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量的补种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控量的补种装置,属于农业机械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补种管、容器、操纵杆、挡泥板、连杆、移动体、螺钉、旋转轴;容器安装在补种管上,容器上部设有放料口,操纵杆贯穿容器并位于补种管内,连杆位于补种管内,连杆上端与操纵杆下端连接,连杆下端与通过旋转轴与安装在补种管下端的挡泥板连接,移动体安装在操纵杆内,螺钉安装在操纵杆上部并与移动体连接,操纵杆中部开设有送料槽。本实用新型可用于播不同体积的种子,还可控制下种量,并能将种植置于理想的播种深度;能减小人们补种过程的劳动强度,还可以使用于山区播种;结构简单,经济性强。
【专利说明】一种可控量的补种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控量的补种装置,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在播种以后,田地里面会经常出现间歇式的缺苗断垄现象,需要补种,但此时应用播种机械一方面损坏农作物,另一方面浪费资源,只能依靠人工补种,在此过程中,人们只能不停地蹲下或者弯腰作业,这样不仅补种效率低,人们的劳动强度大且在补种过程中,补种的深度不好控制;此外一些偏远的山区由于地势崎岖不平使得播种条件比较差,不能使用机械播种,特殊的环境中,锄头、铁锹等农具的操作有时也会受到限制,有些种植在山坡,在使用锄头翻土的过程中,沃土会往下移动,从而造成土壤的肥沃不均;有时因种植需要,需将一些植物的种子播到恶劣的环境中,往往这些地方在空间上、工具的使用都会受到限制,只能使用一些小的农具,人们不仅操作困难,而且工作时非常费劲,效率很低。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控量的补种装置,以解决补种不方便应用机器、人工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控量的补种装置,包括补种管1、容器2、操纵杆
3、挡泥板4、连杆5、移动体6、螺钉7、旋转轴9 ;容器2安装在补种管I上,容器2上部设有放料口 10,操纵杆3贯穿容器2并位于补种管I内,连杆5位于补种管I内,连杆5上端与操纵杆3下端连接,连杆5下端与通过旋转轴9与安装在补种管I下端的挡泥板4连接,移动体6安装在操纵杆3内,螺钉7安装在操纵杆3上部并与移动体6连接,操纵杆3中部开设有送料槽8。
[0005]使用时,旋转螺钉7可使操纵杆3内的移动体6上下移动,从而调节操纵杆3上送料槽8的容积大小,以实现补种大小不同的种子,当向下压操纵杆3进行补种的时候,挡泥板4绕旋转轴9逆时针旋转,最终挡泥板4处于关闭状态,泥土被挡在外面,向上提起操纵杆3的时候,挡泥板4打开,种子落入坑内,以实现将种子准确播种到理想深度。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07]1、可用于播不同体积的种子,还可控制下种量,并能将种植置于理想的播种深度;
[0008]2、能减小人们补种过程的劳动强度,还可以使用于山区播种;
[0009]3、结构简单,经济性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杆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操纵杆结构示意图;[001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移动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各标号为:1_补种管、2-容器、3-操纵杆、4-挡泥板、5-连杆、6-移动体、7-螺钉、8-送料槽、9-旋转轴、10-放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6]实施例1:如图1-4所示,包括补种管1、容器2、操纵杆3、挡泥板4、连杆5、移动体
6、螺钉7、旋转轴9 ;容器2安装在补种管I上,容器2上部设有放料口 10,操纵杆3贯穿容器2并位于补种管I内,连杆5位于补种管I内,连杆5上端与操纵杆3下端连接,连杆5下端与通过旋转轴9与安装在补种管I下端的挡泥板4连接,移动体6安装在操纵杆3内,螺钉7安装在操纵杆3上部并与移动体6通过螺纹连接,操纵杆3中部开设有送料槽8。
[0017]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权利要求】
1.一种可控量的补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补种管(I)、容器(2)、操纵杆(3)、挡泥板(4)、连杆(5)、移动体(6)、螺钉(7)、旋转轴(9);容器(2)安装在补种管(I)上,容器(2)上部设有放料口(10),操纵杆(3)贯穿容器(2)并位于补种管(I)内,连杆(5)位于补种管(I)内,连杆(5)上端与操纵杆(3)下端连接,连杆(5)下端与通过旋转轴(9)与安装在补种管(I)下端的挡泥板(4)连接,移动体(6 )安装在操纵杆(3 )内,螺钉(7 )安装在操纵杆(3 )上部并与移动体(6)连接,操纵杆(3)中部开设有送料槽(8)。
【文档编号】A01C7/02GK203735031SQ201320871617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7日
【发明者】蒋旭, 王立华, 王娟, 朱煜浩, 李庚
申请人:昆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