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单穗单株脱粒风选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81001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稻谷单穗单株脱粒风选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稻谷单穗单株脱粒风选一体化装置,包含有脱粒机本体(1)、风管(5)、分离装置、接收袋(15)和种子袋(7),脱粒机本体(1)设置有进料口,脱粒机本体(1)设置为包含有叶片(2)、转动盘(18)、固定筒体(17)和脱粒板(16),在脱粒机本体(1)的动力轴上依次设置有转动盘(18)和固定筒体(17)并固定筒体(17)设置为与脱粒机本体(1)的进料口相对应,叶片(2)设置在转动盘(18)上并设置为与转动盘(18)铰接,脱粒板(16)设置在固定筒体(17)上并脱粒板(16)的中心线与固定筒体(17)的轴向中心线设置为平行分布,在脱粒板(16)上设置有齿形,脱粒机本体(1)设置为通过风管(5)与分离装置连通,在分离装置的外排风端设置有接收袋(15),在分离装置的下端端口设置有种子袋(7),因此保证了优质种子颗粒的粒数的准确性,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
【专利说明】稻谷单穗单株脱粒风选一体化装置
[0001]一、【技术领域】
[000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稻谷单穗单株脱粒风选一体化装置,尤其是一种适应用于进行试验结果验证时使用的稻谷单穗单株脱粒风选一体化装置。
[0003]二、【背景技术】
[0004]在对植物进行育种筛选时,需要对单穗或单株的颗粒进行颗粒计数和重量称重,就需要对单穗单株进行脱粒,特别是对稻谷单穗单株的脱粒,因此稻谷单穗单株脱粒风选的装置是一个重要的试验装置,在现有的稻谷单穗单株脱粒风选的装置中,还使用簸簇或其它类似容器,人工对稻谷进行脱粒和去除糠、秕等杂质,然后在进行颗粒计数和重量称重,在进行人工脱粒和去去除糠、秕等杂质的过程中,容丢失颗粒,也容易使颗粒皮扬起,对环境产生污染。
[0005]三、
【发明内容】

[0006]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稻谷单穗单株脱粒风选一体化装置,因此保证了优质种子颗粒的粒数的准确性,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脱粒机本体、风管、分离装置、接收袋和种子袋,脱粒机本体设置有进料口,脱粒机本体设置为包含有叶片、转动盘、固定筒体和脱粒板,在脱粒机本体的动力轴上依次设置有转动盘和固定筒体并固定筒体设置为与脱粒机本体的进料口相对应,叶片设置在转动盘上并设置为与转动盘铰接,脱粒板设置在固定筒体上并脱粒板的中心线与固定筒体的轴向中心线设置为平行分布,在脱粒板上设置有齿形,脱粒机本体设置为通过风管与分离装置连通,在分离装置的外排风端设置有接收袋,在分离装置的下端端口设置有种子袋。
[0008]把稻谷的单穗或单株放到脱粒机本体中,启动脱粒机本体,通过脱粒板的作用,对单穗或单株的稻谷进行脱粒,并在叶片产生的分力作用下,通过风管进入到分离装置中,种子颗粒与糠、秕等杂质进行分离,糠、秕等杂质进入到接收袋中,种子颗粒进入到种子袋中,由于设计了脱粒机本体、风管、分离装置、接收袋和种子袋,使种子颗粒和糠、秕等杂质分离开来,因此保证了优质种子颗粒的粒数的准确性,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
[0009]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分离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出风管、挡板、手柄和下通管,脱粒机本体设置为通过风管与出风管连通,出风管设置为倒U型或L型,在出风管的外端口设置有接收袋,在出风管的进口端的下端设置有与出风管连通的下通管,在下通管的上端设置有挡板,挡板设置为与下通管转动式联接,手柄设置为与挡板的转动轴联接,挡板设置为半圆冠型,在下通管的下端设置有种子袋。
[0010]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脱粒板的齿形设置为锯齿,
[0011]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脱粒板的齿形中心线与固定筒体的轴向中心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 14-23°。
[0012]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出风管上设置有活动节。
[0013]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磁铁和铁环,铁环设置在下通管的下端并设置为与下通管固定联接,磁铁设置为与铁环接触式联接,种子袋设置在磁铁和铁环之间。[0014]四、【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0017]五、【具体实施方式】
[0018]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脱粒机本体1、风管5、出风管14、接收袋15、挡板12、手柄11、磁铁10、铁环9、下通管8和种子袋
7,脱粒机本体I设置为通过风管5与出风管14连通,出风管14设置为倒U型,在出风管14的外端口设置有接收袋15,在出风管14的进口端的下端设置有与出风管14连通的下通管8,在下通管8的上端设置有挡板12,挡板12设置为与下通管8转动式联接,手柄11设置为与挡板12的转动轴联接,挡板12设置为半圆冠型,在下通管8的下端设置有种子袋7,铁环9设置在下通管8的下端并设置为与下通管8固定联接,磁铁10设置为与铁环9接触式联接,种子袋7设置在磁铁10和铁环9之间。
[0019]脱粒机本体I设置有进料口,脱粒机本体I设置为包含有叶片2、转动盘18、固定筒体17和脱粒板16,在脱粒机本体I的动力轴上依次设置有转动盘18和固定筒体17并固定筒体17设置为与脱粒机本体I的进料口相对应,叶片2设置在转动盘18上并设置为与转动盘18铰接,脱粒板16设置在固定筒体17上并脱粒板16的中心线与固定筒体17的轴向中心线设置为平行分布,在脱粒板16上设置有齿形。
[0020]在本实施例中,脱粒板16的齿形设置为锯齿,
[0021]在本实施例中,在出风管14上设置有活动节13。
[0022]把稻谷的单穗或单株放到脱粒机本体I中,启动脱粒机本体I,通过脱粒板16作用,对单穗或单株的稻谷进行脱粒,并在叶片2产生的分力作用下,通过风管5进入到出风管14中,种子颗粒与糠、秕等杂质进行分离,糠、秕等杂质沿出风管14进入到接收袋15中,种子颗粒掉在挡板12上,当对单穗或单株的稻谷脱粒完毕后,转动手柄11,把种子颗粒排放到种子袋7中。
[002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出风管14设置为倒L型,脱粒板16的齿形中心线与固定筒体17的轴向中心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14°。
[0024]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中,脱粒板16的齿形中心线与固定筒体17的轴向中心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23°。
[0025]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中,脱粒板16的齿形中心线与固定筒体17的轴向中心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19°。
[0026]本实用新型具有下特点:
[0027]1、由于设计了脱粒机本体1、风管5、分离装置、接收袋15和种子袋7,使种子颗粒和糠、秕等杂质分离开来,因此保证了种子颗粒的粒数的准确性,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
[0028]2、由于设计了叶片2、转动盘18、固定筒体17和脱粒板16,即对稻谷进行了脱粒又产生了风力,保证了稻谷脱粒与风选的准确性。
[0029]3、由于设计了活动节13、磁铁10和铁环9,操作更方便。
[0030]在稻谷单穗单株脱粒风选一体化装置【技术领域】内;凡是包含有脱粒机本体1、风管5、分离装置、接收袋15和种子袋7,脱粒机本体I设置有进料口,脱粒机本体I设置为包含有叶片2、转动盘18、固定筒体17和脱粒板16,在脱粒机本体I的动力轴上依次设置有转动盘18和固定筒体17并固定筒体17设置为与脱粒机本体I的进料口相对应,叶片2设置在转动盘18上并设置为与转动盘18铰接,脱粒板16设置在固定筒体17上并脱粒板16的中心线与固定筒体17的轴向中心线设置为平行分布,在脱粒板16上设置有齿形,脱粒机本体I设置为通过风管5与分离装置连通,在分离装置的外排风端设置有接收袋15,在分离装置的下端端口设置有种子袋7的技术内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稻谷单穗单株脱粒风选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包含有脱粒机本体(I)、风管(5)、分离装置、接收袋(15)和种子袋(7),脱粒机本体(I)设置有进料口,脱粒机本体(I)设置为包含有叶片(2)、转动盘(18)、固定筒体(17)和脱粒板(16),在脱粒机本体(I)的动力轴上依次设置有转动盘(18)和固定筒体(17)并固定筒体(17)设置为与脱粒机本体(I)的进料口相对应,叶片(2)设置在转动盘(18)上并设置为与转动盘(18)铰接,脱粒板(16)设置在固定筒体(17)上并脱粒板(16)的中心线与固定筒体(17)的轴向中心线设置为平行分布,在脱粒板(16)上设置有齿形,脱粒机本体(I)设置为通过风管(5)与分离装置连通,在分离装置的外排风端设置有接收袋(15 ),在分离装置的下端端口设置有种子袋(7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谷单穗单株脱粒风选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分离装置设置为包含有出风管(14)、挡板(12)、手柄(11)和下通管(8),脱粒机本体(I)设置为通过风管(5)与出风管(14)连通,出风管(14)设置为倒U型或L型,在出风管(14)的外端口设置有接收袋(15),在出风管(14)的进口端的下端设置有与出风管(14)连通的下通管(8),在下通管(8)的上端设置有挡板(12),挡板(12)设置为与下通管(8)转动式联接,手柄(11)设置为与挡板(12)的转动轴联接,挡板(12)设置为半圆冠型,在下通管(8)的下端设置有种子袋(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稻谷单穗单株脱粒风选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脱粒板(16)的齿形设置为锯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稻谷单穗单株脱粒风选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脱粒板(16)的齿形中心线与固定筒体(17)的轴向中心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14-2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稻谷单穗单株脱粒风选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在出风管(14)上设置有活动节(13)。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稻谷单穗单株脱粒风选一体化装置;其特征是:还包含有磁铁(10)和铁环(9),铁环(9)设置在下通管(8)的下端并设置为与下通管(8)固定联接,磁铁(10)设置为与铁环(9)接触式联接,种子袋(7)设置在磁铁(10)和铁环(9)之间。
【文档编号】A01F7/00GK203675667SQ201420022400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5日
【发明者】殷璐, 郑学通, 李大舟 申请人:殷璐, 郑学通, 李大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