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银鲳野生苗种的驯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14708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鱼类野生苗种转化为人工养殖的驯化方法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银鲳野生苗种的驯化方法。
背景技术
:银鲳是我国主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是当前国内非常具有潜力的养殖新对象。由于环境恶化和过度捕捞,野生银鲳的种质资源已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近些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及一系列银鲳养殖、繁育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研究,已实现银鲳的全人工繁育。但尚未实现其稳定且规模化的人工繁育及养殖推广技术。当前制约银鲳规模化人工繁育及养殖推广的关键技术瓶颈在于难以在人工条件下维持数量充足且优质的银鲳亲本,导致人工繁殖精卵质量欠佳,孵化率及仔稚鱼成活率偏低,人工养殖的亲本死亡率也较高。因此,必须补充野生苗种以维持人工养殖群体数量和遗传多样性。补充野生苗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捕捞野生亲本,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再孵化获得仔稚鱼,由于野生雌性银鲳卵巢分批成熟,并且雌雄性腺发育同步性较差,出海捕捞难以获得充足的受精卵,加之受精率、孵化率以及仔稚鱼成活率不高,作用有限。另一种即捕捞野生幼鱼通过人工驯化成为养殖苗种。但由于野生银鲳应激性强,对外界刺激敏感,若不经诱导驯化,会拒食人工饲料,造成大量死亡。中国专利文献CN101167442A公开了一种银鲳苗种人工培育方法,概述了人工繁育的初孵仔鱼在人为设定的环境条件下培育到叉长2cm早期幼鱼的养殖方法。中国文献“银鲳驯养技术的探讨”公开了一种银鲳幼鱼的驯养方法,是早期实验摸索的结果,其中大量采用冰冻饵料,存在饵料成分和质量不可控,水中饲料散失严重,养殖水质易恶化,幼鱼进食不积极体格消瘦、驯化成活率低等缺陷。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银鲳野生苗种的驯化方法,该方法有效提高银鲳野生苗种转化为人工养殖银鲳的成活率及生长速率。本发明的一种银鲳野生苗种的驯化方法,包括:采用分阶段投喂方法:Ⅰ阶段:投放野生银鲳幼鱼,将配制的饵料涂抹于饵料台,然后在饵料台周围投放与饵料等重量的海蜇苗,每日投喂3次,日投喂量:初始饵料干重为幼鱼体重的7~8%,根据驯化情况,逐步增加饵料量至幼鱼体重的13~14%;其中,驯化过程中根据进食情况和水质进行换水,银鲳幼鱼的投放量为150~200尾/m3;饵料组成为:配合饲料340-360份,虾片440-460份,α-淀粉80-100份,鱼油80-100份,水产复合多维多矿10-30份,优选饵料组成为:配合饲料350份,虾片450份,α-淀粉90份,鱼油90份,水产复合多维多矿20份;Ⅱ阶段:与Ⅰ阶段操作过程相同;其中,海蜇苗的投放量逐步减少至Ⅰ阶段投放重量的45~55%;该阶段的饵料中配合饲料的量增加,虾片的量减少;饵料组成为:配合饲料390-410份,虾片390-410份,α-淀粉80-100份,鱼油80-100份,水产复合多维多矿10-30份;优选饵料组成为:配合饲料400份,虾片400份,α-淀粉90份,鱼油90份,水产复合多维多矿20份;Ⅲ阶段:与Ⅱ阶段操作过程相同;其中,海蜇的投放次数逐步减少至每周投喂1次,饵料日投喂量减少至幼鱼体重的7~8%;饵料组成为:配合饲料490-510份,虾片290-310份,α-淀粉80-100份,鱼油80-100份,水产复合多维多矿10-30份;优选饵料组成为:配合饲料500份,虾片300份,α-淀粉90份,鱼油90份,水产复合多维多矿20份;Ⅳ阶段:与Ⅲ阶段操作过程相同;其中,投喂量减少至每日两次;饵料组成为:配合饲料590-610份,虾片190-210份,α-淀粉80-100份,鱼油80-100份,水产复合多维多矿10-30份;优选饵料组成为:配合饲料600份,虾片200份,α-淀粉90份,鱼油90份,水产复合多维多矿20份;上述份数为质量份,每个阶段均进行脏污处理。驯化池为直径5-6m,水深1-1.8m的圆形水泥池或者置有直径5-6m,深2m圆形网箱的1-2亩土塘。驯化用水盐度为24-29,水体pH为7.8-8.4,溶氧>7mg/L,水温为24~28℃,水泥池内设置充气水流导向板维持微水流,土塘在网箱外设置小水泵,水流速度为0.1~0.3m/s;驯化池进水时设有沉淀、过滤装置,光照700-2500Lx。所述过滤装置为滤袋;其中,土塘进水用50~100目滤袋,优选50目、水泥池用150~300目滤袋,优选200目;过滤泥沙和防止敌害生物进入。饵料的配方包括:配合饲料350~600g/kg,虾片200~450g/kg,α-淀粉90g/kg,鱼油80~90g/kg,水产复合多维多矿20g/kg。所述配合饲料为市售仔稚鱼料,原料包括鱼粉、鱿鱼粉以及南极磷虾粉;其中,粗蛋白的质量含量高于52%,脂肪质量含量高于8%,粗纤维的质量含量为5%、粗灰分的质量含量为17%。所述虾片为市售虾片,原料包括海洋浮游动物、丰年虫、鱼粉和藻粉;其中,粗蛋白的质量含量高于55%,脂肪的质量含量高于8%。所述水产复合多维多矿的成分包括:肌醇,烟酸,泛酸钙,VB2,VB6,VK3,VB1,VA,叶酸,生物素,VD3,VB12,VC,VE(多维);KH2PO4,FeSO4·7H2O,ZnSO4·7H2O,MnSO4·4H2O,CuSO4·5H2O,CoSO4·7H2O和KI(多矿)。所述Ⅰ阶段的驯化时间大约8~14d,优选10d,投喂时,鱼群围绕料台游动,并开始抢食,胀气和打漂的鱼逐渐减少,体重明显增加,可进入下一阶段;Ⅱ阶段的驯化时间大约13~18d,优选15d,因胀气、打漂等不适应人工饲料而死亡的鱼数量大幅度下降,个体增大;Ⅲ阶段的驯化时间大约18~24d,优选20d,每日死亡率都稳定于0.5%以下。根据银鲳个体大小和游动能力,所述Ⅰ阶段的脏污处理方式为吸污法;Ⅱ阶段的脏污处理方式为吸污法和推底法结合;Ⅲ阶段的脏污处理方式为吸污法和推底法结合;Ⅳ阶段的脏污处理方式为推底法。吸污法:利用虹吸原理,用3-6cm口径长值硬管后连长软管,以硬管对池底脏污聚集区及死鱼进行吸除。推底法:在排水时,利用水泥池中央排污,使用特制长柄棕毛刷,由池周围将脏污向池中央推拢后排除。所述海蜇苗为诱饵,伞径为0.5~3.0cm,优选1cm。所述步骤(4)中各阶段的饵料配方及主要营养成分如表1所示:表1饵料配方及主要营养成分a:配合饲料为市售仔稚鱼料,主要原料包含:鱼粉、鱿鱼粉、南极磷虾粉等,粗蛋白含量高于52%,脂肪含量高于8%,粗纤维5%、粗灰分17%。虾片为市售虾片,主要原料包含:海洋浮游动物、丰年虫、鱼粉、藻粉等,粗蛋白含量高于55%,脂肪含量高于8%。b:含肌醇,烟酸,泛酸钙,VB2,VB6,VK3,VB1,VA,叶酸,生物素,VD3,VB12,VC,VE;KH2PO4,FeSO4·7H2O,ZnSO4·7H2O,MnSO4·4H2O,CuSO4·5H2O,CoSO4·7H2O,KI。本发明中驯化配合饲料主要以市售虾片、配合饲料、鱼粉、鱼油、α-淀粉、水产复合多维多矿组成,混匀后加相同重量的水。野生银鲳喜食水母和小型甲壳类等浮游动物,特别是水母,本方法针对这一特性采用人工搅拌粘稠饲料涂抹饵料台,再投放适量活水母苗引诱上台吃料的方法,可以诱使大部分野生银鲳幼鱼进食人工饲料,再通过调配人工饲料组成,使其逐步适应人工饲料,以提高驯化成活率及生长率。饵料投喂大致分为4个阶段,根据幼鱼生长情况及投喂时间,改换不同投喂阶段的人工饲料配比及投喂方式。有益效果(1)本发明针对银鲳自然习性选择适当的饵料,再通过人工配合,采用熟制和活饵保证营养供给和新鲜;通过投喂活饵与配合饲料组合的方式,使野生鲳鱼进食习惯和消化系统逐步转换,避免换饵引起消化不良而造成的幼鱼成批胀气死亡;(2)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对野生银鲳进行人工养殖环境和配合饲料驯化,45d可成功转化,成活率超过60%,并未出现批量死亡现象,本发明的方法可有效提高野生银鲳驯化成活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实施例12016年5月至6月于某科研基地利用本方法,进行了野生银鲳苗种驯化:驯化用鱼:海捕野生银鲳幼鱼,规格:平均叉长:3.68±0.36cm,平均体重:2.41±0.74g。驯化用水盐度为24-29,水体pH为7.8-8.4,溶氧>7mg/L,水温为24~28℃,水泥池内设置充气水流导向板维持微水流,水流速度为0.1~0.3m/s;驯化池进水时设有沉淀、过滤装置,光照700-2500Lx。配合饲料为林兼株式会社生产鱼宝海水鱼专用饲料,虾片为汕头宇杰生物技术公司生产尚顺虾片,水产复合多维多矿为金绿康鱼多维。第一阶段:在3个直径6m水深1.8m圆形水泥池投放银鲳野生苗种各5000条,将Ⅰ阶段饵料均匀涂抹于饵料台上,每日7:00,11:00,15:00投喂(日投喂量:最初饲料干重为鱼体重8%,视驯化情况,若1h内吃完则逐步增加直至13%),每个水泥池放置两个饵料台,挂饵后,在饵料台周围投放1cm左右伞径海蜇苗,以引诱银鲳幼苗集中于饵料台周围,并开始进食饲料。此阶段通过吸污法清除池底脏污与死鱼,根据进食情况,每日换50%直至100%水,进水加200目滤袋过滤。其中,Ⅰ阶段饵料组成为:配合饲料350g/kg,虾片450g/kg,α-淀粉90g/kg,鱼油90g/kg,水产复合多维多矿20g/kg。第二阶段:第一阶段驯化10d后,银鲳幼鱼平均叉长4.47±0.46cm,均重2.95±1.07g,投放饵料台时,鱼群围绕料台游动,并开始抢食,胀气和打漂的鱼逐渐减少,此时开始逐步减少水母投喂,并改用Ⅱ阶段饲料配方,投喂时间与Ⅰ阶段相同,池底脏污和死鱼依然主要采用吸污法,在脏污聚集区或靠近中央排污管等处辅助以推底法。其中,Ⅱ阶段饵料组成为:配合饲料400g/kg,虾片400g/kg,α-淀粉90g/kg,鱼油90g/kg,水产复合多维多矿20g/kg。第三阶段:第二阶段驯化15d后,银鲳幼鱼平均叉长5.66±0.76cm,均重4.11±1.19g,幼鱼已基本习惯在啃食饵料台上配合饲料,此时采用Ⅲ阶段饵料配方,海蜇投喂次数继续减少至每周投喂1次,饵料台数量减少为1个/池。胀气、打漂以及死亡的鱼大幅度下降,池底脏污清理采用推底法,死鱼及饵料台周围的饲料残渣采用吸底法去除。其中,Ⅲ阶段饵料组成为:配合饲料500g/kg,虾片300g/kg,α-淀粉90g/kg,鱼油90g/kg,水产复合多维多矿20g/kg。第四阶段:第三阶段驯化20d后,银鲳幼鱼平均叉长7.11±0.72cm,均重7.28±1.72g,驯化基本完成,每日死亡率都稳定于0.5%以下。可采用Ⅳ阶段饵料配方投喂,改为每日投喂两次(7:00,15:30)。池底清污可采用推底法,死鱼个体较大可用网捞捞出。其中,Ⅳ阶段饵料组成为:配合饲料600g/kg,虾片200g/kg,α-淀粉90g/kg,鱼油90g/kg,水产复合多维多矿20g/kg。本实施例中各阶段野生银鲳苗种驯化数量及生长情况如表2所示。表2野生银鲳苗种驯化数量及生长情况剩余数量成活率体重g叉长cm第Ⅰ阶段4166.3±106.283.3±2.1%2.41±0.743.68±0.36第Ⅱ阶段3657.6±92.173.1±1.8%2.95±1.074.47±0.46第Ⅲ阶段3326.7±88.566.5±1.8%4.11±1.195.66±0.76第Ⅳ阶段3033.7±59.560.7±1.2%7.28±1.727.11±0.72结论:从本实例表明,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对野生银鲳进行人工养殖环境和配合饲料驯化,45d可成功转化,成活率超过60%,并未出现批量死亡现象,该方法可有效提高野生银鲳驯化成活率。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