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山草和菌糠成功训化栽培野生牛肉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328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利用山草和菌糠成功训化栽培野生牛肉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训化和培育一种野生食用菌新品种:牛肉蕈;一种食用菌栽培料、生产方法及食用菌栽培工艺。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食用菌栽培料包含有食用菌收获后的废弃物(简称菌糠)50-75份、山上野草(简称山草)5-25份、棉子壳0-20份、麸皮3-10份、玉米粉2-8份、腐殖土3-10份、石膏粉0.5-2份、生石灰1-4份、过磷酸钙0.3-2份、蔗糖0.5-1.5份、壮菌素0.1-0.8份。pH值为6-9。通过本发明的实施达到以下目的:1.食用菌队伍增加了新成员:牛肉蕈。2.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3.增加了食用菌原料资源,降低生产成本50%以上,产量提高10-15%,生物转化率达80-120%。
【专利说明】利用山草和菌糠成功训化栽培野生牛肉蕈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食用菌新品种;一种食用菌栽培料及其生产方法和栽培工艺。具体说是训化和培育一种人们传统采食,但尚未训化成人工栽培的野生食用菌新品种:牛肉蕈;一种利用食用菌下脚废弃物(简称菌糠)和山上野草(简称山草)再生成优质培养料、生产方法及食用菌栽培工艺。
【背景技术】
[0002]近年耒,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种植量的大幅度增加,常规的传统栽培技术和品种,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训化和培育优质和高产的食用菌栽培新品种,以提高栽培效益,增加菇农收入,有利于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0003]已有传统技术中,食用菌栽培习惯上采用棉子壳、杂木屑及其它农作物秸杆如稻草、麦杆、玉米杆、豆杆、玉米芯等,并配合以牛粪、马粪、猪粪、鸡粪等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为配制栽培料的材料。近年来,许多地区棉花等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极度减少和木材原料的紧张短缺;而食用菌种植量的迅速发展,栽培用原材料越趋紧缺,生产成本翻番升高,使食用菌的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
[0004]如何选用低成本的食用菌栽培料作为保证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栽培效益,增加菇农收入,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0005]食用菌是一种腐生菌或寄生菌,它通过菌丝体从人工配制的栽培料中和覆土层中吸收水分和各种营养。经过混合配制的栽培料,并经发酵腐熟后,食用菌菌丝体才能分解利用其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养分。用以上材料作食用菌菌丝生长的原料存在许多缺点,如不宜腐熟,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缓慢,影响食用菌自身蛋白质的含量,产量低,产生不了大的经济效益。而长期以来栽培食用菌收获后的废弃物无法再使用,而被随意废弃,给杂菌的大量繁衍创造了条件,使食用菌的生产环境不断恶化,不利于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训化和培育优质和高产的食用菌栽培新品种:牛肉蕈;同时为了避免和克服传统己有技术中的缺点和问题,缓解原料资源的紧缺矛盾,而提供一种新型的食用菌栽培料及其生产工艺。本发明主要采用了食用菌收获后的废弃物(菌糠)和山上野草(山草)等物质的配方制作的食用菌栽培料。食用菌收获后的废弃物(菌糠)是前茬食用菌栽培收获后的废弃物质,尚具有未被吸收的各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山上野草(山草)是目前尚未被开发利用的食用菌原料资源。而食用菌栽培料是根据不同品种食用菌菌丝所需营养配方配伍制作而成的。在本发明中多种袋栽食用菌收获后的废弃物(菌糠)都可以使用。通过本发明的实施达到了使食用菌收获后的废弃物不再造成环境的污染,变废为宝的目的,拓展原料资源,增加了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物质财富;同时可降低生产成本,减轻了种植户因购买原材料而增加的经济负担;提高栽培效益。[0007]本发明是采取以下技术实现其发明目的的:
[0008]一种食用菌栽培料,它包含有菌糠60-75份、山草5-15份、棉子壳0_10份、麸皮
3-6份、玉米粉4-8份、腐殖土 3-5份、石膏粉1.2-2份、生石灰1_2份、过磷酸钙1_2份、蔗糖0.5-1份、壮菌素0.1-0.6份。
[0009]一种食用菌栽培料,其优选方案在于它包含有菌糠55-70份、山草10-20份、棉子壳5-15份、麸皮5-8份、玉米粉3-7份、腐殖土 5-7份、石骨粉0.8-1.8份、生石灰1.5-3份、过磷酸钙0.5-1.5份、蔗糖0.7-1.2份、壮菌素0.2-0.7份。
[0010]一种食用菌栽培料,其更为优选方案在于它包含有菌糠50-65份、山草15-25份、棉子壳10-20份、麸皮7-10份、玉米粉2—5份、腐殖土 7-10份、石膏粉0.5-1.5份、生石灰2-4份、过憐酸钙0.3-1.2份、鹿糖1-1.5份、壮菌素0.3-0.8份。
[0011]所述的食用菌收获后的下脚废弃物(菌糠),优选金针菇、工厂化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等袋栽食用菌下脚废弃物。
[0012]所述的山草为荒山上的野草。
[0013]所述的壮菌素包含有豆饼粉、棉子饼粉、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硼砂、维生素B、E。其中豆饼粉、棉子饼粉占94%、(重量百分比)、聆酸二氢钾占3% (重量百分比)、硫酸镁占1.5% (重量百分比)、 硼砂占0.5% (重量百分比)、维生素B、E占1% (重量百分比)。
[0014]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食用菌栽培料,其PH值应为6-9之间。配料用水为清洁水。
[0015]一种生产上述食用菌栽培料的生产工艺,其工艺步骤如下:
[0016]①.把食用菌收获后的下脚废弃物清除原包装袋等杂物后粉碎成菌糠。山草粉碎。
[0017]②.按配方比例混配加入各种原料,均匀搅拌。
[0018]③.按配方比例的蔗糖、壮菌素溶入适量清洁水中,均匀浇入混配好的原料中,将原料再次搅拌均匀至料水比为1: 1.2-1.4。PH值为6-8。配料用水为清洁水。
[0019]④.将搅拌好的原料装进袋内,松紧适度,并将袋扎紧或用塑料套环套好形成栽
上口衣。
[0020]⑤.将栽培袋进行灭菌处理。常压灭菌应达到98_100°C,保持12-14小时。高压灭菌应达到1-2公斤压力,保持1-3小时。
[0021]⑥.经过灭菌处理的栽培袋放入接种室或接种箱,用浓度为每立方米9-11毫升的甲酸加4-5克高锰酸钾或用2克菇葆(气雾消毒剂)熏蒸灭菌,待冷却至25°C以下接入菌种,进行发菌培养及出菇管理。
[0022]一种生产上述食用菌栽培料的生产工艺,其进一步优化的工艺步骤如下:
[0023]①.把食用菌收获后的下脚废弃物清除原包装袋等杂物后粉碎成菌糠。山草粉碎。
[0024]②.按配方比例混配加入各种原料,均匀搅拌。
[0025]③.按配方比例的蔗糖、壮菌素溶入适量清洁水中,均匀浇入混配好的原料中,将原料再次搅拌均匀堆放发酵,发酵时间为7-15天,其间翻堆三次,每次翻堆应将料堆至:堆地宽2—2.5米,高1-1.5米,长度以场地而定。调料水比为I: 1.3-1.5,PH值为6.5-8.5。翻堆时将堆料里外对翻,使其发酵均匀。配料用水为清洁水。
[0026]④.将发酵好的原料装进袋内,松紧适度,并将袋扎紧或用塑料套环套好形成栽+立怨
上口衣。
[0027]⑤.将栽培袋进行灭菌处理(可用常压或高压灭菌法)。
[0028]⑥.经过灭菌处理的栽培袋放入接种室或接种箱,用浓度为每立方米9-11毫升的甲酸加5克高锰酸钾或用2克菇葆(气雾消毒剂)熏蒸灭菌,待冷却至25°C以下即可接入菌种进行发菌培养及出菇管理。
[0029]一种生产上述食用菌栽培料的生产工艺,其工艺步骤还可选用如下方案:
[0030]①.把食用菌收获后的下脚废弃物清除原包装袋等杂物后粉碎成菌糠。山草粉碎。
[0031]②.按配方比例混配加入各种原料,均匀搅拌。[0032]③.按配方比例的壮菌素溶入适量清洁水中,均匀浇入混配好的原料中,调料水比为1: 1.3-1.5,PH值为7-9。将原料再次搅拌均匀堆放发酵,发酵时间为7_15天。
[0033]④.发酵期间进行三次翻堆,第一次翻堆为料温升至65_70°C时进行,第二次翻堆为料温上升到70-75°C进行,第三次翻堆为第二次翻堆一天后进行。翻堆时调足料水比为I: 1.3-1.5,PH值为7-9。配料用水为清洁水。翻堆时应将堆料里外对翻,并将料堆至堆地宽2—2.5米,高1-1.5米。以减少料堆表面积,使其发酵均匀。
[0034]⑤.将发酵好的原料装进袋内,松紧适度,并将袋扎紧或用塑料套环套好形成栽
上口衣。
[0035]⑥.将栽培袋进行灭菌处理(可用常規灭菌法或巴氏灭菌法)。
[0036]⑦.经过用常規灭菌法灭菌处理的栽培袋放入接种室或接种箱,用浓度为每立方米9-11毫升的甲酸加5克高锰酸钾或用2克菇葆(气雾消毒剂)熏蒸灭菌,待冷却至25°C以下接入菌种,进行发菌培养及出菇管理。
[0037]⑧.经过用巴氏灭菌法灭菌处理的栽培料,可用大床栽培,将发酵好的原料搬进栽培房,辅成厚度为10-20公分,宽度为I米,长度不限(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料床,料床与料床之间留60公分操作行。料床也可用木担和竹片搭建成层架,上下层间60公分。
[0038]⑨.将栽培房关闭门窗,输入蒸气,待栽培房内温度升至70°C时保持24小时进行二次灭菌处理。
[0039]⑩.经过灭菌处理的栽培料待冷却至25°C以下接入菌种,进行发菌培养及出菇管理。
[0040]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十分显著的特点及有益效果:
[0041]一.采用本发明能将食用菌收获后的下脚废弃物、菌丝培养中出現的污染袋培养料、被虫危害的栽培袋培养料等原己废弃的材料作为食用菌的栽培料,经发酵灭菌处理后成为可被食用菌利用的优质培养料,解决了己有传统栽培法存在的资源紧缺矛盾,有利于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解决了食用菌培养料废料重复循环再利用的技术难题,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符合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要求。
[0042]二.由于在栽培料中加入壮菌素经发酵过程促进微生物分解,使培养料中未被吸收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再次分解,产生大量微生物菌体蛋白,便于食用菌菌丝体吸收。因此,培养料中蛋白质含量高,其生物转化率高,产量高,质量好,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使本发明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潜力。
[0043]三.本发明生产工艺简单,容易掌握,生产成本比常规方法节约50%以上,产量提高10-15%以上;同时可降低生产成本,减轻了种植户因购买原材料而增加的经济负担;提高栽培效益。
[0044]发明人应用本发明,采用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的模式,通过试验和小规模生产己经制作食用菌优质培养料20多万袋,成品率达98%以上,生物转化率达80-120% ;节约成本55%,菌絲生长健壮、抗病能力强、品质好、产量高,比常规栽培料提高10-15%;实际节约成本12万元,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0045]实施例1:
[0046]—种食用菌栽培料,它包含有食用菌收获后的下脚废弃物(菌糠)65份、山草10份、棉子壳3份、麸皮5份、玉米粉6份、腐殖土 4份、石膏粉1.5份、生石灰2份、过聆酸钙1.8份、蔗糖0.9份、壮菌素0.8份。
[0047]实施例2:
[0048]一种食用菌栽培料,它包含有食用菌收获后的下脚废弃物(菌糠)56份、山草12份、棉子壳8份、麸皮7 份、玉米粉4份、腐殖土 6份、石膏粉1.2份、生石灰2.7份、过聆酸钙1.5份。蔗糖1份、壮菌素0.6份。
[0049]实施例3:
[0050]一种食用菌栽培料,它包含有食用菌收获后的下脚废弃物(菌糠)50份、山草14份、棉子壳10份、麸皮9份、玉米粉3份、腐殖土 7份、石膏粉1份、生石灰3.2份、过聆酸钙
1.2份。蔗糖1.1份、壮菌素0.5份。
[0051]实施例4:
[0052]一种食用菌栽培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其工艺步骤如下:
[0053]①.把食用菌收获后的下脚废弃物清除原包装袋等杂物后粉碎。山草粉碎。
[0054]②.按配方比例混配加入各种原料,均匀搅拌。
[0055]③.按配方比例的壮菌素溶入适量清洁水中,均匀浇入混配好的原料中,将原料再次搅拌均匀,调料水比为1: 1.2,PH值为7。配料用水为清洁水。
[0056]④.将搅拌好的原料装进袋内,松紧适度,并将袋扎紧或用塑料套环套好形成栽
上口衣。
[0057]⑤.将栽培袋进行灭菌处理。用高压灭菌达1.5公斤压力,保持2小时。
[0058]⑥.经过灭菌处理的栽培袋放入接种室或接种箱,用浓度为每立方米2克菇葆(气雾消毒剂)熏蒸灭菌,待冷却至25°C以下接入菌种,进行发菌培养及出菇管理。
[0059]实施例5:
[0060]一种生产上述食用菌栽培料的生产工艺,其进一步优化的工艺步骤如下:
[0061]①.把食用菌收获后的下脚废弃物清除原包装袋等杂物后粉碎。山草粉碎。
[0062]②.按配方比例混配加入各种原料,均匀搅拌。
[0063]③.按配方比例的壮菌素溶入适量水中,均匀浇入混配好的原料中,将原料再次搅拌均匀堆放发酵,发酵时间为7天,其间翻堆三次。第一次翻堆为建堆后第四天进行,第二次翻堆为建堆后第六天进行,第三次翻堆为第二次翻堆一天后进行。配料用水为清洁水。调料水比为1: 1.3,PH值为7.5。[0064]⑤,将发酵好的原料装进袋内,松紧适度,并将袋扎紧或用塑料套环套好形成栽培袋。
[0065]⑥.将栽培袋进行灭菌处理。用低压灭菌料温达100°C后保持恆温12小时以上。
[0066]⑦.经过灭菌处理的栽培袋放入接种室或接种箱,用浓度为每立方米2克菇葆(气雾消毒剂)熏蒸灭菌,待冷却至25°C以下接入菌种,进行发菌培养及出菇管理。
[0067]实施例6:
[0068]一种生产上述食用菌栽培料的生产工艺,其工艺步骤还可选用如下方案:
[0069]①.把食用菌收获后的下脚废弃物清除原包装袋等杂物后粉碎。山草粉碎。
[0070]②.按配方比例混配加入各种原料,均匀搅拌。
[0071]③.按配方比例的壮菌素溶入适量水中,均匀浇入混配好的原料中,将原料再次搅拌均匀堆放发酵,发酵时间为7-15天。
[0072]④.发酵期间进行三次翻堆,第一次翻堆为料温升至65-70°C时进行,第二次翻堆为料温上升到70-75°C时进行,第三次翻堆为第二次翻堆一天后进行。翻堆时调整料水比为1: 1.35,PH值为8。配料用水为清洁水。
[0073]⑤.将发酵好的原料搬进栽培房,辅成厚度为15公分,宽度为I米,长度不限(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料床,料床与料床之间留60公分操作行。料床也可用木担和竹片搭建成层架,上下层间60公分。
[0074]⑥.将栽培房关闭门窗,输入蒸气,待栽培房内温度升至70°C时保持24小时进行二次灭菌处理。
[0075]⑦.经过灭菌处理的栽培料待冷却至25°C以下接入菌种,进行发菌培养及出菇管理。
[0076]⑧.上述工艺步骤中所述的翻堆时将堆料里外对翻,并将料堆至堆地宽2米,高I米。以减少料堆表面积,使其发酵均匀。
[0077]用本发明的栽培料栽培的食用菌产生的效益试验对比见下表:
[0078]
【权利要求】
1.一种训化成功人工栽培的野生食用菌新品种:牛肉蕈。
2.一种食用菌栽培料,其特征在于它包含有食用菌收获后的下脚废弃物(菌糠)60-75份、山草5-15份、棉子壳0-10份、麸皮3-6份、玉米粉4-8份、腐殖土 3_5份、石膏粉1.2-2份、生石灰1_2份、过憐酸韩1-2份、鹿糖0.5-1份、壮菌素0.1-0.6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食用菌栽培料,其优选方案在于它包含有菌糠55-70份、山草10-20份、棉子壳5-15份、麸皮5-8份、玉米粉3-7份、腐殖土 5_7份、石膏粉0.8-1.8份、生石灰1.5-3份、过磷酸钙0.5-1.5份、蔗糖0.7-1.2份、壮菌素0.2-0.7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食用菌栽培料,其更为优选方案在于它包含有菌糠50-65份、山草15-25份、棉子壳10-20份、麸皮7_10份、玉米粉2—5份、腐殖土 7_10份、石骨粉0.5-1.5份、生石灰2_4份、过憐酸|丐0.3-1.2份、鹿糖1-1.5份、壮菌素0.3-0.8份。
5.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一种食用菌栽培料,其特征在于其食用菌收获后的下脚废弃物(菌糠)包含有金针菇(江山地区名为江山白菇)、工厂化金针菇、杏鲍菇、真姬菇等袋栽食用菌下脚废弃物。
6.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一种食用菌栽培料,其特征在于其山草为荒山上的野草。
7.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一种食用菌栽培料,其特征在于其壮菌素包含有豆饼粉、棉子饼粉、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硼砂、维生素B、E等配制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食用菌栽培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其工艺步骤如下: ①.把食用菌收获后的下脚废弃物清除原包装袋等杂物后粉碎成菌糠。山草粉碎。 ②.按配方比例混配加入各种原料,均匀搅拌。 ③.按配方比例的蔗糖、壮菌素溶入适量清洁水中,均匀浇入混配好的原料中,将原料再次搅拌均匀调料水比为1: 1.2-1.4。PH值为6-8。 ④.将搅拌好的原料装进袋内,松紧适度,并将袋扎紧或用塑料套环套好形成栽培袋。 ⑤.将栽培袋进行灭菌处理。常压灭菌应达到98-100°C,保持12-14小时。高压灭菌应达到1-2公斤压力,保持1-3小时。 ⑥.经过灭菌处理的栽培袋放入接种室或接种箱,用浓度为每立方米9-11毫升的甲酸加4-5克高锰酸钾或用2克菇葆(气雾消毒剂)熏蒸灭菌,待冷却至25°C以下接入菌种,进行发菌培养及出菇管理。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食用菌栽培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其工艺步骤如下: ①.把食用菌收获后的下脚废弃物清除原包装袋等杂物后粉碎成菌糠。山草粉碎。 ②.按配方比例混配加入各种原料,均匀搅拌。 ③.按配方比例的蔗糖、壮菌素溶入适量清洁水中,均匀浇入混配好的原料中,将原料再次搅拌均匀堆放发酵,发酵时间为7-15天,其间翻堆三次,每次翻堆应将料堆至:堆地宽2—2.5米,高1-1.5米,长度以场地而定。调料水比为I: 1.3-1.5,PH值为6.5-8.5。翻堆时将堆料里外对翻,使其发酵均匀。 ④.将发酵好的原料装进袋内,松紧适度,并将袋扎紧或用塑料套环套好形成栽培袋。 ⑤.将栽培袋进行灭菌处理(可用常压或高压灭菌法)。⑥.经过灭菌处理的栽培袋放入接种室或接种箱,用浓度为每立方米9-11毫升的甲酸加5克高锰酸钾或用2克菇葆(气雾消毒剂)熏蒸灭菌,待冷却至25°C以下即可接入菌种,进行发菌培养及出菇管理。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食用菌栽培料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其工艺步骤如下: ①.把食用菌收获后的下脚废弃物清除原包装袋等杂物后粉碎成菌糠。山草粉碎。 ②.按配方比例混配加入各种原料,均匀搅拌。 ③.按配方比例的壮菌素溶入适量清洁水中,均匀浇入混配好的原料中,将原料再次搅拌均匀堆放发酵,发酵时间为7-15天。 ④.发酵期间进行三次翻堆,第一次翻堆为料温升至65-70°C时进行,第二次翻堆为料温上升到70-75°C进行,第三次翻堆为第二次翻堆一天后进行。翻堆时调料水比为I: 1.3-1.5,PH 值为 7-9。 ⑤.将发酵好的原料装进袋内,松紧适度,并将袋扎紧或用塑料套环套好形成栽培袋。 ⑥.将栽培袋进行灭菌处理(可用常規灭菌法或巴氏灭菌法)。 ⑦.经过用常規灭菌法灭菌处理的栽培袋放入接种室或接种箱,用浓度为每立方米9-11毫升的甲酸加5克高锰酸钾或用2克菇葆(气雾消毒剂)熏蒸灭菌,待冷却至25°C以下接入菌种,进行发菌培`养及出菇管理。 ⑧.经过用巴氏灭菌法灭菌处理的栽培料,可用大床栽培,待冷却至25°C以下分层式颗粒播种菌种,进行发菌培养及出菇管理。
【文档编号】A01G1/04GK103621310SQ201210321495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5日
【发明者】琚江河, 王水英 申请人:琚江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