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苗移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812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秧苗移植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具有行驶装置的机身的侧部具备预备秧苗载置部的秧苗移植机。
背景技术
对于在机身后部具备秧苗插植装置的秧苗移植机,已知在机身的侧部具备由多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构成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秧苗移植机。在下述专利文献1或2中,公开了如下的秧苗移植机由一根长的主连杆部件和两根短的前侧和后侧的副连杆部件构成连杆机构,在所述连杆机构安装多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并且,将所述多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构成为当该连杆机构转动时能够切换为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所述第二形态是多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成为上下多层且在俯视图中重合的形态,所述第一形态是多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前后方向成为大致一条直线状地展开的形态。因此,通过专利文献1或2所述的结构,能够简单且迅速地进行多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形态的切换,能够提高多个预备秧苗载置台的形态的切换作业性。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9-23280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9-240224号公报在现有的乘用型水稻插秧机中,存在着因进行切换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的操作而导致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S卩,在现有的乘用型水稻插秧机中,在使预备秧苗载置部件从第一形态切换到第二形态时,以及在使预备秧苗载置部件从第二形态切换到第一形态时,作业者必须操作连杆机构,为此需要中断其他作业的时间,使得作业效率降低。此外,由于连杆机构被安装成能够转动,因此存在着因机身的振动等使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前后摆动的情况,该摆动使载置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秧苗落下,为了拾取落下的秧苗不得不中断其他作业,存在着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并且,由于连杆机构的转动支点轴线设于在第二形态下位于上下方向中央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因此当处于第一形态时位于前侧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突出受到抑制, 即使是在第一形态下也难以进行秧苗的装载,存在着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进而,在将补充秧苗后变空的秧苗箱、从秧苗箱掬取秧苗的取苗部件载置在行驶车身并作业时,存在着秧苗箱和取苗部件被风吹走而落到机身外的情况。在回收落下的秧苗箱和取苗部件时,不得不中断作业,因此存在着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考虑了这样的现有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秧苗移植机,能够高效地将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切换到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即使机身摆动也能够防止秧苗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落下,并能够使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处于第二形态时位于最上层和上下方2/16 页
向中央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位于靠机身前侧的位置从而提高作业效率,并且能够将变空的秧苗箱和取苗部件收纳在预定的位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课题通过以下解决手段解决。第一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在行驶车身设有向田地插植秧苗的插植部(16),在该行驶车身设有具有驾驶座(1 和操纵手柄(18)的驾驶部(10),在固定于所述行驶车身的支承部件经由连杆部件设有多个载置秧苗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借助于切换致动器02)使该连杆部件转动,使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自如地切换为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第一形态和沿上下方向排列的第二形态。此外,第二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为,在第一方面记载的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设于所述驾驶部(10)的机身外侧,所述切换致动器02)设于该支承部件,所述连杆部件设在比该切换致动器0 靠机身外侧的位置,预备秧苗载置部件配置于比该连杆部件靠机身外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驾驶部(10)之间具备收纳秧苗箱或掬苗板的收纳部件。此外,第三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为,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记载的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部件由主连杆部件以及前侧和后侧的两个副连杆部件构成, 所述主连杆部件连结三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所述前侧和后侧的两个副连杆部件连结三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中的两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将主连杆部件和一个副连杆部件支承成能够绕各自的转动支点轴转动,将所述各自的转动支点轴配置于比在第二形态下位于上下方向中央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靠下侧的位置,使在第二形态下位于最上层和上下方向中央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通过向第一形态的切换而向机身的前侧移动。此外,第四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为,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记载的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部件由主连杆部件以及前侧和后侧的两个副连杆部件构成, 所述主连杆部件连结三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所述前侧和后侧的两个副连杆部件连结三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中的两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设有通过与主连杆部件接触而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第一形态下停止的第一停止部件和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第二形态下停止的第二停止部件。此外,第五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为,在第三方面记载的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设有通过与主连杆部件接触而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第一形态下停止的第一停止部件和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第二形态下停止的第二停止部件。此外,第六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为,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记载的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以电动机作为所述切换致动器(22),在所述秧苗移植机设有切换操作该电动机的切换操作装置(73),并设有在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成为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的位置使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停止的停止部件,所述秧苗移植机还设有通电切换部件 (92),该通电切换部件(9 在所述连杆部件与停止部件接触而对电动机施加负荷时、停止通电状态而使电动机停止。此外,第七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为,在第三方面记载的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以电动机作为所述切换致动器(22),在所述秧苗移植机设有切换操作该电动机的切换操作装置(7 ,并设有在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成为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的位置使所
5述连杆部件的转动停止的停止部件,所述秧苗移植机还设有通电切换部件(92),该通电切换部件(9 在所述连杆部件与停止部件接触而对电动机施加负荷时、停止通电状态而使电动机停止。此外,第八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为,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记载的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部件由主连杆部件以及前侧和后侧的两个副连杆部件构成, 所述主连杆部件连结三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所述前侧和后侧的两个副连杆部件连结三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中的两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所述支承部件设有所述主连杆部件的转动支点轴,在转动支点轴设有齿轮(32),该齿轮(3 传递切换致动器0 的驱动力使主连杆部件转动,当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处于第二形态时,所述切换致动器0 和齿轮 (32)配置在最上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和最下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上下方向之间、且在各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前后宽度内。此外,第九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为,在第三方面记载的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部件设有所述主连杆部件的转动支点轴,在转动支点轴设有齿轮(32), 该齿轮(3 传递切换致动器0 的驱动力使主连杆部件转动,当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处于第二形态时,所述切换致动器0 和齿轮(3 配置在最上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和最下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上下方向之间、且在各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前后宽度内。此外,第十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为,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记载的苗移植机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移植机设有传递所述切换致动器0 的驱动力的齿轮 (32),并设有覆盖该齿轮(3 和切换致动器0 的主板(78),在该主板(78)设有支承切换致动器0 的一侧的辅助板(79),该辅助板(79)配置在所述齿轮(3 的侧方,在主板 (78)设有支承所述切换致动器0 的另一侧的保持板(80),该保持板(80)向辅助板(79) 侧延伸设置并由该辅助板(79)支承。根据第一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由于能够借助于切换致动器02)将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自动地切换为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因此作业者无需通过手动作业进行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切换操作,提高了作业效率。根据第二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方面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 通过在驾驶部(10)和连杆部件之间配置切换致动器(22),防止了作业者接触到转动中的连杆部件,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此外,通过在支承部件和驾驶部(10)之间设置收纳部件,从而能够预先将用完的空箱、掬苗板收纳于该收纳部件,因此能够防止秧苗箱和掬苗板被风吹走而落到田地中的情况,无需拾拢秧苗箱和掬苗板的作业,减少了作业者的劳力。并且,通过将收纳部件设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和驾驶部(10)之间,从而作业者几乎无需移动就能够将秧苗箱和掬苗板收纳到收纳部件,因此减少了作业者的劳力。根据第三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将各个转动支点轴配置于比在第二形态下位于上下方向中央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靠下侧的位置,从而在第二形态下位于最上层和上下方向中央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通过切换到第一形态而位于靠机身前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前侧突出到田地外,作业者容易将秧苗装载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提高了作业效率。
6[0029]根据第四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设置承受主连杆部件而使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第一形态下停止的第一停止部件,从而,当主连杆部件与第一停止部件接触而形成第一形态时,主连杆部件无法进一步移动,因此防止了因机身的振动使主连杆部件以及前侧和后侧的副连杆部件活动从而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前后摆动的情况,防止了秧苗的落下。此外,通过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设置承受主连杆部件而使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第二形态下停止的第二停止部件,从而,当主连杆部件与第二停止部件接触而形成第二形态时,主连杆部件无法进一步移动,因此防止了因机身的振动使主连杆部件以及前侧和后侧的副连杆部件活动从而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前后摆动的情况,防止了秧苗的落下。根据第五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在第三方面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 通过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设置承受主连杆部件而使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第一形态下停止的第一停止部件,从而,当主连杆部件与第一停止部件接触而形成第一形态时,主连杆部件无法进一步移动,因此防止了因机身的振动使主连杆部件以及前侧和后侧的副连杆部件活动从而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前后摆动的情况,防止了秧苗的落下。此外,通过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设置承受主连杆部件而使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第二形态下停止的第二停止部件,从而,主连杆部件与停止部件接触,因此当主连杆部件与第二停止部件接触而形成第二形态时,主连杆部件无法进一步移动,因此防止了因机身的振动使主连杆部件以及前侧和后侧的副连杆部件活动从而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前后摆动的情况,防止了秧苗的落下。根据第六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以电动机作为切换致动器(22),并且设置对该电动机进行操作的切换操作装置(73),从而作业者能够操作切换操作装置(73)来切换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因此减少了作业者的劳力。此外,通过在电动机设置通电切换部件(92),从而,当主连杆部件与第一停止部件或者第二停止部件接触而对电动机施加负荷时,通电切换部件(9 能够使通电停止,因此作业者无需进行切换致动器02)的停止操作,能够集中于其他操作,提高了作业效率。并且,能够省略在成为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时使切换致动器02)停止的开关等构成部件或电气电路,因此能够大幅地削减部件数量,并且能够形成简洁的结构。根据第七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在第三方面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 通过以电动机作为切换致动器(22),并且设置对该电动机进行操作的切换操作装置(73), 作业者能够操作切换操作装置(73)来切换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因此减少了作业者的劳力。此外,通过在电动机设置通电切换部件(9 ,当主连杆部件与第一停止部件或者第二停止部件接触而对电动机施加负荷时,通电切换部件(9 能够使通电停止,因此作业者无需进行切换致动器02)的停止操作,能够集中于其他操作,提高了作业效率。并且,能够省略在成为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时使切换致动器02)停止的开关等构成部件或电气电路,因此能够大幅地削减部件数量,并且能够形成简洁的结构。根据第八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当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处于第二形态时,齿轮和切换致动器0 配置在最上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和最下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上下方向之间、且在各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前后宽度内,从而齿轮和切换致动器0 不会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前后宽度突出,因此形成为紧凑的结构。根据第九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在第三方面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 当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处于第二形态时,齿轮和切换致动器0 配置在最上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和最下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上下方向之间、且在各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前后宽度内,从而能够防止齿轮和切换致动器0 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前后宽度突出,因此形成为紧凑的结构。根据第十方面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记载的实用新型的效果的基础上,通过构成为以主板(78)和保持板(80)支承切换致动器(22),从而能够以辅助板(79)和保持板(80)承受切换致动器0 欲进行移动的力,因此能够以足够的强度可靠地支承切换致动器02)。

图1是使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层叠形态的秧苗移植机的侧视图。图2是使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展开形态的秧苗移植机的侧视图。图3是使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层叠形态的秧苗移植机的俯视图。图4是使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展开形态的秧苗移植机的俯视图。图5是使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层叠形态的秧苗移植机的主视图。图6是从秧苗移植机的外侧观察到的、处于层叠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侧视图。图7是从秧苗移植机的驾驶部侧观察到的、处于层叠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侧视图。图8是从秧苗移植机的外侧观察到的、处于展开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侧视图。图9是从秧苗移植机的驾驶部侧观察到的、处于展开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侧视图。图10是设有停止部件的、处于层叠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侧视图。图11是示出停止部件的配置的、处于层叠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12是设有停止部件的、处于展开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侧视图。图13是示出停止部件的配置的、处于展开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14(a)是示出装载的秧苗的移动的、设有前侧突出部和运送辅助旋转体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14(b)是示出装载的秧苗的移动的、设有前侧突出部和运送辅助旋转体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14(c)是设有前侧突出部和运送辅助旋转体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主要部分俯视图,图14(d)是设有前侧突出部和运送辅助旋转体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放大侧视图。图15是展开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俯视图。[0057]图16是预备秧苗载置部的动作控制框图。图17是示出切换部的构造的说明图。图18(a)是预备秧苗载置部的切换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18(b)是预备秧苗载置部的切换装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图19是预备秧苗载置部的切换装置的其他实施例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20是使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层叠形态时的切换部的放大示意图。图21是使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展开形态时的切换部的放大示意图。图22是示出其他实施例的、层叠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23(a)是示出其他实施例的、层叠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侧视图,图23(b)是其他实施例的支承部件的俯视图。图是其他实施例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层叠状态的侧视图,图M(b)是其他实施例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切换过程中的侧视图,图M(C)是其他实施例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展开状态的侧视图,图M(d)是其他实施例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现有例的侧视图。标号说明[0068]10驾驶部;[0069]12驾驶座;[0070]16插植部;[0071]18操纵手柄;[0072]22切换电动机;[0073]73切换操作开关[0074]92通电切换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层叠形态即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沿上下方向排列的第二形态时的秧苗移植机的侧视图,图2是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展开形态即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第一形态时的秧苗移植机的侧视图。下面,将第一形态称作展开形态,将第二形态称作层叠形态。图3示出了本实施方式1的、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层叠形态时的秧苗移植机的俯视图,图4示出了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展开形态时的秧苗移植机的俯视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1的秧苗移植机的局部主视图,示出了预备秧苗载置部处于层叠形态的状态。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只是实施的一个方式,不限制专利的保护范围。在本说明书中,前后、左右的方向基准为,从驾驶座观察以车身的行驶方向为基准来规定前后、左右的基准。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在车身的驾驶部10中的底板11的后部具备驾驶座12。此外,在底板11的前方具备覆盖发动机的发动机罩13,在该发动机罩13的上部具备对前轮14进行转向操作的操纵手柄18。在所述底板11的左右两外侧具备左右的辅助踏板27。下面以车身的左侧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和图2中,标号16表示安装于车身的后侧的插植部,标号15表示后轮,标号17表示施肥装置。在所述车身左侧的辅助踏板27的外侧,通过固定在基础支承架23的前后两端部的主支承架M和副支承架25支承有预备秧苗载置部19,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19是通过设置多个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而构成,所述基础支承架23固定于车身且前后方向上较长。该基础支承架23下端部弯曲,其弯曲部拐入辅助踏板27的下侧并固定于车架的托架26。并且,固定于所述基础支承架23的上端部且前后两端部的主支承架M和副支承架25大致垂直地竖立设置。此外,在车身右侧的辅助踏板27的外侧设有载置预备秧苗的不转动的结构的预备秧苗载置部观。在所述主支承架M的上端部固定有切换部21,并且构成为通过借助切换部21 使连结三个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主连杆部件41转动,能够将预备秧苗载置部19 切换为层叠形态和展开形态。由于该切换部21固定于所述主支承架M的上端部,因此,既能够抑制主支承架M 的上下长度又能够确保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连杆机构的转动轨迹,因此防止了所述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位置过高而使秧苗难以装载和取出的情况,因此提高了作业效率。如图5所示,为了防止作业者接触构成所述切换部21的半圆形状的齿轮32,切换部21构成为由切换部罩31覆盖。图5所示的该切换部罩31构成为使切换致动器22的上部露出,因此切换部21构成得紧凑,所述切换致动器22使所述齿轮32动作。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切换部罩31形成切换致动器22的上部的覆盖部,将切换致动器22整体覆盖。此外,将收纳空的秧苗箱和掬苗板等的空秧苗箱收纳部33固定于所述主支承架 M和副支承架25并设于车身的内侧。该空秧苗箱收纳部33在本申请中是通过组合金属制的杆体而构成的,不过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构成。另外,图1至图4中省略了空秧苗箱收纳部33的图示。通过设置所述空秧苗箱收纳部33,能够预先收纳用完的秧苗的空箱、掬苗板,能够防止秧苗箱和掬苗板被风吹走而落到田地中的情况,省去了作业者拾拢的麻烦,提高了作业效率。此外,通过将所述空秧苗箱收纳部33设于预备秧苗载置部19和发动机罩13之间,作业者几乎无需在车身上移动就能够将秧苗箱和掬苗板收纳到空秧苗箱收纳部33,因此减少了作业者的劳力。若将所述空秧苗箱收纳部33配置在车身的外侧的话,因空秧苗箱收纳部33的突出而使车身无法靠近壁部,并且驾驶者到空秧苗箱收纳部33的距离变远,存在着难以够到空的秧苗箱和掬苗板等问题,因此如本实施方式1所示地靠车身内侧配置是合理的,由此提高了秧苗移植机的操作性和作业性。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秧苗移植机的车身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行驶车身的一个例子。此外,主支承架24和副支承架2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支承部件的一个例子。并且,切换部2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切换装置的一个例子,切换部罩3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罩的
10一个例子。此外,空秧苗箱收纳部3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收纳部件的一个例子。接着,对预备秧苗载置部19和切换部21的连接结构以及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动作进行说明。图6示出了本实施方式1的、层叠形态下的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从秧苗移植机的外侧观察到的侧视图,图7示出了从秧苗移植机的内侧观察到的侧视图。图8示出了本实施方式1的、展开形态下的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从秧苗移植机的外侧观察到的侧视图, 图9示出了从秧苗移植机的内侧观察到的侧视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切换部21的前后宽度为在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层叠形态下在侧视图中收在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前后宽度的范围内。通过使切换部21的前后宽度比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前后宽度短,从而在层叠形态下切换部 21不会从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前后宽度突出,能够形成为紧凑的结构。另外,切换部21的前后宽度也可以与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前后宽度大致相同。如图6和图7所示,三个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隔开间隔地连结于主连杆部件41。此外,所述预备秧苗载置台20u和预备秧苗载置台20m由前侧的第一副连杆部件 42连结,预备秧苗载置台20m和预备秧苗载置台20d由后侧的第二副连杆部件43连结。所述预备秧苗载置台20u经由转动部46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第一副连杆部件42 连接,并且经由转动部47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主连杆部件41连接。所述预备秧苗载置台20m经由转动部48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第一副连杆部件42 连接,并经由从转动轴45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主连杆部件41连接,并且经由转动部49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第二副连杆部件43连接。所述预备秧苗载置台20d经由转动部50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主连杆部件41连接,并且经由转动部51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第二副连杆部件43连接。在所述主连杆部件41的中央部且比所述从转动轴45靠前侧的位置,设有将主连杆部件41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到前侧的主支承架M的主转动轴44。另外,该主转动轴4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轴的一个例子,在主连杆部件41上连接有主转动轴44的部分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连杆机构的转动中心的部分的一个例子。此外,所述第二副连杆部件43在靠近预备秧苗载置台20m的部分处经由转动轴52 与副支承架25的上端部连接,从而构成为第二副连杆部件43能够以该转动轴52为中心转动。所述主转动轴44构成为借助切换部21的切换致动器22的驱动而转动,主连杆部件41伴随着主转动轴44的转动而转动,并且伴随着主连杆部件41的转动,连接于该主连杆部件41的两端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和预备秧苗载置台20d分别在受第一副连杆部件 42和第二副连杆部件43限制的同时、维持大致水平的状态地移动。此外,随着主连杆部件41的转动,由从转动轴45连接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m也在受第一副连杆部件42和第二副连杆部件43限制的同时、维持大致水平的状态地移动。在图6所示的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层叠形态下,当主连杆部件41逆时针转动时, 预备秧苗载置台20u在上升后,一边下降一边向前方移动,预备秧苗载置台20d在下降后, 一边上升一边向后方移动。接着,预备秧苗载置部19成为图8所示的展开形态。[0106]图15示出了展开形态下的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俯视图。在此,省略了预备秧苗载置部19和切换部21以外的部分的图示。所述主连杆部件41、第一副连杆部件42和第二副连杆部件43配置在相对于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平行且等距离的位置,如图15所示,在展开形态下这些连杆部件 41、42、43处于重合状态。此外,如图5和图15所示,从驾驶部10侧向着车身外侧依次配置切换部21、各连杆部件41、42、43、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因此不存在阻碍载置于预备秧苗载置台 20u、20m、20d的秧苗的动作的部件,秧苗垫(苗〃卜)的装载变得容易。在现有的乘用型水稻插秧机中,由于设有确定收纳状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停止位置的止动件,因此需要在每次将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切换为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时以手动作业解除该止动件的作用状态,存在着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并且不得不将该止动件构成为能够切换作用状态和非作用状态,存在着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结构变得复杂的问题。并且,还设有承托部件,在将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切换为第一形态时,该承托部件防止装载的秧苗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前侧和后侧落下,然而由于该承托部件的上部为向上方突出的形状,因此在将秧苗装载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时,作业者不得不避开该承托部件的上部地装载秧苗,因此无法容易地装载秧苗,存在着秧苗的补充作业的效率降低的问题。此外,由于未设置对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彼此之间移动秧苗进行辅助的运送辅助旋转体等,因此秧苗向后方的移动所需的劳力增加,并且存在着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如图10、图12和图15所示,在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前侧两端部分别形成朝向前方突出的一对前侧突出部38al、38bl、38cl,并且在后侧端部中央分别形成朝向后方突出的后侧突出部38a2、38b2、38c2。因此,在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处于第一形态的情况下,位于机身前侧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 20m的后侧突出部38a2、38l32配置在从侧视图中观察与位于机身后侧的预备秧苗载置台 20m、20d的前侧突出部38bl、38cl重叠的位置。另外,上述前侧突出部38al、38bl、38cl是前侧止动部的一个例子,上述后侧突出部38a2、38b2、38c2是后侧止动部的一个例子。由此,当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处于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展开形态时,由于能够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沿前后方向排列,因此能够使装载在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上的秧苗箱68顺畅地向后侧移动,与以往相比提高了作业效率。并且,由于无需将前侧止动部38a、38b 1、38c 1和后侧止动部38a2、38b2、38c2切换操作为作用状态或非作用状态、就能够将预备秧苗载置部件20u、20m、20d切换为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因此防止了预备秧苗载置部件20u、20m、20d的结构变得复杂,并且提高了作业效率。此外,如图10、图12的侧视图所示,在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 20d的前侧突出部38al、38bl、38cl形成前低后高倾斜形状(前低后高倾斜部)的引导面, 并使该引导面比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秧苗载置面高。并且,在第一形态下,在侧视图中观察将后侧止动部配置于所述引导面或比引导面靠后方的位置。此外,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后侧突出部38a2、38b2、
1238c2比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秧苗载置面高,且与前侧突出部38al、38bl、38cl 的上表面相同或者比所述上表面低。如上所述,通过将前侧突出部38al、38bl、38cl形成为前低后高倾斜部,从而在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处于展开状态时,当使秧苗箱68(参考图对仏)、图M(b))等从前侧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向后侧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m、20d 移动时,能够将该秧苗箱68载于前低后高倾斜部并使其向后方移动,因此秧苗箱68的移动变得容易,与以往相比提高了作业效率。此外,通过将形成于前侧突出部38al、38bl、38cl的引导面的后部的前侧止动部和形成于后侧突出部38a2、38b2、38c2的后侧止动部形成得比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 20d的秧苗载置面高,从而在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处于层叠形态时,能够以前侧突出部38al、3m3l、38Cl和后侧突出部38a2、3m32、38C2防止载置于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秧苗箱68等的前后移动,因此,防止了秧苗箱68从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落到下方,无需拾取落下的秧苗箱68,与以往相比提高了作业效率。在所述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一对前侧突出部38al、38bl、38cl的左右之间、且该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底部,分别设有用于承托前侧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的后侧突出部38a2、38l32等的承托部件38a3、38b3、38c3,该承托部件38a3、 38b3、38c3突出形成于一对前侧突出部38al、3m3l、38Cl彼此之间的空间部。另外,在前侧突出部38al、38b 1、38c 1与后侧突出部38a2、3油2中的一方设置承托部件38a3、3汕3、38c3,借助于所述承托部件38a3、3汕3、38c3承托前侧突出部38al、3 1、 38cl与后侧突出部38a2、38b2中的另一方。通过形成上述结构,能够在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0m、20d的前侧突出部38bl、38cl 的左右之间,以承托部件38b3、38c3承托各自的前侧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的后侧突出部38a2、38b2,因此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不会下降过多,能够使展开状态的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可靠地处于排列在大致同一高度的姿势,秧苗箱68的装载作业变得容易,与以往相比提高了作业效率。此外,通过在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底部设置承托部件38a3、38b3、 38c3,后侧突出部38a2.38b2.38c2的上端部位于与前侧突出部38al、38bl、38cl的上端部高度大致相同或者位于下侧的位置,因此载于具有前低后高倾斜部的前侧突出部38al、 38b 1、38c 1的秧苗箱68可以顺畅地进行移动,与以往相比提高了作业效率。此外,在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左右侧面的前后四个部位,分别配置防止秧苗箱68落下的第一、第二、第三分隔壁38a4、38b4、38c4。进而,也可以将第二移动连杆部件39b的转动支点44与第二预备秧苗载置台20m 的转动轴45同轴设置。在该情况下,构成为中央的第二预备秧苗载置台20m不向前后移动。图14(a)、图14(b)是示出在展开形态下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上移动的秧苗的侧视图,图14(c)是省略了秧苗的俯视图。此外,图14(c)、图14(d)分别是设有辅助秧苗的运送的辅助运送旋转体的俯视图和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在所述三个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前侧突出部38al、38bl、38cl中的第二预备秧苗载置台20m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d的前侧突出部38bl、38cl,分别配置有空转并辅助秧苗的运送的运送辅助旋转体47b、47c。此时,构成为运送辅助旋转体47b、47c的上表面比所述前侧突出部38bl、38cl的前低后高倾斜面的上部向上方突出。通过在所述前侧突出部38bl、38cl设置运送辅助旋转体47b、47c,从而当作业者在展开形态下在第二预备秧苗载置台20m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d上推动秧苗移动时, 能够减轻移动秧苗所需的力,因此减少了作业者的劳力。并且,通过使运送辅助旋转体47b、47c的上表面位于比前侧突出部38bl、38cl靠上方的位置,从而使得运送辅助旋转体47b、47c可靠地作用。图17是示出切换部21的构造的说明图。如图17所示,所述主支承架M配置在车身内侧,所述主连杆部件41配置在比主支承架M靠外侧的位置。此外,在主支承架M的上端部固定有固定支承板58,在固定支承板58固定有切换致动器22。所述主转动轴44固定于主连杆部件41,此外,所述主转动轴44还以贯穿形成有齿部阳的圆弧的中心的位置的方式固定于齿轮32。并且,主转动轴44转动自如地连接于主支承架24,并且主转动轴44、齿轮32以及主连杆部件41构成为一体并转动。如图17所示,从车身的内侧朝向外侧依次配置主支承架M、切换致动器22、齿轮 32、主连杆部件41,此外如图15所示,在主连杆部件41的外侧连接有预备秧苗载置部19。通过形成上述结构,构成为从在辅助踏板27上作业的作业者来观察,切换部21位于比主连杆部件41、第一副连杆部件42和第二副连杆部件43靠近前侧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转动中的主连杆部件41、第一副连杆部件42和第二副连杆部件43碰到作业者的手、臂部,从而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构成所述切换部21的切换致动器22、与该切换致动器22的输出轴(省略图示) 轴连接的转动齿轮61以及齿轮32如图5所示地与主支承架M的上部一起由所述切换部
罩31覆盖。另外,所述切换部罩31例如可以形成为下方敞开的箱型形状、并从切换部21的上部进行覆盖的构造。此外,也可以形成为侧面敞开的箱型形状,并从主支承架M侧的侧面进行覆盖并覆盖切换部21,然后在敞开的侧面部分安装盖的结构。将切换部罩31形成为下方敞开的箱型形状并从切换部21的上方装卸自如地安装的构造的话,切换部罩31的拆卸变得容易,因此提高了维护性。另外,切换致动器22配置得越靠近齿轮32,越能够使切换部21的尺寸紧凑。此外,也可以将主支承架M形成为内部为空洞的管形状,并构成为使向切换致动器22供给电源的电线束通过主支承架M的内部并与切换致动器22连接。通过形成为该结构,即使是形成为当主支承架对转动时预备秧苗载置部19朝向车身的内侧的结构,也能够防止向切换致动器22供给电源的电线束缠在一起。此外,也可以将用于切换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层叠形态和展开形态的操作部件即用于驱动切换致动器22的切换操作开关73(在图16中示出)配置于操纵手柄18的根部的转向管柱(〃> 卜^ 卜)30。通过将切换操作开关73设于该转向管柱30,驾驶者能够以驾驶部10操作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状态的切换。此外,由于将切换操作开关73配置于在坐于驾驶座12的状态下不稍伸手就无法够到的位置,因此,能够降低进行误操作的可能性。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将切换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状态的切换操作开关73设于转向管柱30、并且设于发动机罩13的前侧位置。通过形成为该结构,驾驶者以外的其他辅助者也能够操作,能够在例如感到危险时使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转动动作停止。同样地,也可以将切换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状态的切换操作开关73设于预备秧苗载置部19或切换部21。图10是示出设有停止板73al、73a2的层叠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停止板73al、73a2的安装位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此外,图12是示出设有停止板73al、73a2的展开形态的预备秧苗载置部19的侧视图,图13是示出停止板73al、73a2 的安装位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此外,图16是动作控制框图,示出的是操作预备秧苗载置部19,主连杆部件41、第一和第二副连杆部件42、43与停止板73al、73a2接触而对切换致动器22产生负荷时切换致动器22停止的情况。在该秧苗移植机设有停止板73al、73a2,在操作所述切换操作开关73来将预备秧苗载置部19切换到层叠形态和展开形态时,所述停止板73al、73a2与主连杆部件41、第一和第二副连杆部件42、43接触并限制它们进一步的转动。该停止板73al、73a2在层叠形态下分别设于中央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m和下层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d的侧面。如图10和图11所示,当预备秧苗载置部19处于层叠状态时,主连杆部件41与位于下侧的停止板73a2接触并限制其进一步的转动,在通过该转动限制的持续而对切换致动器22产生固定以上的负荷、或者达到过热状态时,控制装置100使切换致动器22停止。此外,如图12和图13所示,当预备秧苗载置部19处于展开形态时,主连杆部件41 与位于前侧的停止板73al接触并限制其进一步的转动,在通过该转动限制的持续而对切换致动器22产生固定以上的负荷、或者达到过热状态时,控制装置100使切换致动器22停止。如上所述,切换致动器22的停止是经由控制装置100而进行的,不过也可以构成为以电动机作为该切换致动器22,将使用通电切换部件92的通电路径配置在该电动机的内部,并且在因负荷而达到固定温度以上时该通电切换部件92弯曲而强制性地从通电状态切换到非通电状态。形成为上述结构的话,在将预备秧苗载置部19切换到层叠形态或展开形态时,作业者不必操作切换操作开关73使切换致动器22停止,因此能够集中于其他操作,将作业效
率提高得比以往高。此外,由于当预备秧苗载置部19处于层叠形态或展开形态时,主移动连杆部件41 与停止板73al、73a2接触,因此,防止了因机身的振动使主连杆部件41以及第一和第二副连杆部件42、43活动从而预备秧苗载置部19前后摆动的情况,防止了秧苗落下,减少了由摆动引起的预备秧苗载置部19和其它构成部件的磨损。进而,在将预备秧苗载置部19切换到层叠形态或展开形态时,能够省略使切换致动器22停止的开关等构成部件和电路,因此大幅地削减了部件数量,并且结构变得简洁。将图20、图21所示的使用第一和第二停止开关59、60的结构例与上述结构相比的话,在使用第一和第二停止开关59、60的结构例中,需要在第一或第二停止开关59、60与
15主连杆部件41以及第一、第二副连杆部件42、43接触的同时发送停止信号的线缆或电路, 因此增加了部件数量,构造变得复杂。而且,至少需要在层叠形态下进行止动的第一停止开关59和在展开形态下进行止动的第二停止开关60,因此进一步增加了部件个数,构造变得更复杂。与此相比,在本结构例中,当设于切换致动器22内的通电切换部件92因由负荷引起的过热而弯曲时,切换致动器22自动停止,因此无需传送停止信号的路径,设有将切换致动器22操作为层叠形态或展开形态的切换操作开关73的话,只通过线缆连接该切换操作开关73与切换致动器22即可,因此,实现了部件数量的减少以及构造的简略化。以图18(a)和图18(b)说明本申请的切换部21的结构。该秧苗移植机设有构成所述切换部21的罩板78,在比使主连杆部件41动作的齿轮32靠车身的外侧的位置装配有辅助板79。并且,构成为在该罩板78和辅助板79的左右之间装配有保持板80,使该保持板80向辅助板79侧延伸并由该辅助板79支承,由该辅助板79和保持板80从左右支承切换致动器22。在形成为上述结构的切换部21中,通过在罩板78和辅助板79的左右之间设置保持板80,并由该保持板80和辅助板79从左右支承切换致动器22,从而在主连杆部件41以及第一和第二副连杆部件42、43与停止板73al、73a2接触并施加负荷时,即使切换致动器 22欲进行移动的力施加于保持板80,也能够以罩板78和保持板80承受该力,因此能够以足够的强度可靠地支承切换致动器22。此外,通过防止切换致动器22移动,能够防止切换致动器22与齿轮32的距离离远,因此无需切换部21的调整作业,提高了作业效率。图19是示出切换部21的其他实施例的图。该秧苗移植机设有以所述中层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m的侧面部为中心覆盖切换部21的切换部罩31,并将该切换部罩31分割为覆盖齿轮32的主罩83和覆盖切换致动器22的辅助罩82。此外,将该主罩83固定于所述罩板78,并且将该辅助罩82装卸自如地连结于主罩83和罩板78之间。根据图19所示的结构,当卸下辅助罩82后,切换致动器22和保持板80露出,因此在每次维护时无需将切换部罩31整体卸下就能够进行调整、扫除,因此提高了维护性。说明图20和图21所示的、使用第一和第二停止开关59、60的切换部的其他实施例。图20是预备秧苗载置部19处于层叠形态时的切换部的放大示意图,将齿轮32形成为在圆弧部分具有齿部55的平板形状,并在形成该齿部55的一侧的相反侧形成突起部 56,在该突起部56的末端部分竖立设置销57。在所述主支承架M的上端部分且与齿轮32大致平行的位置固定有固定支承板 58,在该固定支承板58安装切换致动器22、第一停止开关59和第二停止开关60。另外,在图20和图21中,省略了切换致动器22和主支承架M的图示。借助所述切换致动器22的驱动而旋转的转动齿轮61与齿轮32的齿部55啮合地进行配置。并且,固定于所述主连杆部件41和齿轮32的主转动轴44在主支承架M的上端部转动自如地与主支承架M连接。当所述转动齿轮61借助切换致动器22的驱动而旋转时,齿部55与转动齿轮61 啮合,齿轮32以主转动轴44为中心转动。接着,伴随着齿轮32的转动,主转动轴44转动,伴随着主转动轴44的转动,主连杆部件41转动。图20示出了预备秧苗载置部19达到层叠形态的位置,此时,齿轮32的销57与第一停止开关59接触,该第一停止开关59处于接通状态。在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19从展开形态切换到层叠形态时,由于在达到层叠形态的位置、销57与第一停止开关59接触而切换致动器22停止,因而顺时针转动着的齿轮32停止转动。并且,在使图20所示的预备秧苗载置部19从层叠形态切换到展开形态时,驱动切换致动器22使转动齿轮61逆向旋转,使齿轮32逆时针转动。图21示出了预备秧苗载置部19达到展开形态的位置,此时,齿轮32的销57与第二停止开关60接触,该第二停止开关60处于接通状态。在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19从层叠形态切换到展开形态时,由于在达到展开形态的位置、销57与第二停止开关60接触而切换致动器22停止,因而逆时针转动着的齿轮32停止转动。如上所述,通过驱动切换致动器22而使齿轮32逆时针或者顺时针转动,通过使销 57与第一停止开关59或第二停止开关60接触来使切换致动器22停止,因此能够使预备秧苗载置部19可靠地停止于达到层叠形态的位置或者达到展开形态的位置。在未设有第一和第二停止开关59、60的情况下,作业者需要手动进行切换致动器 22的驱动和停止动作,不得不在预备秧苗载置部19达到层叠形态或展开形态、或者层叠形态与展开形态之间的任意位置的瞬间进行停止动作,因此难以集中于其他作业,无法提高作业效率。或者,产生与以手动作业来操作不具备切换装置的预备秧苗载置部时相比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通过设置第一和第二停止开关59、60,在使切换致动器22动作后,即使作业者进行秧苗移植机的操纵等预备秧苗载置部19以外的操作,若齿轮32的销57接触到第一和第二停止开关59、60的话,切换致动器22就会停止,因此作业者能够集中于其他作业,提高了作业效率。此外,切换致动器22在预备秧苗载置部19变换为层叠形态或展开形态的同时停止,因此,防止了切换致动器22或主转动轴44因负荷而破损。接下来,说明切换部的变形例。图22示出了从秧苗移植机的外侧观察到的、该变形例的层叠形态下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侧视图。与图6相同的构成部分采用相同标号。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1中,如图6所示,将切换部21配置于主支承架M的上端部。 另一方面,在图22所示的变形例中,将切换部65配置在副支承架25的上端部。另外,切换部65的构造与切换部21的构造相同。在图22的结构中,在第二副连杆部件43的靠近第二预备秧苗载置台20m的位置固定有主转动轴68,伴随着由切换部65实现的主转动轴68的转动,第二副连杆部件43转动。通过第二副连杆部件43转动,主连杆部件41和第一副连杆部件42与其联动地转动。另外,第二副连杆部件43的连接有主转动轴68的部分对应于本实用新型的后侧的副连杆部件43的转动中心的部分的一个例子。所述切换部65比图6的切换部21的情况靠后侧地进行配置,因此,来自驾驶部10 的驾驶者的视线方向不会受切换部21遮挡,容易看到车身的左侧前方下部的位置,从而容易从驾驶部10确认侧方标志的位置。此外,驾驶者能够观察确认插植于田地的秧苗,车身容易朝向直行方向,提高了秧苗的插植精度。另外,在图22中形成为将切换部65配置于靠近驾驶者一侧的结构,不过即使构成为以切换部使第一副连杆部件42转动、并将切换部配置于远离驾驶者的一侧,切换部也不会阻挡驾驶者的视线,能够得到获得的效果。接着,对支承切换部和预备秧苗载置部的支承架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23(a)示出了从秧苗移植机的外侧观察到的变形例的、层叠形态下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侧视图,图23(b)示出了其俯视图。与图6相同的构成部分采用相同标号。另外,在图23(b)中仅示出了支承架部分,省略了切换部和预备秧苗载置部的图
7J\ ο在图23(a)和图23(b)所示的变形例中,在基础支承架66的上端部安装有在水平方向具有V字形状的V字形支承部件67,在该V字形支承部件67的两端部竖立设置主支承架对和副支承架25。该基础支承架66与基础支承架23同样,其下端部弯曲,其弯曲部拐入辅助踏板27 的下侧并固定于车架的托架26。此时,基础支承架66配置于两根的主支承架M和副支承架25的中央位置,因此增强了由主支承架M和副支承架25支承的预备秧苗载置部的平衡。如图M(d)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三层式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上部
再装配一层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然而,在装配该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时,需要在所述主支承架M和副支承架 25的上部装配支承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的支承脚49x,但是如果不使支承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的支承脚49x的上下长度较长的话,则存在着当切换为展开状态和层叠状态时载置于第一预备秧苗载置台20u的秧苗箱68与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接触而损伤秧苗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该问题,可形成为图24(a)至图M(C)的侧视图所示的结构。在支承第一、第二、第三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的主支承架M和副支承架 25之间设有桥状部(bridge) 96,在该桥状部96配置具有齿轮97的切换致动器22。此时, 齿轮97为在侧视图中呈卵形的凸轮97b,使该凸轮97b在通常作业时处于图24(a)所示的状态,在使凸轮97b从图M(a)所示的状态开始转动90度而成为图M(b)所示的状态时, 凸轮97b的末端与所述桥状部96抵接,并将支承框体49的支脚向上方抬起高度(L)。由此,第一预备秧苗载置台20u与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之间的距离增大了高度(L),防止了第一预备秧苗载置台20u上的秧苗箱68与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相碰,防止了秧苗损伤。此外,如图M(C)所示,当使三层式的预备秧苗载置台20u、20m、20d处于展开状态时桥状部96不会与凸轮97b抵接,因此,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位于比图M(d)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低的位置,因此,作业者的手容易够到第四预备秧苗载置台20s。如在以上说明了的,本实用新型的秧苗移植机能够将预备秧苗载置台自动地切换到层叠形态和展开形态,无需作业者以手动作业进行切换,此外,无需进行停止操作,形成为层叠形态或展开形态后切换动作就自动停止,因此提高了作业效率。工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秧苗移植机由于能够自动地切换预备秧苗载置台的层叠形态和展开形态,因此,对于乘用型水稻插秧机等在具有行驶装置的机身的侧部具备预备秧苗载置台的秧苗移植机等,在工业上的可利用性高。
权利要求1.一种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在行驶车身设有向田地插植秧苗的插植部(16),在该行驶车身设有具有驾驶座(12) 和操纵手柄(18)的驾驶部(10),在固定于所述行驶车身的支承部件经由连杆部件设有多个载置秧苗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借助于切换致动器0 使该连杆部件转动,使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自如地切换为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第一形态和沿上下方向排列的第二形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设于所述驾驶部(10)的机身外侧,所述切换致动器02)设于该支承部件,所述连杆部件设在比该切换致动器0 靠机身外侧的位置,预备秧苗载置部件配置于比该连杆部件靠机身外侧的位置,并且,在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驾驶部(10)之间具备收纳秧苗箱或掬苗板的收纳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部件由主连杆部件以及前侧和后侧的两个副连杆部件构成,所述主连杆部件连结三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所述前侧和后侧的两个副连杆部件连结三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中的两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将主连杆部件和一个副连杆部件支承成能够绕各自的转动支点轴转动,将所述各自的转动支点轴配置于比在第二形态下位于上下方向中央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靠下侧的位置,使在第二形态下位于最上层和上下方向中央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通过向第一形态的切换而向机身的前侧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部件由主连杆部件以及前侧和后侧的两个副连杆部件构成,所述主连杆部件连结三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所述前侧和后侧的两个副连杆部件连结三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中的两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设有通过与主连杆部件接触而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第一形态下停止的第一停止部件和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第二形态下停止的第二停止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设有通过与主连杆部件接触而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第一形态下停止的第一停止部件和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第二形态下停止的第二停止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以电动机作为所述切换致动器(22),在所述秧苗移植机设有切换操作该电动机的切换操作装置(7 ,并设有在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成为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的位置使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停止的停止部件,所述秧苗移植机还设有通电切换部件(92),该通电切换部件(9 在所述连杆部件与停止部件接触而对电动机施加负荷时、停止通电状态而使电动机停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以电动机作为所述切换致动器(22),在所述秧苗移植机设有切换操作该电动机的切换操作装置(7 ,并设有在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成为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的位置使所述连杆部件的转动停止的停止部件,所述秧苗移植机还设有通电切换部件(92),该通电切换部件(9 在所述连杆部件与停止部件接触而对电动机施加负荷时、停止通电状态而使电动机停止。
8.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部件由主连杆部件以及前侧和后侧的两个副连杆部件构成,所述主连杆部件连结三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所述前侧和后侧的两个副连杆部件连结三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中的两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在所述支承部件设有所述主连杆部件的转动支点轴,在转动支点轴设有齿轮(32),该齿轮(3 传递切换致动器0 的驱动力使主连杆部件转动,当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处于第二形态时,所述切换致动器0 和齿轮(3 配置在最上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和最下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上下方向之间、且在各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前后宽度内。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部件设有所述主连杆部件的转动支点轴,在转动支点轴设有齿轮(32),该齿轮(3 传递切换致动器0 的驱动力使主连杆部件转动,当使所述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处于第二形态时,所述切换致动器0 和齿轮(3 配置在最上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和最下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上下方向之间、且在各个预备秧苗载置部件的前后宽度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移植机设有传递所述切换致动器0 的驱动力的齿轮(32),并设有覆盖该齿轮(3 和切换致动器0 的主板(78),在该主板(78)设有支承切换致动器0 的一侧的辅助板(79),该辅助板(79)配置在所述齿轮(3 的侧方,在主板(78)设有支承所述切换致动器02)的另一侧的保持板(80),该保持板(80)向辅助板(79)侧延伸设置并由该辅助板(79)支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秧苗移植机,能够高效地将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切换到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即使机身摆动也能够防止秧苗从预备秧苗载置部件落下,并且能够使在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处于第二形态时位于最上层和上下方向中央层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位于靠机身前侧的位置而提高作业效率,并且能够将秧苗箱和取苗部件收纳在预定的位置。在行驶车身设有向田地插植秧苗的插植部,在行驶车身设有具有驾驶座和操纵手柄的驾驶部,在固定于行驶车身的支承部件(24)经由连杆部件设有多个载置秧苗的预备秧苗载置部件,借助于切换致动器(22)使连杆部件转动来使预备载苗部件自如地切换为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第一形态和沿上下方向排列的第二形态。
文档编号A01C11/02GK202310549SQ20112026278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8日
发明者三浦健太郎, 中西康仁, 今泉大介, 冈田卓也, 加藤武史, 田井义浩, 神谷寿, 福岛寿美 申请人: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