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石斛贴石的栽培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仿野生石斛的贴石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石斛作为一种及其珍贵的药材,性味甘淡微咸,寒归胃、肾,肺经。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石斛花姿优雅,玲珑可爱,花色鲜艳,气味芳香,被喻为“四大观赏洋花”之一。石斛中含有石斛碱、石斛胺、石斛次碱、石斛星碱、石斛因碱、6-羟石斛星碱,尚含粘液质、淀粉。细茎石斛含石斛碱、石斛胺及N-甲基石斛碱(季铵盐)。石斛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肿瘤和抗衰老的独特功效,因此近年来广受人们的青睐,而野生石斛的稀少,且生长缓慢,产量低,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而目前大棚栽培兴起,石斛产量相对提高,但人工种植的石斛与野生石斛的药用价值差别巨大,人们已经开始寻求仿野生的栽培方法来驯化石斛,使其具备野生石斛的药用价值,同时能提高产量。目前关于石斛仿野生的专利也较多,本公司申请的发明专利201510551213.8(一种仿野生石斛的栽培方法)公开了一种通过野生石斛驯化后将其子代通过组培方式进行育苗,并在石头表面凿孔,在孔内种植石斛,由于石孔为石斛根部的提供了一定的附着空间,且石孔能储存水分和营养成分,还达不到完全野生石斛生长的恶劣条件,而在石头表面凿孔栽培,石斛根部全部附着在孔内,其根部抓力不强,经不起雨水的冲刷;申请号为201310371899.3的发明专利申请《一种金钗石斛原生态垒石栽培方法》公开了一种采用石碓栽培,并在石碓的中间用泥土填满,石缝用小片石填满,其在垒石堆中添加大量营养基质,栽培在垒石上的金钗石斛,由于此生长条件较为肥沃,与普通大棚栽培条件差异不大,不符合野生栽培的要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1310673049.9公开了一种《一种仿野生种植石斛的方法》其将石斛在茶园的树干部进行捆绑栽培,由于茶园内的空气流通较差,且树干上会存在较多的腐殖质,湿度较大,茶园为石斛提供的生长环境如同大棚的环境,但茶园底部湿气较重,空气流动性差,反而不利于石斛的正常生长;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1410236938.3以及申请号为201510066059.5专利均提到野生栽培,但其实际均是在大棚内进行栽培,难易达到真实野生栽培的环境。由于石斛在野生条件下极难生存,但人工栽培的石斛与野生的石斛在药用价值上相差甚远,为了提高高品质的石斛供应量,在仿野生栽培时需尽可能的模仿野外生存的苛刻条件,让其适应外部苛刻条件,以达到高水准的仿野生栽培,而现有的仿野生栽培为石斛提供的生长条件都不算十分苛刻,部分甚至只是在形式上是仿野生,实则与常规的人工栽培差异不大。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真实模拟野生岩石表面贴石生长的仿野生石斛栽培方法,其药用价值与野生石斛的药用价值相当,生长周期和采摘周期均相对延长,且成本相对较低,管理简便。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仿野生石斛贴石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种子培育:将生长3~5年的野生石斛移至海拔550米以上、坐南朝北、坡度大于2.1、自然遮阳率大于70%的大别山系林下栽种,在其生长2~3年后的开花期进行人工授粉,于授粉当年10月采摘成熟的种子;(2)种苗培育:将步骤(1)中种子于组培室内进行组培育苗,在隔年四月份将组培苗移至温度为25~30℃、湿度80~90%、遮阳率为75~80%的大棚内炼苗1~2年,至每株组培苗上分支有10~20株种苗即可:(3)基石选择与处理:选择大别山海拔550米以上、自然遮阳率大于70%的林下大型凸起岩石作为栽培基石,采用尼龙网将岩石表面进行紧密包裹,确保尼龙网与岩石表面进行紧密接触;(4)贴石栽培:将步骤(2)所得的种苗移至步骤(3)所述基石的表面,并将其根系置于尼龙网下面,由尼龙网使其根系紧紧贴合在岩石表面;(5)敷附石衣:将采集的鲜活苔藓类植物移植敷设在种苗根系与尼龙网之间;(6)栽培管理:每10天对经步骤(5)处理的石斛叶面施加依次叶面肥,每1~2天对苔藓表面进行浇水,浇水量控制在1~2L/m2;(7)采收:将步骤(6)栽培的1~2年后的成熟石斛的植株进行采收,采收方法为取老留嫩,采收时间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优选的,所述步骤(1)的大别山系林下地面上铺设有双层花岗岩石子,上层石子的粒径2~4cm,下层石子的粒径为6~10cm;铺设厚度为17~20cm厚,石层表面铺设有一层鲜活苔藓,栽培后每1~2天对苔藓表面进行喷水一次,喷水量为3~4L/m2,每间隔10天喷施一次叶面肥。优选的,所述步骤(1)的大别山系林下花岗岩石表面凿有凹穴,将石斛根部置于凹穴内,再在凹穴表面敷设一层鲜活苔藓,栽培后每1~2天对苔藓表面进行喷水一次,喷水量为1~2L/m2,每间隔15天喷施一次叶面肥。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大棚内设置有长、宽、高分别为42cm、42cm、5cm的,培养盒底部设有若干孔径为0.2cm的通孔,培养盒内装有双层基质,下层为粒径为1.1~2cm花岗岩石颗粒,上层敷设有一层厚约1~1.5cm厚的鲜活苔藓或腐化的木屑,所述组培苗栽种于培养盒内。优选的,所述培养盒内栽种有4X4株培养苗,每两天喷水50~150mL,栽种后每间隔10天喷洒一次叶面肥,栽种后30天施加100g有机生态肥,在栽种的第一年每间隔30天喷洒依次杀菌剂,每季度伴沙散拾一次灭螺剂。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种苗栽种于大别山系林下石岩表面,由尼龙网将其根部紧紧贴合在岩石表面,所述岩石表面坡度低于60°角,栽种密度为30~40株/m2。优选的,所述叶面肥包括由1重量份茶籽饼、1重量份菜籽饼、10重量份水进行密闭发酵15~45天以上,将发酵液过滤,所得滤液为叶面肥。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所述野生石斛为野生霍山石斛、野生铁皮石斛或野生铜皮石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野生石斛进行种子培育,培育方法采用垒石或贴石凿孔栽培,尽量模仿完全贴石表面栽培,通过驯化逐渐使石斛亲代能具备在石头表面生长的性状,为子代进行贴石栽培提供遗传特性支持;其次本发明采用的岩石为大别山系林下自然存在的大型岩石,不会在岩石表面进行人为加工,保持岩石原始形态,不会对自然景观造成破坏,甚至将石头表面绿化给人提供一项独具风采的景色;本发明所述仿野生栽培方法成本低,不需额外寻找石斛贴石栽培的基石,大别山系林下光秃的岩石较多;本发明所述仿野生栽培方法石斛产量高,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率高;本发明完全采用贴石栽培,在石头表面不进行任何处理,由尼龙网将石斛根部压迫在石头表面,使石斛根部紧紧贴着石头表面生长,其根系发达在生长1~2年后便可实现完全自主的贴石生长;本发明所述方法提供了石斛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由于其生长的条件恶劣,石斛表面的角质化较为严重,往往不受病虫害的喜欢。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其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实施例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仿野生石斛贴石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种子培育:将生长3~5年的野生石斛移至海拔550米以上、坐南朝北、坡度大于2.1、自然遮阳率大于70%的大别山系林下栽种,在其生长2~3年后的开花期进行人工授粉,于授粉当年10月采摘成熟的种子;(2)种苗培育:将步骤(1)中种子于组培室内进行组培育苗,在隔年四月份将组培苗移至温度为25~30℃、湿度80~90%、遮阳率为75~80%的大棚内炼苗1~2年,至每株组培苗上分支有10~20株种苗即可:(3)基石选择与处理:选择大别山海拔550米以上、自然遮阳率大于70%的林下大型凸起岩石作为栽培基石,采用尼龙网将岩石表面进行紧密包裹,确保尼龙网与岩石表面进行紧密接触;(4)贴石栽培:将步骤(2)所得的种苗移至步骤(3)所述基石的表面,并将其根系置于尼龙网下面,由尼龙网使其根系紧紧贴合在岩石表面;(5)敷附石衣:将采集的鲜活苔藓类植物移植敷设在种苗根系与尼龙网之间,其中尼龙网的网径控制在5X5cm;(6)栽培管理:每10天对经步骤(5)处理的石斛叶面施加依次叶面肥,每1~2天对苔藓表面进行浇水,浇水量控制在1~2L/m2;(7)采收:将步骤(6)栽培的1~2年后的成熟石斛的植株进行采收,采收方法为取老留嫩,采收时间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具体的,所述步骤(1)的大别山系林下地面上铺设有双层花岗岩石子,上层石子的粒径2~4cm,下层石子的粒径为6~10cm;铺设厚度为17~20cm厚,石层表面铺设有一层鲜活苔藓,栽培后每1~2天对苔藓表面进行喷水一次,喷水量为3~4L/m2,每间隔10天喷施一次叶面肥。具体的,所述步骤(2)中大棚内设置有长、宽、高分别为42cm、42cm、5cm的,培养盒底部设有若干孔径为0.2cm的通孔,培养盒内装有双层基质,下层为粒径为1.1~2cm花岗岩石颗粒,上层敷设有一层厚约1~1.5cm厚的鲜活苔藓或腐化的木屑,所述组培苗栽种于培养盒内。具体的,所述培养盒内栽种有4X4株培养苗,每两天喷水50~150mL,栽种后每间隔10天喷洒一次叶面肥,栽种后30天施加100g有机生态肥,在栽种的第一年每间隔30天喷洒依次杀菌剂,每季度伴沙散拾一次灭螺剂,喷洒灭螺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除蜗牛对石斛的伤害,由于石斛是种植在大型光秃石头的表面,也可以通过在石头与地面交界的地方施撒一圈生石灰,蜗牛类爬行生物想达到石斛上必须经过生石灰,而生石灰能吸收蜗牛体表的水分并将其消灭,且采用生石灰更加环保,效率更加持久或是直接将灭螺剂喷洒在石头周边,使灭螺剂与石斛不直接接触,确保石斛为纯生态防野生。具体的,所述步骤(4)中种苗栽种于大别山系林下石岩表面,由尼龙网将其根部紧紧贴合在岩石表面,所述岩石表面坡度低于60°角,栽种密度为30~40株/m2。具体的,所述叶面肥包括由1重量份骨粉、1重量份菜籽饼、10重量份水进行密闭发酵15~45天以上,将发酵液过滤,所得滤液为叶面肥。具体的,所述步骤(1)中所述野生石斛为野生霍山石斛、野生铁皮石斛或野生铜皮石斛。其中附在石头表面的尼龙网在两年的时间内由于风吹日晒而腐烂,尼龙网腐烂后,石斛则完全依靠自身根部的抓力附着在石头表面。实施例2同实施例1,其区别在于,所述步骤(1)的大别山系林下花岗岩石表面凿有凹穴,将石斛根部置于凹穴内,再在凹穴表面敷设一层鲜活苔藓,栽培后每1~2天对苔藓表面进行喷水一次,喷水量为1~2L/m2,每间隔15天喷施一次叶面肥。将本发明实施例1~2与传统人工栽培方法以进行比较,具体结果如下(按三年生长周期计算):序号投入(万元/亩)产出(万元/亩)均价(元/g)多糖含量总氨基酚含量游离生物碱含量实施例110.741.61624.7~26.3%14.1~15.3%0.35%实施例29.642.21624.4~26.4%14.2~15.3%0.35%传统方法5.319.3311.7~17.2%7.8~9.3%0.17%由上表可知,采用发明所述方法栽培的石斛药用价值明显高于传统栽培方法,且单价更高,虽然产量相对于传统栽培方法的低,但整体盈利明显高于传统方法,而且成本相对较低,不会对山林岩石表面造成人为损害,保持原始山林生态,同时由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石斛在岩石表面的生长环境恶劣,植物表面尤其是根部的角质化严重,且游离水分含量低,不受病虫害喜欢,为了使用岩石表面的生长环境,其需通过储存大量的多糖来储存固定水,满足自身的生长需要,值得大范围推广。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石斛进行浇水时,不宜采用浇撒的方式进行,浇撒由于冲击力较强,极容易将石斛附着在石头表面的根部冲动,造成石斛死亡或是生长不佳,而且石头表面不能储水,水的利用率极低,而采用喷雾的方式,不仅能将确保石斛吸收到水分还不会伤到石斛的根部,而且水分利用率高,且山上水资源本就匮乏,因此更加需要节约用水。以上所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任何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