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439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
背景技术
陷阱法(Pitfall Trap)作为一种标准的地表节肢动物取样方法,具有成本低、易于操作、可应用于多种生境、能提供大量数据等优点。陷阱法采用陷阱捕捉器进行取样,陷阱捕捉器一般为一端开口的圆筒状容器,使用时将陷阱捕捉器埋入地下,开口与地面齐平,在捕捉器内装入一定量的保存液,待地表节肢动物掉入捕捉器内,保存于保存液中。国内外学者在陷阱捕捉器的设计与改进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Ian Oliver等(2000)研究森林管理措施对地表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时,使用直径7cm,深Ilcm的塑料广口瓶作为捕捉器。Esther Gerber等(2008)研究入侵杂草Fallopia spp对地表无脊椎动物群落影响时,使用直径9cm,深12cm的塑料杯作为捕捉器。Marcio Uehara-Prado等(2009)研究小范围干扰对地表节肢动物群落影响时,使用上口径8.5cm,底12cm的500ml透明塑料杯作为捕捉器。谷卫彬(2008)研究外来种紫茎泽兰对入侵地土壤动物群落及多样性影响时,捕捉器由高20cm内径IOcm的PVC管和高IOcm内径9cm的塑料杯组成。陈又清等(2010)在比较糖醋液和乙二醇对地表甲虫的诱集效率时,使用口径8cm、高15cm的诱杯作为陷阱捕捉器。胡雅辉等(2011)在研究中国北方桃李间作对步甲群落组成和营养级结构的影响时,使用直径10cm,高12cm的双层塑料口杯作为陷阱诱捕器。施波等(2011)对陷阱法进行了改进,并应用于稻田蜘蛛取样,捕捉器由一个直径8cm,高11 cm的圆柱形硬壁塑料杯和一个口径与其相同的一次性塑料杯相套组成,下雨期间,在捕捉器上方25cm处支撑塑料挡雨板防止雨水落入。综上所述,尽管陷阱法在各类生态调查中应用广泛,但有关陷阱捕捉器的设计仍存在诸多不足:由单一容器构成的陷阱捕捉器,每次调查都需将捕捉器取出,工作量大,同时对生境的破坏也较大。由两容器相套构成的陷阱捕捉器,虽然解决了取样不便的缺陷,但由于上口径大,保存液挥发快,对周围节肢动物的影响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保存液挥发快,对周围节肢动物的影响较大的缺陷,提供一种新的取样简便、减少保存液挥发的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在研究中意外发现,采用漏斗与两容器相套构成的陷阱捕捉器组合使用,可以减少保存液的挥发,又可以防止陷阱捕捉器的口径过小,地表节肢动物不易掉入。因此,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由敞口塑料杯、无盖塑料广口瓶和塑料漏斗三部分组成,所述三部分以可拆卸的方式组装,所述无盖塑料广口瓶位于所述敞口塑料杯内且所述敞口塑料杯的最小内径大于所述无盖塑料广口瓶的最大外径,所述塑料漏斗的较小开口端插入所述无盖塑料广口瓶的瓶口内,所述塑料漏斗的较大开口端的外壁与所述敞口塑料杯的内壁贴合设置。优选地,在所述无盖塑料广口瓶外的所述塑料漏斗的部分上设置有第一排水孔,在所述敞口塑料杯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排水孔,所述第二排水孔距离所述敞口塑料杯底面的垂直距离小于等于所述塑料漏斗的较大开口端距离所述敞口塑料杯的开口端的垂直距离。优选地,所述塑料漏斗的内径的最小值为2_4cm。优选地,所述敞口塑料杯为圆柱形,所述敞口塑料杯的底面直径为8-12cm,高为18_22cm0优选地,所述无盖塑料广口瓶的底面直径为5-7cm,高为10-12cm,瓶口 口径为3_5cm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由三部分构成,每次调查只需收集并更换无盖塑料广口瓶即可,不用将整个捕捉器取出,简便易行;塑料漏斗既能起到收集地表节肢动物作用,又因降低了保存液挥发面积,从而减少了保存液的挥发。本实用新型在无盖塑料广口瓶外的塑料漏斗的部分上和敝口塑料杯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水孔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能够有效防止陷阱捕捉器被水淹没,当无盖塑料广口瓶中的雨水超过塑料漏斗部分的排水孔时,雨水就会被排到敞口塑料杯中,继而由敞口塑料杯的排水孔渗入土中。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
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的透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敞口塑料杯;2无盖塑料广口瓶;3塑料漏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其特征在于,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由敝口塑料杯1、无盖塑料广口瓶2和塑料漏斗3三部分组成,该三部分以可拆卸的方式组装,无盖塑料广口瓶2位于敞口塑料杯I内且敞口塑料杯I的最小内径大于无盖塑料广口瓶2的最大外径,塑料漏斗3的较小开口端插入无盖塑料广口瓶2的瓶口内,塑料漏斗3的较大开口端的外壁与敞口塑料杯I的内壁贴合设置。本实用新型中,对于敞口塑料杯I的形状和大小无特殊要求,可以为本领域常用的形状和大小,只要敞口塑料杯I能将无盖塑料广口瓶2容入其内,且敝口塑料杯I的最小内径大于无盖塑料广口瓶2的最大外径即可。优选情况下,敞口塑料杯I为圆柱形,敞口塑料杯的底面直径为8_12cm,高为18_22cm。本实用新型中,对于无盖塑料广口瓶2无特殊要求,为本领域常规的广口瓶,如图1所示,瓶身为圆柱形。无盖塑料广口瓶2的底面直径优选为5-7cm,高优选为10-12cm,瓶口 口径优选为3-5cm。本实用新型中,塑料漏斗3为本领域常规采用的漏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为了使地表节肢动物容易掉入无盖塑料广口瓶2中,如图1所示,塑料漏斗3的下部优选不具备常规漏斗的管状件,塑料漏斗3的下部为可插入无盖塑料广口瓶2的瓶口内的较小开口端。对于塑料漏斗3的大小无特殊要求,只要塑料漏斗3的较小开口端能插入无盖塑料广口瓶2的瓶口内,塑料漏斗3的较大开口端的外壁能与敞口塑料杯I的内壁贴合,塑料漏斗3的大小适合地表节肢动物从塑料漏斗3掉入无盖塑料广口瓶2中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塑料漏斗3的较大开口端的外壁与敞口塑料杯I的内壁贴合,即表明塑料漏斗3的较大开口端不高于敞口塑料杯I的开口端。塑料漏斗3的内径的最小值优选为2-4cm。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塑料漏斗3的较小开口端的内径值应该是塑料漏斗3的内径的最小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塑料漏斗3应该具有能使地表节肢动物从塑料漏斗3掉入无盖塑料广口瓶2中的坡度和光滑程度。现有的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有些在捕捉器上方安装防雨装置,这虽能降低雨水垂直落入,但却无法应对地面流水;另外,增加防雨装置会人为造成遮避效果,从而影响取样的准确性。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在研究中意外发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在无盖塑料广口瓶2外的塑料漏斗3的部分上和敞口塑料杯I的侧壁上设置排水孔,可有效防雨。因此,优选情况下,在无盖塑料广口瓶2外的塑料漏斗3的部分上设置有第一排水孔(图中未示出),在敞口塑料杯I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排水孔(图中未示出),第二排水孔距离敞口塑料杯I底面的垂直距离小于等于塑料漏斗3的较大开口端距离敞口塑料杯I的开口端的垂直距离。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排水孔”、“第二排水孔”并无先后顺序等特殊含义,只是为了区分排水孔设置部位的不同。本实用新型中,对于第一排水孔的具体位置无特殊要求,只要在无盖塑料广口瓶2外的塑料漏斗3的部分上即可,“无盖塑料广口瓶2外的塑料漏斗3的部分”即是指将塑料漏斗3的较小开口端插入无盖塑料广口瓶2的瓶口内后,塑料漏斗3的位于无盖塑料广口瓶2外的部分。对于第一排水孔的数量也无特殊要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实用新型中,对于第二排水孔的具体位置无特殊要求,只要其位于敞口塑料杯I的侧壁上且距离敞口塑料杯I底面的垂直距离小于等于塑料漏斗3的较大开口端距离敞口塑料杯I的开口端的垂直距离即可。使第二排水孔距离敞口塑料杯I底面的垂直距离小于等于塑料漏斗3的较大开口端距离敞口塑料杯I的开口端的垂直距离,是为了防止雨水进入敞口塑料杯I中时,雨水将无盖塑料广口瓶2浮起,使塑料漏斗3的较大开口端高过敝口塑料杯I的开口端,从而不便于地表节肢动物进入陷阱捕捉器。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塑料漏斗3的较大开口端距离敞口塑料杯I的开口端的垂直距离是指将无盖塑料广口瓶2位于敞口塑料杯I内并将塑料漏斗3的较小开口端插入无盖塑料广口瓶2的瓶口内后,塑料漏斗3的较大开口端距离敞口塑料杯I的开口端的垂直距离。对于第二排水孔的数量也无特殊要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0029]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排水孔还可以设置在敞口塑料杯I的底部,更利于排水。本实用新型中,对于第一排水孔和第二排水孔的孔径大小无特殊要求,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的孔径大小,或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在实际使用时,在选定区域挖坑,将敝口塑料杯I放入坑中,加土填埋固定,使敞口塑料杯I的开口端与地面齐平。在无盖塑料广口瓶2中加入一定量的保存液,保存液是用来保存掉入无盖塑料广口瓶2中的地表节肢动物的,对于保存液的加入量无特殊要求,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的加入量或根据实际需要定量。将加入保存液后的无盖塑料广口瓶2放入敞口塑料杯I中,然后将塑料漏斗3的较小开口端插入无盖塑料广口瓶2的瓶口内,塑料漏斗3的大小使塑料漏斗3的较小开口端插入无盖塑料广口瓶2的瓶口内后,塑料漏斗3的较大开口端的外壁与敞口塑料杯I的内壁贴合。地表节肢动物进入陷阱捕捉器后,从塑料漏斗3掉入无盖塑料广口瓶2中的保存液中。优选情况下,在敞口塑料杯I的底部或侧壁设置第二排水孔,在无盖塑料广口瓶2外的塑料漏斗3的部分上设置第一排水孔。下雨时,雨水进入无盖塑料广口瓶2内,当雨水到达第一排水孔的位置时,雨水从第一排水孔流入敞口塑料杯I中,当敞口塑料杯I中的雨水到达第二排水孔时,雨水从第二排水孔渗入土中。取样时,将塑料漏斗3和无盖塑料广口瓶2取出,更换无盖塑料广口瓶2后即可重新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每次调查只需收集并更换无盖塑料广口瓶即可,不用将整个捕捉器取出,简便易行;塑料漏斗既能起到收集地表节肢动物作用,又因降低了保存液挥发面积,从而减少了保存液的挥发。本实用新型在无盖塑料广口瓶外的塑料漏斗的部分上和敞口塑料杯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水孔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能够有效防止陷阱捕捉器被水淹没。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权利要求1.一种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由敞口塑料杯、无盖塑料广口瓶和塑料漏斗三部分组成,所述三部分以可拆卸的方式组装,所述无盖塑料广口瓶位于所述敞口塑料杯内且所述敞口塑料杯的最小内径大于所述无盖塑料广口瓶的最大外径,所述塑料漏斗的较小开口端插入所述无盖塑料广口瓶的瓶口内,所述塑料漏斗的较大开口端的外壁与所述敞口塑料杯的内壁贴合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无盖塑料广口瓶外的所述塑料漏斗的部分上设置有第一排水孔,在所述敞口塑料杯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排水孔,所述第二排水孔距离所述敞口塑料杯底面的垂直距离小于等于所述塑料漏斗的较大开口端距离所述敝口塑料杯的开口端的垂直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漏斗的内径的最小值为2-4c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敞口塑料杯为圆柱形,所述敞口塑料杯的底面直径为8-12cm,高为18-22c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盖塑料广口瓶的底面直径为5-7cm,高为10-12cm,瓶口 口径为3_5c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由敞口塑料杯、无盖塑料广口瓶和塑料漏斗三部分组成,所述三部分以可拆卸的方式组装,所述无盖塑料广口瓶位于所述敞口塑料杯内且所述敞口塑料杯的最小内径大于所述无盖塑料广口瓶的最大外径,所述塑料漏斗的较小开口端插入所述无盖塑料广口瓶的瓶口内,所述塑料漏斗的较大开口端的外壁与所述敞口塑料杯的内壁贴合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表节肢动物陷阱捕捉器,简便易行,减少了保存液的挥发。设置有排水孔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能够有效防止陷阱捕捉器被水淹没。
文档编号A01M1/10GK202931951SQ20122045808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1日
发明者付卫东, 张国良, 刘宁, 张瑞海, 张衍雷 申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