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体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07740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管状体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钓竿用的竿体和高尔夫球杆的管状体,该管状体是将使合成树脂浸溃在强化纤维中而形成的预成型材料(以下称作预成型材料)裁剪成大致梯形并作为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背景技术
作为管状体,对钓竿用的竿体进行说明,在将宽度为可缠绕多层的量的主图样缠绕到心轴的情况下,如专利文献I中图5的(a)所示,以重叠在先缠绕于心轴的缠绕起始边上的方式,将主图样的剩余部分重叠地缠绕到心轴上。
在该情况下,由于缠绕起始边的存在,在该部分形成层差,在重叠地缠绕数层的情况下,层差部分(作为技术用语称为隆起(spine))无法消除而残留下来(参照专利文献 I)。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68425号公报(公报段落号0024、图5)。发明内容
由上述层差部分形成的重叠部分,如专利文献I的图5的(a)所示,缠绕起始边形成为与竿轴线平行的直线状(在圆周方向上为相同相位位置)。
这样,刚性以重叠部分为边界变化较大,由于使该大刚性变化的部分沿竿轴线形成直线状,所以在中间竿等钓竿用竿体中,根据弯曲方向而引起刚性不同。
例如,重叠部分位于上下方向的状态下进行钓鱼的情况、和重叠部分位于左右方向的状态下进行钓鱼的情况,竿的弯曲状况不同,具有竿的姿态不固定的情况。另外,在将钓竿举过头顶进行甩竿的情况下,即使打算向前方甩竿,也会发生竿体不受控制地向侧方弯曲而导致向侧前方甩竿的情况。
在鱼上钩的情况下,也会引起竿体突然向侧方偏转,难以收鱼。
另外,在挥动高尔夫球杆等时也具有发生偏转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状体,通过对重叠部分的配置进行研究,消除了上述不良情况、能够容易进行摆动钓竿或高尔夫球杆等时的控制和抑制将钓竿或高尔夫球杆等拉起扬起时的偏转、充分发挥制作容易的作用并能够高效率地制造。
〔结构〕
技术方案I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一种管状体,将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将所述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配置成从前侧到尾侧的范围内相对于管状体的轴线呈螺旋状的状态,
在所述主图样的内侧的一部分上,配置有缠绕预成型材料制的第I辅助图样而形成的层,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
使缠绕起始边形成为螺旋状。当观察与管状体的轴线正交的剖面时,如图4所示, 形成有由具有轴向强化纤维的层的层差部所产生的重叠部分。
但是,管状体中的从前侧到尾侧范围内的多处重叠部分,如图4的(a) (d)所示,以在圆周方向分散的状态形成。
因此,由于在管状体全长范围内重叠部分不是形成在圆周方向的相同相位位置而是分散开来,所以作为管状体能够消除厚薄不均的状态并能够抑制周方向位置上的刚性变化。
但是,在此,在内侧的层的一部分上,设有由第I辅助图样形成的层。由于该第I 辅助图样,在将位于其外侧的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配置成相对于管状体的轴线呈螺旋状的状态的情况下,主图样容易缠绕,并能够将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正确地配置成所期望的螺旋状。
而且,在该内侧的层的外侧,且在大径侧,如上所述形成有缠绕主图样而形成的层,在该缠绕主图样而形成的层中,由于采用了缠绕起始边呈螺旋状来抑制重叠部分的结构,所以与像现有结构那样的、所述重叠部分只形成为与轴线平行状态的结构相比,即使将第I辅助图样配置在内侧,也能够消除作为管状体整体的薄厚不均状态。
〔效果〕
通过研究将缠绕起始边呈螺旋状地缠绕到心轴上,能够获得排除了刚性的偏差且容易使用的管状体,与此同时,通过导入第I辅助图样,能够提供也能够将主图样容易地缠绕到心轴上、并且能够将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正确地配置成螺旋状的管状体。
〔结构〕
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所述第I辅助图样由厚度比所述主图样的厚度薄的预成型材料形成,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由于第I辅助图样采用了比主图样的预成型材料薄的预成型材料,所以在不增大主图样的层差部的影响下,能够在管状体整体中抑制给厚薄不均带来的影响。
〔结构〕
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所述第I辅助图样,在其缠绕起始边与所述轴线平行的状态下且以具有管状体的轴线长的长度形成,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由第I辅助图样形成的内侧的层,其缠绕起始边与管状体的轴线平行,由此,重叠部分形成在圆周方向上的一处。
但是,由于第I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在与轴线平行的状态下且以管状体的轴线长形成,所以与必须在倾斜于心轴的轴线的状态下进行缠绕的主图样相比,第I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能够在沿着其心轴的轴线的状态下进行缠绕,并且该缠绕容易进行。
因此,在缠绕完第I辅助图样后,继续缠绕主图样时,由于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容易正确地配置成从前侧到尾侧范围内相对于管状体的轴线呈螺旋状的状态,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对重叠部分的厚薄不均的抑制效果。
〔结构〕
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配置有如下层的至少一方缠绕配置在所述第I辅助图样的内侧的第I预成型带而形成的层、缠绕配置在所述主图样的外侧的第2预成型带而形成的层,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也就是说,在缠绕第I辅助图样之前缠绕第I预成型带,由此,在缠绕第I辅助图样时能够减少滑动等而容易缠绕。
另外,在缠绕主图样之后缠绕第2预成型带,由此,能够紧固重合体而使该重合体的缠绕状态牢固。
而且,只要存在缠绕第I预成型带和第2预成型带而成的层,就能够夹着主图样和第I辅助图样地进行缠绕,所以它们的熔融结合状态良好,从而实现了刚性的强化。
〔结构〕
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所述主图样具有在大致轴向上对齐的强化纤维,且将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所述强化纤维平行地裁剪,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作为主图样的裁剪形状 ,由于将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平行地裁剪,所以主图样的形状与以往相同,从而能够将竿的状况等维持在没有实际损害的程度。
〔结构〕
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所述主图样具有在大致轴向上对齐的强化纤维,且将缠绕起始边裁剪成相对于所述强化纤维倾斜的状态,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将缠绕起始边配置成相对于心轴的轴向倾斜的状态而进行缠绕时,强化纤维被配置成沿着管状体的轴线方向的状态,从而能够通过轴向纤维实现弯曲强度及刚性的强化。
〔结构〕
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结构特征在于,
所述主图样被分成多张裁剪,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由于使缠绕起始边形成为螺旋状,所以位于外侧的层中重叠在缠绕起始边上的部分没有偏于圆周方向的同一相位,因而即使是数层的情况下也能够排除刚性的偏差。
而且,在层叠数多的管状体中,存在将主图样分为多张裁剪的情况,能够改善刚性和强度。
〔结构〕
技术方案8中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还在具有大致轴向强化纤维的数层内,将位于外侧层的缠绕结束边配置成从前侧到尾侧的范围内相对于管状体的轴线呈螺旋状的状态,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关于缠绕结束边,也与缠绕起始边同样地形成有层差部。因此,由于在该层差部分刚性发生变化,所以关于缠绕结束边也以呈螺旋状的方式构成。由此,能够得到进一步减小了刚性偏差的管状体。
〔结构〕
技术方案9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I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将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平行地配置而构成,所述第I辅助图样其厚度比所述主图样的厚度薄且具有形成管状体所需的充分的轴线长,以所述第I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主图样和所述第I辅助图样使所述第I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到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作为将缠绕起始边缠绕成螺旋状的方法,以使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缠绕到该心轴上而实现,并且在沿袭了将主图样缠绕到心轴上的现有制造方法的同时,又实现了新技术的提高(参照图3的(a))。
而且,作为主图样裁剪形状,由于维持使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在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平行地配置,所以主图样的形状与以往相同,能够将竿的状况等维持在没有实际损害的程度。
除此之外,采用相对于主图样使重合的第I辅助图样先缠绕到心轴上的制造方法。由此,由于能够使第I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不是以相对于心轴倾斜的状态而是以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进行缠绕,所以相较于将缠绕起始边以相对于心轴的轴线倾斜的状态进行缠绕的情况,能够容易地缠绕,并且,即使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倾斜,也能够正确地配置该缠绕起始边。
再有,由于第I辅助图样采用了比主图样薄的预成型材料,所以即使将第I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沿心轴的轴线配置而形成了层差部,相较于将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沿心轴的轴线配置而形成层差部的情况,也能够减少其影响。
〔结构〕
技术方案10 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I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被裁剪成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呈倾斜状态,所述第I辅助图样其厚度比所述主图样的厚度薄且具有形成管状体所需的充分的轴线长,以所述第I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主图样和所述第I辅助图样所述第I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到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作为将缠绕起始边缠绕成螺旋状的方法,使用了将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管状体的轴线配置的强化纤维从一开始就裁剪成倾斜状态的主图样。由此,能够起到与技术方案9的记载相同的作用效果。
〔结构〕
技术方案11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一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2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将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平行地配置而构成,所述第2辅助图样的轴线长比管状体的轴线长短,以所述第2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主图样和所述第2辅助图样使所述第2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到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在此,替代技术方案9中采用的第I辅助图样,采用了轴线长较短的第2辅助图样。通过采用该第2辅助图样,与导入了第I辅助图样的情况同样地、·能够以第2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不是相对于心轴倾斜的状态而是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缠绕第2辅助图样, 所以相较于以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倾斜的状态进行缠绕的情况,能够容易地缠绕,并且,即使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倾斜,也能够正确地配置该缠绕起始边。
而且,由于该第2辅助图样的轴线长比第I辅助图样短,所以能够将因第2辅助图样的存在而产生的影响限定于管状体的一部分。再有,在将第2辅助图样限定并设置在尾侧端附近的情况下,第2辅助图样位于在调整管状体的尺寸时被裁剪丢弃的部分上,在完成的管状体中,也可以认为第2辅助图样不存在,从而能够忽略第2辅助图样的影响。
此外,即使留有第2辅助图样,由于其并不是在管状体的全长范围内存在,所以具有减少隆起的效果。
〔结构〕
技术方案12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一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2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被裁剪成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呈倾斜状态,所述第2辅助图样的轴线长比管状体的轴线长短,以所述第2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主图样和所述第2辅助图样使所述第2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到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在此,替代技术方案10中采用的第I辅助图样,采用了轴线长较短的第2辅助图样。通过采用该第2辅助图样,与导入第I辅助图样的情况同样地、能够以第2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不是相对于心轴倾斜的状态而是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缠绕第2辅助图样,所以相较于以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倾斜的状态进行缠绕的情况,能够容易地缠绕, 并且,即使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倾斜,也能够正确地配置该缠绕起始边。
而且,由于该第2辅助图样的轴线长比第I辅助图样短,所以能够将因第2辅助图样的存在而产生的影响限定于管状体的一部分。再有,在将第2辅助图样限定并设置在尾侧端附近的情况下,第2辅助图样位于在调整管状体的尺寸时被裁剪丢弃的部分上,在完成的管状体中,可以认为第2辅助图样不存在,从而能够忽略第2辅助图样的影响。
〔结构〕
技术方案13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一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
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I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被裁剪成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呈倾斜状态,所述第I辅助图样其厚度比所述主图样的厚度薄且具有形成管状体所需的充分的轴线长,在从所述第I辅助图样的前侧端离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处使形状比该第I辅助图样小的第3辅助图样以重叠在所述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上的方式重合,在所述第I辅助图样的尾侧端位置处使形状比该第I辅助图样小的第4辅助图样以重叠在所述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上的方式重合,以所述第I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主图样、所述第I辅助图样、所述第3辅助图样、所述第4辅助图样的重合体使所述第I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在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在此,对将在技术方案6以及技术方案10中采用的主图样和第I辅助图样的基础上重合第3辅助图样以及第4辅助图样而成的重合体进行缠绕而形成管状体的方法进行说明。
也就是说,由于将形状比第I辅助图样小的第3辅助图样设置在从第I辅助图样的前侧端向尾侧端侧稍微离开的位置处,从而不仅能够实现管状体的前侧部分的强度提高,还能够实现与前侧端相比靠近尾侧的部分的强度提高。另外,通过第4辅助图样,实现了与前侧相比作用有较大载荷的尾侧端处的强度提高。
而且,由于第3辅助图样以及第4辅助图样以重叠在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上的方式配置,所以在形成为管状体的状态下,能够缓和缠绕起始边中的重叠部分(隆起)处的应力集中,从而实现了该部分的刚性强化。
〔结构〕
技术方案14的发明的特征结构在于,
是在技术方案13的管状体的制造方法中,
在将重合的所述重 合体缠绕到心轴上之前,将宽度窄的第I预成型带在所述重合体的大致全长范围内缠绕成螺旋状,并且在将所述重合体缠绕到心轴上之后,将宽度窄的第2预成型带在所述重合体的全长范围内缠绕成螺旋状,从而形成管状体,其作用效果如下。
〔作用效果〕
在此,对在将技术方案13中采用的主图样和第I辅助图样、第3辅助图样以及第4 辅助图样的重合体缠绕于心轴的基础上,缠绕第I预成型带和第2预成型带而形成管状体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也就是说,在缠绕所述重合体之前缠绕第I预成型带,所以在缠绕重合体时能够减少打滑等从而容易缠绕。
另外,由于在缠绕所述重合体之后缠绕第2预成型带,所以能够使紧固缠绕重合体的状态牢固。


图1表示日本白鲫竿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表示第I实施方式的主图样的形状和心轴的结构图。
图3的(a)是表示第I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的一部分缠绕到心轴上的状态的结构图;图3的(b)是表示第I辅助图样缠绕结束后接着将主图样的一部分缠绕到心轴上的状态的结构图;图3的(c)是表示主图样缠绕到心轴上后的状态的结构图。
图4的(a)是图3的(C)中的H线剖面图;图4的(b)是图3的(C)中的I1-1I 线剖面图;图4的(c)是图3的(c)中的II1-1II线剖面图;图4的(d)是图3的(c)中的 IV-1V线剖面图。
图5是表示将主图样的竿梢侧边在心轴上仅缠绕I层量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呈螺旋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相对于强化纤维倾斜角度α的状态下裁剪缠绕起始边而将由此得到的主图样缠绕到心轴前的状态的结构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且表示使第2辅助图样重合在相对于强化纤维平行地裁剪出缠绕起始边的主图样上而成的重合体缠绕到心轴前的状态的结构图。
图9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且表示使第2辅助图样重合在相对于强化纤维倾斜地裁剪出缠绕起始边的主图样上而成的重合体缠绕在心轴前的状态的结构图。
图10表示第5实施方式,其中,图10的(a)是表示将第5辅助图样缠绕在心轴前的状态的结构图;(b)是表示在其上缠绕第I预成型带的状态的结构图;(c)是表示将第I 辅助图样、第3辅助图样和第4辅助图样的重合体缠绕到相对于强化纤维倾斜地裁剪缠绕起始边而得到的主图样前的状态的结构图;(d)是表示缠绕第6辅助图样前的状态的结构图。
图11表示继图10之后的制作方法,图11的(e)是表示缠绕第2预成型带的状态的结构图;(f)是表示缠绕第7辅助图样前的状态的结构图;(g)是表示第7辅助图样缠绕结束后的状态的结构图。
图12是将配置在图2中的第I辅助图样的轴向上的强化纤维的方向设定为圆周方向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5 主图样
5A缠绕起始边
5B缠绕结束边
5C竿梢侧边
5D竿尾侧边
6心轴
8第I辅助图样
8A缠绕起始边
9第2辅助图样
10第3辅助图样
11第4辅助图样
12A第I预成型带
12B第2预成型带
13第5辅助图样
14第6辅助图样
15第7辅助图样
α倾斜角具体实施方式
〔第I实施方式〕
在此,主要对与权利要求1、3、8相关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参照日本白鲫竿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日本白鲫竿H包括梢尖竿1,其具有绑有钓线的蛇口绳IA ;第二节竿2、第三节竿3等中间竿;手边侧竿4,其具有纺锤型的握持部 4A。将梢尖竿1、中间竿、手边侧竿4等钓竿用竿体,作为管状体的一例示出。
关于各竿I 4,如下构成。如图2所示,将由预成型材料构成的主图样5缠绕在后述的心轴6上而形成筒状的竿坯料,对该竿坯料施以精加工等由此构成各竿I 4。在竿 I 4的竿梢侧和竿尾侧,可以使用加强图样7以实现加强效果。
主图样5,是将基质树脂浸溃在沿竿的大致轴线方向拉齐的强化纤维f中而形成板状。
作为构成预成型材料的强化纤维f,具体而言,除碳纤维以外还能够使用玻璃纤维、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氧化铝纤维等;作为基质树脂,除环氧树脂以外,还能够使用酚醛树脂、聚酯树脂等热固性树脂或PV(E)等热塑性树脂。另外,作为预成型材料,也可以使树脂浸溃到织物中来构成。
在此,对中间竿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主图样5为梯形,具有沿心轴6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最先缠绕到心轴6上的缠绕起始边5A和最后缠绕的缠绕结束边5B ;与缠绕起始边5A正交的竿梢侧边5C和竿尾侧边K)。缠绕结束边5B相对于缠绕起始边5A保持有角度 β的倾斜角而形成斜边。另外,缠绕起始边5Α被裁剪成与在大致轴向上拉齐的强化纤维f 平行。
这里使用的主图样5为与以往相同的片,即被裁剪成竿梢侧边5C和竿尾侧边相对于缠绕起始边5A正交的状态,并且, 缠绕结束边5B相对于缠绕起始边5A保持有角度β的倾斜角而形成斜边。作为角度β,设定成使得竿尾侧边相对于竿梢侧边5C长出I 缠绕层的量。此外,有时也为I缠绕层以上。
从竿梢侧边5C至竿尾侧边的长度LI采用制成中间竿所需的充分的长度即大约为O. 7m 1. 2m。与之相对,竿梢侧边5C的长度L2被裁剪成能够在心轴6的规定位置缠绕3圈的长度。即,3缠绕层的量的长度。另一方面,竿尾侧边的长度L3,比竿梢侧边 5C长,被裁剪成能够在心轴6的尾侧部分缠绕4圈以上的长度。即,4缠绕层的量以上的长度。这样,竿尾侧边的缠绕层数多,这是因为尾侧接近手边侧因而作用有大弯曲应力等, 并成为与下面的大径侧竿连接的连接部位。
然后,如图2所示,使这样裁剪而成的主图样5在缠绕起始边5A相对于心轴6的轴线X以倾斜角α倾斜的状态下缠绕到心轴6上。如图2以及图3所示,缠绕起始边5Α 与竿尾侧边的交点位置e,相对于与竿轴线(也为心轴轴线)X平行的基准线Y离开缠绕起始边5A的倾斜量,其间隔长度L4,当缠绕到心轴6上时相当于I缠绕层的量的长度。
根据以上情况,如图2所示,缠绕起始边5A与基准线Y的倾斜角α,可以用tana = L4/L1来表示。在日本白鲫竿的情况下,该a采用O. 8° 1. 3°之间的数值。
根据上述结构,缠绕在心轴6上而呈筒状地形成的中间竿中的缠绕起始边5A,如图5、图6所示,沿中间竿的内周面形成螺旋线。此外,在外径大的竿的情况下,倾斜角a与直径大小相应地变大。
接下来,对重叠在主图样5上使用的第I辅助图样8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第I 辅助图样8为预成型材料制,且被裁剪成大致长方形的形状。沿着轴线的缠绕起始边8A和缠绕结束边8B为沿着轴向的平行线,并且缠绕起始边8A和缠绕结束边8B的轴线长L5设定成比主图样5的轴线长LI长度稍长,其宽度L6设定成比I缠绕层量稍长的长度。
第I辅助图样8的厚度比主图样5的厚度薄,设定成大约为主图样5的厚度的一半。该第I辅助图样8所使用的预成型材料中的强化纤维的配置方向,在轴线方向上被拉齐。
为了使该第I辅助图样8重合在主图样5上,首先,使主图样5以倾斜角a倾斜, 并且设定成使得缠绕起始边5A相对于与心轴6的轴线X平行的基准线Y倾斜。也就是说, 使主图样5向主图样5的所述交点e相对于基准线Y离开I缠绕层量的方向倾斜。
对该倾斜的主图样5,以第I辅助图样8的对角线大致重叠在主图样5的缠绕起始边5A上的方式,重合大致长方形的第I辅助图样8。由此,隔着第I辅助图样8的对角线的一侧的区域部分重叠在主图样5上。
接下来,如图2、3所示,准备心轴6。心轴6为在耐热、耐腐蚀性的镍钥合金或表面淬火钢(S45C)等上施以镀金属等而形成的棒状体。心轴6为,从前端朝向尾部具有与管状体对应的长度LI稍长的长度、且呈现一直到尾部端具有大致恒定的极小锥率的外径D,并且尾部端形成大径部。
尾部端大径部的外径D大致恒定地形成,在日本白鲫竿等中,从前端朝向尾端采用大约1. 0/1000 3. 0/1000mm的锥率。
将主图样5和第I辅助图样8缠绕在上述心轴6上,形成中间竿。
如图3的(a)所示,将第I辅助图样8先缠绕到心轴6上。即,将第I辅助图样8 的缠绕起始边8A沿轴线X配置在心轴6上,将第I辅助图样8以及主图样5缠绕到心轴6上。这样,主图样5的缠绕起始边5A相对于心轴6的轴线X以竿尾侧相对于心轴6离开的状态且以倾斜角α倾斜的状态进行缠绕。
这样,如图3的(b)所示,由于在缠绕起始边5A相对于心轴6朝向斜方的姿态下缠绕主图样5,所以如图3的(c)以及图5所示,由主图样5形成的位于内侧的层的缠绕起始边5A用斜虚线示出。这种情况还在图6中示出,也就是说,表示缠绕起始边5A以描绘螺旋的状态缠绕。
对缠绕起始边5A描绘螺旋状进行研究,如上所述,主图样5以倾斜角α倾斜的状态离开、也就是缠绕起始边5Α与竿尾侧边的交点位置e,相对于与竿轴线(也为心轴轴线)X平行的基准线Y离开缠绕起始边5A的倾斜量,其间隔长度L4在缠绕于心轴6上时相当于I缠绕层量的长度,关于这一点已在前说明。这种情况,如图3的(c)以及图4所示, 在竿轴线X的轴线方向上的4处验证管状体的剖面,若在图3的(c)以及图4的(b)所示的I1-1I线剖面处进行剖切,则通过与图3的(c)以及图4的(a)所示的1-1线剖面的缠绕起始点a在圆周方向上错开120°的图3的(c)以及图4的(b)所示的I1-1I线剖面的缠绕起始点b的位置就能够确认缠绕起始边5A的位置。
同样的步骤下,若在图3的(C)以及图4的(C)中所示的II1-1II线剖面处进行剖切,则通过与图3的(c)以及图4的(b)所示的内侧层的I1-1I线剖面的缠绕起始点b 在圆周方向上错开120°的图3的(c)以及图4的(c)所示的缠绕起始点c的位置就能够确认缠绕起始边5A的位置。
同样的步骤下,如图3的(C)以及图4的(d)所示,若在IV-1V线剖面处进行剖切, 则通过与图3的(c)以及图4的(c)所示的内侧层的II1-1II线剖面的缠绕起始点c在圆周方向上错开120°的图3的(c)以及图4的(d)所示的缠绕起始点d的位置就能够确认缠绕起始边5A的位置。恰好回到与原来的缠绕起始点a相同的位置,由此可知缠绕了一层。
另一方面,对外侧层的缠绕结束边5B进行研究,管状体的尾部端的缠绕结束边5B 相对于缠绕起始边5A形成倾斜I缠绕层量以上的状态,另外,由于主图样5以所述倾斜角 α缠绕在心轴6上,所以缠绕结束边5Β与竿尾侧边的交点位置g,相对于基准线Y隔开 2缠绕层量以上。
实际上,在图3的(C)中,缠绕结束边5B与竿尾侧边的交点位置g,被描绘成相对于基准线Y离开大约3缠绕层的量。
因此,在形成管状体的状态下,外侧层的缠绕结束边5B如图3的(C)所示,呈由3 条倾斜线示出的螺旋状。此外,由于主图样5以倾斜角α进行缠绕,所以不仅竿尾侧边的内侧层露出,竿尾侧边的中间层的部分也露出。
这样,关于缠绕结束边5Β,由于与缠绕起始边5Α同样地呈螺旋状,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来抑制所述隆起产生的影响。此外,倾斜的数量根据倾斜角β而变化是不言而喻的。
如上,关于将缠绕起始边5Α缠绕成螺旋状,对不同角度的倾斜角α,用CAE进行了检测测试。
作为测试的前提,以如下条件进行。
(I)心轴直径5mm心轴的锥度1/1000
测试竿的长度1000_
(2)测试方法
将竿尾端固定,在竿梢自由端上悬挂规定重量Mg的载荷,测量竿梢自由端的挠曲量。
在钓竿的圆周方向上的基准位置处施加标记,将该标记朝上的状态取为0°,测量该标记从朝上的0°状态旋转45°后的位置处的竿梢端向下的挠曲量,进而每旋转45°后的位置处的竿梢端向下的挠曲量。
(3)测试竿的参数
测试竿1:主图样厚s mm缠绕数h层(竿梢侧)_j层(竿尾侧)
测试竿2 :主图样厚s mm缠绕数h层(竿梢侧)_j层(竿尾侧)
(4)测试竿I为现有结构,即内侧层的缠绕起始边5A与心轴6的轴线X平行且间隔长度L4为零。
(5)测试竿2为本发明的结构,即内侧层的缠绕起始边5A相对于心轴6的轴线X 倾斜且间隔长度L4相当于I缠绕层的量。
记载上述测试的结果。
表I
权利要求
1.一种管状体,将拉齐强化纤维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将所述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配置成从前侧到尾侧的范围内相对于管状体的轴线呈螺旋状的状态,在所述主图样的内侧的一部分上,配置有缠绕预成型材料制的第I辅助图样而形成的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辅助图样由厚度比所述主图样的厚度薄的预成型材料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I辅助图样,在其缠绕起始边与所述轴线平行的状态下且以具有管状体的轴线长的长度形成。
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配置有如下层的至少一方缠绕配置在所述第I辅助图样的内侧的第I预成型带而形成的层、缠绕配置在所述主图样的外侧的第2预成型带而形成的层。
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图样具有在大致轴向上对齐的强化纤维,且将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所述强化纤维平行地裁剪。
6.如权利要求1 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图样具有在大致轴向上对齐的强化纤维,且将缠绕起始边裁剪成相对于所述强化纤维倾斜的状态。
7.如权利要求1 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图样被分成多张裁剪。
8.如权利要求1 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还在具有大致轴向强化纤维的数层内,将位于外侧层的缠绕结束边配置成从前侧到尾侧的范围内相对于管状体的轴线呈螺旋状的状态。
9.一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I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将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平行地配置而构成,所述第I辅助图样其厚度比所述主图样的厚度薄且具有形成管状体所需的充分的轴线长,以所述第I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主图样和所述第I辅助图样使所述第I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到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
10.一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I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被裁剪成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呈倾斜状态,所述第I辅助图样其厚度比所述主图样的厚度薄且具有形成管状体所需的充分的轴线长,以所述第I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主图样和所述第I辅助图样使所述第I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到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
11.一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2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将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平行地配置而构成,所述第2辅助图样具有比管状体的轴线长短的轴线长,以所述第2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主图样和所述第2辅助图样使所述第2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到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
12.—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2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被裁剪成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呈倾斜状态,所述第2辅助图样具有比管状体的轴线长短的轴线长,以所述第2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主图样和所述第2辅助图样使所述第2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到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
13.一种管状体的制造方法,所述管状体是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缠绕层叠在心轴上而呈筒状地制成,使所述主图样和预成型材料制的第I辅助图样重合,所述主图样被裁剪成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沿大致轴向配置的强化纤维呈倾斜状态,所述第I辅助图样其厚度比所述主图样的厚度薄且具有形成管状体所需的充分的轴线长,在从所述第I辅助图样的前侧端离开规定间隔的位置处使形状比该第I辅助图样小的第3辅助图样以重叠在所述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上的方式重合,在所述第I辅助图样的尾侧端位置处使形状比该第I辅助图样小的第4辅助图样以重叠在所述主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上的方式重合,以所述第I辅助图样的缠绕起始边为沿着心轴的轴线的状态的方式,且以所述主图样的所述缠绕起始边相对于心轴的轴线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将该重合的所述主图样、所述第I辅助图样、所述第3辅助图样、所述第4辅助图样的重合体使所述第I辅助图样先缠绕地依次缠绕在所述心轴上而形成管状体。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管状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重合的所述重合体缠绕到心轴上之前,将宽度窄的第I预成型带在所述重合体的大致全长范围内缠绕成螺旋状,并且在将所述重合体缠绕到心轴上之后,将宽度窄的第2预成型带在所述重合体的全长范围内缠绕成螺旋状,从而形成管状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隆起的影响且容易使用的钓竿。将在大致轴向使强化纤维对齐而成的预成型材料的主图样(5)缠绕层叠在心轴(6)上而制成筒状的管状体,将主图样(5)的缠绕起始边(5A)和缠绕结束边(5B)以相对于心轴(6)的轴线(X)为越靠近尾侧越远离的倾斜状态的方式缠绕到心轴(6)上,且将内侧层的缠绕起始边(5A)和外侧层的缠绕结束边(5B)配置成从前侧到尾侧的范围内相对于管状体的轴线(X)呈螺旋状的状态,以使管状体中的厚度变化部分散,在主图样(5)的内侧,配置有将预成型材料制的第1辅助图样(8)仅缠绕1层而形成的层。
文档编号A01K87/00GK103027015SQ20121033635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5日
发明者小田绅介, 谷口一真, 太田昭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