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巷道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巷道宽度可调的牦牛巷道圈。该牦牛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以及与临时关养圈连通的巷道,所述巷道的内侧道壁底部设置有能够使内侧道壁沿巷道的宽度方向滑动的滑动机构。可以使巷道的内侧道壁沿巷道的宽度方向滑动,进而调整巷道的宽度随着牦牛体格大小而变化,使其达到最佳的宽度,保证单只牦牛进入巷道,避免多只牦牛同时挤入巷道造成牦牛损伤。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固定在地面的槽道,所述巷道立柱的下端位于槽道的凹槽内并且巷道立柱能够在凹槽内自由滑动,在巷道立柱下端还设置有用于将巷道立柱与槽道固定的锁紧装置。适合在牲畜养殖领域推广应用。
【专利说明】牦牛巷道圈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牲畜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牦牛巷道圈。
【背景技术】
[0002]牦牛巷道圈是指用于牦牛在免疫接种、驱虫、称重及临时关养等方面的一种基础设施,现有的牦牛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以及与临时关养圈连通的巷道,所述巷道一端为巷道进口,另一端为巷道出口,临时关养圈上设置有关养圈进口与关养圈出口。现有牦牛巷道圈的使用过程如下:先将一整群牦牛关养在临时关养圈内,如要进行免疫驱虫、接种、称重,再将牦牛赶入巷道内进行免疫驱虫、接种、称重。
[0003]我国目前的巷道均为永久式巷道,即巷道一旦修建完成后,巷道的宽度是固定的,而牦牛个体大小是不同的,如果巷道的宽度较宽,就会出现两只牦牛同时进入巷道的情况,多只牦牛同时挤入巷道,很容易造成牦牛在巷道中拥挤,牦牛应激反应大,从而导致流产、受伤、死亡等意外损失;如果巷道过窄,则体型较大的牦牛无法通过巷道,不能对牦牛进行免疫接种、驱虫、称重及临时关养等相关操作,使用起来非常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巷道宽度可调的牦牛巷道圈。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牦牛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以及与临时关养圈连通的巷道,所述巷道的内侧道壁底部设置有能够使内侧道壁沿巷道的宽度方向滑动的滑动机构。
[0006]进一步的是,所述巷道的内侧道壁包括多根巷道立柱,相邻的巷道立柱之间通过多根水平设置的横杆连接,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固定在地面的槽道,所述巷道立柱的下端位于槽道的凹槽内并且巷道立柱能够在凹槽内自由滑动,在巷道立柱下端还设置有用于将巷道立柱与槽道固定的锁紧装置。
[0007]进一步的是,所述锁紧装置为锁紧螺栓。
[0008]进一步的是,所述巷道设置在临时关养圈内,并且巷道的外侧道壁为临时关养圈的一段圈壁。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巷道的内侧道壁底部设置能够使内侧道壁沿巷道的宽度方向滑动的滑动机构,可以使巷道的内侧道壁沿巷道的宽度方向滑动,进而调整巷道的宽度随着牦牛体格大小而变化,使其达到最佳的宽度,保证单只牦牛进入巷道,避免多只牦牛同时挤入巷道造成牦牛损伤。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牦牛巷道圈的平面示意图;
[0011]图2是图1的A-A向视图;
[0012]图中标记说明:临时关养圈1、巷道2、巷道立柱201、滑动机构3、槽道301、凹槽 302、锁紧装置303。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4]如图1、2所示,该牦牛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I以及与临时关养圈I连通的巷道2,所述巷道2的内侧道壁底部设置有能够使内侧道壁沿巷道2的宽度方向滑动的滑动机构
3。通过在巷道2的内侧道壁底部设置能够使内侧道壁沿巷道2的宽度方向滑动的滑动机构3,可以使巷道2的内侧道壁沿巷道2的宽度方向滑动,进而调整巷道2的宽度随着牦牛体格大小而变化,使其达到最佳的宽度,保证单只牦牛进入巷道,避免多只牦牛同时挤入巷道造成牦牛损伤。
[0015]所述巷道2的内侧道壁包括多根巷道立柱201,相邻的巷道立柱201之间通过多根水平设置的横杆连接,所述滑动机构3可以采用多种实施方式实现,只要能够使巷道2的内侧道壁沿巷道2的宽度方向滑动即可,作为优选的方式是:所述滑动机构3包括固定在地面的槽道301,所述巷道立柱201的下端位于槽道301的凹槽302内并且巷道立柱201能够在凹槽302内自由滑动,在巷道立柱201下端还设置有用于将巷道立柱201与槽道301固定的锁紧装置303,如图3所示。所述锁紧装置303可以采用锁紧螺栓、卡扣、销钉等方式实现。
[0016]所述巷道2设置在临时关养圈I内,并且巷道2的外侧道壁为临时关养圈I的一段圈壁。在工作时,临时关养圈I内关入适量的牦牛,可让巷道2里的牦牛和临时关养圈I内的牦牛互相接触,防止牦牛在巷道2里受惊吓而造成意外损失,同时,将巷道2设置在临时关养圈I内还可以减少牦牛巷道圈的土地占用面积,而且巷道2的其中一条道壁为临时关养圈I的一段圈壁,还可以节约牦牛巷道圈的修建成本。
【权利要求】
1.牦牛巷道圈,包括临时关养圈(I)以及与临时关养圈(I)连通的巷道(2),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2)的内侧道壁底部设置有能够使内侧道壁沿巷道(2)的宽度方向滑动的滑动机构(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牦牛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2)的内侧道壁包括多根巷道立柱(201),相邻的巷道立柱(201)之间通过多根水平设置的横杆连接,所述滑动机构(3 )包括固定在地面的槽道(301),所述巷道立柱(201)的下端位于槽道(301)的凹槽(302 )内并且巷道立柱(201)能够在凹槽(302 )内自由滑动,在巷道立柱(201)下端还设置有用于将巷道立柱(201)与槽道(301)固定的锁紧装置(30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牦牛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装置(303)为锁紧螺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牦牛巷道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2)设置在临时关养圈(I)内,并且巷道(2)的外侧道壁为临时关养圈(I)的一段圈壁。
【文档编号】A01K1/00GK203457617SQ201320587860
【公开日】2014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3日
【发明者】刘刚, 多吉顿珠, 魏小星, 张丽霞, 李达旭 申请人: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