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鼠尾藻围堰养殖装置及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45463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鼠尾藻围堰养殖装置及养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海藻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鼠尾藻的围堰养殖装置及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鼠尾藻是生活于潮间带的一种经济褐藻,可作为海参、鲍鱼等海珍品的优质饲料,也可用于化工、生物医药等行业作为活性物质的提取原料。近年来随着近岸生态破坏及人为无限制采集,鼠尾藻自然资源受到破坏,难以满足原有市场需求。

随着鼠尾藻经济价值受到人们重视,针对鼠尾藻人工育苗展开了很多实践和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使得鼠尾藻人工繁育技术体系日益趋向成熟,但在部分技术方法上仍存在费工费力的缺陷,有待优化完善。

目前,鼠尾藻海上养殖主要基于原有的海带浮筏式养殖设施及方法,而海带养殖筏架由于技术原因只能在离岸较远的海区布设,这使得养殖海藻日常管理十分依赖船只。而海上天气多变往往制约海上管理工作安排,从而限制了养殖环境的优化,影响人工养殖藻种的生长。

鼠尾藻与海带生长特点有所差异,鼠尾藻藻体相对较小,对环境适应力与海带也不尽相同。相对于海带海上养殖,鼠尾藻海上养殖需要经常调整水层、冲刷藻体等更多的人工干预手段,而利用海上浮筏式养殖方法其养殖成本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近岸围堰提出了鼠尾藻养殖装置及养殖方法,无需船只出海作业就能够方便快捷的实现水层调节、苗帘日常管理,克服了海上养殖管理的不便,提高了劳动效率,有利于降低养殖生产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鼠尾藻围堰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组件,包括传动滑轮、辅助滑轮、调节滑轮,各个滑轮之间通过缆绳连接,所述传动滑轮连接动力源装置,所述辅助滑轮用于支撑缆绳;调节组件,包括调节轨道和调节支座,所述调节轨道固定到围堰岸边的地面上,所述调节支座与调节轨道滑动连接,所述调节滑轮连接到调节支座上;悬挂组件,包括挂苗件、浮球和坠物,所述挂苗件固定到缆绳上,在挂苗件附近的缆绳上设置浮球和坠物,用于保持垂入水中的缆绳保持水平。

为了满足挂苗件能降至水中或升至水面以上,所述调节轨道的长度为2-4m。

为了增强缆绳的拉伸强度和耐磨型,所述缆绳为直径3-5cm 的聚酯纤维和聚酰胺纤维混纺绳。

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所述装置是横跨围堰设置,平行设置多组,间距为2.5-3m。

为了提高自动化操作程度,还包括控制器,连接动力源装置和调节支座,控制传动滑轮和调节支座的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鼠尾藻围堰养殖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悬挂挂苗件时,在辅助滑轮附近将挂苗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相邻的两道缆绳上,并在固定挂苗件的缆绳附近加挂浮球和坠物,启动传动滑轮使悬挂好的挂苗件向水下移动,然后重复该操作完成悬挂挂苗件;

或在采收挂苗件时,采用与悬挂挂苗件相反的步骤完成采收挂苗件;

或在需要调节水层时,使用控制器移动调节支座在轨道上的位置,带动调节滑轮在轨道的a点和b点之间移动,带动挂苗件上升或下降,改变挂苗件所处的养殖水层深度,从而改变光照强度;

或在需要施肥时,使用控制器启动传动滑轮使原垂入水中的挂苗件移动到辅助滑轮附近,在靠近挂苗件的缆绳上悬挂肥料袋,再启动传动滑轮使悬挂好肥料的挂苗件向水下移动,然后重复该操作连续悬挂多个肥料袋;

或在需要冲刷苗帘时,使用控制器将调节支座移动至轨道的a点位置,此时固定在缆绳上的苗帘被带出水面,使用冲刷水管对海藻进行冲洗。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鼠尾藻围堰养殖装置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

1)选择合适的近岸围堰,安装养殖装置;

2)对2-10cm的鼠尾藻幼苗采用悬挂苗帘附着基的方式进行养殖,使用所述养殖装置完成悬挂苗帘、调节光照、施肥、冲刷苗帘的操作;

3)当鼠尾藻藻体长度大于10cm时,及时分苗,采用苗绳夹苗方式养殖,截取苗帘上藻体长度大于10cm的鼠尾藻苗种,使用苗绳进行夹苗,分苗后将苗绳的两端连接到相邻的两道缆绳上,使用所述养殖装置完成悬挂苗绳、调节光照、冲刷藻体和采收藻体的操作。

为了促进鼠尾藻藻体茁壮成长,所述分苗是将藻体长度大于10cm的鼠尾藻苗种,使用苗绳进行夹苗,每5-8株海藻为一簇,簇间距8-10cm。

为了进一步促进鼠尾藻藻体茁壮成长,所述藻体长度为2-10cm时,每日正午光照在8000-20000lx;所述藻体长度大于10cm时,每日正午光照在15000-30000lx。

为了进一步促进鼠尾藻藻体茁壮成长,所述藻体长度为2-10cm时,冲刷水流质量流速在800-1500 kg/(m2·s),每个苗帘冲刷时间不超过2min,每周冲刷苗帘1-3次;所述藻体长度大于10cm时,冲刷水流的质量流速在1500-2000 kg/(m2·s),每个苗帘冲刷时间不超过2min,每2周冲刷1-2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的鼠尾藻养殖装置设计了滑轮组装置,使得悬挂在缆绳上的挂苗件可以实现左右转动和上下移动,方便快捷的实现了养殖藻体的悬挂、水层调节、冲刷、苗帘采收等日常管理工作,通过人为调整养殖环境促进海藻生长,克服传统海上作业严重依赖船只及天气等因素的缺点,降低鼠尾藻养殖的生产管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 本实施例的鼠尾藻围堰养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 本实施例中挂苗件与缆绳连接的示意图;

图中标注:1、控制器;2、传动滑轮;3、辅助滑轮;4、缆绳;5、浮球;6、坠物;7、辅助滑轮;8、轨道;9、调节支座;10、调节滑轮;11、苗帘;12、连接绳;13、苗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例针对在近岸围堰养殖鼠尾藻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养殖装置,通过机械化辅助手段,降低了劳动强度,并可在陆基实现养殖海藻在养殖区的悬挂布设及采收,免除了船只出海作业的人力物力消耗,降低了劳动生产成本。同时避免了夏季、冬季不良天气对海上作业的影响,提高了养殖生产的可控性。如图1所示,所述鼠尾藻围堰养殖装置的结构具体包括传动组件、调节组件和悬挂组件。

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滑轮2、辅助滑轮和调节滑轮10,各个滑轮之间通过缆绳4连接。所述传动滑轮2连接动力源装置,带动缆绳移动。所述辅助滑轮可以安装在围堰的转角处,用于支撑缆绳,为缆绳提供支点,防止缆绳与围堰周边硬物摩擦断裂。调节滑轮10用于提供支点并辅助缆绳传动。

所述悬挂组件,包括挂苗件、浮球5和坠物6,所述挂苗件固定到缆绳上,在挂苗件附近的缆绳上设置浮球和坠物,用于将垂入水中的缆绳保持水平。所述挂苗件可以根据育苗的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例如采用苗帘11或苗绳13,苗帘11可采用连接绳12固定在缆绳4上(如图2中A),苗绳13可直接系在缆绳4上(如图2中B)。

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轨道8和调节支座9,所述调节轨道固定到围堰岸边的地面上,所述调节支座与调节轨道滑动连接,所述调节滑轮10连接到调节支座9上;调节支座可沿调节轨道前后滑动,因此带动调节滑轮前后移动,实现对悬挂组件的升降操作。如图1中所示,当调节支座9移动至调节轨道8的b点位置时,第一辅助滑轮3和第二辅助滑轮7间的缆绳4可垂入水中,垂入水中的缆绳4在浮球5和坠物6的作用下可保持在水下。当调节支座9移动至调节轨道8的a点位置时,第一辅助滑轮3和第二辅助滑轮7间的缆绳4提出水面,缆绳4的最低点在水面上方。

按照养殖围堰的跨度设置适合的轨道长度,8m跨度的围堰可将调节轨道的长度设置为2m,使得缆绳垂入水中的最大距离为2m,升至水面上方的最大距离为0.5m。

优选的缆绳采用直径为3-5cm 的聚酯纤维和聚酰胺纤维混纺绳,这种材质的缆绳拉力强、耐磨损且性价比高。

所述养殖装置横跨在围堰两岸,为增大养殖面积可以平行设置多组,间距为2.5-3m。

所述鼠尾藻围堰养殖装置中动力源装置和调节支座连接控制器,由控制器调节传动滑轮和调节支座的运动方向,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操作。多组养殖装置连接同一个控制器,由控制器统一负责,同步调控。

使用本实施例的鼠尾藻围堰养殖装置,可以实现多种操作:

当悬挂苗帘时,在辅助滑轮(3或7)附近将苗帘11的两端使用连接绳12分别固定在相邻的两道缆绳4上,并在固定苗帘的缆绳4附近加挂浮球5和坠物6,启动传动滑轮2使刚悬挂好的苗帘向水下移动,然后重复该操作即可在陆地上完成悬挂苗帘。

当采收苗帘时,采用与悬挂苗帘相反的步骤即可在陆地上完成采收苗帘。

当需要调节水层时,使用控制器1移动调节支座9在轨道8上的位置,带动调节滑轮10在轨道8的a点和b点之间移动,而此时调节滑轮10需保持为固定状态,不能转动。当调节支座9向轨道8的a点移动时,苗帘不断上升,苗帘所处的养殖水层不断提高,光照增强。当调节支座9向轨道8的b点移动时,苗帘不断下降,苗帘所处的养殖水层不断加深,光照减弱。

当需要施肥时,使用控制器1启动传动滑轮2使原垂入水中的挂苗件移动到辅助滑轮(3或7)附近,在靠近挂苗件的缆绳上悬挂肥料袋,再启动传动滑轮使悬挂好肥料的挂苗件向水下移动,然后重复该操作连续悬挂多个肥料袋。

当需要冲刷苗帘时:使用控制器1将调节支座9移动至轨道8的a点位置,此时固定在缆绳4上的苗帘11被带出水面,即可使用冲刷水管对海藻进行冲洗。

因此,本实施例的养殖装置实现了机械化辅助人工的围堰养殖方式,在陆地上即可完成挂苗、收苗、调节水层的操作,摆脱了传统养殖过程中需要船只在水面作业的依赖,养殖主要工作均可在岸边陆基完成,降低了工作危险性。由控制器直接调节苗帘的升降,减轻了挂苗、收苗、调节水层、冲刷管理等传统操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可以省时省工的完成大面积养殖的工作要求,有利于大面积养殖操作。本装置可操作性强,可以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海藻提出具有特点的养殖方式方法,有利于海藻的茁壮成长。

本实施例针对上述养殖装置,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鼠尾藻的养殖方法,步骤为:

1)选择合适的近岸围堰,安装养殖装置:要求围堰周围水流通畅,围堰具有进水口和排水口,保证水流通畅,围堰水深4-6m。围堰周边陆基合适安置所述养殖装置,有足够大小能够安装轨道的陆域面积且地面坚实平坦。

2)挂苗:对2-10cm的鼠尾藻幼苗进行养殖,采用悬挂苗帘附着基的方式,使用连接绳12将苗帘11的两端固定到辅助滑轮(3或7)附近的相邻的两道缆绳上,而且在苗帘附近的缆绳上设置浮球5和坠物6。启动传动滑轮2使刚悬挂好的苗帘向水下移动,同样的操作可在第一辅助滑轮3与第二辅助滑轮7之间的缆绳4上加挂若干苗帘11。

3)光照调节:当幼苗大小为2-10cm时,每日正午幼苗所需光照在8000-20000lx范围内,使用水下照度计确定水层深度,使用控制器1操作调节支座9在轨道8的位置,使固定在缆绳4的苗帘11处于合适的养殖水层,以满足幼苗的光照需求。

4)施肥:使用控制器1启动传动滑轮2使原垂入水中的苗帘11移动到辅助滑轮3附近,即移动到陆地上,在靠近苗帘11的缆绳4上悬挂肥料袋。所述肥料袋为塑料材质,肥料袋底部具有3-5个小孔可使袋中的肥料缓慢溶出,所述小孔的直径为0.5mm,在袋底均匀分布。在缆绳4上可连续悬挂多个肥料袋,悬挂在浮球附近,根据幼苗生长情况每周施肥1-2次。适用于鼠尾藻幼苗生长的肥料可使用硝酸钠和磷酸二氢钾的混合物,所述硝酸钠和磷酸二氢钾的质量比为8-12:1。

5)冲刷:幼苗生长过程中藻体表面会有浮泥灰尘附着,且苗帘上也会附着钩虾等敌害生物危害幼苗安全,因此需要及时冲刷苗帘。冲刷前,使用控制器1将调节支座9移动至轨道8的a点位置,此时固定在缆绳4的苗帘11被带出水面。冲刷时使用水泵连接冲刷水管,冲刷用水为海水,冲刷水流质量流速在800-1500 kg/(m2·s)范围内,不会对幼苗造成伤害,每个苗帘冲刷时间不超过2min。冲刷管理完毕后,需及时更换围堰蓄水(换掉表层水或者换掉1/3的蓄水),再将苗帘垂入水中养殖。根据浮泥及敌害生物附着状况,每周可冲刷苗帘1-3次。

6)分苗:当鼠尾藻藻体长度大于10cm时,需及时分苗,采用苗绳夹苗方式继续养殖。截取苗帘上藻体长度大于10cm的鼠尾藻苗种,使用直径0.8-1cm的尼龙绳作为苗绳13进行夹苗,夹苗时每5-8株海藻为一簇,簇间距8-10cm。分苗后将尼龙绳的两端连接到相邻的两道缆绳上,如图2中B所示。

7)光照调节:当鼠尾藻藻体长度大于10cm时,藻体耐受光线能力增强,每日正午光照可调控在15000-30000lx范围内,使用水下照度计确定水层深度,使用控制器1操作调节支座9在轨道8的位置,使固定在缆绳4的苗绳13处于合适的养殖水层,以满足分苗后鼠尾藻苗种的光照需求。

8)冲刷:当鼠尾藻藻体长度大于10cm时,藻体耐受力增强,可适当增大冲刷水流的质量流速在1500-2000 kg/(m2·s)范围内,同时降低冲刷频率,每2周冲刷1-2次即可。冲刷前,使用控制器1将苗绳13提出水面。冲刷后,需更换围堰蓄水后再将苗绳(13)垂入水中。

9)采收:使用控制器1启动传动滑轮2,使原垂入水中的挂苗件靠近辅助滑轮(3或7),操作人员可在岸边解下挂苗件,分批收获挂苗件上养殖苗种。

本实施例根据鼠尾藻的生长习性,提出了上述养殖方法。由于鼠尾藻的养殖过程中不同阶段中对光强需求不同,需要针对藻体生长情况及时调节养殖水层,以调节光照强度。本实施例利用所述围堰养殖装置可便捷的实现养殖水层的调节,无需人工出海调节海藻附着基在养殖区的悬挂水层。由于鼠尾藻藻体具有鳞状叶片结构,其在养殖过程中,藻体表面容易沉积附着杂质灰尘,不利于藻体茁壮成长,因此在藻体养成阶段需要经常冲刷海藻。本实施例利用所述围堰养殖装置可便捷的将藻体提出水面,方便藻体冲刷操作,克服了藻体在海水中冲刷不净的缺点。因此本实施例为鼠尾藻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并针对不同阶段的藻体采用合适的养殖管理手段,促进藻体茁壮成长,通过机械化手段节约了人力物力。

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发明若干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的几种,应当指出,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