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合水田释放寄生蜂防治水稻害虫的放蜂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33611阅读:493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合水田释放寄生蜂防治水稻害虫的放蜂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适合水田释放寄生蜂防治水稻害虫的放蜂装置,由杯体和杯盖组成,其中,杯体内部为一漏斗状隔板,下部为承重的空间,上部为放置寄主卵的空间,外部有一平行环绕的外缘,外口径处分布多个出蜂孔;杯盖外缘呈弧形外展,与杯体扣合后,保持出蜂孔不密闭。使用本实用新型田间放蜂时,操作人不用下田,行走在稻田池埂上即可将具有一定重量的放蜂装置抛向水田内,在重力作用下,放蜂装置底部先落入水中,在杯体外缘浮力的作用下,放蜂装置不会沉入水底,装有赤眼蜂的上部空间会漂浮于水面,即时有少量水从出蜂孔进入,也会流入盛有沙子的下部空间;避免捕食性天敌对寄主卵的取食,防止雨淋,不积水,并可实现机械化生产。
【专利说明】一种适合水田释放寄生蜂防治水稻害虫的放蜂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合水田释放寄生蜂防治水稻害虫的放蜂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合水田应用的赤眼蜂放蜂装置,属于农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占总耕地面积的26%,约占总粮食产量的43%。为害水稻常见害虫有30多种。我国农作物的重大害虫中,水稻害虫超过半数。其中,有些害虫种类常年发生,如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等;有些种类局部地区发生,如稻苞虫、稻负泥虫;有些种类为间歇性大发生,如黏虫;有的为新近传入的害虫,如稻水象甲。在这些害虫中,多数种类为鳞翅目害虫,它们通过蛀茎和咬食叶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例如,二化螟以幼虫蛀茎为害,可造成枯鞘、枯心和白穗,使稻株有效分蘖减少,结实率降低,千粒重下降,在东北地区未防治田块因螟虫为害可减产约20%,严重地块可减产50%左右。
[0003]针对水稻上重大害虫的发生与为害,化学农药仍然是目前防治的主要手段,农药的不合理使用致使70%-80%的农药漂移或流失到非靶标生物、土壤和水域中,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农药的滥用不仅大量杀伤天敌,也造成二化螟等虫害产生高抗药性,不得不加大农药使用剂量,陷入农药使用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种稻效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绿色消费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对有机稻米需求日益提高。因此,对这些害虫实施绿色防控,特别是利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是必然趋势。
[0004]赤眼蜂是鳞翅目害虫生物防治中最重要的一类卵寄生蜂,目前是世界上利用最广泛和应用面积最大的天敌昆虫,许多种类已被成功大量繁殖放蜂用于农林害虫的防治。在水稻害虫治理中,就有螟黄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成功防治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报道。在赤眼蜂工厂化生产过程中,基本上都采用大卵(柞蚕卵)、小卵(米蛾卵、麦蛾卵)以及人工假卵做为中间寄主来进行繁殖,与其相配套的放蜂器及放蜂方法也有许多报道。如适合柞蚕卵繁育赤眼蜂的放蜂方法“利用盒式放蜂器一次放蜂防治玉米螟的方法”(申请号200610017085.X),以及相关放蜂装置“赤眼蜂袋式放蜂器”(专利号CN2358678Y)和“赤眼蜂盒式放蜂器”(专利号CN2930274Y),适合小卵繁蜂的赤眼蜂放蜂器“小卵繁蜂放蜂器”(专利号CN202374894U)和“小卵蜂放蜂装置”(专利号CN202514445U)。这些放蜂器的设计及使用基本局限于大田作物或林业上鳞翅目害虫的防治,并未考虑水稻植株及水田操作的特殊环境,在水田应用这些放蜂器放蜂赤眼蜂时,需要下田人工悬挂,操作非常不便。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适合水田释放寄生蜂防治水稻害虫的放蜂装置,适合大卵(柞蚕卵、蓖麻蚕卵)、小卵(米蛾卵、麦蛾卵或小菜蛾卵)或人工假卵为寄主繁育赤眼蜂在水田害虫防治的特殊环境的田间放蜂。
[0006]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适合水田释放寄生蜂防治水稻害虫的放蜂装置,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0007]由杯体和杯盖组成,其中:杯体的内部设有一漏斗状隔板,将杯体分隔为下部的承重空间和上部的寄主卵空间;杯体的杯口边缘均匀分布3-5个出蜂孔;杯体的中部套有一个外缘环;所述的杯盖的外缘呈弧形外展,与杯体扣合后构成一体结构,同时保持出蜂孔不被密闭。
[0008]所述放蜂装置的杯体、杯盖、隔板、外缘环均为玉米淀粉生物降解材料制成。
[0009]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面积为I亩(667平方米)的水田抛投3飞个含有稻螟赤眼蜂的放蜂装置。在放蜂装置的承重空间注入配重物,在寄主卵空间放入繁育寄生蜂的卵;再将盖子扣在杯体上构成一体;把含有寄生蜂的放蜂装置均匀抛投到水田中,使其自动漂浮于水面,寄生蜂的卵羽化后主动从出蜂孔爬出并搜寻害虫寄主卵。
[0010]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田间放蜂时,操作人不用下水田,在稻田池埂上即可将具有一定重量的放蜂装置抛向水田内,在重力作用下,放蜂装置底部先落入水中,在杯体外缘环浮力的作用下,放蜂装置不会沉入水底,装有赤眼蜂的上部空间会漂浮于水面,即时有少量水从出蜂孔进入,也会通过漏斗状隔板流入盛有沙子的下部空间;避免捕食性天敌对寄主卵的取食,防止雨淋,不积水,并可实现机械化生产。放蜂装置制作材质均为玉米淀粉生物降解材料,在自然条件下6个月左右即可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0011]【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放蜂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放蜂装置的杯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放蜂装置的杯盖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杯体,2、杯盖,3、隔板,4、圆形漏斗头,5、外缘环,6、出蜂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实施例1
[0017]根据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放蜂装置由深色的杯体I和杯盖2两部分组成;其中,杯体I和2均由玉米淀粉生物降解材料制成;如图2所示,杯体I内部为一漏斗状的隔板3将杯体I分隔为下部的承重空间和上部的寄主卵空间,隔板3中心为直径0.3-0.8cm的圆形漏斗头4 ;杯体I的中部设有一个外缘环环5,伸出长度0.3-0.5cm ;杯体I的杯口边缘均匀分布3-5个出蜂孔6,出蜂孔为2mm长4mm宽的长方形孔洞;参见图3,杯盖2外缘呈弧形外展,与杯体I扣合后,保持出蜂孔6不密闭(参见图1)。
[0018]实施例2
[0019]在实施例1所述放蜂装置的杯体I内注入干燥的沙子充满隔板3下部的承重空间,将赤眼蜂寄生的柞蚕卵粒或米蛾卵卡放置于隔板3上部的寄主卵空间,然后将杯盖2和杯体I扣紧,运输装箱时始终保持杯盖2朝上,抛投放蜂装置落入水田后,杯体I外部平行环绕的外缘环5使其漂浮于水面,赤眼蜂羽化后,在趋光性的作用下,主动爬向出蜂孔6。放蜂装置在自然条件下6个月左右会自然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0020]实施例3
[0021]以米蛾卵为寄主繁育的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
[0022]在水稻二化螟产卵高峰期,对于面积为I亩(667平方米)的水田,抛投3个含有稻螟赤眼蜂的放蜂装置(实施例1),可以按照下面操作步骤进行放蜂:在放蜂装置杯体I内注入15克左右的干燥沙子,使其充满隔板3下部承重空间,将含有约3330头即将羽化的稻螟赤眼蜂米蛾卵卡放置于隔板3上部的寄主卵空间,然后将杯盖2和杯体I扣紧。准备3个含有相同蜂量的放蜂装置,往田间运输时始终保持杯盖2朝上。到达目标防治田后,在水田池埂上,向田内均匀抛投3个放蜂装置,总放蜂量约10000头。稻螟赤眼蜂羽化后,在趋光性的作用下,主动爬出出蜂孔并搜寻寄生水稻二化螟寄主卵,对其实施有效控制。
【权利要求】
1.一种适合水田释放寄生蜂防治水稻害虫的放蜂装置,由杯体和杯盖组成,其特征在于:杯体的内部设有一漏斗状隔板,将杯体分隔为下部的承重空间和上部的寄主卵空间;杯体的杯口边缘均匀分布3-5个出蜂孔;杯体的中部套有一个外缘环;所述的杯盖的外缘呈弧形外展,与杯体扣合后构成一体结构。
【文档编号】A01M99/00GK203388148SQ201320503873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19日
【发明者】臧连生, 阮长春, 邵喜文, 孙光芝, 张俊杰, 李天昊, 刘志, 王秀梅, 杜文梅 申请人:吉林农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