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蓝藻以及稻草为主要原料生产优质双孢菇培养基的方法

文档序号:149934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以蓝藻以及稻草为主要原料生产优质双孢菇培养基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专利是一种针对农业生产技术领域中生产优质双孢菇培养基的技术。属于农业技术中的食用菌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双孢燕:学名(Agaricus bisporus)名称:双孢燕SU名:圆蘑 ,洋蘑 、双孢蘑菇、白蘑菇英文名:CommonCultivatea Mushroom科属:双孢菇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子实体形态: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直径3-15厘米不等,初半球形,后近平展,有时中部下凹,白色或乳白色,光滑或后期具丛毛状鳞片,开燥时边缘开裂。菌肉白色,厚。菌褶粉红色呈褐色,黑色,较密,离生,不等长。菌柄粗短,圆柱形,稍弯曲,1-9 X 0.5-2厘米,近光滑或略有纤毛,白色,内实。菌环单层,白色,膜质,生于菌柄中部,易脱落。担子上有两个担孢子,所以称为双孢蘑菇,孢子印深褐色。孢子褐色,椭圆形,光滑,6.5-10 X 5-6.5微米。 传统双孢茹培养基主要采用动物粪便以及稻草和秸杆作为主要原料进行栽培,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动物粪便的氨基酸含量不高,发酵处理需要时间较长,质量不稳定等缺陷。蓝藻是原核生物.又叫蓝绿藻、蓝细菌;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类生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蓝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质和色素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该核物质没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或拟核)。在蓝藻中还有一种环状DNA——质粒,在基因工程中担当了运载体的作用。和细菌一样,蓝藻属于“原核生物”。蓝藻营养价值丰富,以太湖蓝藻为例,经检验得到其蛋白质含量为40%,主要由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赖氨酸(lysine),蛋氨酸(methion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苏氨酸(threonine),色氨酸(tryptophane),纟颜氨酸(valine)等组成。此外,还含脂肪(含量在4% -4.5% ),碳水化合物(16% -17%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青素,维生素(vitamin) A、B1.Β2.Β6.Β12.E,烟酸(nicotinic acid),肌酸(creatine),Y-亚麻酸(Y-1inolenic acid),泛酸I丐,叶酸(folic acid)及I丐,铁,锌,镁等。但同时由于蓝藻中的微囊藻属含有微囊藻毒素(MC),是鱼腥藻属、颤藻属以及念珠藻属产生的一类环状七肽肝毒素,能够通过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导致家畜和人类的急性中毒,因此在双孢菇培养料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蓝藻首先必须经过好氧发酵脱毒处理
发明内容
本技术主要内容为以脱水预处理后的蓝藻以及稻草为主要原料,以一定比例混合后添加铜绿假单胞菌属以及鞘氨醇单胞菌属为主的特定微生物种群进行好氧发酵处理,并在发酵完成后根据双孢菇所需的营养,添加多种常量以及微量营养元素,生产能够应用与双孢菇生产领域中的优质食用菌培养基,替代传统食用菌培养基生产原料(主要为动物粪便以及秸杆等),在降低培养基原料成本50%以上的基础上,达到增产10 15%的效果。从而达到变废为宝,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举例:将蓝藻经过脱水处理后,与稻草以1: 1.25的比例混合后发酵处理,发酵约25-30天后,调整其碳氮比达到双孢茹生长最优碳氮比30: 1,并添加石膏、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等盐类物质,用于双孢菇生产中,其原料成本降低50%,培养时间减少10%,产量增加20%。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技术具体实施操作步骤如下:一、原料预处理:1.蓝藻机械脱水通过带式机械挤压脱水方式将蓝藻水分降低到75%。2.脱水后蓝藻泥饼与稻草按比例混合经脱水处理后的蓝藻与含水量为10%左右的稻草段(将稻草轧段,稻草段长度约为8厘米-10厘米)混合,根据双孢菇所需的碳氮比(30: 1),确定混合比例为1: 1.25,添加铜绿假单胞菌属以及鞘氨醇单胞菌属为主特定微生物种群进行好氧发酵处理。因双孢菇生长过程中好碱性,发酵过程中需添加石灰,将发酵后原料的PH值控制到8-8.5左右。二、双孢菇培养料的配置将经预处理后的原料,并根据双孢菇的生长所需,添加石膏I %,磷酸二氢钾1%,过磷酸钙1%,尿素0.3%,花生柏1%,将培养料调整水分至60%左右。三、双孢菇培养料的二次发酵将经过上两个步骤处理后的混合原料经过前期室外堆积发酵后,虽然病虫害已大部分被杀死,但不完全,同时,稻草中木质纤维素含量较高。对分解木质素能力很低的双胞菇菌丝来说,若用这样的料来栽培则产量极低。必须通过二次发酵,利用有益菌繁殖,使草料进一步降解,由原来的大的分子化合物降解为简单的低分子化合物,以利蘑菇菌丝吸收利用。具体方法为:将前发酵好的料经过调湿(取过培养料用手紧扭有水滴出为宜)调节酸碱度(PH)为7-8后立即趁热上床。投放在床架中间三层,上层少,下层多,然后密闭通过蒸气经过加热,尽快使料内温到58-62°C,保持6-8小时,其目的是进一步杀虫、杀菌。然后,适当打开门窗进行通风,减缓加热,使温度下降,当温度降到48-52°C,维持7-8天,这阶段主要是培养有益菌繁殖、促使原料腐熟。四、双孢菇覆土生产双孢菇菌丝只有在自然土中的微生物(致腐假单孢杆菌)的刺激下,菌丝才能扭结现蕾。因此,双孢菇出菇前必须在料面覆土。由于泥土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蘑菇菌丝及子实体生长有害的病原微生物和害虫。因此,对取来的泥土必须进行消毒杀虫、杀虫处理。否贝1J,发菌再好也难有收益,从而造成前功尽弃。
用于双孢菇覆土取回后,应晒干,在使用前一星期必须进行消毒杀虫处理(泥土中所加的笼糠,需用4%石灰水浸泡24小时,捞出浙干水加入泥土中混合均匀消毒),方法是两人撒土一人喷施福尔马林和敌敌畏混合药。使用量为每111平方米栽培面积用土为福乐马林Ikg,敌敌畏2kg。将两种药剂溶于40kg水中均勻喷洒在泥土上,并建成堆。喷完药液后,在泥土堆上覆盖薄膜,薄膜底部用泥土压实,进行密封,熏杀24小时或更长一点时间方可使用。覆土完成后,接入 菌种,按照传统双孢菇生产方式进行发菌,出菇管理。
权利要求
1.要求保护以蓝藻以及稻草两类农业下脚料作为原料在双孢菇培养基中的使用。
2.要求保护以 蓝藻以及稻草两类农业下脚料作为原料在制作双孢菇培养基中各自的制备以及混合使用方法。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以蓝藻与稻草做为主要原料生产双孢菇培养基的技术,属于农业生产技术领域,能够应用于双孢菇培养基的生产中。本专利通过将蓝藻进行机械脱水,并与稻草混合后,利用特定微生物种群好氧发酵进行脱毒处理后,添加一定比例的常量及微量元素,生产优质双孢菇培养基,在降低培养基原料成本50%以上的基础上,达到增产10~15%的效果。本发明解决了目前蓝藻与稻草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变废为宝,社会、经济效益高。
文档编号C05G1/00GK103155800SQ201110430308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6日
发明者詹文圆 申请人:詹文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