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推秧功能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取秧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863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具有推秧功能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取秧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具有推秧功能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取秧臂属农业机械【技术领域】,本发明中取秧夹机构的凸轮与齿轮齿条机构的过渡齿轮Ⅰ经连接键同轴固接在动力轴上;取秧夹机构的动力轴自里向外依次与齿轮齿条机构的过渡齿轮Ⅰ和取秧夹机构的凸轮固接;齿轮齿条机构的圆柱齿条的后部与取秧夹机构的壳体端盖的凹槽活动连接;齿轮齿条机构的中间轴、销轴Ⅰ、销轴Ⅱ分别固接于取秧夹机构的栽植臂壳体;本发明能在保证秧夹正常取秧、插秧的前提下实现推秧杆“慢回程、快伸出”的推秧动作,能保证所插秧苗入泥的深度,提高插秧质量,满足回转式高速分秧机构在高速旋转下的作业要求,且振动冲击和噪音低。
【专利说明】具有推秧功能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取秧臂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取秧臂的推秧机构。

【背景技术】
[0002]水稻钵苗移栽是一种高产的水稻移栽技术,该技术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带营养体栽育、无缓苗期、成活率高、生长期长、增产明显,通过定量定位播种,比常规播种节省种子成本70 %以上。此外,还可有效解决毯状插秧机插秧中存在的播种量大、漏秧率偏高、秧苗质量差、插苗不均匀等问题。与毯状插秧相比,钵体插秧技术受插秧时间限制小、秧龄弹性大,穗粒大而多,田间护理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因此,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钵苗移栽机推秧装置的作用是利用栽植臂将秧苗从插秧机秧箱上取下并将其推入水田中,进而有效防止秧苗回带及所插秧苗入泥不深的现象。水稻钵苗移栽机有顶出与夹秧两种方式,现有的夹秧式栽植臂左取秧夹和右取秧夹之间没有推秧机构,仅依靠取秧夹的张合来夹取和栽植秧苗。本文作者于2011年研制了一种水稻钵苗移栽的“水稻插秧机凸轮推杆秧夹机构”栽植臂,并申请了发明专利(专利号:201110143592.9),此发明专利中栽植臂在插秧的过程中没有推秧动作,有可能导致所插秧苗入泥深度不够,造成漂秧的现象。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推秧功能的新型高速水稻钵苗移栽机取秧臂,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插秧过程中没有推秧动作的问题,保证了所插秧苗入泥的深度。
[0004]本发明由取秧夹机构A和齿轮齿条机构B组成,其中取秧夹机构A的凸轮I与齿轮齿条机构B的过渡齿轮I 25经连接键3同轴固接在动力轴2上;取秧夹机构A的动力轴2自里向外依次与所述齿轮齿条机构B的过渡齿轮I 25和取秧夹机构A的凸轮I固接;齿轮齿条机构B的圆柱齿条30的后部与取秧夹机构A的壳体端盖23的凹槽18活动连接;齿轮齿条机构B的中间轴29、销轴I 50、销轴II 49分别固接于取秧夹机构A的栽植臂壳体24。
[0005]所述的取秧夹机构A由动力轴2、凸轮1、滚轮21、连接键3、左取秧夹8、右取秧夹37、秧夹销轴9、秧夹固定座10、滑套15、摆杆20、摆杆销轴19、滚轮销轴22、复位弹簧I 16、推杆12、推杆销轴11、栽植臂壳体24、壳体端盖23、左取秧夹销轴36、右取秧夹销轴39、上链节I 7、上链节II 38、下链节I 6、下链节II 40、螺钉I 13、螺钉II 14、螺母挡块17组成,其中凸轮I经连接键3固接于动力轴2 ;滚轮销轴22两端分别与摆杆20中下叉42的孔I 41和孔II 46固接,滚轮销轴22中部与滚轮21铰接,运动过程中滚轮21始终与凸轮I接触;摆杆20中部经连板43的孔III 45与摆杆销轴19中部铰接,摆杆销轴19两端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 ;推杆12右部螺纹连接螺母挡块17 ;推杆12左部与滑套15内圈滑动连接,滑套15外圈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上部的圆孔5内;复位弹簧I 16套于推杆12,并由滑套15右端面和螺母挡块17左端面限位;推杆12左端经推杆销轴11中部分别与上链节I 7、上链节II 38、下链节I 6、下链节II 40铰接;推杆12右端与摆杆20的上叉40的叉口滑动连接;秧夹固定座10经螺钉I 13、螺钉II 14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上部;秧夹销轴9穿过秧夹固定座10、左取秧夹8、右取秧夹37的圆孔固接在秧夹固定座10上;左取秧夹8经秧夹销轴9与右取秧夹37铰接,还经左取秧夹销轴36与上链节I 7、下链节I 6铰接;右取秧夹37经右取秧夹销轴39与上链节II 38、下链节II 40铰接;壳体端盖23与栽植臂壳体24配合形成密封的工作腔。
[0006]所述的摆杆20由上叉40、连板43和下叉42组成,其中上叉40和下叉42位于连板43的两端,上叉40和下叉42的叉口方向相反,下叉42上设有孔I 41和孔II 46,连板43上设有孔III 45。
[0007]所述的齿轮齿条机构B由圆柱齿条30、中间齿轮28、推秧杆33、缓冲垫31、缓冲垫端盖32、复位弹簧II 35、过渡齿轮I 25、过渡齿轮II 26、扭簧47、拨叉48、触发凸台27、中间轴29、销轴I 50、销轴II 49组成,其中过渡齿轮I 25与凸轮I经连接键3与动力轴2中部固接,动力轴2两端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 ;中间轴29两端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中间齿轮28与过渡齿轮II 26固接,并与中间轴29中部活动连接,过渡齿轮II 26与过渡齿轮I 25啮合;过渡齿轮II 26的外端面上固接有触发凸台27 ;缓冲垫31经缓冲垫端盖32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左侧的阶梯孔4内;圆柱齿条30位于推杆12的正下方,圆柱齿条30中部所设的4个齿与中间齿轮28啮合;圆柱齿条30左端穿过缓冲垫端盖32上的圆孔,与推秧杆33右端固接,推秧杆33位于左取秧夹8和右取秧夹37中间的正下方,圆柱齿条30右部设有凸台34,圆柱齿条30右端由壳体端盖23的凹槽18限位,复位弹簧II 35左端套于凸台34右端的圆柱齿条30,复位弹簧II 35右端与壳体端盖23的凹槽18固接;拨叉48与销轴II 49中部铰接,销轴II 49两端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 ;扭簧47与销轴II 49铰接,扭簧47两端分别由销轴I 50外侧和拨叉48后端面限位。
[0008]所述的缓冲垫31与圆柱齿条9接触部的形状相匹配。
[0009]所述的凸轮I上的两个凸起呈90°排列。
[0010]所述的过渡齿轮I 25、过渡齿轮II 26、中间齿轮28、圆柱齿条30均采用短齿制。
[0011]所述的中间齿轮28位于圆柱齿条30的正下方,并与圆柱齿条30周期啮合,圆柱齿条30和中间齿轮28的齿均为4个。
[0012]本发明的特点和有益效果为:通过设计凸轮的外轮廓曲线实现秧夹的取秧、插秧动作,通过齿轮齿条机构将栽植臂动力轴的旋转运动转变成推秧杆的往复直线运动,拨叉在扭簧的作用下能够将圆柱齿条保持在压缩状态,在栽植臂转至插秧位置时触发凸台与拨叉接触,产生的接触力促使拨叉解除对圆柱齿条的抑制,使得秧夹张开插秧时推秧杆在复位弹簧II的作用下被快速的推出,在保证秧夹正常取秧、插秧的前提下实现了推秧杆“慢回程、快伸出”的推秧动作,保证了所插秧苗入泥的深度,提高了插秧质量,满足回转式高速分秧机构在高速旋转下的作业要求,同时栽植臂壳体内设置了缓冲垫,减小了圆柱齿条往复工作时的振动冲击和噪音。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具有推秧功能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取秧臂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取秧夹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齿轮齿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具有推秧功能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取秧臂结构的俯视图
[0017]图5为具有推秧功能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取秧臂结构的仰视图
[0018]图6为过渡齿轮I与过渡齿轮II的啮合示意图
[0019]图7为图1中C-C截面剖视图
[0020]图8为图1中D-D截面剖视图
[0021]图9为摆杆的立体图
[0022]图10为图3中E拨叉与扭簧的连接放大示意图
[0023]图11为缓冲垫的立体图
[0024]其中:A.取秧夹机构B.齿轮齿条机构1.凸轮2.动力轴3.连接键4.阶梯孔5.圆孔6.下链节I 7.上链节I 8.左取秧夹9.秧夹销轴10.秧夹固定座11.推杆销轴12.推杆13.螺钉I 14.螺钉II 15.滑套16.复位弹簧I 17.螺母挡块18.凹槽19.摆杆销轴20.摆杆21.滚轮22.滚轮销轴23.壳体端盖24.栽植臂壳体25.过渡齿轮I 26.过渡齿轮II 27.触发凸台28.中间齿轮29.中间轴30.圆柱齿条31.缓冲垫32.缓冲垫端盖33.推秧杆34.凸台35.复位弹簧II 36.左取秧夹销轴37.右取秧夹38.上链节II 39.右取秧夹销轴40.下链节II 41.孔I 42.下叉43.连板44.上叉45.孔III 46.孔II 47.扭簧48.拨叉49.销轴II 50.销轴I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0026]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发明由取秧夹机构A和齿轮齿条机构B组成,其中取秧夹机构A的凸轮I与齿轮齿条机构B的过渡齿轮I 25经连接键3同轴固接在动力轴2上;
[0027]取秧夹机构A的动力轴2自里向外依次与所述齿轮齿条机构B的过渡齿轮I 25和取秧夹机构A的凸轮I固接;齿轮齿条机构B的圆柱齿条30的后部与取秧夹机构A的壳体端盖23的凹槽18活动连接;齿轮齿条机构B的中间轴29、销轴I 50、销轴II 49分别固接于取秧夹机构A的栽植臂壳体24。
[0028]所述的取秧夹机构A由动力轴2、凸轮1、滚轮21、连接键3、左取秧夹8、右取秧夹37、秧夹销轴9、秧夹固定座10、滑套15、摆杆20、摆杆销轴19、滚轮销轴22、复位弹簧I 16、推杆12、推杆销轴11、栽植臂壳体24、壳体端盖23、左取秧夹销轴36、右取秧夹销轴39、上链节I 7、上链节II 38、下链节I 6、下链节II 40、螺钉I 13、螺钉II 14、螺母挡块17组成,其中凸轮I经连接键3固接于动力轴2 ;滚轮销轴22两端分别与摆杆20中下叉42的孔I 41和孔II 46固接,滚轮销轴22中部与滚轮21铰接,运动过程中滚轮21始终与凸轮I接触;摆杆20中部经连板43的孔III 45与摆杆销轴19中部铰接,摆杆销轴19两端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 ;推杆12右部螺纹连接螺母挡块17 ;推杆12左部与滑套15内圈滑动连接,滑套15外圈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上部的圆孔5内;复位弹簧I 16套于推杆12,并由滑套15右端面和螺母挡块17左端面限位;推杆12左端经推杆销轴11中部分别与上链节I 7、上链节II 38、下链节I 6、下链节II 40铰接;推杆12右端与摆杆20的上叉40的叉口滑动连接;秧夹固定座10经螺钉I 13、螺钉II 14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上部;秧夹销轴9穿过秧夹固定座10、左取秧夹8、右取秧夹37的圆孔固接在秧夹固定座10上;左取秧夹8经秧夹销轴9与右取秧夹37铰接,还经左取秧夹销轴36与上链节I 7、下链节I 6铰接;右取秧夹37经右取秧夹销轴39与上链节II 38、下链节II 40铰接;壳体端盖23与栽植臂壳体24配合形成密封的工作腔。
[0029]所述的摆杆20由上叉40、连板43和下叉42组成,其中上叉40和下叉42位于连板43的两端,上叉40和下叉42的叉口方向相反,下叉42上设有孔I 41和孔II 46,连板43上设有孔III 45。
[0030]所述的齿轮齿条机构B由圆柱齿条30、中间齿轮28、推秧杆33、缓冲垫31、缓冲垫端盖32、复位弹簧II 35、过渡齿轮I 25、过渡齿轮II 26、扭簧47、拨叉48、触发凸台27、中间轴29、销轴I 50、销轴II 49组成,其中过渡齿轮I 25与凸轮I经连接键3与动力轴2中部固接,动力轴2两端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 ;中间轴29两端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中间齿轮28与过渡齿轮II 26固接,并与中间轴29中部活动连接,过渡齿轮II 26与过渡齿轮I 25啮合;过渡齿轮II 26的外端面上固接有触发凸台27 ;缓冲垫31经缓冲垫端盖32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左侧的阶梯孔4内;圆柱齿条30位于推杆12的正下方,圆柱齿条30中部所设的4个齿与中间齿轮28啮合;圆柱齿条30左端穿过缓冲垫端盖32上的圆孔,与推秧杆33右端固接,推秧杆33位于左取秧夹8和右取秧夹37中间的正下方,圆柱齿条30右部设有凸台34,圆柱齿条30右端由壳体端盖23的凹槽18限位,复位弹簧II 35左端套于凸台34右端的圆柱齿条30,复位弹簧II 35右端与壳体端盖23的凹槽18固接;拨叉48与销轴II 49中部铰接,销轴II 49两端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 ;扭簧47与销轴II 49铰接,扭簧47两端分别由销轴I 50外侧和拨叉48后端面限位。
[0031]所述的缓冲垫31与圆柱齿条9接触部的形状相匹配。
[0032]所述的凸轮I上的两个凸起呈90°排列。
[0033]所述的过渡齿轮I 25、过渡齿轮II 26、中间齿轮28、圆柱齿条30均采用短齿制。
[0034]所述的中间齿轮28位于圆柱齿条30的正下方,并与圆柱齿条30周期啮合,圆柱齿条30和中间齿轮28的齿均为4个。
[0035]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如下:
[0036]取秧:如图1所示,栽植臂在行星轮式旋转机构的带动下做取秧和插秧工作,其中动力轴2与行星轮式旋转机构壳体固接,栽植臂壳体24与行星轮式旋转机构中的行星轮轴固接。动力经行星轮式旋转机构传递给动力轴2后,带动动力轴2相对于栽植臂壳体24转动,动力轴2进而带动凸轮I和过渡齿轮I 25顺时针转动,凸轮I转动过程中始终与滚轮21接触,在滚轮21与凸轮I第一个凸起接触的过程中,促使摆杆20在滚轮21的带动下绕摆杆销轴19逆时针转动,摆杆20通过挤压螺母挡块17推动推杆12向前做直线运动,推杆12通过推杆销轴11带动上链节I 7、上链节II 38、下链节I 6、下链节40运动,左取秧夹8、右取秧夹37在上链节I 7、上链节II 38、下链节I 6、下链节II 40和秧夹销轴9的作用下向外张开,转过第一个凸台以后,推杆12在复位弹簧I 16的作用下向后运动,左取秧夹8和右取秧夹37向内夹紧进而在取秧点夹住秧苗。
[0037]插秧:如图1所示,秧夹取完秧苗以后,滚轮21越过凸轮I第一个凸起,此时,推杆12在复位弹簧I 16的作用下向后直线运动促使摆杆20顺时针转动,使得滚轮21处于凸轮I第一个凸起和第二个凸起之间,左取秧夹8和右取秧夹36始终保持闭合状态,栽植臂被行星轮系旋转机构带到插秧位置时,此时,滚轮21与凸轮I第二个凸起接触,促使摆杆20在滚轮21的带动下绕摆杆销轴19逆时针转动,摆杆20通过挤压螺母挡块17推动推杆12向前做直线运动,推杆12通过推杆销轴11带动上链节I 7、上链节II 38、下链节I 6、下链节II 40运动,左取秧夹8、右取秧夹37在上链节I 7、上链节II 38、下链节I 6、下链节II 40和秧夹销轴9的作用下向外张开将解除夹持的秧苗栽植在泥土里。
[0038]推秧:如图1所示,在秧夹插秧完成以后,此时,推秧杆33位于左取秧夹8和右取秧夹37中间位置正下方的最前端,即推秧完成点,中间齿轮28此时准备与圆柱齿条30右端第一个齿进行啮合,而后动力轴2接着做逆时针转动,过渡齿轮I 25在动力轴2的带动下同样做逆时针转动,过渡齿轮I 25进而带动过渡齿轮II 26在中间轴29上做顺时针啮合转动,中间齿轮28与过渡齿轮II 26固接做顺时针转动,中间齿轮28在转动的过程中开始带动圆柱齿条30向后压缩复位弹簧II 35做直线运动,在经过四个齿轮的啮合后快要脱离时,圆柱齿条30右端第一个齿越过拨叉48,进而拨叉48在扭簧47预紧作用力下将圆柱齿条30保持在压缩状态,过渡齿轮II 26接着做旋转运动转至插秧位置时,此时,左取秧夹8、右取秧夹37解除对秧苗的夹持,过渡齿轮II 26上的触发凸台27与拨叉48接触促使拨叉48绕销轴II 49顺时针转动,拨叉48解除对圆柱齿条30的控制,圆柱齿条30在复位弹簧II 35的弹力下被迅速推出,完成推秧。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推秧功能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取秧臂,其特征在于由取秧夹机构(A)和齿轮齿条机构(B)组成,其中取秧夹机构(A)的凸轮(I)与齿轮齿条机构(B)的过渡齿轮I (25)经连接键(3)同轴固接在动力轴(2)上,取秧夹机构(A)的动力轴(2)自里向外依次与所述齿轮齿条机构(B)的过渡齿轮I (25)和取秧夹机构(A)的凸轮(I)固接,齿轮齿条机构(B)的圆柱齿条(30)的后部与取秧夹机构(A)的壳体端盖(23)的凹槽(18)活动连接,齿轮齿条机构⑶的中间轴(29)、销轴I (50)、销轴II (49)分别固接于取秧夹机构㈧的栽植臂壳体(24)。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推秧功能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取秧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取秧夹机构㈧由动力轴⑵、凸轮⑴、滚轮(21)、连接键(3)、左取秧夹⑶、右取秧夹(37)、秧夹销轴(9)、秧夹固定座(10)、滑套(15)、摆杆(20)、摆杆销轴(19)、滚轮销轴(22)、复位弹簧I (16)、推杆(12)、推杆销轴(11)、栽植臂壳体(24)、壳体端盖(23)、左取秧夹销轴(36)、右取秧夹销轴(39)、上链节I (7)、上链节II (38)、下链节I (6)、下链节II (40)、螺钉I(13)、螺钉II (14)、螺母挡块(17)组成,其中凸轮(I)经连接键(3)固接于动力轴(2);滚轮销轴(22)两端分别与摆杆(20)中下叉(42)的孔I (41)和孔II (46)固接,滚轮销轴(22)中部与滚轮(21)铰接,运动过程中滚轮(21)始终与凸轮(I)接触;摆杆(20)中部经连板(43)的孔III (45)与摆杆销轴(19)中部铰接,摆杆销轴(19)两端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推杆(12)右部螺纹连接螺母挡块(17);推杆(12)左部与滑套(15)内圈滑动连接,滑套(15)外圈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上部的圆孔(5)内;复位弹簧I (16)套于推杆(12),并由滑套(15)右端面和螺母挡块(17)左端面限位;推杆(12)左端经推杆销轴(11)中部分别与上链节I (7)、上链节II (38)、下链节I (6)、下链节II (40)铰接;推杆(12)右端与摆杆(20)的上叉(40)的叉口滑动连接;秧夹固定座(10)经螺钉I (13)、螺钉II (14)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上部;秧夹销轴(9)穿过秧夹固定座(10)、左取秧夹(8)、右取秧夹(37)的圆孔固接在秧夹固定座(10)上;左取秧夹(8)经秧夹销轴(9)与右取秧夹(37)铰接,还经左取秧夹销轴(36)与上链节I (7)、下链节I (6)铰接;右取秧夹(37)经右取秧夹销轴(39)与上链节II (38)、下链节II (40)铰接;壳体端盖(23)与栽植臂壳体(24)配合形成密封的工作腔。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推秧功能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取秧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齿轮齿条机构(B)由圆柱齿条(30)、中间齿轮(28)、推秧杆(33)、缓冲垫(31)、缓冲垫端盖(32)、复位弹簧II (35)、过渡齿轮I (25)、过渡齿轮II (26)、扭簧(47)、拨叉(48)、触发凸台(27)、中间轴(29)、销轴I (50)、销轴II (49)组成,其中过渡齿轮I (25)与凸轮(I)经连接键⑶与动力轴⑵中部固接,动力轴⑵两端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中间轴(29)两端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中间齿轮(28)与过渡齿轮II (26)固接,并与中间轴(29)中部活动连接,过渡齿轮II (26)与过渡齿轮I (25)啮合;过渡齿轮II (26)的外端面上固接有触发凸台(27);缓冲垫(31)经缓冲垫端盖(32)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左侧的阶梯孔(4)内;圆柱齿条(30)位于推杆(12)的正下方,圆柱齿条(30)中部所设的4个齿与中间齿轮(28)啮合;圆柱齿条(30)左端穿过缓冲垫端盖(32)上的圆孔,与推秧杆(33)右端固接,推秧杆(33)位于左取秧夹(8)和右取秧夹(37)中间的正下方;圆柱齿条(30)右部设有凸台(34),圆柱齿条(30)右端由壳体端盖(23)的凹槽(18)限位,复位弹簧II (35)左端套于凸台(34)右端的圆柱齿条(30),复位弹簧II (35)右端与壳体端盖(23)的凹槽(18)固接;拨叉(48)与销轴II (49)中部铰接,销轴II (49)两端固接于栽植臂壳体(24);扭簧(47)与销轴II (49)铰接,扭簧(47)两端分别由销轴I (50)外侧和拨叉(48)后端面限位。
4.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推秧功能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取秧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摆杆(20)由上叉(40)、连板(43)和下叉(42)组成,其中上叉(40)和下叉(42)位于连板(43)的两端,上叉(40)和下叉(42)的叉口方向相反,下叉(42)上设有孔I (41)和孔II (46),连板(43)上设有孔III (45) ο
5.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推秧功能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取秧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垫(31)与圆柱齿条(9)接触部的形状相匹配。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推秧功能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取秧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凸轮(I)上的两个凸起呈90°排列。
7.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推秧功能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取秧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渡齿轮I (25)、过渡齿轮II (26)、中间齿轮(28)、圆柱齿条(30)均采用短齿制。
8.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推秧功能的水稻钵苗移栽机取秧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齿轮(28)位于圆柱齿条(30)的正下方,并与圆柱齿条(30)周期啮合,圆柱齿条(30)和中间齿轮(28)的齿均为4个。
【文档编号】A01C11/02GK104488422SQ201410662412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17日
【发明者】尚涛, 袁瑞强, 李苏云, 胡林强, 李传龙 申请人:吉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