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3774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面行驶一面收割谷杆,且对收割的谷杆进行脱谷的联合收割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样的联合收割机具备从脱谷物分选谷粒的分选装置。分选装置具备被称为颖壳筛的筛子,通过使该颖壳筛摆动来分选谷粒。

然而,设置了分离器的联合收割机已被公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相关的联合收割机中,分离器接住所有的脱谷物,并从该脱谷物进行谷粒的粗分选。但是,分离器接住所有的脱谷物并进行粗分选的构造存在谷粒的分选速度变慢,田间的收割作业迟缓这样的问题。因此,需求将谷粒的分选精度维持得高且提高了谷粒的分选速度的联合收割机。

此外,这样的联合收割机从收割装置到脱谷装置设有谷杆的运送路径。

然而,存在在收割装置和脱谷装置之间配置前转动体(也称为逐稿轮)的联合收割机。前转动体在其周面安装有叶片,由该叶片扒送谷杆。但是,以往的前转动体存在叶片没有挂住谷杆,谷杆的运送能力降低这样的情况。因此,需求提高了谷杆的运送能力的联合收割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519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专利第511783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以提供一种将谷粒的分选精度维持得高且提高了谷粒的分选速度的联合收割机为目的。另外,以提供一种提高了谷杆的运送能力的联合收割机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是一种联合收割机,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

收割谷杆的收割装置;

对收割的谷杆进行脱谷的脱谷装置;和

从脱谷物分选谷粒的分选装置,其中,

所述分选装置是在进料盘的后方配置颖壳筛,在该颖壳筛的上方配置分离器的构造,

所述分离器通过被配置在所述进料盘的后上方,构成脱谷物从所述进料盘向所述颖壳筛穿过的通路。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是在有关第一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所述分离器在其后部设置筛线。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是在有关第一或第二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所述分离器在前后方向上自由调节安装位置。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是在有关第一至第三中的任一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在所述收割装置和所述脱谷装置之间具备前转动体,

所述前转动体在其周面安装有叶片,该叶片的顶端部被形成为波形状。

发明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效果,发挥下面所述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分选装置做成在进料盘的后方配置颖壳筛,在该颖壳筛的上方配置分离器的构造。而且,分离器通过被配置在进料盘的后上方,构成脱谷物从进料盘向颖壳筛穿过的通路。据此,对于向进料盘落下的脱谷物,能够不进行由分离器进行的粗分选而向颖壳筛输送,对于向分离器落下的脱谷物,能够在进行由分离器进行的粗分选后向颖壳筛输送。因此,可将谷粒的分选精度维持得高,且提高谷粒的分选速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分离器做成在其后部设置筛线的构造。据此,对于残留在分离器的网部上的脱谷物,能够进行由筛线进行的粗分选。因此,能够提高谷粒的分选精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分离器做成在前后方向上自由调节安装位置的构造。据此,能够与农作物的品种相应地变更分离器的安装位置。因此,可提高谷粒的分选精度以及谷粒的分选速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前转动体在其周面安装有叶片,该叶片的顶端部被形成为波形状。据此,叶片容易挂住谷杆,谷杆的运送能力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左侧面的图。

图2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右侧面的图。

图3是表示脱谷装置和分选装置的图。

图4是表示分选装置的构造的图。

图5是表示分选装置分选谷粒的状况的图。

图6是表示分离器的构造的图。

图7是表示筛线的安装位置的图。

图8是表示用于安装分离器的构造的图。

图9是表示变更了分离器的安装位置时的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用于安装分离器的构造的图。

图11是表示变更了分离器的安装位置时的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安装了第二送风装置的分选装置的图。

图13是表示第二送风装置的安装构造的图。

图14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动力传递机构的图。

图15是表示转动体单元的构造的图。

图16是表示前转动体的构造的图。

图17是表示前转动体进行驱动的状况的图。

图18是表示上罩的构造的图。

图19是表示下罩的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联合收割机100简单地进行说明。

图1表示联合收割机100的左侧面。图2表示联合收割机100的右侧面。图中表示联合收割机100的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

联合收割机100主要由行驶装置1、收割装置2、脱谷装置3、分选装置4、储存装置5和动力装置6构成。

行驶装置1被设置在底盘框架10的下方。行驶装置1由变速器11、左右一对履带装置12·12构成。变速器11将后述的柴油发动机61的动力向履带装置12·12传递。履带装置12·12使联合收割机100在前后方向行驶。另外,履带装置12·12使联合收割机100在左右方向回转。

收割装置2被设置在行驶装置1的前方。收割装置2由拨禾轮21、刀具22、螺旋输送器23、传送器24和转动体25构成。拨禾轮21通过旋转将田间的谷杆向刀具22引导。刀具22将由拨禾轮21引导的谷杆切断。螺旋输送器23使由刀具22切断的谷杆向规定的位置集合。传送器24将通过螺旋输送器23集合的谷杆运送至脱谷装置3。转动体25将传送器24运送来的谷杆送入脱谷装置3。

脱谷装置3被设置在收割装置2的后方。脱谷装置3由脱粒滚筒31和承网32构成。脱粒滚筒31通过旋转对谷杆进行脱谷。另外,脱粒滚筒31通过旋转来运送谷杆。承网32支撑由脱粒滚筒31运送的谷杆,且使脱谷物向分选装置4落下。另外,脱谷后的谷杆由刀具细裁切并被排出。

分选装置4被设置在脱谷装置3的下方。分选装置4由摆动装置41和送风装置42构成。摆动装置41通过将脱谷物放置于筛子来分选谷粒。送风装置42通过将残留在摆动装置41上的秆屑等吹飞来分选谷粒。另外,秆屑等由刀具细裁切并被排出。

储存装置5被设置在脱谷装置3以及分选装置4的侧方。储存装置5由谷物箱51和排出螺旋输送器52构成。谷物箱51储存从分选装置4运送来的谷粒。排出螺旋输送器52在将谷物箱51内的谷粒排出时使用。另外,排出螺旋输送器52在进行谷粒的排出作业时转动,能够将谷粒排出到任意的场所。

动力装置6被设置在储存装置5的前方。动力装置6由柴油发动机61构成。柴油发动机61将使燃料燃烧而得到的热能转换为运动能。具体地进行说明,柴油发动机61将使燃料燃烧而得到的热能转换为行驶装置1等的动力。另外,也可以是通过电力产生动力的电动马达。

接着,对脱谷装置3和分选装置4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在下面,将脱谷物作为“脱谷物C”、将谷粒作为“谷粒G”、将秆屑等作为“秆屑等S”来说明。

图3表示脱谷装置3和分选装置4。图4表示分选装置4的构造。另外,图5表示分选装置4分选谷粒G的状况。图中表示了作为脱谷物C的谷粒G和秆屑等S移动的方向。另外,图中表示了由风扇421产生的风流动的方向。

首先,对脱谷装置3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脱谷装置3由脱粒滚筒31和承网32构成。脱粒滚筒31通过旋转对谷杆进行脱谷。另外,脱粒滚筒31通过旋转来运送谷杆。承网32支撑由脱粒滚筒31运送的谷杆,且使脱谷物C向分选装置4落下。

脱粒滚筒31主要由中间轴311、叶轮312和搂齿梁313构成。在本脱粒滚筒31中,叶轮312被配置在中间轴311的前端部,多个搂齿梁313以中间轴311为中心被配置在该叶轮312的后方。

中间轴311是长地被形成为直线的构造体。中间轴311支撑叶轮312、搂齿梁313。中间轴311由其前端部支撑叶轮312,从其中央部到后端部支撑多个搂齿梁313。另外,中间轴311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由箱体314被支撑成旋转自由。

叶轮312是形成有螺旋状的叶片312b的构造体。叶轮312扒入由转动体25送入的谷杆。也就是说,叶轮312通过旋转,获取由转动体25送入的谷杆并向后方送出。另外,叶轮312并不限定于具备螺旋状的叶片312b的构造,也可以是具备多个叶片的构造。

搂齿梁313是空开规定的间隔平行地安装了多个脱粒齿313t的构造体。搂齿梁313对由叶轮312送出的谷杆进行脱谷。也就是说,搂齿梁313通过旋转,揉挤由叶轮312送出的谷杆,使脱谷物C脱落。另外,搂齿梁313并不限定于具备多个脱粒齿313t的构造,也可以是支撑螺旋状的转动体的构造。另外,也可以不是由多个搂齿梁313构成圆筒状的旋转体,而是在一个圆筒形状的部件上具备多个脱粒齿313t的构造。

承网32主要由网体321构成。在本承网32中,将网体321配置成覆盖由多个搂齿梁313构成的旋转体的下方。

网体321是空开规定的间隔平行地布满多个金属丝321w的构造体。网体321支撑由搂齿梁313揉挤的谷杆。另外,网体321使脱谷物C从其间隙向分选装置4落下。另外,网体321的左端部以及右端部由箱体314被支撑成拆装自由。

接着,对分选装置4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分选装置4由摆动装置41和送风装置42构成。摆动装置41通过将脱谷物C放置于筛子来分选谷粒G。送风装置42通过将脱谷物C中所含的秆屑等S吹飞来分选谷粒G。

摆动装置41主要由进料盘411、颖壳筛412、逐稿器413和分离器414构成。在本摆动装置41中,颖壳筛412被配置在进料盘411的后方,该逐稿器413被配置在颖壳筛412的后方。再有,分离器414被配置在颖壳筛412的上方。

进料盘411是被形成得宽且平的构造体。进料盘411接住从承网32落下来的脱谷物C。另外,进料盘411通过在前后摆动,使该进料盘411上的脱谷物C一面平整一面向后方移动。此时,脱谷物C还通过被斜着安装的翼片411f平均地在左右方向摊开。

颖壳筛412是空开规定的间隔平行地安装了多个筛板412p的构造体。颖壳筛412过滤从进料盘411送来的脱谷物C。也就是说,颖壳筛412通过在前后摆动,将从进料盘411送来的脱谷物C放置在筛子。据此,能够使混入脱谷物C的秆屑等S上浮,与谷粒G分开。这样,颖壳筛412从脱谷物C进行谷粒G的分选(为“精分选”)。另外,精分选后的脱谷物C(仅为谷粒G)在穿过筛网415后,由第一谷流动板431引导,向一级筒43落下。另外,残留在颖壳筛412上的脱谷物C向后方移动,向逐稿器413输送。

逐稿器413是空开规定的间隔平行地安装了多个架板413p的构造体。逐稿器413过滤从颖壳筛412送来的脱谷物C。也就是说,逐稿器413通过前后摆动来将从颖壳筛412送来的脱谷物C放置在筛子。据此,能够支撑混入到脱谷物C的比较大的秆屑等S,与谷粒G分开。而且,逐稿器413从脱谷物C进行谷粒G的分选(为“精分选”)。另外,精分选后的脱谷物C(为谷粒G和少数的小的秆屑等S)由第二谷流动板441引导,向二级筒44落下。另外,残留在逐稿器413上的脱谷物C向后方移动,向外部排出。

分离器414是在宽且平的板材设置了无数孔的构造体。分离器414过滤从承网32落下来的脱谷物C。也就是说,分离器414通过在前后摆动,将从承网32落下来的脱谷物C放置在筛子。据此,能够挂住混入在脱谷物C的比较大的秆屑等S,与残留的脱谷物C分开。这样,分离器414从脱谷物C去除比较大的秆屑等S(为“粗分选”)。另外,粗分选后的脱谷物C(为谷粒G和多数的小的秆屑等S)直接向颖壳筛412落下。另外,残留在分离器414上的脱谷物C向后方移动,向逐稿器413落下。此时,脱谷物C由筛线414S进一步放置于筛子。

此后,颖壳筛412将从分离器414落下来的脱谷物C与从进料盘411送来的脱谷物C一起放置于筛子。如上所述,精分选后的脱谷物C(仅为谷粒G)在筛网415穿过后,由第一谷流动板431引导,向一级筒43落下。另外,残留在颖壳筛412上的脱谷物C向后方移动,向逐稿器413输送。

此外,逐稿器413将从分离器414落下来的脱谷物C与从颖壳筛412送来的脱谷物C一起放置于筛子。如上所述,精分选后的脱谷物C(为谷粒G和少数的小的秆屑等S)由第二谷流动板441引导,向二级筒44落下。另外,残留在逐稿器413上的脱谷物C向后方移动,向外部排出。

送风装置42主要由风扇421和风扇箱体422构成。在本送风装置42中,风扇421被配置在进料盘411的下方,风扇箱体422被配置成覆盖该风扇421。

风扇421是在每个规定的角度安装了多个风扇板421p的构造体。风扇421朝向颖壳筛412、逐稿器413输送风,将秆屑等S吹飞。也就是说,风扇421旋转并送出风,据此,将颖壳筛412上的秆屑等S、从该颖壳筛412落下来的秆屑等S吹飞。另外,风扇421旋转并送出风,据此,将逐稿器413上的秆屑等S、从该逐稿器413落下来的秆屑等S吹飞。据此,能够将混入脱谷物C的比较小的秆屑等S吹飞,与谷粒G分开。这样,风扇421从脱谷物C进行谷粒G的分选。另外,分选后的脱谷物C(仅为谷粒G)由第一谷流动板431引导,向一级筒43落下。或者,分选后的脱谷物C(为谷粒G和少数的小的秆屑等S)由第二谷流动板441引导,向二级筒44落下。

风扇箱体422是将板材折曲而形成的构造体。风扇箱体422覆盖风扇421,且将该风扇421送出的风向规定的方向引导。具体地进行说明,风扇箱体422将风扇421送出的风分支为四个,分别向规定的方向引导。

这里,对风流动的方向详细地进行说明。

本送风装置42具备上导向器423。上导向器423将风扇421向上方送出的风分支,使一方顺着颖壳筛412的上面,另一方顺着颖壳筛412的下面。据此,能够将颖壳筛412、逐稿器413上的秆屑等S吹飞。另外,能够将从颖壳筛412、逐稿器413落下来的秆屑等S吹飞。再有,能够将筛网415上的秆屑等S吹飞。

本送风装置42具备下导向器424。下导向器424将风扇421向后方送出的风分支,使一方经筛网415去向颖壳筛412,使另一方顺着第一谷流动板431,去向逐稿器413。据此,能够将颖壳筛412、逐稿器413上的秆屑等S吹飞。另外,能够将从颖壳筛412、逐稿器413落下来的秆屑等S吹飞。再有,能够将筛网415上的秆屑等S吹飞。另外,第一谷流动板431从被设置在颖壳筛412的下方的一级筒43朝向逐稿器413设置。因此,沿着第一谷流动板431流动的风逐渐被增强,到达逐稿器413(参照图7的※标记)。

下面,对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分选装置4的特征点进行阐述。

在本联合收割机100中,进料盘411被配置在脱粒滚筒31的前侧下方(参照图3、图5)。因此,在下落到进料盘411的脱谷物C中秆屑等S混入较少。这是由于在谷杆处于脱粒滚筒31的前侧的阶段没有怎么被揉搓而造成的。相关的特性也适用其它的一般的联合收割机。

另一方面,分离器414从脱粒滚筒31的中央下方到后部下方被配置(参照图3、图5)。因此,在下落到分离器414的脱谷物C中秆屑等S混入较多。这是由于在谷杆从脱粒滚筒31的中央处于后侧的阶段被相当多地揉搓而造成的。相关的特性也适用其它的一般的联合收割机。

此外,分离器414被配置在进料盘411的后上方(参照图3、图4、图5)。具体地进行说明,分离器414在与进料盘411的后端部相比的后方(参照图5的箭头B),被安装在与该进料盘411的上面部相比的上方(参照图5的箭头H)。因此,在本摆动装置41中,不受分离器414被配置在颖壳筛412的上方的影响,构成用于脱谷物C从进料盘411向颖壳筛413穿过的通路P。

这样,分选装置4成为颖壳筛412被配置在进料盘411的后方,分离器414被配置在该颖壳筛412的上方的构造。而且,分离器414通过被配置在进料盘411的后上方,构成脱谷物C从进料盘411向颖壳筛412穿过的通路P。据此,对于向进料盘411落下的脱谷物C(秆屑等S的混入少的脱谷物C),能够不进行由分离器414进行的粗分选地向颖壳筛412输送,对于向分离器414落下的脱谷物C(秆屑等S的混入多的脱谷物C),能够在进行由分离器414进行的粗分选后,向颖壳筛412输送。因此,可将谷粒G的分选精度维持得高,并且提高谷粒的分选速度。

另外,在本摆动装置41中,分离器414是做成在宽且平的板材设置了无数的四方孔的构造(指所谓的冲孔板,参照图6(A)),但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设置了无数圆孔、三角孔、菱形孔的构造(参照图6(B)、图6(C)、图6(D))。另外,也可以做成编织金属线的构造(指所谓的波纹网等)。

接着,对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分选装置4的其它的特征点进行阐述。

图6表示分离器414的构造。图7表示筛线414S的安装位置。

在本分选装置4中,分离器414成为在其后部设置了筛线414S的构造。

筛线414S是空开规定的间隔平行地形成有多个长钉414s的构造体。筛线414S过滤从分离器414的网部414M送来的脱谷物C。也就是说,筛线414S通过在前后摆动,将从分离器414的网部414M送来的脱谷物C进一步放置在筛子。据此,能够挂住混入脱谷物C的比较大的秆屑等S,与残留的脱谷物C分开。这样,筛线414S从脱谷物C去除比较大的秆屑等S(为“粗分选”)。另外,粗分选后的脱谷物C(为谷粒G和多数的小的秆屑等S)直接向颖壳筛412落下。另外,残留在筛线414S上的脱谷物C向后方移动,向逐稿器413落下。

这样,分离器414成为在其后部设置了筛线414S的构造。据此,对于从分离器414的网部414M送来的脱谷物C(为大的秆屑等S的混入多的脱谷物C),能够进行由筛线414S进行的粗分选。因此,可提高谷粒G的分选精度。

另外,在本分选装置4中,筛线414S拆装自由,但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一体地形成与筛线414S相当的部分。

此外,本分选装置4的筛线414S在与第一谷流动板431的末端431e相比的前侧(参照图7的箭头F),被固定在分离器414的网部414M。而且,筛线414S的长钉414s与第一谷流动板431的末端431e相比向后侧延伸(参照图7的箭头B)。换言之,筛线414S被配置成其长钉414s与在第一谷流动板431的末端431e穿过的垂线L相交。

这样,筛线414S被设置成仅长钉414s的顶端部分与第一谷流动板431的末端431e相比向后侧鼓出。据此,从分离器414的网部414M送来的脱谷物C中的、就含有比较小的秆屑等S的脱谷物C而言,向颖壳筛412落下,就含有比较大的秆屑等S的脱谷物C而言,向逐稿器413落下。因此,可提高谷粒G的分选精度。

进而,对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分选装置4的其它特征点进行阐述。

图8表示用于安装分离器414的构造。图9表示变更了分离器414的安装位置时的各状态。

在本分选装置4中,进料盘411、颖壳筛412、逐稿器413由侧框架416支撑。另外,分离器414也由侧框架416支撑。

侧框架416相对于联合收割机100的前后方向被平行地配置。在侧框架416沿前后方向设置多个螺栓孔416b,利用该螺栓孔416b和铆钉螺栓416B安装托架417(参照图8(B)、图8(C))。也就是说,托架417被固定于侧框架416。

托架417是一般被称为“L型角钢”的构造体。托架417以一方的平面与侧框架416相接的状态被固定,据此,另一方的平面417p成为水平。在托架417,在成为水平的平面417p设置多个螺栓孔417b,利用该螺栓孔417b和螺栓417B安装分离器414。也就是说,分离器414被固定在托架417。

然而,在本分选装置4中,在分离器414的一端部共设置四个圆孔414h(参照图8(A)),在托架417的平面417p共设置十二个螺栓孔417b。另外,圆孔414h和螺栓孔417b成为相互相等的间隔。因此,使分离器414的圆孔414h重合在托架417的前一个螺栓孔417b,将螺栓417B拧紧,据此,该分离器414的安装位置向前侧移动(从图9(A)所示的标准位置S向前侧错开距离D:参照图9(B))。反之,使分离器414的圆孔414h重合在托架417的后一个螺栓孔417b,将螺栓417B拧紧,据此,该分离器414的安装位置向后侧移动(从图9(A)所示的标准位置S向后侧错开距离D:参照图9(C))。

这样,分离器414成为可在前后方向自由调节安装位置的构造。据此,能够与农作物的品种相应地变更分离器414的安装位置。因此,可提高谷粒G的分选精度以及谷粒的分选速度。

另外,在本分选装置4中,筛线414S不受其安装位置的影响,长钉414s的顶端部分与第一谷流动板431的末端431e相比向后侧鼓出(与在第一谷流动板431的末端431e穿过的垂线L相比向后侧鼓出:参照图9(A)、图9(B)、图9(C))。据此,从分离器414的网部414M送来的脱谷物C中的、就含有比较小的秆屑等S的脱谷物C而言,向颖壳筛412落下,就含有比较大的秆屑等S的脱谷物C而言,向逐稿器413落下。因此,可提高谷粒G的分选精度。

接着,对有关其它的实施方式的分选装置4进行阐述。

图10表示用于安装分离器414的构造。图11表示变更了分离器414的安装位置时的各状态。

在本分选装置4中,进料盘411、颖壳筛412、逐稿器413由侧框架416支撑。另外,分离器414也由侧框架416支撑。

侧框架416相对于联合收割机100的前后方向被平行地配置。在侧框架416沿前后方向设置多个螺栓孔416b,利用该螺栓孔416b和铆钉螺栓416B安装托架417(参照图10(B)、图10(C))。也就是说,托架417被固定在侧框架416。

托架417是一般被称为“L型角钢”的构造体。托架417以一方的平面与侧框架416相接的状态被固定,据此,另一方的平面417p成为水平。在托架417上,在成为水平的平面417p设置多个螺栓孔417b,利用该螺栓孔417b和螺栓417B安装分离器414。也就是说,分离器414被固定在托架417。

然而,在本分选装置4中,在分离器414的一端部共设置四个长孔414h(参照图10(A)),在托架417的平面417p共设置四个螺栓孔417b。另外,长孔414h和螺栓孔417b成为相互相等的间隔。因此,将分离器414的长孔414h的后端重合在托架417的螺栓孔417b,将螺栓417B拧紧,据此,该分离器414的安装位置向前侧移动(从图11(A)所示的标准位置S向前侧错开距离D:参照图11(B))。反之,将分离器414的长孔414h的前端重合在托架417的螺栓孔417b,将螺栓417B拧紧,据此,该分离器414的安装位置向后侧移动(从图11(A)所示的标准位置S向后侧错开距离D:参照图11(C))。

这样,分离器414成为在前后方向自由调节安装位置的构造。据此,能够与农作物的品种相应地变更分离器414的安装位置。因此,可提高谷粒G的分选精度以及谷粒的分选速度。

另外,在本分选装置4中,筛线414S不受其安装位置的影响,长钉414s的顶端部分与第一谷流动板431的末端431e相比向后侧鼓出(与在第一谷流动板431的末端431e穿过的垂线L相比向后侧鼓出:参照图11(A)、图11(B)、图11(C))。据此,从分离器414的网部414M送来的脱谷物C中的、就含有比较小的秆屑等S的脱谷物C而言,向颖壳筛412落下,就含有比较大的秆屑等S的脱谷物C而言,向逐稿器413落下。因此,可提高谷粒G的分选精度。

下面,对本联合收割机100使用的分选装置4的特征点进行说明。

本分选装置4能够在一级筒43和二级筒44之间安装第二送风装置45。下面,将送风装置42作为“第一送风装置42”来说明。

图12表示安装了第二送风装置45的分选装置4。在图中,表示由第一送风装置42产生的风流动的方向和由第二送风装置45产生的风流动的方向。另外,图13表示第二送风装置45的安装构造。

本分选装置4即使是有无第二送风装置45不同的规格,其它的构成零件也通用。其原因在于,对于安装第二送风装置45的规格,在箱体442设置通风孔45h,而在没有安装第二送风装置45的规格中,由板443堵塞相关的通风孔45h。

这样,在箱体442设置通风孔45h,由板443自由阻塞该通风孔45h。据此,即使是有无第二送风装置45的不同的规格,其它的构成零件也通用。因此,可谋求降低成本。

接着,对联合收割机100的动力传递机构进行说明。

图14表示联合收割机100的动力传递机构。图中的箭头表示各轴71·244·316·31A的旋转方向。

本联合收割机100具备转动体单元25(相当于上述的转动体25)。转动体单元25被配置在收割装置2和脱谷装置3之间(参照图1)。更详细地进行说明,转动体单元25被配置在传送器24和叶轮312之间。

传送器24成为板242被安装于链条241的构造。而且,传送器24通过链轮243旋转来运行。链轮243被固定在轴244,该轴244通过被缠挂于链轮245的链条246来旋转。链条246经链轮247通过轴71来运动。另外,轴71通过被缠挂于皮带轮248的皮带249来旋转。皮带249经皮带轮31B通过轴316来运动。

叶轮312成为被安装在脱粒滚筒31的前端部的构造。而且,叶轮312与脱粒滚筒31成为一体而旋转。脱粒滚筒31被固定在中间轴311,该中间轴311经齿轮单元315通过轴316来旋转。轴316通过被缠挂于皮带轮317的皮带318来旋转。皮带318经皮带轮319通过轴31A运动。另外,轴31A与风扇421的中心轴421s连结。中心轴421s经未图示出的机构通过柴油发动机61来旋转。

接着,对转动体单元25的构造进行说明。

图15表示转动体单元25的构造。图中的箭头R表示前转动体7的旋转方向,图中的箭头C表示谷杆(以后为“谷杆GS”)的运送方向。

转动体单元25将传送器24运送来的谷杆GS向叶轮312扒送。转动体单元25主要由前转动体7、上罩8和下罩9构成。

首先,对前转动体7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6表示前转动体7的构造。图17表示前转动体7进行驱动的状况。

前转动体7由轴71和鼓72构成。轴71旋转自由地支撑鼓72。鼓72通过旋转,一面按压一面扒送谷杆GS。下面,对鼓72的构造详细地进行说明。

鼓72是大致圆筒形状的构造体。鼓72成为在缸72C的周面安装叶片72B的构造。详细地进行说明,鼓72成为在缸72C的周面焊接撑杆72S,在该撑杆72S安装叶片72B的构造。另外,在本前转动体7中,焊接以轴心A为中心并使相位角为90度的共四个撑杆72S。因此,在本前转动体7中,安装以轴心A为中心并使相位角为90度的共四个叶片72B。

撑杆72S通过将板材大致垂直地折曲而形成。撑杆72S被焊接成构成棱线的一方的面相对于缸72C的法线方向N为规定的后退角度α。另外,被焊接成构成棱线的另一方的面相对于缸72C的切线方向T平行。因此,撑杆72S被牢固地固定在缸72C的周面。另外,下面将相对于法线方向N为规定的后退角度α的面定义为“安装面72Sm”。

叶片72B通过从板材切出而被形成。叶片72B以重合在撑杆72S的安装面72Sm的状态被安装。因此,叶片72B相对于缸72C的法线方向N以规定的后退角度α被安装。另外,叶片72B的顶端部72Bt被形成为波形状。这里,波形状包括连续的正弦波、矩形波、三角波等。但是,也可为连续的凹凸形状,并非限定于这些波形状。

这样,前转动体7在其周面安装有叶片72B,该叶片72B的顶端部72Bt被形成为波形状。据此,叶片72B容易挂住谷杆GS,谷杆GS的运送能力提高。

此外,前转动体7将叶片72B安装成从其周面的法线方向N呈规定的后退角度α。据此,叶片72B不会将谷杆GS卷起,谷杆GS难以缠绕在前转动体7。

这里,设想叶片72B被安装成相对于缸72C的法线方向N为大致平行的以往的构造,对本前转动体7的优越性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鼓72通过旋转,一面按压一面扒送谷杆GS。但是,在叶片72B被安装成相对于缸72C的法线方向N为平行的情况下,存在谷杆GS附着在叶片72B的侧面,将该谷杆GS卷起的情况。这样一来,其它的谷杆GS缠绕在被卷起的谷杆GS,最终缠绕在前转动体7。在本前转动体7中,因为谷杆GS从叶片72B的侧面下落(参照图17的箭头X),所以,叶片72B没有将谷杆GS卷起。因此,谷杆GS难以缠绕在前转动体7。

进而,本前转动体7由螺栓73安装叶片72B。详细地进行说明,在叶片72B和撑杆72S设置有螺栓孔,在该撑杆72S的螺栓孔焊接螺母74。因此,叶片72B由螺栓73安装在撑杆72S。这样的构造也可以通过将螺栓73松开来将叶片72B拆下。也就是说,本前转动体7的叶片72B拆装自由。

这样,前转动体7的叶片72B拆装自由。据此,能够容易地更换磨损了的叶片72B,前转动体7的维护性提高。

接着,对上罩8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8表示上罩8的构造。

上罩8是用于覆盖前转动体7的构造体。另外,上罩8构成谷杆GS的运送路径。因此,上罩8通过根据谷杆GS的运送方向来折曲板材而被形成。

本上罩8具有从前转动体7的上方向前方倾斜地延伸的板部81。也就是说,板部81通过将板材的前部向斜下方折曲而被形成。另外,在板部81沿其前缘部设置有多个螺栓孔(严格地说是螺栓穿过的槽口)。因此,板部81由螺栓83固定在框体。

然而,在以往的联合收割机中,存在与板部81相当的部分变形的情况。详细地进行说明,存在谷杆GS充塞在前转动体7和上罩8之间,与板部81相当的部分因被推压而变形的情况。因此,本上罩8被设计成即使谷杆GS充塞在前转动体7和上罩8之间,板部81也不变形。即,本上罩8被设计成通过沿板部81的前缘部将加强板81R重叠至横端,使得该板部81不变形。另外,加强板81R其后缘部81Rt被折曲大致90度,谋求进一步提高弯曲刚度。

这样,上罩8具有从前转动体7的上方向前方倾斜地延伸的板部81,加强板81R沿该板部81的前缘部被重叠。因此,即使谷杆GS充塞在前转动体7和上罩8之间,也能够防止该上罩8的变形。

此外,本上罩8具有覆盖前转动体7的上方的板部82。在以往的联合收割机中,存在谷杆GS充塞在前转动体7和上罩8之间,与板部82相当的部分因被推压而变形的情况。因此,本上罩8被设计成即使谷杆GS充塞在前转动体7和上罩8之间,板部82也不变形。即,本上罩8被设计成通过沿谷杆GS的运送方向将加强板82R重叠在板部82,使得该板部82不变形。另外,加强板82R其左缘部82Rt以及右缘部82Rt的一部分被折曲大致90度,谋求进一步提高弯曲刚度。

这样,上罩8具有覆盖前转动体7的上方的板部82,加强板82R被重叠在该板部82。因此,即使谷杆GS充塞在前转动体7和上罩8之间,也能够防止该上罩8的变形。

下面,对下罩9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9表示下罩9的构造。

下罩9是用于覆盖前转动体7的构造体。另外,下罩9构成谷杆GS的运送路径。因此,下罩9通过根据谷杆GS的运送方向折曲板材而被形成。

本下罩9具有从前转动体7的下方向后方倾斜地延伸的板部91。在本下罩9中,板部91通过朝向斜上方固定板材而被形成。另外,板部91沿其折返部设置有多个螺栓孔。因此,板部91由螺栓(未图示出)固定在框架。

然而,在以往的联合收割机中,存在与板部91相当的部分变形的情况。详细地进行说明,存在谷杆GS充塞在前转动体7和下罩9之间,与板部91相当的部分因被推压而变形的情况。因此,本下罩9被设计成即使谷杆GS充塞在前转动体7和下罩9之间,板部91也不变形。即,本下罩9被设计成通过沿谷杆GS的运送方向在板部91的背面焊接加强梁91R,使得该板部91不变形。另外,本下罩9共焊接有三个加强梁91R,但是,对其数量、位置并没有限定。

这样,下罩9具有从前转动体7的下方向后方倾斜地延伸的板部91,在该板部91的背面焊接加强梁91R。因此,即使谷杆GS充塞在前转动体7和下罩9之间,也能够防止该下罩9的变形。

此外,本下罩9具有覆盖前转动体7的下方的板部92。在以往的联合收割机中,存在谷杆GS充塞在前转动体7和下罩9之间,与板部92相当的部分因被推压而变形的情况。因此,本下罩9被设计成即使谷杆GS充塞在前转动体7和下罩9之间,板部92也不变形。即,本下罩9通过沿板部92的后缘部将加强梁92Ra焊接至横端,且沿谷杆GS的运送方向焊接加强梁92Rb,使得该板部92不变形。

这样,下罩9具有覆盖前转动体7的下方的板部92,在该板部92焊接加强梁92Ra·92Rb。因此,即使谷杆GS充塞在前转动体7和下罩9之间,也能够防止该下罩9的变形。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可利用在联合收割机的技术中。

符号说明

100:联合收割机;1:行驶装置;2:收割装置;3:脱谷装置;4:分选装置;41:摆动装置;411:进料盘;412:颖壳筛;413:逐稿器;414:分离器;414S:筛线;414h:圆孔;415:筛网;416:侧框架;416B:螺栓;416b:螺栓孔;417:托架;417B:螺栓;417b:螺栓孔;5:储存装置;6:动力装置;7:前转动体;71:轴;72:鼓;72B:叶片;72C:缸;72S:撑杆;8:上罩;81:板部;81R:加强板;82:板部;82R:加强板;9:下罩;91:板部;91R:加强梁;92:板部;92Ra:加强梁;92Rb:加强梁;25:转动体单元;C:脱谷物;G:谷粒;GS:谷杆;P:通路;S:秆屑等;α:安装角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