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式插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5013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步行式插秧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具有行驶用的左侧和右侧的车轮的步行式插秧机。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所示,步行式插秧机具有以下结构。

在机体的前部具有变速箱(专利文献1中图1和图2的21),管状的右(左)侧的支承箱(专利文献1中图1和图2的10)可沿左右方向的横轴心自由摆动地支承在变速箱的右部(左部),并向后方延伸。

行驶用的右侧的车轮(专利文献1中图1和图2的1)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右侧的支承箱的后端部的右部,行驶用的左侧的车轮(专利文献1中图1和图2的1)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左侧的支承箱的后端部的左部,来自变速箱的动力由右(左)侧的支承箱内部的传动轴传递至右(左)侧的车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6-23882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就步行式插秧机而言,从载秧台上取出秧苗并将其插植在农田面上的插植臂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在机体的后部,插植臂在从车轮的经过轨迹向左右方向偏离的位置上插植秧苗。

此时,将相邻插植行(由插植臂向农田面插植的秧苗在沿机体的前进方向排成的队列)之间的间隔即插植行距设定得较大,例如设定为300mm。

近年来,还出现了以较小的插植行距插植秧苗的需求,例如插植行距为250mm。

由此,当以较小的插植行距将插植臂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在机体的后部时,插植臂有可能在接近车轮的经过轨迹的位置插植秧苗(与右侧的车轮的右侧相邻的插植行有可能接近右侧的车轮的经过轨迹,与左侧的车轮的左 侧相邻的插植行有可能接近左侧的车轮的经过轨迹)。

此时,由于车轮的经过轨迹崎岖不平,因此当插植臂如上所述地在接近车轮的经过轨迹的位置插植秧苗时,插植后的秧苗可能会倒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步行式插秧机构成为,当以较小的插植行距将插植臂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在机体的后部时,能够使与右侧的车轮的右侧相邻的插植行适当地偏离右侧的车轮的经过轨迹,并且使与左侧的车轮的左侧相邻的插植行适当地偏离左侧的车轮的经过轨迹。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步行式插秧机具有以下结构。

在机体的前部具有变速箱,

在所述变速箱的右部以可沿左右方向的横轴心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有管状的右侧的支承箱,在所述变速箱的左部以可沿左右方向的横轴心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有管状的左侧的支承箱,所述右侧的支承箱和所述左侧的支承箱向后方延伸,

行驶用的右侧的车轮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所述右侧的支承箱的后端部的右部,行驶用的左侧的车轮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所述左侧的支承箱的后端部的左部,来自所述变速箱的动力经由所述右侧的支承箱内部的传动轴和所述左侧的支承箱内部的传动轴,传递至所述右侧的车轮和所述左侧的车轮,

所述右侧的车轮和所述左侧的车轮分别具有:车轴部,位于所述右侧的支承箱的后端部和所述左侧的支承箱的后端部;轮辐部,从所述车轴部向所述车轮的半径方向外侧且朝所述支承箱内侧倾斜的方向延伸;轮辋部,呈环状,连结在所述轮辐部的外端部;凸耳部,比所述轮辋部宽,且连结在所述轮辋部,

在所述右侧的支承箱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的右侧的部分,以及在所述左侧的支承箱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的左侧的部分,具有凹部,俯视时,所述凸耳部中位于所述支承箱侧的部分进入所述凹部。

就步行式插秧机而言,当以较小的插植行距将插植臂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在机体的后部时,与右侧的车轮的右侧相邻的插植行接近右侧的车轮的经过轨迹,与左侧的车轮的左侧相邻的插植行接近左侧的车轮的经过轨迹。

由此,只要使右(左)侧的车轮的经过轨迹向支承箱侧(机体的左右中央侧)移动即可,具体而言,只要使右侧的车轮的经过轨迹从与右侧的车轮的右侧相邻的插植行向右侧的支承箱侧(机体的左右中央侧)偏离,并使左侧的车 轮的经过轨迹从与左侧的车轮的左侧相邻的插植行向左侧的支承箱侧(机体的左右中央侧)偏离即可。

为了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在本结构中,车轮的轮辐部从车轴部向车轮的半径方向且朝支承箱侧倾斜的方向延伸。

由此,能够使右侧的车轮的经过轨迹(轮辋部和凸耳部的经过轨迹)从与右侧的车轮的右侧相邻的插植行向右侧的支承箱侧(机体的左右中央侧)偏离,并能够使左侧的车轮的经过轨迹(轮辋部和凸耳部的经过轨迹)从与左侧的车轮的左侧相邻的插植行向左侧的支承箱侧(机体的左右中央侧)偏离。

当具有上述结构时,由于右(左)侧的车轮的凸耳部接近右(左)侧的支承箱,因此,右(左)侧的车轮的凸耳部可能会接触右(左)侧的支承箱。

为此,在本结构中,在右侧的支承箱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的右侧的部分,以及在左侧的支承箱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之间的左侧的部分,具有凹部,俯视时,凸耳部中位于支承箱侧的部分进入该凹部,从而避免右(左)侧的车轮的凸耳部接触右(左)侧的支承箱的状态。

综上所述,即使以较小的插植行距将插植臂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在机体的后部,也能够通过以下方式获得插植后的秧苗倒伏的可能性较小的步行式插秧机,其中,所述方式是指,适当地避免右(左)侧的车轮的凸耳部与右(左)侧的支承箱接触的状态,并且,使右(左)侧的车轮的经过轨迹(轮辋部和凸耳部的经过轨迹)从与右(左)侧的车轮的右侧(左侧)相邻的插植行向右(左)侧的支承箱侧(机体的左右中央侧)偏离。

本发明优选具有以下结构。

从所述右侧的支承箱和所述左侧的支承箱的长边方向观察,所述凸耳部中位于所述支承箱侧的部分的经过轨迹分别进入所述右侧的支承箱的所述凹部和所述左侧的支承箱的所述凹部。

本发明优选具有以下结构。

多个所述插植臂在左右方向上被配置成,

就由插植臂插植到农田面上的秧苗沿机体的前进方向排成的队列即插植行、以及相邻插植行之间的间隔即插植行距而言,

与机体的左右中央的右侧相邻的插植行和与机体的左右中央的左侧相邻的插植行之间的间隔即中央的插植行距比除所述中央的插植行距以外的插植行距大,并且,除所述中央的插植行距以外的插植行距彼此相同。

就步行式插秧机而言,操作步行式插秧机的作业者站在机体的左右中央的后侧,随着插植作业以追随机体的方式在机体的后侧行走,作业者在插植行间行走。

根据本结构,就与机体的左右中央的右侧相邻的插植行和与机体的左右中央的左侧相邻的插植行之间的间隔即中央的插植行距而言,将除中央的插植行距以外的插植行距设定成较窄的插植行距且彼此相同,将中央的插植行距设定成比除中央的插植行距以外的插植行距大。

由此,当作业者站在机体的左右中央的后侧以追随机体的方式在机体的后侧行走时,由于作业者能够在具有较大的中央的插植行距的插植行间行走,因此,作业者很少会踩到插植的秧苗。

本发明优选具有以下结构。

在所述右侧的支承箱中的前端部与所述凹部之间的部分具有连结部,在所述左侧的支承箱中的前端部与所述凹部之间的部分具有连结部,

横跨所述右侧的支承箱的所述连结部和所述左侧的支承箱的所述连结部连结有弹簧部件,所述弹簧部件抑制所述右侧的支承箱和所述左侧的支承箱之间的高度差。

步行式插秧机有时具有以下结构,在右(左)侧的支承箱被可上下自由摆动地支承并向后方延伸,且右(左)侧的车轮支承在右(左)侧的支承箱的后端部的情况下,横跨右侧的支承箱和左侧的支承箱连结有弹簧部件,通过弹簧部件抑制右侧的支承箱和左侧的支承箱之间的高度差。

由此,当右侧的支承箱和左侧的支承箱之间产生高度差时,不难想象会给连结右侧和左侧的支承箱与弹簧部件的连结部分带来较大的负荷。

根据本结构,当具有所述弹簧部件时,横跨右侧的支承箱中的前端部与凹部之间的部分(连结部)、和左侧的支承箱中的前端部与凹部之间的部分(连结部)连结有弹簧部件。

如上所述,就右侧和左侧的支承箱而言,通过在前端部与凹部之间的部分(连结部)连结弹簧部件,而不是在一般来说强度较弱的凹部的部分连结弹簧部件,即使连结右侧和左侧的支承箱与弹簧部件的连结部分受到较大的负荷,右侧和左侧的支承箱也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荷,因此,不会使右侧和左侧的支承箱等破损。

本发明优选具有以下结构。

所述弹簧部件为平板状的板簧,所述弹簧部件的上侧的平面部朝向上方,所述弹簧部件的下侧的平面部朝向下方。

当具有抑制右侧的支承箱和左侧的支承箱之间的高度差的弹簧部件时,根据本结构,通过使用结构简单的板簧,能够简化结构并降低成本。

当横跨右侧的支承箱和左侧的支承箱连结有抑制右侧的支承箱和左侧的支承箱之间的高度差的弹簧部件时,根据本结构,弹簧部件的上侧的平面部朝向上方,弹簧部件的下侧的平面部朝向下方。

由此,当右侧的支承箱和左侧的支承箱之间产生高度差时(例如当右侧的支承箱向上方摆动,左侧的支承箱向下方摆动时),弹簧部件(板簧)弯折,弹簧部件(板簧)的施加力被恰到好处地用于抑制右侧的支承箱和左侧的支承箱之间产生的高度差。

本发明优选具有以下结构。

在所述右侧的支承箱的前端部具有臂部,在所述左侧的支承箱的前端部具有臂部,在所述右侧的支承箱的所述臂部和所述左侧的支承箱的所述臂部连接有液压缸,所述右侧的支承箱和所述左侧的支承箱通过所述液压缸被上下摆动操作,

在所述右侧的支承箱的所述连结部连结有从所述右侧的支承箱的所述臂部延伸的加强部,在所述左侧的支承箱的所述连结部连结有从所述左侧的支承箱的所述臂部延伸的加强部,

所述弹簧部件的一方的端部连结在所述右侧的支承箱中的所述加强部的与所述连结部连结的连结部分,所述弹簧部件的另一方的端部连结在所述左侧的支承箱中的所述加强部的与所述连结部连结的连结部分。

就步行式插秧机而言,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右(左)侧的支承箱的前端部具有右(左)侧的臂部,在右(左)侧的臂部连接有液压缸,右侧和左侧的支承箱通过液压缸被上下摆动操作。

对于具有上述结构的步行式插秧机而言,根据本结构,在右(左)侧的支承箱的连结部连结有从右(左)侧的臂部延伸的加强部,在右(左)侧的臂部的加强部连结在右(左)侧的支承箱的连结部的部分,连结有弹簧部件,右(左)侧的支承箱的连结部通过右(左)侧的臂部得以加固。

根据本结构,就右(左)侧的臂部而言,由于右(左)侧的臂部连结在右(左)侧的支承箱的前端部和连结部,因此,右(左)侧的臂部与右(左)侧 的支承箱的连结强度较高。

本发明优选具有以下结构。

在机体的左右中央具有中央浮板,在机体的右部具有右侧的侧浮板,在机体的左部具有左侧的侧浮板,

所述侧浮板的后部的宽度比所述侧浮板的前部的宽度窄,并且,所述插植臂和所述侧浮板被配置成,使所述插植行位于所述侧浮板的前部的右侧和左侧的端部。

当步行式插秧机具有中央浮板和侧浮板时,根据本结构,侧浮板的宽度较小,以使插植行位于侧浮板的前部的右侧和左侧的端部。

由此,由于能够使在中央浮板和侧浮板之间的泥水顺利地向后方流动,并且能够将随着机体的前进从侧浮板向右侧和左侧的后方翻滚的泥浪抑制得较小,因此,不会因从侧浮板产生的泥浪而使插植的秧苗倒伏。

本发明优选具有以下结构。

在所述侧浮板的前部的右侧和左侧的所述端部,具有与前后方向平行的位于前侧的平行部分、以及从所述平行部分的后部向后方且朝横向外侧倾斜的方向延伸的倾斜部分,

俯视时所述插植行位于与所述平行部分相邻的位置,俯视时所述倾斜部分与所述插植行重叠。

根据本结构,对于侧浮板的前部的右侧和左侧的端部,位于前侧的平行部分几乎不会产生泥浪,后侧的倾斜部分不仅能够抑制泥浪,而且能够把欲用作插植行的农田面的部分弄平整。

附图说明

图1是步行式插秧机的左侧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表示中央浮板、右侧和左侧的侧浮板、右侧和左侧的支承箱、右侧和左侧的车轮、插植行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4是左侧的支承箱和左侧的车轮的横截面俯视图。

图5是左侧的支承箱和左侧的车轮的左侧视图。

图6是左侧的支承箱和左侧的车轮的纵截面主视图。

图7是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左侧的支承箱和左侧的车轮的横截面俯视 图。

图8是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左侧的支承箱和左侧的车轮的纵截面主视图。

图9是发明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左侧的车轮的凸耳部的后视图。

图10是发明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左侧的车轮的凸耳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变速箱;7:支承箱;7a:支承箱的前端部;7c:支承箱的后端部;8:车轮;8a:车轮的车轴部;8b:车轮的轮辐部;8c:车轮的轮辋部;8d:车轮的凸耳部;9:中央浮板;10:侧浮板;10a:侧浮板的前部;10b:侧浮板的后部;10c:侧浮板的平行部分;10d:侧浮板的倾斜部分;13:插植臂;16:传动轴;22:凹部;23:液压缸;25连结部;26:臂部;26a:臂部的加强部;30:弹簧部件;K1:经过轨迹;L1、L2、L3、L4、L5、L6:插植行;P1:横轴心;W1、W2:插植行距。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2和图3中,F表示机体的“前方”,B表示机体的“后方”,U表示机体的“上方”,D表示机体的“下方”。在朝向机体前侧状态下,R表示机体的“右方”,L表示机体的“左方”。

(1)

下面对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机体的前部的左右中央具有变速箱1,支承框架2连结在变速箱1的前部,发动机3支承在支承框架2上,管状的支承框架4连结在变速箱1的后部并向后方延伸,秧苗插植装置5和操纵手柄6连结在支承框架4的后部。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沿变速箱1的右部(左部)的左右方向的横轴心P1可上下自由摆动地支承有管状的右(左)侧的支承箱7,且右(左)侧的支承箱7向后方延伸。行驶用的右侧的车轮8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右侧的支承箱7的后端部7c的右部,行驶用的左侧的车轮8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左侧的支承箱7的后端部7c的左部。

中央浮板9沿前后方向支承在机体下部的左右中央,右侧的侧浮板10沿前 后方向支承在机体下部的右部,左侧的侧浮板10沿前后方向支承在机体下部的左部。

如图1和图2所示,秧苗插植装置5为6行插植式,具有配置在机体的左右中央且在中央浮板9的上方的进料箱11、连结在进料箱11下部的中央的插植箱(未图示),配置在右(左)侧的侧浮板10的上方的右(左)侧的插植箱12、中央的插植箱(未图示)下部的右部和左部所具有的插植臂13、右(左)侧的插植臂12的下部的右部和左部所具有的插植臂13、栽秧台14等。

根据以上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发动机3的动力经传动带15传递至变速箱1,来自变速箱1的动力经右(左)侧的支承箱7内部的传动轴16(参照图4)传递至右(左)侧的车轮8。来自变速箱1的动力经支承框架4内部的传动轴(未图示)传递至秧苗插植装置5。

(2)

下面,对右侧和左侧的支承箱7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本项(2)以及下述(3)中,图4、图5和图6示出了左侧的支承箱7和左侧的车轮8。此时,右侧的支承箱7和右侧的车轮8除了形状与左侧的支承箱7和左侧的车轮8左右对称以外,结构与图4、图5和图6所示的结构相同。

如图4和图5所示,支承箱7具有由铸件构成的前端部7a、由圆管构成的中间部7b和由铸件构成的后端部7c。通过使中间部7b前方的法兰部7d螺栓连结在前端部7a,并使中间部7b后方的法兰部7d螺栓连结在后端部7c,从而连结前端部7a、中间部7b以及后端部7c。

如图3和图4所示,左(右)侧的套管部1a从变速箱1的左(右)侧的横向壁部延伸,左(右)侧的支承箱7的前端部7a可(沿变速箱1的横轴心P1)上下自由摆动地支承在变速箱1的左(右)侧的套管部1a,左(右)侧的支承箱7向后方延伸。

如图4所示,通过支承箱7的前端部7a的轴承17和后端部7c的轴承17,传动轴16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支承箱7(中间部7b)的内部。变速箱1的传动轴18经变速箱1的套管部1a的内部插入支承箱7的前端部7a的内部,并由支承箱7的前端部7a内部的轴承19所支承,且传动轴18的伞齿轮18a和传动轴16的伞齿轮16a啮合。车轴20通过轴承21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支承箱7的后端部7c,传动轴16的伞齿轮16b和车轴20的伞齿轮20a啮合。

由此,如图3和图4所示,发动机3的动力经传动带15传递至变速箱1, 来自变速箱1的动力通过传动轴18的伞齿轮18a和传动轴16的伞齿轮16a,从传动轴18传递至传动轴16,并通过传动轴16的伞齿轮16b和车轴20的伞齿轮20a传递至车轴20,从而回转驱动车轴20(车轮8)。

(3)

下面,对左(右)侧的支承箱7和左(右)侧的车轮8的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4和图5所示,车轮8具有:套管状的车轴部8a,该车轴部8a位于连结在车轴20上的支承箱7的后端部7c;多个轮辐部8b,该轮辐部8b从车轴部8a向车轮8的半径方向外侧且朝支承箱7侧倾斜的方向延伸;环状的轮辋部8c,该轮辋部8c连结在轮辐部8b的外端部;凸耳部8d,该凸耳部8d以从轮辋部8c向右侧和左侧凸出且宽度比轮辋部8c宽的方式连结在轮辋部8c上;加强部8f,该加强部8f连结在车轴部8a和轮辐部8b上。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右侧的支承箱7的中间部7b(前端部7a和后端部7c之间)的右侧部分,以及在左侧的支承箱7的中间部7b(前端部7a和后端部7c之间)的左侧部分,具有凹部22,俯视时,车轮8的凸耳部8d中位于支承箱7侧的部分8e陷入该凹部22。

如图6所示,从支承箱7的长边方向观察(从正面观察),车轮8的凸耳部8d中位于支承箱7侧的部分8e的经过轨迹K1进入凹部22。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凹部22具有与车轮8的凸耳部8d中位于支承箱7侧的部分8e对向的平面状的中央部22a、位于部分8e前侧的平面状的前部22b以及位于部分8e后侧的平面状的后部22c。

此时,凹部22的中央部22a沿上下方向呈平面状,从支承箱7的长边方向观察(从正面观察),凹部22的中央部22a与经过轨迹K1隔开规定间隔且平行于经过轨迹K1。由此,即使车轮8回转,车轮8的凸耳部8d中位于支承箱7侧的部分8e也不会与凹部22的中央部22a接触。

(4)

下面,对右侧和左侧的支承箱7的摆动操作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3所示,液压缸23面向后侧支承在支承框架2的内部,操作部件24可沿上下方向的纵轴心P2自由摆动地支承在液压缸23的活塞23a的前端部。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右侧的支承箱7(中间部7b)中位于前端部7a和凹部22之间的部分的左侧(机体的左右中央侧)的部分具有连结部25, 在左侧的支承箱7(中间部7b)中位于前端部7a和凹部22之间的部分的右侧(机体的左右中央侧)具有连结部25。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从侧面观察呈三角形状的左(右)侧的臂部26通过螺栓27连结在左(右)侧的支承箱7的前端部7a上,左(右)侧的臂部26向上方延伸,加强部26a从左(右)侧的臂部26的后部向后方延伸,左(右)侧的臂部26的加强部26a通过螺栓28连结在左(右)侧的支承箱7的连结部25上。

如图1和图3所示,横跨操作部件24的右侧的端部与右侧的臂部26连接有连结部件29,横跨操作部件24的左侧的端部与左侧的臂部26连接有连结部件29。

由此,当液压缸23进行伸长动作时,操作部件24向后方移动,右侧和左侧的支承箱7被操作向下方摆动。当液压缸23进行收缩动作时,操作部件24向前方移动,右侧和左侧的支承箱7被操作向上方摆动。

如图1和图3所示,操作部件24被以可沿液压缸23的活塞23a的纵轴心P2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

由此,在由于右侧和左侧的车轮8接触的犁底(位于农田面下侧的坚硬部分)的凹凸而使机体欲向左右方向倾斜的情况下,中央浮板9和侧浮板10成为对机体倾斜的抵抗,通过使操作部件24沿纵轴心P2摆动,例如,使右侧的车轮8上升,使左侧的车轮8下降,从而使右侧和左侧的支承箱7之间产生高度差,由此抑制机体的倾斜。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弹簧部件30的右侧的端部通过螺栓31连结在右侧的臂部26的加强部26a(与右侧的支承箱7的连结部25连结的连结部分),弹簧部件30的左侧的端部通过螺栓31连结在左侧的臂部26的加强部26a(与左侧的支承箱7的连结部25连结的连结部分)(相当于横跨右侧的支承箱7的连结部25和左侧的支承箱7的连结部25连结有弹簧部件30的状态)。

弹簧部件30为平板状的板簧,弹簧部件30的上侧的平面部朝向上方,弹簧部件30的下侧的平面部朝向下方,该弹簧部件30位于支承框架4的下侧。

当如上所述在右侧和左侧的支承箱7之间欲产生高度差时,通过弹簧部件30来抑制右侧和左侧的支承箱7之间急剧产生高度差的状态,以及抑制右侧和左侧的支承箱7之间产生较大的高度差的状态,从而获得在右侧和左侧的支承箱7之间逐渐产生恰当的高度差的状态。

(5)

下面,对插植行L1~L6、与中央浮板9和侧浮板10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插植行L1~L6为由插植臂13插植到农田面上的秧苗沿机体的前进方向排成的队列,与6个插植臂13相对应,共有6条插植行L1~L6。此时,插植臂13的后方为秧苗插植后的插植行L1~L6,插植臂13的前方为秧苗插植前的插植行L1~L6。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插植行L1、L2的插植臂13为支承在左侧的插植箱12上的插植臂13。插植行L3、L4的插植臂13为支承在中央的插植箱(未图示)上的插植臂13。插植行L5、L6的插植臂13为支承在右侧的插植箱12上的插植臂13。

如图3所示,对于6条插植行L1~L6,共有5个插植行距W1、W2。使6个插植臂13在左右方向上配置成,与机体的左右中央的右侧相邻的插植行L4和与机体的左右中央的左侧相邻的插植行L3之间的间隔即中央的插植行距W1比除中央的插植行距W1以外的4个插植行距W2大,并且,除中央的插植行距W1以外的4个插植行距W2彼此相同。

如图3所示,就中央浮板9而言,中央浮板9的中间部9b的宽度比中央浮板9的前部9a的宽度窄,中央浮板9的后部9c的宽度比中央浮板9的中间部9b的宽度窄。插植臂13位于中央浮板9的中间部9b的右部和左部的后方(中央浮板9的后部9c的右侧和左侧)。

如图3所示,就侧浮板10而言,侧浮板10的后部10b的宽度比侧浮板10的前部10a的宽度窄。在侧浮板10的前部10a的右侧和左侧的端部,具有与前后方向平行的前侧的平行部分10c、和从平行部分10c的后部向后方且横向外侧倾斜延伸的倾斜部分10d。插植臂13位于侧浮板10的前部10a的倾斜部分10d的后方(侧浮板10的后部10b的右侧及左侧)。

如图3所示,就中央浮板9而言,俯视时,中央浮板9的前部9a和中间部9b与秧苗插植前的插植行L3、L4重叠,俯视时,中央浮板9的后部9c从秧苗插植后的插植行L3、L4向机体的左右中央侧偏离。

如图3所示,就侧浮板10而言,俯视时,秧苗插植前的插植行L1、L2、L5、L6位于与侧浮板10的前部10a的平行部分10c不重叠但相邻的位置。俯视时,侧浮板10的前部10a的倾斜部分10d与秧苗插植前的插植行L1、L2、L5、 L6稍有重叠。俯视时,侧浮板10的后部10b从秧苗插植后的插植行L1、L2、L5、L6向机体的左右中央侧偏离。(以上相当于插植行L1、L2、L5、L6位于侧浮板10的前部10a的右侧及左侧的端部的状态)。

(6)

下面,对插植行L1~L6与车轮8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俯视时,车轴20(车轮8的车轴部8a)的端部与侧浮板10的前部10a的倾斜部分10d之间的间隔W3较小,俯视时,从车轴20(车轮8的车轴部8a)的端部向后方延伸的虚拟线、与从侧浮板10的前部10a的倾斜部分10d向前方延伸的虚拟线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在上述状态下,如图3和图4所示,车轮8的轮辐8b从车轮8的车轴部8a向车轮8的半径方向外侧且朝支承箱7侧倾斜的方向延伸。

由此,俯视时,右侧的车轮8的轮辋部8c和凸耳部8d位于插植行L4、L5之间,并充分远离插植行L5。俯视时,左侧的车轮8的轮辋部8c和凸耳部8d位于插植行L2、L3之间,并充分远离插植行L2。

(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也可以由以下结构构成,就上述“具体实施方式”而言,支承箱7的中间部7b不具有凹部22,如图7和图8所示,将支承箱7的中间部7b换成较细的圆管,并使左(右)侧的支承箱7的中间部7b相对于支承箱7的前端部7a和后端部7c、以及传动轴16向右侧(左侧)(机体的左右中央侧)移动,且螺栓连结在支承箱7的前端部7a和后端部7c。

由此,如图7和图8所示,由于左(右)侧的支承箱7的中间部7b相对于左(右)侧的支承箱7的前端部7a和后端部7c整体向右侧(左侧)(机体的左右中央侧)移动,因此,右侧的支承箱7的中间部7b的整个右侧的部分为凹部22,左侧的支承箱7的中间部7b的整个左侧的部分为凹部22。

此时,支承箱7的中间部7b之后的法兰部7d也可以具有加强用的多个加强筋7e。

(发明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也可以由以下结构构成,就上述“具体实施方式”而言,凹部22不是由平面状的中央部22a、前部22b和后部22c构成,而是俯视时呈圆弧状或椭圆状。

(发明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也可以由以下结构构成,就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和“发明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而言,车轮8的凸耳部8d并不是从轮辋部8c向右侧及左侧凸出,而是如图9所示,左(右)侧的车轮8的凸耳部8d从轮辋部8c向右侧(左侧)(支承箱7)侧凸出。

在具有上述结构时,如图10所示,也可以对车轮8的凸耳部8d施加冲压加工从而形成凸出部8g,用以对车轮8的凸耳部8d进行加固。

(发明的第四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也可以由以下结构构成,就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发明的第一其他实施方式”、“发明的第二其他实施方式”、“发明的第三其他实施方式”而言,废除图3所示的侧浮板10的前部10a的倾斜部分10d,而是使侧浮板10的前部10a的整个右侧及左侧的端部构成与前后方向平行的平行部分10c。

此时,也可以具有以下结构,俯视时,秧苗插植前的插植行L1、L2、L5、L6位于与侧浮板10的前部10a的右侧及左侧的端部(平行部分10c)不重叠但相邻的位置。

此外,也可以具有以下结构,与上述结构相反,俯视时,侧浮板10的前部10a的右侧及左侧的端部(平行部分10c)与秧苗插植前的插植行L1、L2、L5、L6稍有重叠。(以上相当于插植行L1、L2、L5、L6位于侧浮板10的前部10a的右侧及左侧的端部的状态)。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不仅适用于秧苗插植装置构成为6行插植型的步行式插秧机,还能够适用于具有4行插植型秧苗插植装置的步行式插秧机,其中,所述4行插植型秧苗插植装置具有4个插植臂(3个插植行距)。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