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分枝型彩色小麦杂交育种及繁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育种繁殖方法,具体地讲是一种彩色小麦杂交育种及繁殖方法。
背景技术: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主要粮食作物,目前国内主要是通过常规的选育小麦优良品种。这些年来,由于我国的小麦育种工作处于爬坡阶段,育成的小麦新品种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彩色小麦是在农业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开发出的一类营养保健 型小麦新品系。彩色小麦籽粒具有紫蓝色和绿色等多种彩色,它的蛋白质、赖氨酸含量比普通小麦高,并且能更多的从土壤中吸收收集铁、锌、硒、碘等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这些植物源营养成份比强化添加的营养元素更易于为人体吸收,且安全可靠。据研究,彩色小麦种皮及面粉所含的天然色素是花色苷类物质,含量高于普通小麦数倍。这种花色苷类物质具有消除体内自由基、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改善心肌营养等重要作用。而黑小麦中的黑色素主要成分是生物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证明生物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我们祖国传统医学一直有“逢黑必补”之说,一般含有天然黑色素的食品,其营养价值、保健作用都高于同类的浅色食品。可以说,彩色小麦是具有优良营养品质和保健价值的粮食作物。因此,开展彩色小麦新品种选育意义重大、非常必要。小麦种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利用杂交优势则是种类作物育种发展共行的途径,利用小麦杂交优势能象杂交水稻那样,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和种地效益。在检索1992-2012年的文献资料中没有发现有关分枝型彩色小麦杂交育种的应用技术,更没有发现分枝型小麦弭麦6号有性杂交育成的先例,证明这方面的研究属于空白阶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分枝型小麦弓耳麦6与彩色小麦弓耳06-1进行有性杂交、育种及繁殖的方法,从而培育而成一种分枝型彩色小麦新品系-弭麦2008F3_2。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分枝型彩色小麦杂交育种及繁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选择亲本选用彩色小麦弭06-1作为母本,分枝型小麦弭麦6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母本选植株健壮的主穗,只留其上部8-16个小穗,每小穗上只两个基部发育好的2朵小花;(2)去雄、授粉把上述母本每朵小花中的花药一次去净,立即套上纸袋并注明母本品名和去雄日期,1-4天后柱头成熟,即可授粉,立即套上纸袋并注明父、母本品名和授粉日期,授粉后
20-22天剥取幼胚离体培养,对其进行加代繁殖和系统选择;
(3)加代繁殖和系统选择冬天用大棚,夏天用水箱进行春化处理,经多次选育,在第三代的基础上培育出了综合性俱佳的分枝型杂交彩色小麦新品系、新品种——弭麦2008F3-2号。步骤(I)中所述的选择亲本是指在杂交亲本圃中选择彩色小麦弭06-1作母本、分枝型小麦弭麦6作父本,而且母本彩色小麦弭06-1要选择植株健壮,刚抽出叶鞘的穗子,一般选主穗为好,先剪去母本穗子上下发育较迟的小穗,然后把麦芒剪掉,一般只留中上部的小穗8个左右,一边4个,再把留下的各个小穗中间上的小花用镊子摘掉,每个小穗只留基部发育较好的两朵小花。
步骤⑵所述的去雄、授粉是指利用摘药去雄法,将整理好的母本穗子去雄,具体做法用左手拇指和中指夹住整个麦穗,以食指逐个将花的内外颖壳轻轻压开,右手用镊子伸入小花内把三个花药夹出来,尽量一次去净,注意勿伤柱头和内外颖,同时不要将花药夹破,如果一旦夹破,应摘除这朵小花,并用酒精棉球擦洗镊子尖端,以杀死附在上面的花粉,去雄应按顺序自上而下逐个花进行,不要遗漏;在父本中选择穗子中上部个别小花已经开放的穗子,周围的花用镊子压开小花的内外颖,夹出鲜黄成熟的花药,放入小盒中,立即授粉,授粉时,取下母本穗上的纸袋,用小毛笔粘取少量花粉或用镊子夹1-2个成熟的花药依次放入母本的每个小花中;为了保证柱头授粉良好,把花药在柱头上轻轻涂擦。步骤(3)所述的加代繁殖是指在播种前应将种子打破休眠期,冬天用大棚,夏天用冰箱进行春化处理,来提高繁殖速度,具体加代繁殖方法如下①移栽掌握麦苗移栽的适宜时间,因弭麦2008F3_2是半冬性在小麦品种,在9月22日大田播种,在本地区自然条件下,10月28日可自然完成春化,须25-30天;10月22日-10月23日从大田挖出麦苗并移栽到大棚内,移栽时单株分蘖4. 5个,行距20厘米,株距15厘米,移栽后大棚内需要温度8°C -irC,应及时防治病虫害;②缓苗阶段由于根部受伤,栽苗后有一个恢复阶段,大棚内温度白天最高不超过11°〇,夜间不低于81,湿度75% -80%为宜,7天通过缓苗阶段;③起身阶段小麦5-7缓苗后,大棚内温度在白天最高不超过16°C,夜间不低于8°C,平均温度为12°C,湿度为70% -75% ;进入拔节阶段前的十天内,大棚内温度控制最高不超过16°C,夜间不低于10°C,日平均温度为13°C,11月22日调查结果表明,平均每株比载苗时4. 5株增加分蘖10. I个,这时棚内应增加光照时间;④拔节阶段大棚内的温度控制在最高不超过25°C,夜间最低不少于15°C,日平均温度在20°C左右;开始及时使用化控栽培技术;⑤抽穗、灌浆阶段弓耳麦2008F3-2抽穗后,大棚内的温度提高到25 °C -33 °C,调取高温逼熟,促其提早成熟,在乳熟末期即收割。上述掌握麦苗移栽的适宜时间是指为了快速高倍繁殖弭麦2008F3_2新品种,因弭麦2008F3-2属半冬性品种,在鲁北地区,9月26日-28日大田播种,在10月22日可自然完成春化才能正常抽穗、结实;由大田挖出麦苗并移栽到大棚内。上述缓苗阶段是指严格控制大棚内温度,缓苗阶段麦苗从地里挖掘时,由于根部受伤,栽苗后有一个恢复阶段,此时如果棚内温度过高,叶片蒸腾作用加剧,基部叶片出现枯萎,影响生长和分蘖,温度太低,缓苗期延长,所以麦苗移出后,大棚内温度白天最高不超过10°c,夜间最低不低于8°C,湿度75% -80%为宜,一般历时5-7天可以顺利通过缓苗阶段。上述起身阶段是指小麦缓苗后5-7天内大棚内温度白天最高不超过16°C,夜间不低于8°C,平均温度为12°C,湿度为75% -80%,这样的条件有利小麦稳健生长,有利于分蘖、蹲苗;小麦起身后,为使其稳健生长,有效增加10. I个分蘖,进入拔节阶段前的十天内,大棚内温度控制在最高不超过16°C,夜间最低不少于8°C,日平均温度为12°C,期间调查结果表明,平均每株比移载前增加分蘖10. I个,为争取较多穗数打下良好基础。上述棚内应增加光照是指小麦是长日照自花授粉作物,尤其是起身拔节后对光照的需要更加迫切,小麦于起身阶段至成熟期间,在棚内安装日光灯,以增加光照,一般每60m2安装一个40瓦日光灯,灯管距离地面两米左右,每天下午6点开灯至翌日上午8点关灯,增加光照14小时;
上述拔节阶段是指小麦进入拔节期后,为争取更多时分蘖成穗率,大棚内的温度控制在最高不超过25°C,夜间最低不少于15°C,日平均温度在20°C左右,有利于单株健壮发育,分蘖整齐,节杆挺立不倒,通风透光良好,为丰产奠定良好基础。上述抽穗-灌浆阶段是指为加速抽穗进度和缩短灌浆时间,在小麦开始抽穗至成熟期间,大棚内的温度提高到25-33°C,以加速种子内干物质的积累和提早成熟。上述防治病虫害是指由于大棚内日照少,温度高、湿度大、通透性差,小麦起身拔节后容易发生白粉病和蚜虫危害,在12月24日喷施20%的粉锈宁乳剂一次,浓度为每亩用50毫升以防治白粉病发生,如发现蚜虫危害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8000-10000倍液喷雾防治。上述拔节阶段及时使用化控技术是指小麦实施化控栽培可以调控植株的生长发育,增强其抗逆能力,促进早熟高产,在小麦起身期,每亩喷洒200ppm的多效唑溶液30公斤,可使植株矮化,抗倒伏能力强,并能兼治小麦白粉病和提高植株的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在小麦拔节期每亩用助壮素15-20ml,兑水50-60公斤叶面喷施,可抑制节间伸长,从孕穗、灌浆期间共喷2-3次,每次间隔7-8天,可提高千粒重2. 2克,增产10. 6%,并可促进灌浆速度,使籽粒饱满,提前成熟3-5天。弭麦2008F3_2新品系具有如下优异特性(I)特异性,弭麦2008F3-2为穗分枝型彩色小麦,单穗粒数100粒左右,普通小麦穗为长方锤形单穗粒数45粒左右。(2)适应性,从2007年至今5年多来,在冬天用温室、夏季用冰箱,结合陆地加代,也无论是在肥地、旱地、弭麦2008F3-2各种特征、特性的遗传均保持一致性,遗传性一直表现稳定。(3)稳定性,弭麦2008F3_2无论在陆地或温室栽培繁殖后,均保持该品种最初的特征、特性,尤其是籽粒性状,各世代从未分离出其它粒形和待色籽粒。这说明它是一个遗传性稳定的小麦新品种。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利用彩色小麦弭06-1作母本,分枝型小麦弭麦6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育成的分枝型彩色小麦-弭麦2008F3-2,穗分枝型无芒,该品种的个体优势明显超过普通小麦新品种,打破小麦产量徘徊不前的局面,育出亩增产15%以上,抗倒抗病性强,品质优,高产稳产性好,其能在亩用种量减省30%以上的情况下降低了种地成本,其增产原因是,(I)是分蘖成穗率高,一般小麦单株分蘖3-6左右,而弭麦2008F3-2单株分蘖8-19个,(2)是单穗粒数多,一般小麦单穗粒数粒38-45左右,弭麦2008F3_2平均单穗112粒以上,一般在整个生育期都能保持旺盛的生长力,使植株的抗逆性能远远超越母本弭06-1号,而改变了父本分枝型小麦弭麦6适应性不广和品质差的缺陷。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德州(鲁西北)地区气候环境为例,对本杂交育种繁殖方法加以说明。(一 )选择亲本在杂交亲本圃中选择彩色小麦弭06-1作母本、分枝型小麦弭麦6作父本,而且母本弭06-1彩色小麦要选择植株健壮,刚抽出叶鞘的穗子,一般选主穗,先剪去母本穗子上下发育较迟的小穗,然后把麦芒剪掉,一般只留中上部的小穗8个,一边4个,再把留下的各个小穗中间上的小花用镊子摘掉,每个小穗只留基部发育较好的两朵小花。(二)去雄、授粉 将整理好的穗子去雄,利用摘药去雄法,具体做法用左手拇指和中指夹住整个麦穗,以食指逐个将花的内外颖壳轻轻压开,右手用镊子伸入小花内把三个花药夹出来,最好一次去净,注意勿伤柱头和内外颖,同时不要将花药夹破,如果一旦夹破,应摘除这朵小花,并用酒精棉球擦洗镊子尖端,以杀死附在上面的花粉,去雄应按顺序自上而下逐个花进行,不要遗漏,去雄后,立即套上纸袋,封口,并在纸袋上注明母本品种名称和去雄日期。去雄后1-4天待柱头成熟,即可授粉,但由于品种抽穗期早晚和当时的气温不同,柱头成熟的速度也不一致,晚抽穗的品种,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去雄后1-2天即可成熟,有的甚至在去雄时柱头已经成熟,因此,应抓住有利的时机适时授粉,以提高结实率,在父本中选择穗子中上部个别小花已经开放的穗子,周围的花用镊子压开小花的内外颖,夹出鲜黄成熟的花药,放入小盒中,立即授粉,授粉时,取下母本穗上的纸袋,用小毛笔粘取少量花粉或用镊子夹1-2个成熟的花药依次放入母本的每个小花中;为了保证柱头授粉良好,把花药在柱头上轻轻涂擦,授粉完毕后,再套上纸袋,并在纸袋上写明父、母本名称和授粉日期,并在授粉后20天剥取幼胚离体培养,对其进行加代和系统选择。(三)加代繁殖和系统选择播种前的种子应打破休眠期,冬天用大棚,夏天用冰箱进行春化处理,经多次选育,在第三代的基础上培育出了综合性俱佳的分枝型杂交彩色小麦新品系、新品种一弭麦2008F3-2 号。目前国内冬小麦繁殖方法,主要是一年一次,小面积精量或半精量繁殖,一般繁殖系数100倍左右。但是本发明培育的分枝杂交小麦弓耳麦2008F3-2,—年可以繁育3-4代;试验中,用稀播繁殖,用1201粒(45. 6克)麦种,两年收获种子12666市斤,提高繁殖系数I. 5万倍。弭麦2008F3_2号新品种的具体加代繁殖方法如下①移栽掌握麦苗移栽的适宜时间,于9月22日大田播种1201粒,10月23日挖出麦苗7326. I株,需移栽到大棚内,移栽时单株分蘖5个左右不等,行距20厘米,株距15厘米,种植面积O. 343亩,由于弭麦2008F3-2号小麦属半冬性品种,春化适宜温度是2_6°C,
21-30天完成春化,方能正常抽穗、结实;麦苗移栽后大棚内温度应保持8°C -irC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应及时防治病虫害。
在本地区(鲁北)条件下,弭麦2008F3_2于9月28日播种,10月下旬可完成春化发育,才能保证其生长良好,能正常抽穗、结实。②缓苗阶段严格控制大棚内温度,缓苗阶段麦苗从地里挖掘时,由于根部受伤,栽苗后有一个恢复阶段,此时如果棚内温度过高,叶片蒸腾作用加剧,基部叶片出现枯萎,影响生长和分蘖,温度太低,缓苗期延长,所以麦苗移出后,大棚内温度白天最高不超过11°C,夜间最低不低于8°C左右,湿度80%为宜,一般历时7天已顺利通过缓苗阶段。③起身阶段小麦缓苗后,为加速其生育过程,从12月4日至13日历时9天,大棚内温度白天最高不超过16 °C,夜间不低于8 °C,平均温度为12 °C,湿度为75 % -80 %,这样的条件有利小麦稳健生长,有利于分蘖、蹲苗;小麦起身后,为使其稳健生长,有效增加22个分蘖左右,自12月13日至23日十天内,大棚内温度控制在最高不超过16°C,夜间最低不少于10°C,日平均温度为13°C,12月22日调查结果表明,比截苗时4. 5分蘖平均每株增加分蘖10. I个左右,为争取较多穗数打下良好基础,棚内应增加光照。
④拔节阶段12月23日小麦进入拔节期,历时34天,为了争取更多时分蘖成穗,大棚内的温度控制在最高不超过25°C,夜间最低不少于15°C,日平均温度在20°C左右,有利于单株发育健壮,分蘖整齐,节杆挺立不倒,通风透光良好,为丰产奠定良好基础,并开始及时使用化控技术。⑤抽穗、灌浆阶段1月26日弭麦2008F3_2开始抽穗,为了加速抽穗进度和缩短灌浆时间,从I月27日至2月23日,历时28天,大棚内的温度提高到25-33°C,以加速种子内干物质的积累,提早成熟,为了赶上适期播种3月10日的需用,因此从2月24日起大棚内温度提高到33-38°C,调取高温逼熟,在乳熟末期(2月28日)即收割,千粒重只有32克,t匕正常降低6克左右,单株有效穗数24. I平均单穗98粒,总共73992株共收种子232公斤。上述防治病虫害是指由于大棚内日照少,温度高、湿度大、通透性差,小麦起身拔节后容易发生白粉病和蚜虫危害,在12月24日喷施20%的粉锈宁乳剂一次浓度为每亩用50毫升以防治白粉病发生,如发现蚜虫危害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8000-10000倍液喷雾防治。所述的棚内应增加光照是指由于小麦是长日照自花授粉作物,尤其是起身拔节后对光照的需要更加迫切,小麦于12月22日至次年2月27日的64天内,在棚内安装目光灯,以增加光照,一般每60m2安装一个40瓦日光灯,灯管距离地面两米左右,每天下午6点开灯至翌上午8点关灯,增加光照14小时。上述小麦繁育中使用了化控栽培技术是指小麦实施化空栽培可以调控植株的生长发育,增强其抗逆能力,促进早熟高产,在小麦起身期,每亩喷洒200ppm的多效唑溶液30公斤,可使植株矮化,抗倒伏能力强,并能兼治小麦白粉病和提高植株的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在小麦拔节期每亩用助壮素15-20ml,兑水50-60公斤叶面喷施,可抑制节间伸长,从孕穗、灌浆期间共喷2-3次,每次间隔7-8天,可提高千粒重2. 2克,增产10. 6%,并可促进灌浆速度,使籽粒饱满,提前成熟3-5天。经多年繁殖栽培试验获得,分枝型彩色小麦-弭麦2008F3_2号的适应地区及栽培要点为适应地区弭麦2008F3-2号适合在褐土、棕壤、砂黑土、砂壤土,及济南17号(原代号924142)种植区和同类生态种植,也适于在平均亩产300公斤以上的冬麦区种植。
栽培要点日平均温度18_16°C时播种,在山东省播种期为9月25-10月10日,每亩用种量6-8公斤,要根据播种早晚减少或增播种量,播种行距18-20厘米,播种前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要配合使用,根据土壤年前含水量浇好越冬水,反青期加强中耕划锄,拔节后要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管理,中后期要防治蚜虫和其它病虫害。申请人:于2009年开始之在山东省平原县、恒台县、利津县,河北省景县,北京的顺义县等多地进行加代高倍繁殖实验,无论在水浇地、旱地、肥地生长发育均良好,证明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弭麦2008F3-2在中等水以上的肥水条件下亩产600-700公斤,比母本彩色小麦弓耳06-1号增产15%以上,表现成熟期相同,比父本弓耳麦6号增产11. 2%以上。具体表现出以下特征该品种中晚熟,出苗力强,分蘖成穗率高,半冬性,返青早,幼苗半匍匐,根系发达,生长力和抗寒性强,抗三锈,纹枯病,株型紧凑,长相清秀,叶片浅绿色,后期叶片有生理性干尖或黄叶,叶耳白色有耳毛,活杆成熟,茎杆蜡质性,出穗时开花前穗和植株同色,成穗率高,茎杆坚硬富有弹性,抗倒抗干热风,穗长9-12. 5cm,宽L 5_2cm,厚L 6cm,顶芒,白壳,护颖椭圆型,颖肩无,颖嘴锐形,籽粒椭圆形,粒长O. 61厘米,宽O. 35厘米,麦沟(凹)深O. 18厘米左右,紫青色(面粉为绿色),半角质、籽粒饱满度中等,千粒重变幅小,千粒重38克左右,抽穗后开花时,先由穗的中上部小穗开始,然后向上、向下,基部小穗开花最晚, 具有穗分枝多花性,增产潜力大,高产稳产性好,单穗粒数80-145粒,因地肥力条件而异,口形中等,平均亩产650公斤。弭麦2008F3_2号小麦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干基)16. 40%,湿面筋(干基)34%,粗脂肪(干基)2· 24%,形成时间4. 2,稳定时间3. 7,硒含量O. 0238mg/kg,锌含量38mg/kg碘含量4. 65mg/kg,铁含量167mg/kg,氨酸类15. 52%,容重766,角质,成熟期落黄一般。
权利要求
1.一种分枝型彩色小麦杂交育种及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亲本 选用彩色小麦弭06-1作为母本,分枝型小麦弭麦6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母本选植株健壮的主穗,只留其上部8-16个小穗,每小穗上只两个基部发育好的2朵小花; (2)去雄、授粉 把上述母本每朵小花中的花药一次去净,立即套上纸袋并注明母本品名和去雄日期,1-4天后柱头成熟,即可授粉,立即套上纸袋并注明父、母本品名和授粉日期,授粉后20-22天剥取幼胚离体培养,对其进行加代繁殖和系统选择; (3)加代繁殖和系统选择 冬天用大棚,夏天用水箱进行春化处理,经多次选育,在第三代的基础上培育出了综合性俱佳的分枝型杂交彩色小麦新品系、新品种——弭麦2008F3-2号。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分枝型彩色小麦杂交育种及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去雄是指利用摘药去雄法,将整理好的母本穗子去雄,具体做法用左手拇指和中指夹住整个麦穗,以食指逐个将花的内外颖壳轻轻压开,右手用镊子伸入小花内把三个花药夹出来,尽量一次去净,注意勿伤柱头和内外颖,同时不要将花药夹破,如果一旦夹破,应摘除这朵小花,并用酒精棉球擦洗镊子尖端,以杀死附在上面的花粉,去雄应按顺序自上而下逐个花进行,不要遗漏。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分枝型彩色小麦杂交育种及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的授粉是指在父本中选择穗子中上部个别小花已经开放的穗子,周围的花用镊子压开小花的内外颖,夹出鲜黄成熟的花药,放入小盒中,立即授粉,授粉时,取下母本穗上的纸袋,用小毛笔粘取少量花粉或用镊子夹1-2个成熟的花药依次放入母本的每个小花中;为了保证柱头授粉良好,把花药在柱头上轻轻涂擦。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分枝型彩色小麦杂交育种及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加代繁殖的具体方法为①移栽掌握麦苗移栽的适宜时间,弭麦2008F3-2在9月22日大田播种,10月22日-10月23日挖出麦苗并移栽到大棚内,移栽时单株分蘖4. 5个,行距20厘米,株距15厘米,须25-30天完成春化阶段发育,要求棚内温度8°C -irC,应及时防治病虫害;②缓苗阶段由于根部受伤,栽苗后有一个恢复阶段,大棚内温度白天最高不超过irC,夜间不低于8°C,湿度75% -80%为宜,7天通过缓苗阶段;③起身阶段小麦小麦5-7缓苗后天缓苗后,大棚内白天温度最高不超过16°C,夜间不低于8°C,平均温度为12°C,湿度为70% -75% ;进入拔节阶段前十天内,大棚内温度控制最高不超过16°C,夜间不低于10°C,日平均温度为13°C,棚内应增加光照;④拔节阶段大棚内的温度控制在最高不超过25°C,夜间最低不少于15°C,日平均温度在20°C左右;开始及时使用化控技术; 抽穗、灌浆阶段弭麦2008F3-2抽穗后,大棚内的温度提高到25 °C -33 °C。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分枝型彩色小麦杂交育种及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棚内应增加光照是指小麦是长日照自花授粉作物,尤其是起身拔节后对光照的需要更加迫切,小麦于起身阶段至成熟期间,在棚内安装日光灯,以增加光照,一般每60m2安装一个40瓦日光灯,灯管距离地面两米左右,每天下午6点开灯至翌日上午8点关灯,增加光照14小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分枝型彩色小麦杂交育种及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治病虫害是指由于大棚内日照少,温度高、湿度大、通透性差,小麦起身拔节后容易发生白粉病和蚜虫危害,在12月24日喷施20%的粉锈宁乳剂一次,浓度为每亩用50毫升以防治白粉病发生,如发现蚜虫危害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8000-10000倍液喷雾防治。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分枝型彩色小麦杂交育种及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拔枝节阶段及时使用化控技术是指小麦实施化控栽培可以调控植株的生长发育,在小麦起身期,每亩喷洒200ppm的多效唑溶液30公斤,在小麦拔节期每亩用助壮素15_20ml,兑水50-60公斤叶面喷施,可抑制节间伸长,从孕穗、灌浆期间共喷2-3次,每次间隔7-8天。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分枝型彩色小麦杂交育种及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鲁北地区条件下,由于弭麦2008F3-2号小麦属半冬性品种,春化适宜温度是2-6°C,春化时间是25-30天,方能正常抽穗、结实。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分枝型彩色小麦杂交育种及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中,母本彩色小麦弭06-1要选择植株健壮,刚抽出叶鞘的穗子,一般选主穗,先剪去母本穗子上下发育较迟的小穗,然后把麦芒剪掉,一般只留中上部的小穗8个左右,一边4个,再把留下的各个小穗中间上的小花用镊子摘掉。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作物杂交育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分枝型彩色小麦杂交育种及繁殖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亲本,选用彩色小麦弭06-1作为母本,分枝型小麦弭麦6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2)去雄、授粉,将母本花药去净,1-4天后柱头成熟,即可授粉,授粉后20-22天剥取幼胚离体培养,对其进行加代繁殖和系统选择;(3)加代繁殖和系统选择,在第三代的基础上培育出分枝型杂交彩色小麦新品系、新品种——弭麦2008F3-2号。该品种的个体优势明显超过普通小麦新品种,亩增产15%以上,抗倒抗病性强,品质优,高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和品质高。
文档编号A01H1/04GK102835305SQ201210353338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2日
发明者弭尚岭 申请人:弭尚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