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生态育种方法

文档序号:181120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河蟹生态育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蟹育种方法,属于水产河蟹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河蟹育种常采用在常态水池中培育的方法。所育河蟹种质不纯正,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特征不明显;平均亩产低,大规格优质合格率也低,不利于提高河蟹产业化进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利用蟹、草之间的互利互补关系营造育种池生态环境,达到良种、高产、高效的河蟹生态育种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河蟹生态育种方法,选用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特征明显的优质河蟹幼体放置于栽种多品种水草的育种池中进行生态育种。优选的,所述育种池中栽种水花生草和伊乐藻;其中栽种的水花生草占育种池水面的50-60% ;未栽种水花生草的区域栽种伊乐藻,按1-2平方米种植一簇的要求进行布局。优选的,对所述育种池进行三次清塘消毒工作笫一次用生石灰进行高水位清塘,以杀死及呛走穴居洞中的扣蟹;第二次用生石灰进行超低水位全池泼晒杀灭池底有害生物和病菌;笫三次侍水草移栽后采用茶柏杀灭移栽水草时带进的有害生物。优选的,利用生态调节剂来调节育种池中的水的水质。优选的,所述生态调节剂为调水王、活水解毒素、EM原露、控草养水宝的混合物。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I.所育河蟹种质较为纯正,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特征明显。2.平均亩产200公斤,大规格优质合格率达87%。3.便于良种推广应用,可克服零星育种中的各种弊端及节约育种面积50%。提高河蟹产业化进程。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河蟹生态育种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I)优选优质大眼幼体
(1)采用引进筛选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特征明显、规格在150-200克/只的蟹为育苗亲本,由繁殖单位派专人进行专池强化饲养及定向配种繁育的幼苗;
(2)坚持标准、验收蟹苗
采取“四看一抽样”方法验收蟹苗,即
a.看幼体是否满七日龄,是否是同一批苗,规格是否一致;
b.看幼体体色是否一致呈金黄色,防止嫩苗老苗参差不齐;
c.看活力强弱,以检验幼体是否健壮和活动力;
d.看生产记录,了解繁育时的用药情况,以防使用危禁药物和投入品;
e.抽样计数,判别幼体质量;2)营造育种池生态环境
(1)栽种多品种水草一是在育种池中移植水花生草,使移栽面积约占水面的60%左右,二是在未放置水花生草的区域栽种伊乐藻,按1-2平方米种植一簇的要求进行布局;通过移栽水花生和伊乐藻,既为幼蟹提供丰富的植物性饵料及脱壳隐蔽场所,又可吸收水中肥份,使育种池水保持清新,并通过水草的遮挡,在7 8月份降低育种池水水温,促进幼蟹正常发育生长,减少了幼蟹性腺的早熟;
(2)育种池彻底清塘消毒为清除池中存在的有害物质、病原体以及藏于泥土洞穴中的扣蟹;在扣蟹起捕后,对池塘进行三次清塘消毒工作笫一次用生石灰进行高水位清塘,以杀死及呛走穴居洞中的扣蟹,第二次用生石灰进行超低水位全池泼晒杀灭池底有害生物和病菌,笫三次待水草移栽后采用茶柏杀灭移栽水草时带进的有害生物;
3)按规范要求,放好蟹苗 苗种放养直接影响着当年育种的丰欠、规格和效益,因此在放苗时必须按规范要求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放养日期一般为4月下旬至5月中旬,最迟不得超过5月25日;
②放苗时间一般在晴天的早晨600—9 00 ;
③重视苗种运输质量幼体运输最适宜气温为15— 20度,箱内密度不能过大,苗箱既要保持湿润,又要严防积水;气温高于20度以上时,苗箱要采取降温措施,使幼苗在运输途中处于低温状态,为防止风吹、日晒、雨淋、温度过高、干燥、失水,运输最好采用空调车,晚上运输;
④抓好三次“着水”放苗法蟹苗放入池中时,必须进行三次“着水”处理和多点投放,以确保苗种成活率和池中均匀分布;
⑤控制放苗密度,根据育种池塘性、幼体质量及计划产量而定,一般亩放养量控制在1-1. 5公斤,并切忌一个育种池多次放苗;
4)强化饲养管理
(1)撑控饵料组成与投饵量
在蟹种培育过程中既要加强营养,促进生长,又要防止性早熟,为此,根据仔、幼蟹不同的发育阶段和生长环境,抓好如下措施
育种前期,水温适宜,以池中动物性饵料为主,并配用进口鱼粉制成蛋白质含量达42%的配合饲料;
育种中期,正值高温季节,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用豆柏等植物蛋白制成蛋白质含量为32-38%左右的颗粒饲料;
育种后期,水温下降,为促进蟹种规格和质量,采用动物性蛋白和植物蛋白并重,制成蛋白质含量在32-42%左右的颗粒饲料;
(2)深池育种
蟹种培育池面积一般以5亩左右为宜,池塘坡度要大,池底平坦,池塘深度在I. 5-2米,最高水位可保持在I. 5米左右,采用深池培育蟹种,其优点为一是容水量大,水质不易突变;二是水草垂直分布面积大,幼蟹易选择最佳水层栖居生长,隐蔽物多,在蜕壳时不易自相残杀;三是有效积温低,比浅水池塘的蟹种少蜕一次壳,性腺早熟率低;四是保护和延长伊乐藻的生长;(3)认真做好水质调控
根据幼体的生长、天气情况及水质变化,及时调整池水水位和水质是优质高产育种的关键,应抓好以下措施
①肥水下塘蟹苗下塘10天前,加注新水20厘米,每亩施过磷酸钙2-3公斤及有机肥150-250公斤,将池水调至黄褐色或黄绿色,以培养大量水潘等浮游生物;蟹苗放养时,水位控制在50-60厘米;
②防暑降温,控制幼蟹有效积温;盛夏季节,将池水加至池塘最高水位,同时使水草覆盖率保持在池塘总面积的70%左右,以防止水温猛升而控制幼蟹有效积温;
③防止池水下层缺氧,一般每半月换水一次;在高温季节时及时加注新水及开机增氧,加水在早晨水温较低时进行;开机增氧一般根据水质在线参数、气侯变化,做好微孔曝气底增氧,使池水溶解氧始终保持在5mg/L以上;
④做好水质监管通过在线监控数据及日常观察,每月泼洒生石灰水I次,并根据池水水质状况用好调水王、活水解毒素、EM原露、控草养水宝等水质生态调节剂,认真做好病害防治工作,采用国家许可的渔药预防及杀灭幼体有关病虫害,并严格控制投入品的安全;EM原露,也称EM原液、EM菌,EM是英文Effective Microorganisms的缩写语,中文译为有效微生物群,它是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发明的新型复合微生物菌剂,只要使用恰当,它就会与所到之处的良性力量迅速结合,产生抗氧化物质,消除氧化物质,消除腐败,抑制病原菌,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改良土壤、增强光合作用、改善水质、除臭粪、促生长、抗病、改善畜禽品质、抑菌等功效;
5)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1)日常管理工作
①坚持巡塘工作每天坚持早晚巡塘,仔细观察仔蟹摄食、活动、脱壳、水质变化等,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②经常检查幼体生长情况,及时调正管理措施;
③防敌害侵袭在培育池四周设置捕捉鼠蛙器械,防止老鼠、青蛙、蟾蜍等捕食幼蟹;
④做好幼蟹防逃工作下雨加水时是幼蟹最活跃期,必须做好进出水处、培育池渗水处及四周的防逃工作,大风暴雨后,及时检查加固防逃设施;
⑤抓好病害防治和池塘环境卫生工作;
⑥及时清除小绿蟹,深秋以后,采用各种措施,将培育池中的早熟小绿蟹清除掉;
(2)越冬管理工作
①抓好幼苗越冬前的饵料投喂,为确保幼苗有足够能量过冬和冬后正常生长,在立冬堆置水草前采取投喂蛋白质含量高的饵料;
②立冬后,水温降至10°C左右,水花生草落叶后将水花生草集中堆起成墩,要求下面要碰到池底,上面不能离水过高,使幼蟹进入草堆中越冬;
③深水肥水越冬,将池水水位加至I.2-1. 5米,用有机肥肥水;
6)幼蟹起捕
在十一月中下旬,幼蟹停止摄食,水花生草经霜打落叶后,将池中水花生草堆置成墩;池中幼蟹进入草堆中越冬,起捕时只要将网片从草墩下托起水草,将水草捞出,幼蟹就在网中;采用这种方法,第一次可起捕池中幼蟹的70%左右;第二次还可捕15 — 25% ;二次后,再采用干塘用地笼网在池中拦接,通过此办法可将池中的幼蟹全部捕起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I.所育河蟹种质较为纯正,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特征明显。2.平均亩产200公斤,大规格优质合格率达87%。
3.便于良种推广应用,可克服零星育种中的各种弊端及节约育种面积50%。提高河蟹产业化进程。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河蟹生态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选用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特征明显的优质河蟹幼体放置于栽种多品种水草的育种池中进行生态育种。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河蟹生态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育种池中栽种水花生草和伊乐藻;其中栽种的水花生草占育种池水面的50-60% ;未栽种水花生草的区域栽种伊乐藻,按1-2平方米种植一簇的要求进行布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蟹生态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育种池进行三次清塘消毒工作笫一次用生石灰进行高水位清塘,以杀死及呛走穴居洞中的扣蟹;第二次用生石灰进行超低水位全池泼晒杀灭池底有害生物和病菌;笫三次待水草移栽后采用茶柏杀灭移栽水草时带进的有害生物。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河蟹生态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生态调节剂来调节育种池中的水的水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河蟹生态育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调节剂为调水王、活水解毒素、EM原露、控草养水宝的混合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河蟹生态育种方法,选用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特征明显的优质河蟹幼体放置于栽种多品种水草的育种池中进行育种;所述育种池中栽种水花生草和伊乐藻;其中栽种的水花生草占育种池水面的50-60%;未栽种水花生草的区域栽种伊乐藻,按1-2平方米种植一簇的要求进行布局;本发明所述的河蟹生态育种方法所育河蟹种质较为纯正,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特征明显;平均亩产可达200公斤,大规格优质合格率可达87%以上;可克服零星育种中的各种弊端及节约育种面积50%,便于良种推广应用,提高河蟹产业化进程。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2657110SQ20121011261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8日
发明者张关海, 王惠良 申请人: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现代渔业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