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419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具体为一种含有噻嗪酮的杀虫剂组合物,及其应用于防治植物上的抗性害虫。

背景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繁殖量大、世代重叠明显的害虫,如飞虱、蚜虫、粉虱、白粉虱等害虫的抗性产生速度非常快,而开发新农药品种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害虫的抗性发展速度。这样一来,农药的复配就显得非常有价值,特别是作用机理不一样的药剂的复配,可以提高药效,并且延缓抗性的发展,以延长有效成份的使用寿命。
水稻稻飞虱稻飞虱是同翅目害虫的代表之一,是水稻上常见的迁飞性害虫,其直接刺吸水稻汁液,使生长受阻,严重时稻丛成团枯萎,甚至全田死秆倒伏。根据稻飞虱抗性监测的结果,随着不断的迁飞,稻飞虱的抗性不断上升,这给稻飞虱的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以往常用的吡虫啉、异丙威等单独使用对稻飞虱效果很差。
粉虱粉虱是我国蔬菜、瓜果的重要害虫,分布全国,是北方大棚种植作物的主要害虫,包括烟粉虱和白粉虱。以成虫和若虫密集在叶片背面吸食植物汁液,分泌大量蜜露,引起煤污病的发生,还可传播病毒。近几年,我国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抗性明显,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等均效果很差。
噻嗪酮,英文通用名称buprofezin,化学名称2-特丁基亚氨基-3-异丙基-5-苯基-1,3,5-噻二嗪-4-酮。噻嗪酮属于噻二嗪酮化合物,虽不属于苯甲酰脲类,但它的杀虫原理与苯甲酰脲类杀虫剂相同,都是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对飞虱、叶蝉、粉虱及介壳虫类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是,该药剂对成虫无效,作用速度慢,且由于多年使用,很多害虫已对其产生抗性,从而导致防治效果明显下降。
氟啶虫酰胺,英文通用名flonicamid,是一种吡啶酰胺类昆虫生长调节剂,主要用于棉花、葫芦、水果、蔬菜、马铃薯、梨果和核果上。其作用机理独特,对害虫有很好的神经作用和快速拒食活性,与现有的杀虫剂没有交互抗性。但其单独使用的抗药性风险也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杀虫组合物。该组合物增效显著,防治谱广,对抗性害虫防治效果好,对产生抗性的稻飞虱和白粉虱的尤为明显;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组合物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发明人通过大量的生物测定筛选,发现噻嗪酮与氟啶虫酰胺以一定比例复配,对抗性稻飞虱和白粉虱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对其他害虫,如白粉虱、蚜虫、烟粉虱、叶蝉等同翅目害虫也有良好的田间防治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采用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虫剂进行不同配比的生物活性测定,不同配比的活性测定后通常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相加作用、拮抗作用、增效作用。以增效配比为有效成份配制成适合的制剂,用于防治农作物上的害虫,可以有效降低药剂的使用量,降低用药成本,延缓抗性的产生,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采用噻嗪酮和氟啶虫酰胺进行生物活性测试,氟啶虫酰胺与噻嗪酮的质量比例为10∶1~1∶160,优选的比例为1∶10~1∶40。
本发明组合物在实际应用中加工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任意剂型制剂,优选剂型为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所述噻嗪酮和氟啶虫酰胺在制剂中的总质量含量为1%-90%,优选10%-50%。
本发明组合物制剂可用于防治植物上的抗性害虫,尤其适用于防治已对现有药剂产生抗性的害虫,特别适用于防治抗性飞虱和粉虱。
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与现有技术相比,产生以下有益效果(1)组合物中的两种有效成分有增效作用,对抗性害虫的增效尤变明显,与单剂相比,明显提高了防治效果;(2)可以减少田间用药量,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减少对有益生物的危害;(3)组合物中两者有效成分的作用机理互不相同,组合物的应用有助于延缓害虫抗性发展,延长药剂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发明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实施例一噻嗪酮与氟啶虫酰胺对稻飞虱、白粉虱室内毒力测试 试验采用水稻褐飞虱与白粉虱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为 (1)试验药剂 95%噻嗪酮原药(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 97.6%氟啶虫酰胺原药(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 将原药按常规方法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
(2)试验对象 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t))室内用水稻苗饲养的三龄褐飞虱若虫,敏感试虫来自南京农业大学;抗性试虫采自广东省湛江市。
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iorum)温室用黄瓜苗饲养,三龄若虫供试验;敏感试虫采自深圳玉律菜场;抗性试虫采自海南海口市。
(3)试验方法 褐飞虱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11-2008》,采用稻茎浸渍法连根拔出健壮的分蘖期至孕穗初期的稻株,洗净,剪成15cm长的带根稻茎,3株一组,于阴凉处晾至表面无水痕。将稻茎分别在稀释好的药剂中浸30秒,取出晾干后,以浸湿的脱脂棉包住根部放入培养杯中,吸取3龄中期若虫放入培养杯中,每杯20头,置温度为27℃、光周期为16h:8h(L:D)的培养箱中饲养,清水对照,每一浓度重复3次。5天后检查死亡数。
白粉虱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7-2006》。试验方法采用potter喷雾法。采摘带白粉虱若虫的黄瓜叶片,剪切后叶背朝上置于带保湿琼脂的培养皿中,每皿一片,每片带30头若虫。用potter喷雾塔进行喷雾,每皿喷2ml,每重复4个培养皿。清水对照,4天后查结果。
(4)统计分析 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LC50及其95%置信限,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试虫的杀虫活性。
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S---标准杀虫剂的LC50,单位为mg/l; M---混剂的LC50,单位为mg/l。
TTI=TIAxPA+TIBxPB 式中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TIA----A药剂毒力指数; PA-----A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TIB----B药剂毒力指数; PB-----B药剂在混剂中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
式中 CTC----共毒系数; ATI---混剂实测毒力指数; T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
复配剂的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5)结果分析 抗性与敏感褐飞虱毒力测试结果见下表1和2 表1不同处理对敏感褐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敏感种群) 表2不同处理对抗性褐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抗性种群) 从表1、2中看出,氟啶虫酰胺与噻嗪酮复配,质量比为10∶1-1∶160时,对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褐飞虱的CTC均大于120,有增效作用。其中对抗性种群(对噻嗪酮抗性指数高达26.35)CTC均大于200,高于敏感种群,表明氟啶虫酰胺与噻嗪酮复配对抗性种群增效尤为明显。在抗性种群试验中,又以氟啶虫酰胺与噻嗪酮质量比为1∶10-1∶40时CTC明显较高,说明在这配比下增效更为明显。
抗性与敏感白粉虱毒力测试结果见下表3和4 表3不同处理对敏感白粉虱的毒力测定结果(敏感种群) 表4不同处理对抗性白粉虱的毒力测定结果(抗性种群) 从表3、4中看出,氟啶虫酰胺与噻嗪酮复配,质量比为10∶1-1∶160时,对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白粉虱的CTC均大于120,有增效作用。其中对抗性种群(对噻嗪酮抗性指数高达28.74)CTC均大于200,高于敏感种群,表明氟啶虫酰胺与噻嗪酮复配对抗性种群增效尤为明显。在抗性种群试验中,又以氟啶虫酰胺与噻嗪酮质量比为1∶10-1∶40时CTC明显较高,说明在这配比下增效更为明显。
实施例三噻嗪酮和氟啶虫酰胺复配剂配制及田间药效 称取95%噻嗪酮原药2.63克,97.6%氟啶虫酰胺原药2.60克、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25克、壬基酚聚氧乙烯醚3.55克、用甲苯补足总重量至100克。将以上组分按常规配制乳油的方法投入混合釜中混合,搅拌均匀形成制剂5%氟啶虫酰胺·噻嗪酮乳油(氟啶虫酰胺和噻嗪酮的质量比为1∶1)。
将该配方按有效成份40克/公顷稀释喷雾,用于防治水稻稻飞虱(褐飞虱占90%以上,对噻嗪酮抗性为5.2倍,对吡虫啉抗性为153.6倍)。药后3天防治效果为93.31%,20%噻嗪酮乳油和10%氟啶虫酰胺乳油按照同样方法及剂量使用,药后3天防效分别为73.56%和83.35%,差异显著。同时复配剂对水稻叶蝉也有一定效果(83.5%)。
本实施例产品药后21天对稻飞虱防治效果为82.31%,20%噻嗪酮乳油和10%氟啶虫酰胺乳油按照同样方法及剂量使用,药后21天防效分别为26.12%和71.37%,差异显著。表明复配剂持效期明显增长,可减少用药次数,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农药残留。
实施例四噻嗪酮和氟啶虫酰胺复配剂配制及田间药效 称取95%噻嗪酮原药26.32克,97.6%氟啶虫酰胺原药2.60克、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1.5克、二甲基亚砜10.2克、丙二醇8.2克用水补足总重量至100克。将噻嗪酮和氟啶虫酰胺原药先用二甲基亚砜溶解,按配方的比例加入丙二醇、十二烷基苯磺酸钙混合均匀,在搅拌下将混合物加入水中,搅拌至均匀后得到27.5%氟啶虫酰胺·噻嗪酮微乳剂(氟啶虫酰胺和噻嗪酮的质量比为1∶10)。
将该配方按有效成份60克/公顷稀释喷雾,用于防治茶小绿叶蝉。药后3天防治效果为96.58%,20%噻嗪酮微乳剂和5%氟啶虫酰胺微乳剂按照同样方法及剂量使用,药后3天防效分别为63.34%和87.12%,差异显著。同时检查还发现该复配药剂对茶树上烟粉虱也有一定的效果,防效为91.25%。
本实施例产品药后21天对茶小绿叶蝉防治效果为82.24%,20%噻嗪酮微乳剂和5%氟啶虫酰胺微乳剂按照同样方法及剂量使用,药后21天防效分别为35.35%和76.47%,差异显著。表明复配剂持效期明显增长,可减少用药次数,扩大防治谱,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农药残留。
实施例五噻嗪酮和氟啶虫酰胺复配剂配制及田间药效 称取95%噻嗪酮原药42.11克,97.6%氟啶虫酰胺原药1.02克、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6.5克、木质素磺酸钠5.5克、黄原胶1.1克、用水补足总重量至100克。将以上组分混合均匀,经高速剪切后得到41%氟啶虫酰胺·噻嗪酮悬浮剂(氟啶虫酰胺和噻嗪酮的质量比为1∶40)。
将该配方按有效成份60克/公顷稀释喷雾,用于防治大棚黄瓜白粉虱。药后3天防治效果为98.55%,20%噻嗪酮悬浮剂和5%氟啶虫酰胺悬浮剂按照同样方法及剂量使用,药后3天防效分别为72.13%和90.27%,差异显著。同时检查还发现该复配药剂对黄瓜蚜虫也有一定的效果,防效为88.66%。
本实施例产品药后21天对黄瓜白粉虱防治效果为83.88%,20%噻嗪酮悬浮剂和5%氟啶虫酰胺悬浮剂按照同样方法及剂量使用,药后21天防效分别为38.17%和78.86%,差异显著。表明复配剂持效期明显增长,可减少用药次数,扩大防治谱,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农药残留。
实施例六噻嗪酮和氟啶虫酰胺复配剂配制及田间药效 称取95%噻嗪酮原药1.05克,97.6%氟啶虫酰胺原药10.25克、十二烷基苯磺酸钙4.4克、N-甲基吡咯烷酮8.5克、二甲基亚砜8.8克、用去离子水补足总重量至100克。将噻嗪酮和氟啶虫酰胺原药、二甲基亚砜、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和N-甲基吡咯烷酮加在一起,使溶解、搅拌均匀成油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油相与水相混合,制得11%氟啶虫酰胺·噻嗪酮水乳剂(氟啶虫酰胺和噻嗪酮的质量比为10∶1)。
将该配方按有效成份20克/公顷稀释喷雾,用于防治节瓜白粉虱。药后3天防治效果为94.44%,20%噻嗪酮水乳剂和5%氟啶虫酰胺水乳剂按照同样方法及剂量使用,药后3天防效分别为43.77%和76.27%,差异显著。同时检查还发现该复配药剂对节瓜蓟马也有一定的效果,防效为89.89%。
本实施例产品对节瓜白粉虱药后21天防治效果为83.54%,20%噻嗪酮水乳剂和5%氟啶虫酰胺水乳剂按照同样方法及剂量使用,药后21天防效分别为11.14%和58.76%,差异显著。表明复配剂持效期明显增长,可减少用药次数,扩大防治谱,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农药残留。
实施例六噻嗪酮和氟啶虫酰胺复配剂配制及田间药效 称取95%噻嗪酮原药84.21克,97.6%氟啶虫酰胺原药0.52克、木质素磺酸钠2.1克、PO-EO嵌段聚醚2.1克、羧甲基纤维素1.4克、尿素3.6克、用高岭土补足总重量至100克,将以上组分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混合挤压造粒,经干燥筛分后制得80.5%氟啶虫酰胺·噻嗪酮水分散性粒剂(氟啶虫酰胺和噻嗪酮的质量比为1∶160)。
将该配方按有效成份70克/公顷稀释喷雾,用于防治大棚黄瓜烟粉虱。药后3天防治效果为98.22%,50%噻嗪酮水分散性粒剂和5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性粒剂按照同样方法及剂量使用,药后3天防效分别为80.77%和90.18%,差异显著。同时检查还发现该复配药剂对黄瓜斑潜蝇也有一定的效果,防效为84.73%。
本实施例产品对黄瓜烟粉虱药后21天防治效果为82.64%,50%噻嗪酮水分散性粒剂和5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性粒剂按照同样方法及剂量使用,药后21天防效分别为43.17%和76.34%,差异显著。表明复配剂持效期明显增长,可减少用药次数,扩大防治谱,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农药残留。
实施例七噻嗪酮和氟啶虫酰胺复配剂配制及田间药效 称取95%噻嗪酮原药22.22克,97.6%氟啶虫酰胺原药0.52克、十二烷基硫酸钠2.0克、木质素磺酸钠2.5克、萘磺酸盐5.2克、用高岭土补足至100克。将以上组分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成可湿性粉剂制得20.5%氟啶虫酰胺·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氟啶虫酰胺和噻嗪酮的质量比为1∶40)。
将该配方按有效成份60克/公顷稀释喷雾,用于防治水稻稻飞虱。药后3天防治效果为98.65%,50%噻嗪酮水可湿性粉剂和50%氟啶虫酰胺可湿性粉剂按照同样方法及剂量使用,药后3天防效分别为73.37%和89.45%,差异显著。
药后21天防治效果为83.64%,50%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和50%氟啶虫酰胺可湿性粉剂按照同样方法及剂量使用,药后21天防效分别为43.17%和71.24%,差异显著。表明复配剂持效期明显增长,可减少用药次数,扩大防治谱,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农药残留。
权利要求
1.一种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有效成份氟啶虫酰胺和噻嗪酮,有效成份氟啶虫酰胺与噻嗪酮之间的质量比为10∶1-1∶160。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份氟啶虫酰胺与噻嗪酮之间的质量比为1∶10-1∶4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份噻嗪酮和氟啶虫酰胺在农药组合物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90%。
4.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在农业应用中配制成乳油、微乳剂、水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中的一种或多种剂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农药组合物制剂,其在防治作物抗性同翅目害虫上的应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组合物制剂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防治抗性飞虱、粉虱。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组合物,其中有效成分包括噻嗪酮和氟啶虫酰胺。本发明的农药组合物对农业上的害虫防治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对抗性同翅目害虫增效尤为明显。田间使用能够减少田间用药量,减少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和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发展速度。
文档编号A01N43/72GK101692817SQ200910164570
公开日2010年4月14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1日
发明者朱卫锋, 曹明章, 文伯健, 孙华英, 罗才宏, 孔建 申请人: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