力混合釜,依次加入蒸馏水、丙二醇、D425、农乳1601、有效成份吡蚜酮和仲丁威,剪切混合至检测合格成水乳剂,临用时兑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的药液。实施例8:55X可湿性粉剂(WP)吡顿酮40%仲丁威.15%白炭黑5%木质素磺酸盐5%扩散剂NNO3%十二烷基硫酸钠1%凹凸棒土补足至100%仲丁威先用白炭黑吸附,吡蚜酮与其他组分经气流粉碎机粉碎,二级混合后即配成可湿性粉剂。临用时兑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的药液。实施例9:25%乳油(EC)吡蚜酮15%仲丁威10%13农乳1601#5%二甲苯补足至100%在混合釜中先加入二甲苯,农乳1601#(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共聚物),之后加入吡蚜酮和仲丁烕充分混合后配成乳油,临用时兑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的药液。实施例10:2%水乳剂(EW)吡岈酮1%仲丁威'1%D4252%农乳1601#4%丙二醇4%蒸馏水补足至100%使用高切力混合釜,依次加入蒸馏水、丙二醇、D425、农乳1601#,有效成份吡蚜酮和仲丁威,剪切混合至检测合格成水乳剂,临用时兑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的药液。实施例11:31%乳油(EC)吡蚜酮1%氰戊菊酯30%农乳700*6%二甲苯补足至100%在混合釜中先加入二甲苯,农乳700#(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之后加入吡顿酮和氰戊菊酯,充分混合后配成乳油,临用时兑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的药液。实施例12:20%水乳剂(EW)吡蚜酮10%氰戊菊酯10%D4252%农乳1601#4%丙二醇4%蒸馏水补足至100%14使用高切力混合釜,依次加入蒸馏水、丙二醇、D425、农乳1601#,有效成份吡蚜酮和氰戊菊酯,剪切混合至检测合格成水乳剂,临用时兑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的药液。实施例13:40.5%水乳剂(EW)吡蚵酮40%氰戊菊酯0.5%D425,2%农乳1601#4%丙二醇4%蒸馏水补足至100%使用高切力混合釜,依次加入蒸馏水、丙二醇、D425(萘磺酸甲醛縮合物,阿克苏部分产品系)、农乳1601#,有效成份吡蚜酮和氰戊菊酯,剪切混合至检测合格,成水乳剂,临用时兑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的药液。实施例14:90%乳油(EC)吡断酮40%氰戊菊酯50%农乳700#6%二甲苯补足至100%在混合釜中先加入二甲苯,农乳700#,之后加入吡蚜酮和氰戊菊酯,充分混合后配成乳油,临用时兑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的药液。实施例15:60%乳油(EC)吡蚜酮20%氰戊菊酯40%农乳700#6%二甲苯补足至100%在混合釜中先加入二甲苯,农乳700#,之后加入吡蚜酮和氰戊菊酯,充分混合后配成乳油,临用时兑水稀释成所需浓度的药液。1权利要求1、一种含吡蚜酮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组合物包括以下两种活性成分a)第一活性成分为吡蚜酮;b)第二活性成分为混灭威、仲丁威或氰戊菊酯;其中,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质量比是0.5-40∶2-5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吡蚜酮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质量比是0.5-30:1-4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吡蚜酮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质量比是1-20:1-2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吡蚜酮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二者在组合物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9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含吡蚜酮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二者在组合物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6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吡蚜酮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第一活性成分和第二活性成分和已知的农药助剂和赋形剂制成农药上允许的任一种剂型。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含吡蚜酮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剂型是乳油、水乳剂或可湿性粉剂。8、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吡蚜酮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在制备防治半翅目害虫的杀虫剂中的应用。9、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吡蚜酮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在制备防治抗性水稻稻飞虱和蚜虫的杀虫剂中的应用。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吡蚜酮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该组合物包括以下两种活性成分a)第一活性成分为吡蚜酮;b)第二活性成分为混灭威、仲丁威或氰戊菊酯;其中,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质量比是0.5-40∶2-50。本发明组合物可用于制备防治半翅目害虫的杀虫剂,特别是用于制备防治水稻稻飞虱和蚜虫的杀虫剂。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组分配比合理,对于半翅目害虫防治效果好,尤其对于抗性水稻稻飞虱和蚜虫具有特别显著的防治作用。并且用药成本低廉、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速效性好,持效性长。文档编号A01N47/10GK101653133SQ200910034978公开日2010年2月24日申请日期2009年9月16日优先权日2009年9月16日发明者梁龙华申请人:梁龙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