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栽容器及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19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植栽容器及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植栽容器,尤其是一种使土壤上下层保持适度含水量及充分利用浇注用水的植栽容器及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
背景技术
在许多公共场合,像是市区圆环地带、公园、大的博物馆、植物馆,或是供多数人参观的游乐区,均少不了利用许多小型花盆排列成一个大面积立体造型的花墙,利用大量自然的各种盆花颜色营造一种花海美感,当然事先得固设一个预定形状的花架,且该花架要区隔出有相当数量的距离空间以装设塑料制成的花盆,同时要让每一棵植物花盆朝向外面,相互连接构成一整面的花墙。但是此种植物花盆必须要随时保有相当的湿度及良好的排水系统,否则很难把花朵维持在预期时间,特别是在室外如果不能让土壤维持一定的润泽度,花朵很快会凋谢。目前还没有十分理想的花器设备能克服上述的瓶颈,因此现今大型花墙的展示还是架设在户外比较多,而浇水方式还是停留在喷洒的方式,但直接喷洒的结果会造成很多带有土壤的污水流出来,一方面使花盆内的土壤越来越少,同时在洒完水之后地上明显留有污泥,在浇完水之后还得冲洗地面,才能维持公共观光地区的清洁视觉效果,其幕后工程是非常辛苦而庞大的。有鉴于此,本案创作人先前获准的台湾专利公告391161号与公告424487号,均在于解决前述现有花架的问题。前述专利公告391161号与公告424487号,均在于提供一种组合式的花墙构造,其主要诉求花墙的组合简便,同时具有良好的供水及排水系统。
然而现有技术的专利缺点在于其水流管路仍容易受到污泥或植物的根阻塞导致给水不平均,容易造成植物局部性缺水。且土壤及有机质容易因为浇水后流失,以及因为较为封闭而导致有机质容易腐化,植物根的生长受限,溢流水量的控制不易、注水不平均,以致于土壤容易过于潮湿或过于干燥,进而造成花卉死亡。因此必须提出一种可改善现有技术的缺失的一种植栽容器及具植栽容器的花墙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栽容器,其中植栽容器是以倾斜状态组设于墙架上,植栽容器是由框架与吸水组件组成,吸水组件为设于框架面向于上的一面至框架的底面。其中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特征在于具有可自动调节土壤的湿度且使土壤底部湿度保持适当含水量的吸水组件。由于吸水组件的整个(吸水)面会与填置于框架中的土壤直接接触,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吸水组件设置于植栽容器面向于上的一面及底面,因此当施水于植栽容器时,水分会先被吸水组件吸收然后才被位于植栽容器内的土壤吸收。与现有技术把水直接注入于土壤中的施水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吸水组件可自行吸收水分,再把水分施予土壤吸收,因此可有效避免土壤被水直接注入的部分过湿,避免发生土壤上、下方干湿不均的现象。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吸水组件设置于框架的底面,因此吸水组件会位于框架中的土壤下方,当土壤含水量已达成饱和状态时但还持续接收水分时,吸水组件可立即吸收土壤中的多余水分,当吸水组件的含水量饱和时,其过多水分会形成水滴并受重力作用,而往下滴落至下方的植栽容器,如此循环下,可使土壤底层保持适度可供植物生长的含水量,并将过多水分提供给下方的植栽容器,充分利用浇注用水,同时土壤无法穿透吸水组件,还可有效保存土壤。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包含上述的植栽容器及墙架,其中墙架由面板及两侧板所构成,两侧板分别位于面板的两相对侧并相互对应,其中面板靠近于两侧板的一面上设置有蓄水结构,蓄水结构用以积存蓄水,植栽容器是以倾斜状态组设于两侧板之间,植栽容器是由框架与吸水组件组成,其中吸水组件接触于蓄水结构,藉以吸收蓄水结构所积存的蓄水。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特征为利用可蓄水的蓄水结构去自动浸润含水量降低的土壤,使土壤有更长的时间保有适度的含水量。其中当施水于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时,水分除了被吸水组件吸收,同时也会洒向蓄水结构,而于蓄水结构中积存蓄水,由于吸水组件接触于蓄水结构,因此当土壤中的含水量降低时,蓄水结构所积存的蓄水可以被吸水组件吸收并润泽含水量降低的土壤。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容器可有效解决溢流水量因控制不易、注水不平均,以致于土壤容易过于潮湿或过于干燥的问题,并提供一种使土壤底层保持适度含水量及充分利用浇注用水的植栽容器及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容器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容器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的墙架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的一实施例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I植栽容器11 框架13吸水组件3 档片15 凸轴111镂空部5 墙架51 面板53 侧板531 第一板片[0031]533 第二板片7蓄水结构71 凸肋711下凹部8 蓄水10固定架20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组件符号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以使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容器的立体示意图,参考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容器的分解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植栽容器的结构改良,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容器I可有效解决溢流水量因控制不易、注水不平均,以致于土壤容易过于潮湿或过于干燥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容器I是以倾斜状态组设于墙架(图1未显示)上,其中植栽容器I是由框架11及一个或多个吸水组件13组成,吸水组件13可设置于植栽容器I面向于上的一面至框架11的底面。其中,吸水组件包含不织布、吸水棉或透水结构。其中透水结构可以是铁网或塑料网。参考图2,其中框架11可依实际需要开设出一个或多个镂空部111,本实用新型为设置两个中间相隔有框架11的镂空`部111,两镂空部111的涵盖部分包含框架11面向于上的一面至框架11的底面,两镂空部111被两吸水组件13分别封合。植栽容器I内部可填置土壤以供植物栽种,当土壤填置于植栽容器I内部时,吸水组件13的整个面会与土壤相接触。当施水于植栽容器I中时,一般是要从植栽容器I上方喷洒水,以藉由引力作用让水向下方的植栽容器I的方向洒落。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吸水组件13设置于植栽容器I面向于上的一面,因此水分会先被吸水组件13吸收,然后才被位于植栽容器I内的土壤吸收,而现有技术的施水方式都是把水直接注入于土壤中,导致土壤被水直接注入的部分过湿,但其它未被水直接注入部分则可能有湿度不足的情形发生,但本实用新型的吸水组件13可先行吸收水分,避免水分过于集中注入于土壤特定部分。另外土壤于框架11内的底层是否含有适度的水分,是影响植物能否生长存活的重要关键,如果土壤底层过于潮湿则根茎容易腐烂,相反的如果不够湿润则植物难以生长存活。承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吸水组件13设置于框架11的底面,因此吸水组件13会位于框架11中的土壤底层的下面,如果土壤含水量已达到饱和但仍持续接收水分时,土壤中所含的多余水分会被土壤底层下面的吸水组件13马上吸收,当吸水组件13吸收过多水分时,因引力作用,吸水组件13的过多水分会以水滴形式往下滴落,如此循环下,可使土壤底层保持适度含水量,有助于植物生长存活。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可进一步设置档片3于框架11上,档片3设置于框架11的面向于下的顶缘上,档片3主要是阻拦框架11内部的土壤,以防止土壤从框架11流出。参考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参考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的墙架示意图。其中包含有植栽容器I及墙架5,植栽容器I的结构与前文所述大致相同,故植栽容器I详细结构请参考前文所述,在此不予赘述。其中墙架5的材质为一塑料。墙架5是由面板51及两侧板53构成,两侧板53分别位于面板51的两相对侧并相互对应,其中面板51靠近于两侧板53的一面上设置有蓄水结构7,蓄水结构7用以积存蓄水8。蓄水结构7之间呈相互间隔设置,蓄水结构7于面板51上的较佳设置方式请参考图4,蓄水结构7以数组排列方式配置于面板51上。蓄水结构7主要由具有下凹部711的凸肋71构成,比如V形的凸肋71、凹形的凸肋71及半圆形的凸肋71等等都是有下凹部711的凸肋71。本实用新型的蓄水结构7主要是由两相对设置的V形凸肋71及设置于两V形凸肋71之间的条状凸肋73而构成。植栽容器I是以倾斜状态组设于两侧板53间,其中植栽容器I的吸水组件13抵靠于蓄水结构7,藉以吸收蓄水结构7的蓄水8。请参考图2及图4,其中框架11的两外侧壁可进一步向外设置出有两凸轴15,两凸轴15可设置于框架11外侧壁的底侧且靠近吸水组件13侧。墙架5的两侧板53可分别设置多个第一板片531及多个第二板片533,所述第一板片531需分别与所述第二板片533相互对齐,两凸轴15为配置于相互对齐的第一板片531及第二板片533之上。透过将设于框架11外侧壁的凸轴15放置于第一板片531及第二板片533上,可把框架11先定位于墙架5上 并决定框架11倾斜度后,再将框架11两侧锁固于两侧板53。当施水于具植栽容器I的花墙装置时,一般是要从花墙装置上方喷洒水,以藉由引力作用让水向下方的花墙装置的方向洒落。从前文所述可知,水分会先落到吸水组件13上而被吸水组件13吸收,然后才被位于植栽容器I内的土壤吸收,如果土壤含水量已饱和且还持续接收水分时,在土壤底层下方的吸水组件13会马上吸收土壤中的多余水分,并形成水滴往下滴落。承上所述,因此可将多个植栽容器I由上而下依据配置于墙架5的两侧板53间(如图3所示),如此当位于上方的植栽容器I的土壤含水量饱和且持续接收水分时,吸水组件11可吸收掉土壤中的多余水分,并形成水滴往下滴落至在其下方的植栽容器I的吸水组件13,在此种循环下,不但使土壤底层不会过湿,并且可保持适度可供植物生长的含水量,还可节省并充分利用浇注用水量。尤其,水分除了洒落到吸水组件13上,同时也会洒落于凸肋71的下凹部711中,而于下凹部711逐渐积存成蓄水8,由于吸水组件13接触于凸肋71,当土壤中的含水量降低时,就可以被吸水组件13吸收利用去润泽含水量不足的土壤。本实用新型藉由吸水组件13的设置,得以自动调节土壤的湿度,不会发生土壤上、下方干湿不均的现象,同时受到吸水组件13的阻滞作用,因此在浇水时不会造成土壤被冲刷流失。参考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的一实施例示意图。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包含有两固定架10及两固定杆20,其中两固定架10分别以多个螺丝(图未示)与该两侧板53及框架11并组结合,两固定杆20的两端分别与该两固定架10的上下侧两端相锁合,两固定杆20可固定于壁面上,以定位墙架5。以上所述者仅为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因此,凡有在相同的实用新型精神下所作有关本实用新型的任何修饰或变更,皆仍应包括在 本实用新型意图保护的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植栽容器,该植栽容器为组设于一墙架上,其特征在于,该植栽容器是由一框架与至少一个吸水组件组成,该至少一个吸水组件为设于该框架面向于上的一面至该框架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栽容器,其特征在于,该植栽容器是以倾斜状态组设于该墙架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栽容器,其特征在于,该框架开设有至少一个镂空部,该至少一个镂空部包含该框架面向于上的一面至该框架的底面,其中该至少一镂空部被该至少一吸水组件封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栽容器,其特征在于,该吸水组件包含一不织布、一吸水棉及一透水结构的至少其中之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植栽容器,其特征在于,该透水结构是一铁网及一塑料网的至少其中之一。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栽容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设有一档片,其中该档片设置于该框架的面向于下的一顶缘上。
7.一种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花墙装置包含 一墙架,是由一面板及两侧板构成,该两侧板分别位于该面板的两相对侧并相互对应,其中该面板靠近于该两侧板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蓄水结构,所述蓄水结构用以储存蓄水;以及 一植栽容器,为组设于该两侧板间,该植栽容器是由一框架与至少一个吸水组件组成,其中该至少一个吸水组件抵靠于一蓄水结构,藉以吸收该蓄水结构的蓄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植栽容器是以倾斜状态组设于该墙架上。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墙架的材质为塑料。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结构能以数组排列方式配置于该面板上。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结构至少具有一凸肋,该凸肋具有一下凹部。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结构包含有多个凸肋,所述凸肋之间设置一条状凸肋。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两侧板分别设置多个第一板片及多个第二板片,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板片需相互对应。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框架的两外侧壁具有两凸轴,该两凸轴为位于相互对应的一第一板片及一第二板片之上。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有两固定架及两固定杆,其中该两固定架分别以多个螺丝与该两侧板及该框架相结合,该两固定杆的两端与该两固定架上下侧两端相锁合,该两固定杆固定于一壁面上。
专利摘要一种植栽容器及具植栽容器的花墙装置,其中植栽容器是由框架与吸水组件组成,吸水组件为设于框架面向于上的一面至框架的底面,由于吸水组件的整个面会与填置于框架中的土壤直接接触,且由于吸水组件设置于植栽容器面向于上的一面及底面,因此当施水于植栽容器时,施加的水会先被吸水组件吸收然后才被位于植栽容器内的土壤吸收;且植栽容器是以倾斜状态组设于墙架上,墙架的面板设置出可积存蓄水的蓄水结构,当土壤含水量不足时,蓄水会被透过吸水组件吸收并被传导浸润土壤,使土壤保有适度的含水量,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植栽容器,可以达成使土壤上下层保持适度含水量及充分利用浇注用水的目的,以利植物蓬勃生长。
文档编号A01G27/06GK202890033SQ20122023078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2日
发明者马振中 申请人:马振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