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秧苗移植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秧苗移植机。
技术背景
已知在作为秧苗移植机的一例的乘用式插秧机中设有秧苗托架,其承托秧苗端 部;秧苗取出口,其设于所述秧苗托架;以及秧苗载置台,其在秧苗托架的上侧沿所述秧苗 托架左右往复移动并向所述秧苗取出口供给秧苗(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8-1M535号公报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当秧苗移植机进行秧苗的插植作业时,存在秧 苗托架与左右往复移动的秧苗载置台的下端部之间附着泥土而使秧苗载置台的移动无法 顺畅地进行的情况等,需要中断秧苗的插植作业,频繁地进行除泥作业。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在秧苗托架和秧苗载置台的下端部之间不易附着泥土 的秧苗移植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式。
S卩,第一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秧苗移植机设有秧苗载置台(80),所述秧苗载置 台(80)将秧苗载置于秧苗载置面并左右移动;秧苗托架(81),所述秧苗托架(81)承托被 载置于所述秧苗载置台(80)的秧苗的端部;秧苗取出口(78),所述秧苗取出口(78)设于 所述秧苗托架(81);以及秧苗插植装置(37),所述秧苗插植装置(37)对供给到所述秧苗 取出口(78)的秧苗进行插植,所述秧苗载置台(80)在所述秧苗托架(81)的上侧沿该秧苗 托架(81)左右移动并向所述秧苗取出口(78)供给秧苗,该秧苗移植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 秧苗载置台(80)的下端部安装有刮削器( ),所述刮削器09)与所述秧苗托架(81)相 接触并刮除该秧苗托架(81)上的土,在该刮削器09)设有与所述秧苗托架(81)相对的槽 (29a)。
在第一方案记载的发明的秧苗移植机的基础上,第二方案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 于,将刮削器09)构成为离秧苗载置台(80)的秧苗载置面越远,该刮削器09)的宽度越窄。
在第一方案或者第二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秧苗移植机的基础上,第三方案所记载 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秧苗载置台(80)的秧苗载置面的背侧安装该秧苗载置台(80)的左 右移动用引导部件(33),并以所设置的同一紧固部件(31)将该左右移动用引导部件(33) 和刮削器09)紧固于所述秧苗载置台(80)。
在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所记载的发明中的任意一项的秧苗移植机的基础上,第 四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将剖面形状为二字状的刮削器09)装配于秧苗载置台 (80)的分隔壁部(80a)。
在第一方案至第四方案所记载的发明中的任意一项的秧苗移植机的基础上,第五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刮削器09)与秧苗载置台(80)的下端部相连接的连接 部配置有弹簧(36)。
根据第一方案记载的发明,由于将刮削器四安装于秧苗载置台80的下端部,因此 在使秧苗载置台80沿秧苗托架81左右滑动时,刮削器四能够容易地将附着于秧苗托架81 上的泥土除去,不存在使秧苗载置台80强行滑动而使秧苗载置台80破损的可能性。此外, 由于在刮削器四的与秧苗托架81相接触的侧面设有槽^a,因此即使有泥土堆积于秧苗托 架81上,每当秧苗载置台80沿秧苗托架81移动时也能够使刮削器四的下端部容易地变 形并将秧苗托架81上的泥土除去。
根据第二方案记载的发明,除了第一方案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之外,由于刮削器四 构成为沿秧苗载置台80的厚度方向离秧苗载置面越远而该刮削器四的宽度越窄,因此容 易使泥土粉碎,并且越是刮削器四的末端侧越容易将泥土从秧苗托架81上刮出,能够容易 地除去泥土。
根据第三方案记载的发明,除了第一方案或者第二方案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之外, 由于以同一紧固部件31将秧苗载置台80的秧苗载置面的背侧的左右移动用引导部件33 与刮削器四紧固于秧苗载置台80,因此不仅能够将刮削器四安装于秧苗载置台80,而且 能够将左右移动用引导部件33也一起安装于秧苗载置台80,而且能够使左右移动用弓丨导 部件33的强度比以往提高。
根据第四方案记载的发明,除了第一至第三方案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发明的效果 之外,由于刮削器四采用剖面形状为二字状的部件,因此能够提高刮削器四的强度。
根据第五方案记载的发明,除了第一至第四方案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方明的效果 之外,通过在刮削器四与秧苗载置台80的下端部相连接的连接部配置有弹簧36,如果秧苗 托架81上存在障碍物的话,则即使秧苗载置台80沿秧苗托架81移动,刮削器四也能够容 易地越过该障碍物,从而防止了秧苗载置台80破损。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插秧机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插秧机的俯视图。
图3是以容易理解的方式示出图1的插秧机的秧苗载置台的送苗传动结构的主视 图。
图4是示出图1的插秧机的秧苗载置台的秧苗运送量变更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图1的插秧机的秧苗载置台和秧苗托架部分的局部纵剖侧视图,图5(a)为 朝向机体的前进方向从左侧观察到的图,图5(b)为刮削器的侧视图,图5(c)为示出从图 5(b)的箭头S方向观察到的刮削器的图。
图6是将图1的插秧机的秧苗载置台的下端部被切除的部分以虚线示出的纵剖侧 视图(朝向机体的前进方向从左侧观察到的图)。
图7中的图7(a)是用于从图1的插秧机的秧苗载置台的下侧进行覆盖的刮削器 的侧视图、图7(b)是沿图7(a)的箭头Sl观察的视图、图7(c)是沿着图7(a)的S2-S2线 的剖视图。
图8中的图8(a)是用于使刮削器从下侧覆盖图1的插秧机的秧苗载置台的侧视图、图8(b)是沿着图8(a)的Sl-Sl线的剖视图、图8
(c)是沿着图8(a)的箭头S2观察的视图。
图9中的图9(a)是将刮削器安装于图1的插秧机的秧苗载置台的侧剖视图,图 9(b)是从图9(a)的箭头S方向观察到的图。
图10是将刮削器安装于图1的插秧机的秧苗载置台的侧剖视图。
标号说明
1 插秧机;29 刮削器;29a 槽;31 螺钉;33 下侧的左右移动用引导部件;36 弹簧;37 秧苗插植装置;78 秧苗取出口 ;80 秧苗载置台;80a 分隔壁部;81 秧苗托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实施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均为实施本发明 的方式之一,并不限定权利要求的范围。
图1和图2示出了插秧行数为六行的带施肥装置的乘用式插秧机1,该乘用式插秧 机1构成为利用升降连杆装置3以可升降的方式将秧苗插植部4装配于行驶车身2的后 侧,并将施肥装置5的主体部分设于行驶车身2的后部上侧。
行驶车身2为在左右各具有一对作为驱动轮的前轮6和后轮7的四轮驱动车辆, 在机身的前部配置有变速箱8,在该变速箱8的左右侧方设有左右一对前轮终端箱(前輪7 了 ^ t - ^ )9,前轮6安装于从所述前轮终端箱9的左右一对可变向的前轮支撑部向 外突出的前轮车轴。此外,主车架10的前端部固定连接于变速箱8的背面部,并且在该主 车架10的后端左右方向中央部支撑有左右一对后轮齿轮箱12,这一对后轮齿轮箱12以前 后水平地设置的左右一对后轮滚动轴为支点滚动自如,后轮7安装于从所述后轮齿轮箱12 向外突出的后轮车轴。
作为原动机的发动机13搭载于主车架10上,该发动机13的旋转动力经由带传动 装置14输入到作为可切换正转反转的传动装置的液压式前进后退无级变速装置15。并且, 该前进后退无级变速装置15的输出被传递至变速箱8。传递至变速箱8的旋转动力在该变 速箱8内的传动分支部分支为行驶用传动路径和插植用传动路径进行传动,从而分开得到 行驶动力和外部取出动力。
接着,行驶动力的一部分传递至前轮终端箱9驱动前轮6,并且余下部分传递至后 轮齿轮箱12驱动后轮7。此外,外部取出动力经由取出传动轴17传递至设于行驶车身2后 部的插植离合器壳18,接着通过插植传动轴19传动到秧苗插植部4,并且通过施肥传动机 构传动到施肥装置5。
发动机13的上部由发动机罩20覆盖,在该发动机罩20上设置座椅21。在座椅 21的前方具有内置有各种操作机构的前罩22,在该前罩22的上方设有对前轮6进行转向 操作的转向盘23。在转向盘23的右侧设有操作所述前进后退无级变速装置15的前进后退 变速杆203。此外,在前进后退变速杆203的把手部设有可进行秧苗插植部4的升降操作和 动作的启动停止操作的插植升降操作开关。发动机罩20和前罩22的下端左右两侧形成为 水平状的底部踏板26。此外,在行驶车身2的前部左右两侧设有用于载置补充用秧苗的预 备秧苗载置台27。
升降连杆装置3具有一根上连杆70和左右一对下连杆71。所述上连杆70和下连杆71的基部侧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在连杆基架72,而所述上连杆70和下连杆71的末端 侧与纵连杆73连结,所述连杆基架72背面看呈门形且立起设置于主车架10的后端部。并 且,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秧苗插植部4的连结轴74插入连结于纵连杆73的下端部,秧苗插 植部4被连结成以连结轴74为中心滚动自如。在固定连接于主车架10的支撑部件与一体 形成于上连杆70的摆动臂的末端部之间设有升降缸76,通过使该升降缸76伸缩,上连杆 70上下转动,秧苗插植部4保持大致固定姿态升降。
秧苗插植部4是插秧行数为六行的结构,其具有下述部件等兼作框架的传动箱 77 ;秧苗载置台80,该秧苗载置台80载置秧苗并左右往复移动,将秧苗一株一株地供给到 各行的秧苗取出口 78,并且在将一横列的秧苗供给到所有秧苗取出口 78后利用送苗带79 将秧苗向下方移送;以及秧苗插植装置37,该秧苗插植装置37将供给到秧苗取出口 78的 秧苗以秧苗插植器37a插植于田地中。
大体如图3、图4所示的那样,秧苗载置台80的秧苗载置面的背侧沿秧苗托架81 左右移动自如地被支撑,该秧苗托架81在秧苗载置面的背面侧下部沿左右方向设置。此 外,该秧苗载置台80具有上下延伸的多个分隔壁部80a(图2、图4),由所述分隔壁部80a 分隔从而构成各行的秧苗载置部80b (图2),从而形成能够搭载六行秧苗的结构。另外,在 所述秧苗托架81设有与六行相对应的所述秧苗取出口 78。并且,设有从传动箱77的左右 两侧突出并利用该传动箱77内的动力使导程凸轮8 横向地左右往复移动的导程凸轮轴 82,导程凸轮8 与秧苗载置台80连结,通过驱动导程凸轮轴82旋转而使秧苗载置台80 左右往复移动。导程凸轮轴82的一端部(左端部)被支撑于传动箱77。
在秧苗载置台80的背面侧的上下分别固定连接并设置有左右方向较长的上侧 的左右移动用引导部件120以及下侧的左右移动用引导部件33。上侧左右移动用引导部 件120形成为侧面观察时下侧被切开的剖面形状,并与被从下侧支撑的旋转自如的支撑辊 122卡合。所述支撑辊122在沿着上侧左右移动用引导部件120的适当位置设置有多个,并 被安装于秧苗载置台支撑框架123的上部,所述秧苗载置台支撑框架123固定连接于传动 箱77的上侧。下侧的左右移动用引导部件33从上侧装载于秧苗托架81。由此,秧苗载置 台80通过支撑辊122和秧苗托架81支撑为可沿左右方向移动。
秧苗载置台支撑框架123分别在左右设有用于检测秧苗载置台80到达左右移动 端部的情况的移动端部传感器131(图4),所述移动端部传感器131构成为通过秧苗载置 台80的突出于左右方向端部的背面侧的分隔壁部80a抵接于移动端部传感器131来进行 检测。
送苗带79绕挂在驱动辊84和从动辊85。驱动辊84设置成与左右方向的送苗驱 动轴86 —体旋转。送苗驱动轴86构成为每两行设有一个,并利用各个棘轮机构87仅向送 苗带79传送秧苗的方向传递旋转。由此,送苗带79成为在秧苗载置台80的左右移动端部 将该秧苗载置台80上的秧苗向秧苗托架81侧移送的秧苗移送装置。
送苗带79的驱动机构为下述的结构。
S卩,设有分别从传动箱77的左右两侧突出并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侧臂88。另外, 传动箱77的右侧的驱动侧臂88通过导程凸轮轴82驱动进行旋转。此外,在送苗驱动轴86 的上侧,分别针对每两行设有一个左右方向的中继轴89,并且从动侧臂90安装于所述中继 轴89。中继轴89与送苗驱动轴86由连杆机构94传动连结,该连杆机构94分别由第一臂91、第二臂92以及连杆93构成。
当秧苗载置台80达到左右移动行程的端部时,驱动侧臂88自从动侧臂90的下侧 抵接从动侧臂90,使中继轴89 (图幻旋转预定角度。该旋转经由连杆机构94和棘轮机构 87传递到送苗驱动轴86。由此,送苗带79动作预定量。另外,为了在左右移动两端部分别 向秧苗载置台80传递送苗动力,与一个驱动侧臂88对应地在同一中继轴89上设有左右两 个从动侧臂90。当驱动侧臂88离开从动侧臂90时,通过挂于中继轴89的未图示的弹簧的 张力使中继轴89和从动侧臂90回到驱动前的位置。
另外,对于连杆机构94和棘轮机构87,对应右侧两行的连杆机构94和棘轮机构 87配置于秧苗载置台80的右端部,对应中央两行的连杆机构94和棘轮机构87配置于右数 第三行的秧苗载置部80b的右端部,对应左侧两行的连杆机构94和棘轮机构87配置于秧 苗载置台80的左端部。对应中央两行的连杆机构94和棘轮机构87相对于偏向左右一侧 即左侧的传动箱77的送苗传动部77a而偏向左右另一侧即右侧进行配置,因此能够构成为 在秧苗载置台80与传动箱77前后接近时不会干涉到传动箱77的结构。棘轮机构87具有 分别使对应两行的送苗带79的驱动启动和停止的送苗离合器(未图示)。由此,操作所述 送苗离合器的送苗离合器线缆132(图3)设置成沿该秧苗载置台80从棘轮机构87到秧苗 载置台80的背面侧为止。另外,送苗离合器线缆132的另一端连结于分别使每两行的插植 启动和停止的田埂离合器杆(畦々7 〃 ★ —)133(图1、图2)。所述田埂离合器杆133 在行驶车身2的后部共设有三根,并且构成为能够通过各自的田埂离合器杆传感器(未图 示)检测操作位置。
此外,在秧苗插植部4的秧苗载置台80的前侧设有取苗量调节杆201 (图1),所述 取苗量调节杆201使秧苗托架81上下移动而改变秧苗插植装置37 (图1、图幻由秧苗取出 口 78取出的每株秧苗的量。并且构成为取苗量调节杆传感器(未图示)检测该取苗量调 节杆201的操作位置。
驱动侧臂88在传动箱77的送苗传动部77a左右两侧的适当位置左右分别设有两 个。右外侧的驱动侧臂88在秧苗载置台80移动至左右移动的右端时抵接于右方的中继轴 89的右侧的从动侧臂90。右内侧的驱动侧臂88在秧苗载置台80移动至左右移动的右端 时抵接于中央的中继轴89的右侧的从动侧臂90,并且在秧苗载置台80移动至左右移动的 左端时抵接于右方的中继轴89的左侧的从动侧臂90。左内侧的驱动侧臂88在秧苗载置台 80移动至左右移动的左端时抵接于中央的中继轴89的左侧的从动侧臂90,并且在秧苗载 置台80移动至左右移动的右端时抵接于左方的中继轴89的右侧的从动侧臂90。左外侧的 驱动侧臂88在秧苗载置台80移动至左右移动的左端时抵接于左方的中继轴89的左侧的 从动侧臂90。由此,将与共计六个的从动侧臂90对应的驱动侧臂88的个数削减为四个。
此处,左右的各中继轴89的各个左右从动侧臂90配置于该中继轴89的左右中 央部,而左右中央的中继轴89的左右从动侧臂90配置于该中继轴89的左右两端部。由 此,能够在左右移动中分开从传动箱77的左右两侧内侧的驱动侧臂88向左右中央的中继 轴89传递动力,并且能够将左右内侧的驱动侧臂88兼用做向左右的中继轴89传递动力的 臂。此外,能够将各中继轴89的左右的从动侧臂90在各中继轴89上配置于大致左右对称 的位置,从而能够高精度地对配置于每两行的大致左右中央的后述的秧苗移动量变更电动 机135的送苗量进行变更设定。
在秧苗载置台80的各行的秧苗载置部80b的送苗带79附近的适当位置,分别设 有秧苗减少传感器136 (图2、图4)。该秧苗减少传感器136通过检测秧苗的有无来检测在 秧苗载置台80上的适当位置秧苗减少的情况。此外,在右起第一行、第四行和第六行的秧 苗载置部80b的送苗带79附近的适当位置分别设有秧苗移动量传感器137(图1 图3)。 所述秧苗移动量传感器137设于传感器安装臂146(图3)的末端,所述传感器安装臂146 由弹簧138(图幻向转动到秧苗侧上侧的一侧施力。该秧苗移动量传感器137为外周面与 秧苗的底面接触并旋转的辊式传感器,并且具有检测其旋转角度的旋转角度检测型的传感 器电位计(sensorpotentiometer),用于检测秧苗载置台80上的秧苗在送苗带79的秧苗移 送方向上的移动量。另外,秧苗移动量传感器137构成为其外周长比后述的秧苗移动量变 更电动机135使送苗带79移送秧苗的最大移动量还要大。
该秧苗移动量传感器137是检测旋转角度作为0度以上且不到360度的角度值并 根据送苗动作的前后角度值检测出秧苗的移动量的传感器,然而为了检测到在送苗动作的 前后跨0度角度值的情况下也能够检测出秧苗的移动量,通过控制装置(未图示)利用以 下的计算式(1),就能够以仅检测角度值的简单传感器电位计来检测出秧苗的移动量,所述 计算式(1)是通过将360度与送苗动作前的角度值的差和送苗动作后的角度值与0度的差 双方加和而进行计算的。即
秧苗的移动量={360度-送苗动作前的角度值} + {送苗动作后的角度值-0度} (1)
此外,将秧苗移动量传感器137设于靠近送苗离合器的位置的行中,并将兼作秧 苗移动量传感器137的防护框架的后述的秧苗移动量变更电动机135的电动机支撑框架 139仅设于右起第一行、第四行和第六行的秧苗载置部80b的背面侧,并且,使送苗离合器 线缆132(图3)穿过电动机支撑框架139的内侧,将电动机支撑框架139也兼用做送苗离 合器线缆132的防护框架。
秧苗移动量传感器137位于秧苗载置部80b的左右中央。所述秧苗减少传感器136 在未设有秧苗移动量传感器137的秧苗载置部80b位于该秧苗载置部80b的左右中央,而 在设有秧苗移动量传感器137的秧苗载置部80b中,所述秧苗减少传感器136则位于该秧 苗载置部80b的左右方向一侧的端部。由此,使秧苗移动量传感器137优先于秧苗减少传 感器136地位于秧苗载置部80b的左右中央,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出秧苗移动量。各行的秧 苗减少传感器136配置于沿秧苗载置台80比秧苗移动量传感器137靠上侧一些的位置。
此外,在设有秧苗移动量传感器137的秧苗载置部80b中的比送苗带79靠上侧的 位置,设有判断秧苗载置部80b上的秧苗量的各个秧苗量传感器140 (图幻。该秧苗量传感 器140设于沿秧苗载置台80比秧苗托架81靠上侧一株秧苗的量的位置(距秧苗托架81为 58cm的位置),并检测该位置是否有秧苗,由此判断秧苗载置台80上的秧苗量的多少。该 秧苗量传感器140位于秧苗载置部80b的左右方向中央。
在每两行的各秧苗载置部80b的左右中央的分隔壁部80a的背侧,设有用于针对 每两行改变送苗带79移送秧苗的移送量的秧苗移动量变更电动机135 (图3、图4)。该秧苗 移动量变更电动机135是改变秧苗移送装置移送秧苗的移送量的秧苗移送量变更装置。各 秧苗移动量变更电动机135配置于每两行的左右中央,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对每两行进行秧 苗移送量变更。设有啮合于秧苗移动量变更电动机135的小齿轮图4)而转动的扇8形齿轮141,从该扇形齿轮141经由连结杆142连结于跟中继轴89 —体旋转的送苗限制臂 143(图4)。并且,连结杆142连结于被设在送苗限制臂143的长孔(未图示)中。由此, 当驱动秧苗移动量变更电动机135使扇形齿轮141转动,利用送苗限制臂143的长孔(未 图示)强制地使送苗限制臂143向上侧转动时,能够通过送苗动作利用长孔使中继轴89转 动。并且,构成为当驱动侧臂88离开动侧臂90时,中继轴89和从动侧臂90在弹簧(未图 示)的张力作用下返回至使连结杆142的端部抵接于作为限制部件的长孔(未图示)的端 部的位置。对应右侧两行的所述送苗限制臂143兼用做右侧的从动侧臂90、对应左侧两行 的所述送苗限制臂143兼用做左侧的从动侧臂90、对应中央两行的所述送苗限制臂143由 专用的中央送苗限制臂144构成。因此,由于左右的送苗限制臂用作了各外侧的从动侧臂 90,因此装卸连结杆142等的维护容易进行。
在秧苗载置台80的秧苗载置面80c (图4)的上侧设有秧苗推压件130 (图4),该 秧苗推压件130与坯苗的苗床部的上表面抵接并将该坯苗向秧苗载置面80c侧推压。通过 该秧苗推压件130能够将坯苗适度地向送苗带79侧按压,能够利用送苗带79可靠并高精 度地运送坯苗。
在秧苗插植部4的下部设有对中央两行的秧苗插植位置进行平整的中部耢(它> 夕一 7 口 一卜)100、以及对左右的各外侧两行的秧苗插植位置进行平整的侧方耢(寸^ F 7 口一卜)101。在使这些耢(中部耢100和侧方耢101)与田地的泥面相接触的状态下使 机体行进时,中部耢100和侧方耢101对泥面进行平整的同时滑行,并且利用秧苗插植装置 37将秧苗插植于所述平整地。各耢安装成转动自如以能够使其前端侧配合田地表层地面的 凹凸地上下动,在插植作业中,由上下动检测机构检测出中部耢100的前部的上下动作,并 与该检测结果对应地切换用于控制所述升降缸76的液压阀以使秧苗插植部4升降,从而将 秧苗的插植深度维持成始终一定。
施肥装置5构成为,利用各行的肥料输出部63将储存在肥料储存箱110中的肥料 按照定量输出,并将所述肥料通过肥料运送管111引导至被安装于中部耢100和侧方耢101 的施肥引导件112,然后排出到施肥槽内,该施肥槽是利用设于施肥引导件112前侧的成槽 体113在秧苗插植行的侧部附近形成的。并且构成为利用由电动机114驱动的鼓风机115 产生压力风,使该压力风通过左右方向较长的空气腔116吹到肥料运送管111内,从而将肥 料运送管111内的肥料强制地运送到秧苗插植部4侧的肥料喷出口施肥引导件112。供给 到施肥槽内的肥料由覆土板117盖上土,所述覆土板117在施肥引导件112和成槽体113 的后方安装于中部耢100和侧方耢101。
优选的是,各行的施肥引导件112和成槽体113与对应的秧苗插植装置37的位置 关系为距离均勻从而使各行的肥料均勻化,因此从机体侧方看分别配置在前后方向的相同 位置。同样地,优选各行的覆土板117也与对应的施肥引导件112、成槽体113和秧苗插植 装置37的位置关系为距离均勻。其原因是,如果覆土板位于靠前的位置而过于靠近施肥引 导件的话,则存在着由覆土板堆积的泥土被供给到施肥引导件内而使该施肥引导件被泥土 堵塞的可能性,而如果覆土板位于靠后的位置而过于远离施肥引导件的话,由覆土板盖上 土之前由于田地内的水等使得肥料从施肥槽的槽底浮起,其结果是存在覆土量减少、不能 得到合适的肥效的可能性。
对于本实施例的结构,示出了图5(a)的秧苗载置台80和载置该秧苗载置台80的秧苗托架部分的局部纵剖侧视图(朝向机体的前进方向从左侧观察到的图)、图5(b)的刮 削器(卞々 >一〃)四的侧视图、以及图5(c)的从图5(b)的箭头S方向观察到的刮削器 四。此外,图6为将秧苗载置台80的下端部被切除的部分以虚线示出的纵剖侧视图(朝向 机体的前进方向从左侧观察到的图)。
从秧苗载置台80的下端部的被切除部分朝向秧苗载置台80的上方,由螺栓30和 作为紧固部件的螺钉31将刮削器四从秧苗载置台80的表面和背面两侧固定于苗载置台 80。另外,刮削器四的材质为铁等金属,也可以是作为弹性材料的橡胶(虽然耐久性差)。
当泥土进入秧苗托架81与秧苗载置台80的小间隙并固结时,秧苗载置台80无法 滑动,或者如果使其强行滑动则存在破损的可能性。
然而,由于在秧苗载置台80的下端部安装有刮削器四,因此在使秧苗载置台80左 右滑动时,刮削器四能够将附着于秧苗托架81上的泥容易地除去。此外,如果在刮削器四 的下侧设置图5(b)和图5(c)所示那样的多个槽^a的话,则即使有泥堆积在秧苗托架81 上,在每当秧苗载置台80沿以机体的前进方向为前侧时的左右方向(沿秧苗托架81的方 向)移动,也能够使刮削器四的下端部容易地变形并将秧苗托架81上的泥土除去。
此外,如图5(c)所示,刮削器四构成为沿秧苗载置台80的厚度方向离秧苗载置 面越远,该刮削器四的宽度越窄,因此容易粉碎泥土,并且刮削器四的末端离秧苗载置台 80的秧苗载置面越远则越容易将泥土从秧苗托架81上刮去,能够容易地将泥土除去。此 外,通过使槽的沿秧苗载置台80的厚度方向的宽度增大,更易使泥土脱落。
在以螺钉31将刮削器四固定于秧苗载置台80的下端部的情况下,在秧苗载置台 80的背面侧安装使秧苗载置台80沿左右方向移动的下侧的左右移动用引导部件33,并且 构成为该下侧的左右移动用引导部件33的与秧苗载置台80的背面相接触的侧面部分比较 长,由此,在将螺钉31夹着该侧面部分从秧苗载置台80的背面侧进行安装后,不仅刮削器 29,还能够将下侧的左右移动用引导部件33也一起安装于秧苗载置台80,能够使下侧的左 右移动用引导部件33的强度比以往更高。
此外,当刮削器四为钢铁制,并且为了使该刮削器四从下侧覆盖于秧苗载置台 80,而如图7 (a)的侧视图、图7(b)所示的沿图7(a)的箭头Sl观察的视图、图7 (c)所示的 沿着图7(a)的S2-S2线的剖视图所示那样,采用剖面呈二字状的部件的话,能够提高刮削 器四的强度。
进而,为了使钢铁制的刮削器四从下侧覆盖于秧苗载置台80,也可以如图8 (a)的 侧视图、图8(b)所示的沿着图8(a)的Sl-Sl线的剖视图、图8(c)所示的沿着图8(a)的箭 头S2观察的视图所示那样,采用剖面呈二字状的部件。
也可以如图9(a)的将刮削器四安装于秧苗载置台80的情况下的侧剖视图(图 9(a))和从图9(a)的箭头S方向观察的图(图9(b))所示那样,准备剖面呈二字状的钢铁 制的刮削器四,并且使所述刮削器四的平面以与秧苗载置台80的下端部平面相面对的方 式进行配置,将弹簧36安装于上述这些平面之间,使刮削器四的下端部与秧苗托架81的 上表面接触。
在该情况下,如果秧苗托架81上存在障碍物d的话,则即使秧苗载置台80左右移 动,刮削器四也能够容易地越过该障碍物。
如图10的从机体的侧面方向观察到的将刮削器四安装于秧苗载置台80的情况下的纵剖视图所示那样,挖开秧苗载置台80的下端部而形成矩形槽,将刮削器四从形成于 秧苗载置台80的下端部的开口部插入秧苗载置台80的挖成的所述矩形槽中,并从秧苗载 置台80的下端部的开口部的机体后方部的外侧将螺栓30拧紧固定于刮削器四,从而将刮 削器四固定于秧苗载置台80。此时,以刮削器四的下端部从秧苗载置台80的下端部平面 突出的方式进行安装。进而,在刮削器四的拧入螺栓30的末端侧形成能得到空间的螺栓 槽95,并在拧入螺栓前将弹簧36配置于该螺栓槽95内。
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那样,S卩使机体前侧的秧苗托架81与秧苗载置 台80之间存在障碍物d,也能够在弹簧36的作用下使刮削器四沿前后方向移动,因此不存 在秧苗托架81和秧苗载置台80破损的可能。
工业方面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乘用式的插秧机1进行了记述,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乘用 式的插秧机,还能够应用于各种作业机械。
权利要求
1.一种秧苗移植机, 该秧苗移植机设有秧苗载置台(80),所述秧苗载置台(80)将秧苗载置于秧苗载置面并左右移动; 秧苗托架(81),所述秧苗托架(81)承托被载置于所述秧苗载置台(80)的秧苗的端部;秧苗取出口(78),所述秧苗取出口(78)设于所述秧苗托架(81);以及 秧苗插植装置(37),所述秧苗插植装置(37)对供给到所述秧苗取出口(78)的秧苗进 行插植,所述秧苗载置台(80)在所述秧苗托架(81)的上侧沿该秧苗托架(81)左右移动并向 所述秧苗取出口(78)供给秧苗, 该秧苗移植机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秧苗载置台(80)的下端部安装有刮削器( ),所述刮削器09)与所述秧苗托 架(81)相接触并刮除该秧苗托架(81)上的土,在该刮削器09)设有与所述秧苗托架(81) 相面对的槽09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将刮削器09)构成为离秧苗载置台(80)的秧苗载置面越远,该刮削器09)的宽度越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在秧苗载置台(80)的秧苗载置面的背侧安装该秧苗载置台(80)的左右移动用引导部 件(33),并以所设置的同一紧固部件(31)将该左右移动用引导部件(33)和刮削器09)紧 固于所述秧苗载置台(80)。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将剖面形状为二字状的刮削器09)装配于秧苗载置台(80)的分隔壁部(80a)。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秧苗移植机,其特征在于,在刮削器09)与秧苗载置台(80)的下端部相连接的连接部配置有弹簧(36)。
全文摘要
提供在秧苗托架与秧苗载置台的下端部之间不易附着泥土的秧苗移植机。该秧苗移植机设有在承托秧苗端部的秧苗托架(81)的上侧沿该秧苗托架(81)左右移动并向所述秧苗取出口(78)供给秧苗的秧苗载置台(80),在该秧苗载置台(80)的下部安装有刮削器(29),在与秧苗托架(81)相接触的刮削器(29)设有槽(29a),在使秧苗载置台(80)左右滑动时,刮削器(29)能容易地将附着于秧苗托架(81)上的泥土除去,通过在刮削器设置槽,即使泥土堆积在秧苗托架上,每当秧苗载置台左右移动时也能使刮削器的下端部容易变形并将秧苗托架上的泥土除去,不存在使秧苗载置台强行移动而使秧苗载置台破损的情况。
文档编号A01C11/02GK102027828SQ201010290619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30日
发明者川田诚, 石山和宏, 草本英之 申请人:井关农机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